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功能
肢体功能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332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97篇、会议论文84篇、专利文献1034438篇;相关期刊560种,包括中国实用医药、中国医药指南、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高峰论坛、第三届中西医结合儿童康复学术会议、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肢体功能的相关文献由561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静、李玲、张伟等。
肢体功能—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34438篇
占比:99.69%
总计:1037619篇
肢体功能
-研究学者
- 王静
- 李玲
- 张伟
- 李艳
- 王霞
- 张艳
- 李霞
- 李静
- 王巍
- 等
- 刘伟
- 张丽娟
- 张娟
- 李连永
- 王敏
- 王莹
- 刘冬蓉
- 刘敏
- 刘月伟
- 刘艳
- 康然
- 张丹丹
- 张明
- 张欣
- 朱玲
- 李娟
- 王建华
- 王晓东
- 王秀玲
- 肖蓓
- 陈娟
- 陈晨
- 乔宝红
- 冯俊芳
- 刘丹
- 刘岩
- 刘建萍
- 刘慧
- 刘杰
- 刘洋
- 卢丹丹
- 周丽
- 周琴
- 孙伟
- 宋红敏
- 宋艳
- 庄华敏
- 张娜
- 张晓晶
- 张燕
-
-
边宇;
王岸新
-
-
摘要:
目的:运用运动疗法,探究运动干预对脑卒中恢复期老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观察运动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鞍山市长大医院康复科30例发病4-12周的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前后疗效对照,采用FMA运动功能量表和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定,比较老年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均有显著提高,达到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目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干预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
王永瑞;
翟清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实施基于云平台跟踪管理系统的King达标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医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出院后接受基于云平台跟踪管理系统的King达标护理,均护理6个月.比较两组护理期间康复锻炼依从性,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护理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期间康复锻炼依从性优秀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3个月后、护理6个月后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护理6个月后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3个月后、护理6个月后上下肢功能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上下肢功能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护理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护理6个月后上下肢功能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实施基于云平台跟踪管理系统的King达标护理不仅可提高康复锻炼依从性,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还可提升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
-
李玉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仿生电刺激仪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微创介入治疗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在兴国县人民医院进行脑梗死微创介入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脑仿生电刺激仪干预,比较两组肢体功能、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结果 两组干预后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总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神经营养素-3(NT-3)、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较干预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仿生电刺激仪联合早期康复护理用于脑梗死微创介入治疗患者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肢体功能,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
-
刘国光
-
-
摘要:
目的分析八段锦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等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10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八段锦康复训练。记录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8周NIHSS评分,干预前、干预后4周、8周用Pk254平衡功能系统测睁眼平衡功能指标。结果干预后4周、8周时观察组NIHSS低于对照组;干预后8周观察组睁眼平衡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八段锦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神经功能,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睁眼静态平衡功能。
-
-
童桂花;
沈雪芬;
常琳
-
-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压氧舱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分级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0例颅脑外伤行高压氧舱治疗患者根据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压氧舱治疗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分级护理,有利于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同时针对患者情况采用不同康复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升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
-
-
陈严丽;
陈晓芳;
李飘
-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连续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后Fugl-Meyer、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躯干功能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对其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
葛素梅
-
-
摘要:
目的探讨渐进式平衡训练对脑外伤术后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渐进式平衡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姿势控制能力、生活能力(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身体柔韧度评分、步行能力评分、下肢肌肉力量及耐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身体柔韧度评分、步行能力评分、下肢肌肉力量及耐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轨迹长度、轨迹外周面积、轨迹移动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而观察组各指标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组(均P<0.05)。结论脑外伤术后实施渐进式平衡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提高下肢姿势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
蒋技平;
王世磊;
乐晶晶
-
-
摘要: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综合性康复训练改善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和膝关节过伸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后膝关节过伸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均予以综合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a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膝关节过伸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步频及双支撑相百分比。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膝关节过伸治疗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步频高于对照组,双支撑相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步频均较治疗前提高,双支撑相百分比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联合综合性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膝关节过伸、步行稳定性和速度。
-
-
魏瑞鹏;
陈炜;
刁海华;
王德晓;
许琳
-
-
摘要: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动静平衡康复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疗效。方法: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单纯治疗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动静平衡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组另给予针灸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单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67%,前者高于后者(P<0.05)。治疗后,2组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MA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治疗组(P<0.01)。治疗后,2组FMA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联合治疗组FMA积分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P<0.01)。结论:针灸结合动静平衡康复训练疗法能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
-
万翔;
盛群燕;
刘芬
-
-
摘要: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9月在新余矿业医院进行治疗的9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PFNA内固定治疗。术后7 d对两组效果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后两组自主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活动度、肢体功能评分、骨代谢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自主活动、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肢体功能评分、屈伸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骨代谢水平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抗酒石酸性磷酸酶-5b(TRACP-5b)、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FNA内固定方法能有效促进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恢复,改善关节活动度及肢体功能,明显改善骨代谢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
王秀玲
- 《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和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两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且护理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
张建梅
- 《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评价早期目标性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方法:依照住院日单双数次序将187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实验组(n=96)和对照组(n=91),对照组执行常规的内科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基础上于患者病情稳定48h后(入院2~7d后)给予目标性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及负性情绪的改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总分值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同期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上、下肢肌力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早期目标性康复护理对于促进脑梗塞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确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护理模式.
