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第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第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大连
  • 出版时间: 2014-09-26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研究目的:本文对严明勇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吊环决赛时的下法进行解析,揭示其运动的特点、规律以及其动作的运动学特征.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来分析吊环运动,以扩充中国吊环运动的理论知识,希望能给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带来参考和启发.研究方法:三维录像解析法.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吊环决赛现场,用两台JVC摄像机(频率为50幅/秒),1号机置于吊环正侧方,2号机置于吊环架的左前方,两个摄像机主光轴夹角约为80°,拍摄了严明勇吊环结束动作的整个过程.采用3D SignalTec解析系统对拍摄的录像进行解析,将所得数据的参数取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文对研究对象严明勇,结束动作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束动作拆分为三大部分,即:向前大回环部分、空中转体两周部分、落地部分。研究结论:(1)整套结束动作符合规则要求,流畅优美,协调有序.(2)在吊环后摆过程中,积极运用振浪技术,加大后摆的速度,增加后摆力量。要充分沉肩振浪后摆,且动作要连贯,这对提高动作技术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3)转体两周阶段的速度控制较好,为落地留下足够的时间和高度。(4)落地阶段由于膝关节伸直速度过快,而导致了人体重心前移.所以应加强在落地缓冲时期,各关节协调配合的屈伸训练。
  • 摘要:研究目的:设计出能反映人体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的动作,利用先进仪器,对不同太极拳训练水平人群的平衡能力进行测试分析,了解太极拳训练在提高人体平衡能力方面的效果,为进一步筛选影响人体平衡能力的敏感指标,完善测试评价体系,提出有效地训练手段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合计为41人,其中太极拳健将运动员6名(平均训练年限8年),太极拳二级运动员6名(平均训练年限2年),一般大学生29名(没有经过太极拳专业训练).采用Kistler便携式步态测力台9260AA6及专业软件,对运动员在闭眼和开眼状态下的单脚支撑、纵跳、高台落下单脚支撑等7个不同动作的重心晃动轨迹、起跳力量、落地力量、控制重心控制能力、膝关节角度及缓冲时间的41个指标进行测试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采用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不同训练水平太极拳运动员着地重心晃动轨迹特点。2.起跳和落地相对力量对比。3.落地动作角度及缓冲时间对比。研究结论:1.不同太极拳训练水平的人群在不同姿势中的重心晃动轨迹有明显不同,随着动作难度的增加,这种差异更加明显,重心晃动稳定性的优劣依次是健将、二级运动员、学生,健将级运动员控制重心晃动的能力更强,稳定性更好,经过太极拳训练能提高运动员的重心晃动稳定性。2.不同太极拳训练水平人群的起跳和落地能力是不一样的,健将级运动员起跳和落地能力最好,起跳力量大,前后、左右偏移小,着地时冲击力小,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好,说明太极拳运动能提高运动员的起跳力量,减少落地动作的冲击力。3.健将级运动员落地动作缓冲到最低点时欲关节和膝关节角度小,缓冲时间长,缓冲幅度大,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好,动作技术合理,表明太极拳运动能使落地动作更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能预防着地冲击力造成的损伤,降低受伤概率。
  • 摘要:研究目的:本文以2012~2013年度在沙田马场(草地)举行的93场1200米赛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每场比赛前四名人马的全程及分段时间经过几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换算比较,就赛马分段速度的战术运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战术运用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深化对速度赛马竞赛制胜规律的认识.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以2012~2013年度在沙田马场(草地)举行的93场1200米赛事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数据来源:从香港赛马会官方网站下载2012~2013年度在沙田马场(草地)举行的93场1200米的全程及分段时间.采用Excel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结果与分析:1.分段速度特征分析,在93场1200米赛事中,前四名采用3-2-1,2-3-1、2-1-3三种速度模式的比例分别为45.7%,53. 5%和0.8%。2.分析分段速度系数。3.全程跑中骑师策骑的策略。结论:1.在2012-2013年度在沙田马场(草地)举行的93场1200米赛事中,前四名采用3-2-1,2-3-1,2-1-3三种速度模式的比例分别为45.7%,53.5%和0.8%。2.在第一分段,前四名的速度系数数值都小于0,都为负值;在第二、三分段,前四名的速度系数数值绝大部分大于0,但也出现几个数值小于0的现象,这与人类在田径的短跑(400米跑)比赛中所表现的特征类似。3.骑师在马匹出闸后、途中跑及冲刺跑阶段应采取适当的策骑策略,为争取好的成绩和名次奠定基础。
