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运动学

运动学

运动学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3年内共计5740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37篇、会议论文250篇、专利文献107908篇;相关期刊1431种,包括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144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2011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骨骼肌”学术研讨会等;运动学的相关文献由1131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继和、沈惠平、张龙等。

运动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37 占比:4.11%

会议论文>

论文:250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107908 占比:95.67%

总计:112795篇

运动学—发文趋势图

运动学

-研究学者

  • 周继和
  • 沈惠平
  • 张龙
  • 杨廷力
  • 马履中
  • 梁斌
  • 孙立宁
  • 李世明
  • 张明路
  • 蔡光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毕耕超; 张彦龙; 李秋月; 胡龙威; 张愉
    • 摘要: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跳深的高度对膝关节和周围肌肉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跳深间距的研究较为少见,更加缺乏相关的力学仿真结合表面肌电的研究。目的:分析不同高度和间距条件下跳深动作中膝关节的力学特征和周围肌肉的激活特征,比较这些数据的差异。方法:根据不同高度和间距将动作划分为:A组0.45 m×0.50 m、B组0.45 m×0.90 m、C组0.60 m×0.50 m和D组0.60 m×0.90 m(高度×间距)4组。招募和筛选16名下肢无损伤史的男性测试者。测试者依次进行4组动作的测试,运用Qualisys动作捕捉系统、AMTI测力台和Delsys表面肌电系统同步采集受试者跳深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信号等数据,借助OpenSim4.3仿真软件计算膝关节动力学及肌肉激活表现。结果与结论:间距和高度为0.45 m×0.50 m条件下,间距和高度的增加均会增加膝关节的屈曲角度(P=0.033,P=0.024)。在高度为0.60 m,间距的增加会降低股直肌和股中间肌的肌力最大值(P=0.010,P=0.007),同时增加胫骨前肌肌力最大值(P=0.018)。在预激活阶段,跳深高度和间距都会影响主动肌和拮抗肌激活程度,间距增大会增加膝关节的共激活比(P=0.045),降低股二头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共激活指数(P=0.016,P=0.012);高度增加会增加膝关节的共激活比,但是组间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在一定范围内间距增加会减少跳深动作膝关节关节受力,增加其稳定性和周围肌肉激活,会降低股直肌、股中间肌的峰值肌力。高度和间距为0.45 m×0.90 m组合跳深中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的协同收缩较其他组表现好,但是要考虑运动专项的目的进行调整。
    • 刘畅; 刘磊; 马超群; 曹传旭; 徐昌治
    • 摘要: 背景:人工膝关节假体参数化设计是降低假体损耗、提高假体生存率的有效办法,但目前尚缺少对于人工膝关节假体参数化研究的综述性分析。目的:总结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的失效形式,综述膝关节假体参数化设计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建议。方法:以“TKA,Knee prosthesis,Tibial liner,Parametric design,Prosthesis replacement,Prosthesis loosening,Failure mode,Durability,Kinematics”为英文检索词,以“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假体、胫骨衬垫、参数化设计、无菌松动、失效形式、运动学、接触力学”为中文检索词,检索Pub 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64篇文献,从人工膝关节假体失效形式、膝关节假体参数化设计发展历程、完善膝关节假体参数化设计3方面对膝关节假体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无菌性松动、假体感染、假体失稳以及胫骨衬垫磨损是膝关节假体的主要失效形式。假体植入人体后需保留数年,假体损坏、骨质流失、原有膝关节平衡的破坏等都会对病情恢复与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当注重病变膝关节的去除与假体的植入,治疗前后一旦出现意外,应尽快根据病情进行诊治。(2)假体参数化设计应使其具备较优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接触性能、稳定的运动学特征与较低的摩擦力,从而使患者获得更佳的康复效果。(3)人工膝关节假体接触力学性能与运动学性能分别受冠状面曲率半径和矢状面曲率半径一致性影响,而参数的变化必然引起性能的变化,所以膝关节假体运动学性能与接触力学性能之间的竞争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假体参数化设计时应使二者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4)形合度是假体参数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高低水平的划分至今仍未实现,这将是学者们进行参数化设计时应克服的一个重要问题。(5)因此,对人工膝关节假体假体进行参数化研究,能够提高假体接触性能,使其具有更稳定的运动学特性,能够为假体的生产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提高假体关节置换成功率、降低假体翻修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范祺; 蔡玉强; 贾思楠