-
-
王燚
- 《2016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学术交流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观察水中康复操对运动员关节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80 例在运动中关节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 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同的康复操锻炼,试验组在音乐的伴奏下,在深度为1.1-1.5 米的水中进行操化锻炼.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康复效果对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80%(P<0.01).结论:水中康复操的锻炼对运动员关节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
-
-
YOU Si-jia;
由思佳
-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继发障碍的影响分析. 方法:本院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168例脑卒中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84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治疗措施,观察组的84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经过4周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肢体功能恢复情况(ADL)以及继发障碍. 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小,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继发障碍明显比对照组少,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效降低继发障碍,临床意义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
胡忠荣
- 《海峡两岸专科护理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中风已成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且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困扰着患者及其家庭,影响其生活质量.近年,临床针对慢性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为显著效果,其中包括显著改善中风功能缺损症状,而对于出现残障目前无单一治疗方法.艾灸作为独特的中医护理方式,具有简便易行、经济、效果明显的特性,对于中风治疗具有凸显的优势.
-
-
吴丽华
- 《江西省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一届赣鄱国际康复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目的:采取正确的体位护理及心理护理最大限度地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及继发性关节痉挛,充分强化和发挥残余功能.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采取不同的体位护理及心理护理、配合手法按摩、电针、气压疗法等.结果:20例脑卒中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压疮,无坠积性肺炎.治疗后步行恢复率80%.结论:正确的体位护理和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
刘华;
徐冬梅;
邓小渝;
张伊楚
- 《江西省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一届赣鄱国际康复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各种疾病、运动创伤和意外伤害等因素,导致的关节病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工关节置换是用来恢复功能的常用手术方法,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国内发病率达42%到57%,不仅会造成患肢肿胀,还会影响患者功能恢复,严重者肢体缺血坏死致残,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甚至引起死亡,具有高度危险性.因此积极预防术后DVT的形成,是手术成功、肢体功能恢复的关键之一.
-
-
QIN Yan-jing;
秦延京;
LI Wei;
李巍
-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在脑损害后并发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患者中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测量表评定出我科168例患者首次脑损害后伴发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抗焦虑药抑郁药物治疗及一般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理干预.结果:治疗后干预组Zung编制的焦虑自测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减轻脑损伤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能促进患者自信心重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
-
-
XIAO Ling;
肖玲
-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恢复功能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手术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对比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早期康复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后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一段时间不同护理干预之后,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比组(P<0.05).结论:针对偏瘫的早期护理工作是脑卒中术后护理中重要部分,帮助预防、减少偏瘫几率,积极改善、恢复偏瘫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
朱静;
王亚东;
林敏
- 《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二十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某男,44岁,某日因交通事故致头部、胸部及骨盆等多处损伤,经影像学辅助检查证实其广泛性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骨盆骨折,右锁骨骨折,右侧第2、3、4、5、12肋骨骨折.伤后11个月出现双髋部疼痛、活动受限,X线检查发现双侧髋关节周围骨化性肌炎,并行双侧髋关节周围骨化性肌炎清除术,经过术后病理证实为左髋部骨组织及纤维平滑肌组织,右髋部纤维血管增生伴骨化,钙化.本例中被鉴定人为复合伤,主要损伤及鉴定难点在于颅脑损伤所致单瘫与骨化性肌炎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在鉴定过程中充分结合每一次的法医体格检查,注意双侧下肢的肌力及运动功能并结合被鉴定人的影像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被鉴定人颅脑损伤遗留左下肢单瘫(肌力4级)构成七级伤残,右髓关节功能障碍致右下肢功能部分丧失(丧失功能25%以上,未达50%)构成九级伤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