  • 摘要:为了探讨穿高跟鞋对女性行走步态的影响,采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12名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穿不同高度的鞋跟在平地行走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在平地行走中,裸足和穿平底鞋步长最长.当鞋跟高度增高时,步长随着鞋跟高度增高而减少.(2)裸足和穿平底鞋行走时,重心起伏变化最小,重心稳定性相对较高.但随着鞋跟高度的增高,行走过程中,身体重心起伏变化凸显.(3)在裸足和穿平底鞋行走时,单侧支撑相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比最高,为64.3%和65.3%,而双侧的支撑比例最小,为35.7%和34.7%.鞋跟高度的增高,单侧支撑相由高逐渐降低变化,双侧支撑相逐渐上升.(4)在平地行走中,髋关节角度变化最大,其次为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鞋跟高度的增高,女性行走中下肢膝、踝关节角度伸展幅度明显降低.
  • 摘要:使用最新研制的举重训练实时评价反馈系统,对中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刘灏在2014年全国举重锦标赛中三次挺举(212Kg、220Kg成功和222Kg失败),提铃至胸和上挺两部分杠铃在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大时、高度最大时和下蹲支撑时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提铃至胸阶段:刘灏的三次试举的技术动作基本一致,体现出“快”的技术原则。试举重量220Kg和222Kg的杠铃最大高度相同,支撑点高度却比212Kg分别高出0.Olm和0.02m,表明刘灏在挺举第一阶段还可以完成更大的重量。预蹲:212Kg和220Kg预蹲的距离比222Kg的预蹲距离小,体现出“短”的技术原则,有利于运动员发挥出最有效的力量,而222Kg的预蹲容易引起上体前倾。上挺阶段:完成222Kg时支撑点的高度不足是试举失败的主要原因。三次试举杠铃的最大高度都达到1.60m,表明刘灏具有成功试举222Kg重量的能力,在技术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 摘要:有关跳远运动学的研究,大多学者都很重视速度方面的参数,而对其重要性的排序关注较少.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女子跳远运动员有关的运动学参数,对其影响跳远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对比,有助于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准确认识跳远运动技术的特点.女子跳远运动员运动学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腾起角、垂直分速度、腾起初速度、水平分速度、踏板速度。在跳远运动中摆动腿摆动速度越大,起跳腿的力增加越多,故提高了重心垂直速度和重心高度,因而缩短了跳跳腿的蹬伸时间,有利于提高腾起速度。建议教练员,不要过多强调跳远运动员的踏板起跳,训练中应把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垂直分速度、腾起初速度放在首位。
  •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2012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跳高前6名运动员的比赛进行现场拍摄,采用星高钛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比赛现场采集的图像进行解析,得出中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四方位变化的三维运动学指标和参数,为中国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中国现役6名运动员在最后两步助跑过程中,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均有所不同,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过大或者起跳前身体重心的过度降低都会影响到助跑的节奏以及助跑水平速度。在最后两步助跑的过程中,双脚的落地点直接影响到两腿之间的水平横向距离,影响到身体重心的左右晃动以及摆动腿的摆动轨迹,从而影响了助跑的水平速度与起跳速度。6名现役运动员中有4名运动员在摆动腿着地瞬间,膝关节角度与最大缓冲瞬间膝关节角度相差比较大,说明其摆动腿支撑力量不够,需要靠较大的缓冲来支撑身体,从而造成了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过大,影响助跑的水平速度。