    • 摘要: 针对传统示教编程焊接工作站机器人运动轨迹不平滑、动作节拍不协调等问题,基于RobotStudio软件对焊接工作站进行离线编程仿真。对机器人正逆运动学进行理论求解,在MATLAB机器人工具箱中验证模型;完成工作站三维建模、规划焊接流程;设置仿真参数并通过离线编程控制焊接过程;利用TCP信号分析仿真得到机器人关节角度、综合能耗和变位机转速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该仿真方案为实际生产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对消除机器人运动波动以及提高焊接效率和保证机器人工作寿命提供理论指导。
    • 杨辰; 冯茹; 周志鹏; 万祥林; 曲峰
    • 摘要: 背景:护膝常被跑步爱好者用于预防和治疗髌股关节痛,但其所起到的干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目的:确定护膝对不同性别髌股关节痛跑步爱好者跑步时主观痛感、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11名男性和9名女性髌股关节痛跑步爱好者作为受试者,通过目测类比量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测力台采集受试者在有、无穿戴髌骨稳定型护膝跑步时的主观痛感、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研究通过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科学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0021H.参与试验的受试者均为自愿参加,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结果 与结论:①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在有护膝时跑步的目测类比量表得分小于无护膝时(P<0.01);②女性受试者在有护膝时跑步缓冲期的最大膝屈角度小于无护膝时(P<0.01),但男性在有、无护膝时跑步缓冲期的最大膝屈角度未出现差异(P>0.05);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在有护膝时跑步缓冲期的最大髋内收角度小于无护膝时(P<0.01);男性和女性患者在有护膝时跑步缓冲期的膝外展(P<0.01)和外旋力矩峰值(P<0.01)大于无护膝时;③结果说明,护膝降低了男性和女性髌股关节痛跑步爱好者跑步时的主观痛感;减小了女性跑步时的最大膝屈角度和髋内收角度,以及男性跑步时的最大髋内收角度,护膝对下肢运动学特征的影响具有性别特异性;增大了男性和女性跑步时的膝外展和外旋力矩峰值,护膝可能引起膝关节负荷增大.
    • 沈兆鑫; 李磊; 赵翔宇
    •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运用"欧洲步"上篮动作取分,本研究应用生物力学方法,运用Delsys表面肌电测试仪、Motion红外光点高速运动捕捉测试系统和Kistler测力台同步采集一级篮球运动员"欧洲步"动作的各项生物力学数据,着重对蹬地斜跨步这一环节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欧洲步"上篮蹬地腿一侧肌肉激活和募集程度要强于异侧;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关节角度变化幅度较大;该动作足底在水平方向上发力作用明显.建议运动员有针对性地对腓肠肌进行锻炼,强化蹬伸能力;加强臀大肌、股二头肌的力量以及髋关节处肌肉的延展性,以增强动作稳定性;提升胫骨前肌的肌肉耐力,以防运动性疲劳带来相应的损伤;加强膝、踝关节处的力量训练,或佩戴护具;适当减速,注重动作节奏.
    • 王恒; 王英; 柳丽; 郑文龙; 俞宋科; 王雨
    • 摘要: 针对如何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的虚拟环境中体现物体运动仿真时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将AR技术与物体运动仿真集成,通过模型建立、标记物注册、运动仿真交互控制、增强场景实时渲染等步骤设计物体AR运动仿真系统.该系统由运动学仿真模块和动力学仿真模块组成.运动学仿真模块的设计和实现以刚体绕定轴转动和平面四杆机构的几何运动为例,通过移动标记物进行运动学仿真的交互控制.动力学仿真模块的设计和实现以曲柄滑块机构惯性运动为例,通过改变输入参数进行动力学仿真控制.最后以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平面四杆机构急回特性学习和曲柄滑块机构动力学方程求解为例进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AR运动仿真系统提供了直观的高交互操作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环境,通过可视化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而实现虚实融合的智慧化运动仿真教学.
    • 欧阳一毅; 彭杰; 王坤; 张庭然; 罗炯
