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镜像疗法

镜像疗法

镜像疗法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709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上海针灸杂志、护理与康复、护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2013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届康复治疗学术年会、2013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届康复治疗学术年会等;镜像疗法的相关文献由704位作者贡献,包括贾杰、王海燕、孟兆祥等。

镜像疗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0 占比:2.4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8709 占比:97.49%

总计:8933篇

镜像疗法—发文趋势图

镜像疗法

-研究学者

  • 贾杰
  • 王海燕
  • 孟兆祥
  • 赵志军
  • 陈波
  • 吴庆文
  • 张敏杰
  • 蒋苹
  • 金星
  • 张亚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立霞; 李承家; 杨傲然
    • 摘要: 目的探究头穴留针配合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同时,镜像组50例采用镜像疗法干预,联合组50例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头穴留针方法干预,2组干预时间均为2个月。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下肢肌力(Lovett分级法)、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步行能力[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步态功能[Tinetti步态评测表(Tinetti)]、肢体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8/50),明显高于镜像组的72%(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Lovett分级法肌力百分比、BBS评分、FMA评分、FAC分级≥3级比例、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Tinetti得分、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联合组均明显高于镜像组(P均<0.05);2组M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镜像组(P<0.05)。结论头穴留针配合镜像疗法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苏剑清; 曹彦俊; 汪伍; 丁韵蓉; 张增乔; 冯伟; 厉坤鹏
    • 摘要: 目的:对脑卒中镜像疗法相关文献记录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明确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不足。方法:应用Web of Science检索文献,通过Excel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检索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出421篇文献,对检索结果进一步筛选得出379篇,其中2019年发文量最高,发文最多的国家为美国,其次是韩国和中国。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ARCH PHYS MED REHAB,Michielsen2011年的文章获得最高被引频次。重要关键词除脑卒中和镜像疗法外,还包括运动康复、运动损伤等。结论: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康复是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对于脑卒中合并运动损伤等合病的康复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 田建; 姜军; 王寒明; 宋爽; 耿久军; 张宁
    • 摘要: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皮质运动区μ波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MT疗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4周为1个疗程,连续训练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后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肌力分级、功能独立性量表(FIM)、日常生活活动(ADL)、大脑皮质运动区μ波Cz/CPz/CP3/C3的脑电图(EEG)信号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时患侧对称性、主动训练总距离及训练强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和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III级40例(76.92%),对照组肌力>III级30例(57.69%),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T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增强其日常活动功能,且对皮质运动区μ波具有抑制作用。
    • 肖艳英; 秦秀男; 常业恬; 王亚平
    • 摘要: 目的:观察微信指导下的居家镜像治疗应用于下肢截肢后幻肢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截肢后幻肢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对照组于治疗室进行镜像治疗,观察组在临床医师微信指导下进行居家镜像治疗训练。两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包含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现时疼痛强度(PPI)三个内容;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情况;于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日均消耗时间与日均花费金钱。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PRI、VAS、PPI、PSQI与HAMA得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均消耗时间与日均花费金钱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微信指导进行居家镜像治疗下肢截肢后幻肢痛,可以减轻疼痛,提高睡眠质量,改善焦虑情绪,与诊室治疗效果相似。而且患者消耗时间与经济花费更低,更加有利于保持幻肢痛患者进行康复的持续性。
    • 陶峰; 王传杰; 陈本梅; 仇慕磊; 蒋理想
    •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20)、磁刺激组(n=20)和联合组(n=20)。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磁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健侧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镜像疗法。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以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磁刺激组和联合组FMA-LE评分、BBS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且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最为显著(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陈香; 何丽丽; 何真颜
    • 摘要: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音乐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九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结合音乐的镜像疗法,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runnstrom分级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Brunnstrom分级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结合音乐干预的镜像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 郑素玲; 邱晓莉
    • 摘要: 目的分析躯干控制训练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淮北市人民医院2018-01—2020-10收治的80例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镜像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干预,联合组加用躯干控制训练。对比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前、训练4周后上肢运动功能、躯干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变化,分析联合康复方案的临床价值。结果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4周后FMA量表和MAS量表上肢部分评分、肌力分级均较训练前提高,联合组训练4周后FMA量表、MAS量表上肢部分评分分别为(34.06±4.62)分、(6.42±0.99)分,高于镜像组的(19.71±3.20)分、(2.83±0.50)分,前者肌力分级亦高于镜像组(P<0.05)。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4周后TIS量表总分及静态坐位平衡、动态坐位平衡、协调亚表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联合组训练4周后TIS量表总分及静态坐位平衡、动态坐位平衡、协调亚表评分均高于镜像组(P<0.05)。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4周后MBI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联合组训练4周后MBI评分(64.95±10.82)分,高于镜像组的(51.75±9.60)分(P<0.05)。结论躯干控制训练联合镜像疗法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躯干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
    • 杨可钦; 张立; 张春艳; 陈程程; 齐辉; 赵彬
    • 摘要: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的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9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振动组和结合组,每组30例。镜像组采用镜像疗法专用镜盒进行上肢和手部镜像训练,根据患者功能情况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动作任务,如修饰、进食、系扣子、翻书、持物训练等,每次30 min,1次/d,每周6 d,持续8周;振动组采用全身振动训练,应用德国SVG公司生产的Wellengang振动治疗仪,振动频率30 Hz,振动幅度3 mm,总时间30 min,1次/d,每周6 d,持续8周;结合组采用镜像疗法(20 min)+全身振动训练(10 min)的方式,每周6 d,持续8周。3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凯瑟琳-波哥量表(CBS)测评患者存在空间忽略的严重程度;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测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指数)测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CBS评分、MMSE评分、FMA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3组的C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MSE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结合组优于镜像组和全身振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全身振动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空间忽略程度、认知功能障碍,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 庞磊; 伏秀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头针疗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偏瘫步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头针组、镜像组、联合组,每组40例。头针组接受头针疗法,镜像组接受镜像疗法,联合组接受头针疗法和镜像疗法,三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结束,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价肢体运动功能、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价生活质量、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价生活自理能力,采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测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血流速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神经生长因子(NGF)。结果三组治疗后FMA、SS-QOL、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血清BNDF、N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结论头针疗法联合镜像疗法能够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步态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加快脑血流速度,提高血清BNDF、NGF水平。
    • 周旭; 闫杰; 马瑞丽; 孙文佳; 文弘扬
    • 摘要: 目的:探究给予早期脑卒中患者基于左右制衡理论的镜像疗法对其体感诱发电位及上肢功能重建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98例早期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强制性运动疗法训练,观察组49例给予基于左右制衡理论的镜像疗法,对比两组患者上肢功能:Bruunstrom分期、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Carroll手功能评定(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UEFT);上肢协调功能:肘屈曲协同收缩率、肘伸展协同收缩率;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波幅。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手Bruunstrom分期、上肢Bruunstrom分期、肘屈曲协同收缩率、肘伸展协同收缩率、Fugl-Meyer、UEFT量表评分、N20波幅高于对照组,N20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脑卒中以制衡理论为基础进行镜像干预可有效改善大脑诱导电位,提高上肢协调运动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