  • 摘要:本研究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和手段,采用高速摄影解析技术系统,针对陕西优秀武术太极队员吴雅楠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期间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和解析,探讨运动员完成武术太极拳难度动作的技术特点和规律,为教练员科学安排训练,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吴雅楠旋风脚360°动作采用深蹲起跳。起跳离地时刻重心合速度达到3.37m/s,蹬伸用时0.36s,腾空时间为0.63s,身体重心最高高度达到1.65m,击响动作在腾空最高点之前完成,击响时重心高度为1.64m,<2)从蹬伸到击响阶段,肩扭转幅度和角速度大于砚扭转幅度和角速度;而从击响到落地阶段,肩的扭转幅度和角速度小于镜扭转幅度和角速度。落地时采用右单脚落地,重心垂直速度为2.92m/s,对地面冲击力较大,对膝关节和棵关节肌肉韧带性能要求比较高。要加强下肢关节柔韧性训练,落地缓冲脚尖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全脚着地,上肢及时调整控制身体平衡。
  • 摘要:腾空摆莲作为一种跳跃性的移植创新技术自其出现于太极拳中以来,其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且逐步成为太极拳中的一类动作.在现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太极拳、剑的动作难度等级及分值确定被分为A、B、C三类,其对应的分值分别为0.2、0.3、0.4分.在这三类难度动作中,涉及跳跃的腾空摆莲转体动作主要有:腾空摆莲360°和腾空摆莲540°两个动作,而腾空摆莲540°则是最高难度的C级类动作.目前,有关腾空摆莲转体630°动作创新难度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拟通过个性化研究,为武术难度动作的技术创新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撑.该运动员在成功完成的腾空摆莲转体超540°-雀地龙的动作过程中,其空中转体度数达到了630°,实现了突破与创新,整体动作达到了规则的基本要求,可初步确立其为竟技太极拳中的创新难度动作。该运动员之所以能实现突破与创新,从起跳环节上看,得益于其起跳时起跳脚蹬伸发力的方向和起跳角的适时改变;从其腾空阶段的技术上看,其采用的类似于横摆腿的延时击响外摆腿技术以及外摆腿击响后腿部绕身体后摆再下压鞭打的动作有利于提高空中的转体速度,是其实现突破与创新的主要技术特征。
  • 摘要:跨栏项目有着不同于其他项目的许多专项特点.在运动专项训练中有很多因素可以通过力学参数描述,评价运动员的能力、技术和训练效果.本研究运用力学方法对中国优秀冠军跨栏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进行测试,对训练中的能力、技术、特点等实现力学参数定量评价,探索跨栏项目力学分析的关键力学因素,为提高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实时的监控和评价方法.通过对跨栏运动员孙雅薇的力学因素分析,显示其基本弹跳爆发力不如同水平的其他运动员;无负荷膝关节高速屈伸能力优于绝大部分短跨运动员;专项跨栏训练过程的力学因素测试发现,孙雅薇的专项跨栏节奏和动作的稳定性一致性极好;下栏距离短,过栏速度快。相对其他运动员,其跨栏步短,符合力学效率原理;多场次的比赛资料的力学要素分析,孙雅薇的高速耐力不足,关键比赛常在后程负于对手。跨栏项目训练中和比赛中的敏感力学因素分析和探索,对孙雅薇运动技术分析,运动能力评价,训练质量和效果的监控有实际帮助和实践意义。
  • 摘要:在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尤其是技术性强、难度高的项目中核心力量训练至关重要,是运动技术的关键环节,对运动中身体姿势、动作技能及专业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撑作用,并形成合理的肌肉运动链,衔接、传递和协调肌肉的力量,核心力量的增强对预防与治疗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疗效.鉴于核心力量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本人认为在大众健身及高校体育教学中核心力量训练也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运动中表现难美类项群都涉及形体训练的内容,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艺术类包括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空乘等专业在内更是设有专门的形体课教学,并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设定形体训练的教学内容,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形体课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善骨骼肌线条的走向;改善骨骼肌的不协调、不对称;改善胸、腰、髋三个维度的比例;提高关节灵活性,发展肌肉力量以提高人体在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的稳定性.本研究就广州体育学院、广州民航职业学院及广东机电职业学院进行走访调查,利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三所高校形体课教学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统计其教学中有关力量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及训练时间,调查发现,这些高职院校形体课教学中,力量的训练尤其是核心力量的训练所占整个课程时间的比例不足10%,且在力量素质训练方面内容把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学生核心区域肌群力量缺乏.