    • 摘要: 背景:人体平衡与控制有赖于内耳前庭系统、本体感受器及视觉系统的协调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共同配合才能完成,但人在视觉剥夺或双重认知任务时会引发神经控制与感觉统合的变化,进而改变下肢平衡控制能力及动作控制策略.目的:探讨儿童在不同视觉输入及执行不同认知任务时下阶梯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其作用机制,为预防及减少儿童下阶梯时的跌倒伤害提供一些有益参考.方法:共招募20名西南大学附属小学3-6年级的小学生志愿者,每个年级5名.运用运动学(JVC9800高速摄像机)、动力学(BIOFORCEN动态平衡训练评估系统)及肌电(JE-TB0810八通道肌电测试仪)等测试工具,同步采集受试者在不同视觉输入及执行不同认知任务时下阶梯动作的生物力学参数.结果 与结论:①闭眼及双重任务下阶梯着阶瞬间的膝、踝关节角度显著大于睁眼及单一任务时的角度(P<0.05),但在身体重心处于最低瞬间时仅踝关节角度展现出闭眼及双重任务下显著大于睁眼及单一任务(P<0.05);②睁眼及双重任务下的压力中心前后方向位移均方根、左右方向位移均方根、摆动的轨迹总长及轨迹包络面积皆显著小于闭眼时(P<0.05);③闭眼及双重任务下阶梯着阶前200 ms股二头肌、股直肌、胫骨前肌及内侧腓肠肌的平均肌电振幅标准化参数值和肌肉激活时长皆显著小于睁眼及单一任务(P<0.05);但在缓冲期仅胫骨前肌及内侧腓肠肌的平均肌电振幅标准化参数值展现出闭眼及双重任务下显著小于睁眼及单一任务的趋势(P<0.01);④提示视觉剥夺、双重任务下阶梯皆会阻碍中枢神经系统信息的传递,使得身体的预期姿势调节下降,影响下阶梯时下肢肌肉的预先激活状况,进而影响儿童对平衡的控制及步态稳定性,增加了儿童跌倒风险,但视觉剥夺对儿童平衡控制的影响显著高于双重任务;视觉剥夺引起平衡控制的改变,表明提供给中枢神经系统信息的下降会影响儿童认知作业选择,使儿童闭眼下阶梯时更加专注于执行步行动作而弱化了认知作业.
    • 尚琬迪; 王兴泽; 危小焰
    • 摘要: 背景:国内外许多学者研发了多种腰痛防护带,经过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等一系列实验,并无合适的防护带可以为腹型肥胖人群带来明确的益处.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腹部支撑对腹型肥胖人群躯干屈曲角度峰值及腰背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招募18名成年男性腹型肥胖者,在躯干屈伸(非负重)和屈伸搬重物(负重)过程中,每位受试者均佩戴无支撑、弹性腹带和非弹性-运动白贴三种腹部支撑,采用Noranxon双极表面肌电设备采集多裂肌、腰部竖脊肌、胸部竖脊肌的肌电信号,利用Vicon红外摄像头采集躯干屈伸时的运动轨迹.试验方案经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102772020RT091.结果 与结论:①多裂肌:在非负重-伸展阶段,与无支撑和弹性腹带支撑相比,运动白贴支撑降低了多裂肌激活程度(P<0.05).在负重-伸展阶段,与无支撑和运动白贴相比,弹性腹带支撑显著降低了多裂肌激活程度(P<0.05).②腰部竖脊肌:在非负重-屈曲阶段,与运动白贴相比,弹性腹带显著降低了腰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0.05).在负重-伸展和屈曲阶段,与无支撑和运动白贴相比,弹性腹带均降低了腰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0.05).③胸部竖脊肌:在非负重-屈曲阶段,与无支撑条件相比,弹性腹带显著降低了胸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0.05).在负重-屈曲阶段,弹性腹带和运动白贴均降低了胸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0.05).在负重-伸展阶段,与无支撑相比,运动白贴和弹性腹带降低了胸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0.05);与运动白贴相比,弹性腹带降低了胸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0.05).④运动白贴支撑时的躯干屈曲角度峰值小于无支撑与弹性腹带支撑时(P<0.05).⑤结果表明,弹性腹带和非弹性-运动白贴均降低了腹型肥胖者腰背部肌群的激活程度,可能会减缓脊柱受压,预防肥型肥胖人群下腰痛的发生,而且弹性腹带不会限制躯干的正常活动范围,适用范围更广.
    • 庄徐; 郑哲文; 李科军
    • 摘要: 林区环境复杂,为使工程装备在林地作业中实现良好的轨迹规划与稳定性,本文以林地作业车的六维度臂架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型D-H法对臂架各连杆建立坐标系,运用MATLAB中Robotics Toolbox工具箱建立运动学模型进行了正逆运动学求解,分析了关节空间下臂架末端的轨迹规划问题,得到有关臂架关节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变化曲线。研究表明:臂架末端能够准确到达指定位置,且各关节运行连续、平稳,证明了臂架轨迹规划的可行性,为后续驱动系统与控制方法的选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宋师伟; 李维嘉; 潘治; 贾智淳
    • 摘要: 针对大型水下航行器的大通径矢量推进器喷管全方位操纵需求,提出喷口具备全向偏转功能的一个四关节串联机构的实现方案。结合该机构所具有的冗余自由度的特点,以关节旋转角度范围为约束条件,关节角度单位增量最小为目标,提出一种求解关节角的“拟合-寻解”局部最优算法。以一组关节间端面夹角依次为15°,-30°,30°,-15°的四关节串联式喷管配置参数为例,基于本求解算法得到了实现喷口全方位摆动控制的各关节角的控制面。分析表明,这种四关节型式可以满足水下矢量推进的全方位摆动要求,同时具备避免关节运动范围超限的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为此类机构在大型矢量推进器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