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肢康复机器人

上肢康复机器人

上肢康复机器人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3年内共计378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62140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北京生物医学工程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先进制造与机器人技术高峰论坛、2007全国机械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等;上肢康复机器人的相关文献由884位作者贡献,包括喻洪流、刘瑞素、王建辉等。

上肢康复机器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62140 占比:99.97%

总计:362244篇

上肢康复机器人—发文趋势图

上肢康复机器人

-研究学者

  • 喻洪流
  • 刘瑞素
  • 王建辉
  • 叶协通
  • 李醒
  • 孟巧玲
  • 杨启志
  • 王强
  • 谢龙汉
  • 郭凤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振东; 杨彩霞; 褚延利; 刘然
    • 摘要: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康复机器人组(n=49)及常规康复组(n=49)。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Fugl-Ma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FMA-UE评分(47.49±7.84)分,常规康复组FMA-UE评分(33.29±9.53)分,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MBI评分(52.49±9.45)分,常规康复组MBI评分(39.81±12.19)分,康复机器人组均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一步实验分析发现,组间两两比较,康复机器人组肩关节前屈评分、肩关节外展评分、肩关节内旋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系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曹振东; 杨彩霞; 褚延利; 刘然
    • 摘要: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康复机器人组(n=49)及常规康复组(n=49)。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Fugl-Ma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FMA-UE评分(47.49±7.84)分,常规康复组FMA-UE评分(33.29±9.53)分,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MBI评分(52.49±9.45)分,常规康复组MBI评分(39.81±12.19)分,康复机器人组均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一步实验分析发现,组间两两比较,康复机器人组肩关节前屈评分、肩关节外展评分、肩关节内旋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系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李宇淇; 黄国志; 路鹏程; 何龙龙; 黄文浩; 黄楚红; 曾庆
    • 摘要: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功能训练、辅具使用、言语及吞咽治疗、常规物理治疗等)。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上肢康复训练,60 min/次,1次/d,7 d/周,共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上肢机器人训练,其中上肢康复训练30 min/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30 min/次,1次/d,7 d/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L)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包括FMA肩肘部评分(FMA-SE)及FMA腕手部评分(FMA-WH);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表面肌电图仪测量受试者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和三角肌中束最大等长收缩时的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评估上肢肌肉激活和运动募集同步化情况。结果:共38例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完成全程治疗。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MA-UL评分,FMA-SE评分,FMA-WH评分,BI评分,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和中束RMS值、iEMG值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A-UL评分、FMA-SE评分、BI评分、肱三头肌RMS值、三角肌中束RMS值和iEMG值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上肢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偏瘫上肢肌肉激活和运动单位募集同步化,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 蔡国庆; 石岩; 周利杰; 闫明
    • 摘要: 设计了一种4自由度外骨骼康复训练机器人,改善了当前康复机器人运动关节单一、康复训练空间有限的缺陷。参照人体上肢尺寸标准,应用SolidWorks绘制了机器人三维模型,根据DH法对机器人建立正向运动学模型,通过Matlab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Adams对模型进行运动学仿真,验证了结构在不发生干涉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多关节复合康复训练运动。同时对机器人工作空间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机器人工作空间与人体上肢的日常活动空间是相匹配的,能够满足患者上肢康复训练的要求,应用Matlab对抬臂屈肘康复运动进行轨迹规划,验证了整个康复运动平稳合理。
    • 朱琳; 席艳玲; 严会荣; 陈祢; 黄海霞
    • 摘要: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肘伸展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常规肢体康复训练的43例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的44例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作为观察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FMA-UM)以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肱二、三头肌肌电积分(iEMG)及协同收缩率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ADL和FMA-UM评分同组内与干预前比较,均上升,MAS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ADL和FMA-UM评分为(51.36±7.03)、(34.71±4.07)分,均高于对照组[(44.58±5.70)、(27.52±3.05)分],观察组MAS评分为(2.12±0.29)分,低于对照组[(3.19±0.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肘关节伸展角度、肱二、三头肌iEMG同组内与干预前比较,均升高,观察组肘关节伸展角度为(48.52±6.14)°大于对照组[(32.15±4.03)°],肱二、三头肌iEMG为(276.39±40.38)、(37.51±8.36)mV/s,高于对照组[(223.51±44.68)、(31.69±7.09)mV/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肱二、三头肌协同收缩率同组内与干预前比较,均降低,观察组患者肱二、三头肌协同收缩率为(15.36±2.16)%、(27.06±3.65)%,小于对照组[(17.26±2.09)%、(34.69±4.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治疗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减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缓解肌肉痉挛,增加肘关节伸展功能。
    • 李朋阳; 高建设; 顾昌利
    • 摘要: 随着我国脑卒中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机器人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将被大面积运用,而康复机器人的轨迹规划能力将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和实践应用,针对此问题,以一种串并混联上肢康复机器人为研究对象,使用向量法对该康复机器人进行了逆运动学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五次B样条曲线的规划算法对该康复机器人进行了轨迹规划,使用Matlab仿真了复杂三维康复运动曲线,并在自主研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多种类型康复轨迹实验,实现了新型串并混联上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轨迹的个性化。结果表明,根据治疗师输入的康复点位序列,可以快速生成光滑、平顺的康复轨迹,并且在实验平台上准确执行,验证了轨迹规划算法的正确性、可行性。
    • 周嘉铭
    • 摘要: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运动想象对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偏瘫伴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选取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1次/d,每周5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以下评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运动想象对提升偏瘫患者的手功能有积极作用。
    • 袁润萍; 汤从智; 江勇; 王红星
    • 摘要: 近年来,上肢康复机器人因具有高强度、可重复、任务导向性的优势和趣味性、患者依从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该文对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康复作用和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何友泽; 宋健; 吴劲松
    • 摘要: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高增长态势,脑卒中致残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脑卒中发生后约80%的患者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且4年后仍有50%的患者持续存在上肢功能问题〔2〕。脑卒中后的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机器人辅助技术是近年来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研究热点。
    • 喻行涛; 张珣
    • 摘要: 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将如何把机器人技术应用完善作为行业的新思考点,发展机器人技术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工业机器人发展较为成熟的情况下,机器人开始用于医疗方面。进行了上肢康复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其主要由执行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上肢康复机器人这三大部分组成。所设计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定位机械臂的设计需要完成器械的抓取、移动以及定位。本该设计结构采用关节式设计,关节型的优点是传动时操作较为精确,零件与零件之间的结构简单,需要用到的空间也较小,使其符合医疗器械的设计要求。本设计主要对机构的执行机构和驱动机构作详细的介绍。完成了上肢康复机器人的ADMAS动力学分析仿真研究,基于Adams的各构件的运动轨迹曲线一致,验证了所做上肢康复机器人运动学分析的正确性,以期为康复医学工作作出相应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