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非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在基础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进行形体训练,一方面容易产生损伤,再者,训练效果不能持久,动作容易变形,这样即便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也失去了训练的意义.当下,由于多学科的融汇发展,形体训练不再是单一学科,人们对形体训练的理解更加全面,对形体训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形体训练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对于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建议广大形体课教学者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重视,适当增加形体课教学课时,增加核心力量练习的比重;创新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运用到教学中;确立评价核心力量的有效指标,定期对学生力量素质进行监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核心力量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幼儿的立定跳远和折返跑的能力与身体质量指数的关系,同时研究这样的关系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的差异.研究方法:1197名3到5岁的儿童参加了这次测试.测量与测试的项目包括:身高、体重、立定跳远和折返跑测试.结果与分析:在立定跳远(r=-0.20,p<0.001)与折返跑测试(r=0.17,p<0.001)中,相同年龄与性别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与运动能力有显著差异.3岁儿童中,正常身体质量指数的儿童比低身体质量指数的儿童在立定跳远(SBJ)测试中成绩更好(p<0.05).在4岁(p<0.01)和5岁(p<0.001)高身体质量指数的儿童在立定跳远测试中成绩低于低身体质量指数和正常身体质量指数的儿童.同时在折返跑(SHR)的测试中3岁(p<0.05),高身体质量指数的儿童不如正常身体质量指数的儿童.在4岁(p<0.001)和5岁(p<0.001)儿童中,在折返跑测试中,低身体质量指数的儿童成绩优于高身体质量指数的儿童.所有测试男女性别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在对3到5岁儿童立定跳远和折返跑的测试研究中,高身体质量指数儿童往往表现不好.
  • 摘要:目前,全球死亡率排名前三的疾病分别为心脏病、中风和慢性肺病,而致残的主要疾病则是视力障碍、老年痴呆症、听力损失和骨关节炎(WHO).其中膝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将导致老年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在诸多的非药物治疗中运动疗法被老年骨关节炎患者广为接受,其特点为副作用最小,治疗成本最低、患者易于自主控制.就运动本身的性质来说,并非所有的运动和负荷都有益于关节炎患者的康复,确定适合老年骨关节炎患者的运动方式至关重要.研究团队针对性的根据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特点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太极拳康复方案,并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新型太极拳方案,对受试者进行干预前后的量表评估和步态生物力学等测试,从动态平衡和姿势控制的角度来评估新型太极拳康复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六个月新型太极拳康复方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膝骨关节炎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的身体左右晃动幅度和速度,其姿势稳定性得到提高,动态平衡能力改善。
  • 摘要:目前对身体动作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例如:老年的跌倒风险评估与青少年身体姿势的健康促进模式研究是教育部和科技部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此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拟以健美操对6-7岁儿童的平衡能力有促进作用为切人点,利用测力板和Nor-axon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对6-7岁儿童进行双脚站立,睁、闭眼的单脚站立以及原地纵跳时的平衡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变化情况的测试。并针对这一阶段儿童的平衡能力发展水平,配合教学拟定干预计划。通过锻炼加强其下肢以及核心等方面力量,运用健美操中的动作对儿童进行干预性锻炼,来促进儿童平衡能力的发展。剖析健美操锻炼对6-7岁儿童的平衡能力的影响,并为以后的健美操对于平衡能力的促进方法提供相关依据。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首先从支撑类难度基础动作人手,了解其动作结构特点和身体运动机制从而掌握该动作的完成方法。然后通过实验组和受过健美操专业训练的运动员难度动作的比较,找到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对这一教学策略的效果进行验证,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难度动作的掌握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仿人机器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仿人机器人应用领域,然后详细介绍了自由度—模拟关节运动;驱动电机—模拟肌肉等仿人机器人的生物力学设计,介绍了步态规划、能量节省化、稳定性等生物力学在仿人机器人研发中的研究方向及手段。
  •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力量被认为是短跑成功表现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下肢各关节力量与百米成绩存在显著性相关,但研究对象多为同一水平或单名短跑运动员,很少有研究对不同水平短跑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差距进行探试.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不同水平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的差距,探讨下肢各关节力量的差距是否为导致其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为短跑力量训练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受试者被分为A、B两组.A组竞技水平较高,为清华男子短跑队队员,共计7人,3名健将,4名一级运动员;B组竞技水平相对较低,为上海体育学院短跑专业男性大学生,共计11人,均为二级运动员.采用ISOMED2000测试双侧髋、膝、踝三关节等速力量.60°/s、180°/s完成3次屈伸动作,取三次平均值代表慢速、中速向心力量.300°/s完成15次屈伸动作,前三次均值为前侧数据,代表初始快速力量;后三次均值为后侧数据,代表肌肉疲劳后快速力量.测试指标为相对峰力矩(Nm/kg)、峰功率(W).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运动员肌力差异,显著水平P<0.05.研究结果与讨论:脆关节屈肌峰力矩的差异表现为左舰中速、右镜快速与右能疲劳后快速峰力矩,A组大于B组.在膝关节的力量数据,两组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发现:在l0个与艘关节屈肌和躁关节背屈肌快速力量相关的指标,A组均值远大于B组,但没有显著性。研究结论:两组运动员下肢力量差距主要表现在碳关节屈肌群力量;优秀运动员被关节伸肌峰力矩表现出随肌肉收缩速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而普通运动员峰力矩随肌肉收缩速度增加而减小;在膝关节最大力量与最大爆发力,两组并无差异;优秀运动员的踩关节背屈肌疲劳后快速爆发力显著优于普通运动员;个别优秀组运动员下肢力量并不出众,而个别普通组运动员下肢力量较大。
  •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优秀(健将、一级)男子举重运动员的髋、膝和踝关节进行不同角速度的等速肌力测试,探讨健将与一级运动员肌力差异,分析与健将专项成绩显著相关的下肢肌力指标,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究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下肢关节肌力与专项成绩的关系,为科学的力量训练提供帮助,将丰富举重训练理论.研究方法:使用德国产IsoMed200。等速肌力测试仪,在专门的实验人员操作下,对(健将组11人和一级组12人)23名受试者进行左右碗、膝和躁(躁关节屈表示背屈,伸表示趾屈)关节屈伸模式的等速测试.选取测试中“向心、离心”运动模式,测试的角速度依次为60°/S,5次,120°/S,5次,180°/S,5次和240°/S,5次;采用Spss17.0对两组下肢关节相对峰力矩进行平均值±标准差(χ±s)处理,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健将组下肢关节屈伸相对峰力矩与相对专项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r|在0.3-0.5为低度相关;|r|在0.5-0.8为中度相关;|r|在0.8以上为高度相关),并建立抓、挺举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显著水平α=0.05,非常显著水平α=0.O1。研究结果:1.髋关节伸: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变化,健将组双侧伸肌相对峰力矩平均值均大于一级组,2.左髋关节伸240°/S与相对抓(r=0.824,p=0.012)、挺举(r=0.806,p=0.015)呈高度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1.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下肢关节肌力表现为爆发力强、肌肉力量随着测试角速度变化不大;2.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镜关节中速(1200/S)、膝跺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而踝关节相对屈绝对力量呈中度显著负相关;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左膝(挺举向前弓步腿)相对中速(1200/S),爆发力和踝关节相对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
  • 摘要:研究目的: 文结合对中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在训练条件下试跳1.85m测试分析过程将较为详细地介绍三维跟踪扫描录像分析方法,重点介绍此方法的分析流程和可以得到的三维运动学参数对分析运动技术的作用。研究方法: 使用具有跟踪扫描解析功能的SIMI°Motion三维影像分析系统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解析,使用截断频率6H:的低通滤波平滑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合成得到解析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并计算环节和身体重心的运动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郑幸娟在倒5步之前助跑基本上是直线助跑,在倒5步后就进入了弧线助跑阶段,并可清楚地看到运动员两次试跳助跑每一单步落地点的具体位置以及之间的差别。从步长的数据看,直线助跑阶段的步长较长,进人弧线助跑阶段(倒5步开始)步长呈缩短的趋势,在倒2步时步长有所增加。且两次试跳的增加量差别明显。研究结论:三维跟踪扫描影像分析解决了以往的研究手段所不能解决的由于运动范围大,运动目标成像小的问题,从而可对运动的全过程进行完整全面的分析。坐标参考系的置平步骤是三维跟踪扫描影像分析方法的重要环节,这样可以保证所获得的三维运动学数据可客观地描述运动过程。通过对运动员训练时的实测数据处理分析,获得了跳高全程助跑的步长、步频、助跑弧线的半径等在以往研究很少涉及的运动学指标,为今后深人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应用实例。
  • 摘要:研究目的:利用AnyBody人体仿真建模系统,对不同负荷下连续完成三组(每组中间休息60s)前臂屈伸动作时上肢主要肌肉的受力情况进行仿真研究.三种负荷分别是:20千克(30%体重)、25千克(35%体重)和30千克(40%体重),每组不同负荷练习之间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完成仿真研究,以求为科学训练和锻炼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 了将坐立模型修改成坐姿上臂屈伸模型,需要采集运动学数据进行参照。本研究中利用加拿大的FAB无线运动捕捉系统,将无线惯性传感器固定于受试者躯干、骨盆、上臂、前臂、大腿和小腿上,采集受试者坐姿情况下,不同负荷(30%体重,35%体重和40环体重)下以最快速度分别完成前臂屈伸动作10次(每组之间休息60s),计算出过程中前臂与上臂的夹角的角速度平均值和上臂与躯干夹角的角速度平均值,用以作为运动学数据驱动仿真人体模型。输出三角肌deltoid,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桡侧腕屈肌flexor carpi-radialis、尺侧腕屈肌flexor capiulnaris等主要肌群的受力、肌肉活性和肘关节受力情况。研究结果:1.第一组负荷为30千克时,肱二头肌受力由414N递减0,然后又迅速增加到498N,后逐渐减小。2.第一组负荷为25千克时,肱二头肌受力由4I4N递减0,然后又迅速增加到726N,后逐渐减小。3.第一组负荷为20千克时,肱二头肌受力由282N递减0,然后又迅速增加到446N,后逐渐减小。研究结论:肱二头肌受力的大小是由哑铃重量和动作频率综合决定的。
  • 摘要:本项目研究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机械设计、传感器、视频图像分析以及计算机的相关研究方法,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的体能训练研究成果,采用传感器与多维影像同步测试的方法,研制一个运动平衡能力训练与测试融为一体的辅助训练器材.运动平衡能力训练和测试器材主要由测试平台、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多维影像采集、测试控制系统、数据库存储处理和测试系统软件组成.硬件部分包括基于传感技术的生物力学测试平台和多维影像拍摄构成,软件部分包括计算机同步采集和运动平衡能力专用测试分析软件构成.制作的两种运动训练测试平台,符合运动平衡能力陆上训练以及测试的要求,力传感器数据和多维视频图像数据的采集实现了同步,提供了实时再现功能,并通过系统软件同步将数据保存和处理;运用大屏幕液晶电视和大尺寸镜子,为运动员提供了实时地运动训练观察对比功能,不仅有运动训练技术动作的再现,还同步显示测试信息及测试图像;系统软件实现了训练和测试信息的显示、回放、存储、实时对比分析以及事后分析等功能,保存了运动员运动训练全过程中的运动图像和测试数据,专业分析人员可以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关的特征分析,为拓展系统的应用领域提供了可能;系统软件使用Visual Studi0 2008编写,使训练测试系统的设计和编译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在系统成型之后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情况进行功能扩展.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平衡能力是指运动员保持运动方向上的不平衡与在其他方向上相对平衡的能力,运动平衡能力可以通过测量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质心的位置变化来体现,一般来说,运动员非运动方向上质心位置的变化越小,他的运动平衡能力越好,动作越有效,特别是对于周期性运动项目,通过研究其质心的变化规律,可以有效地评价运动员的平衡能力;本项目研究完成了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测试仪器的研制与开发研究,形成了产品,该产品提供了两个运动平衡能力的训练和测试平台,采用传感器与视频图像的同步测量技术,将采集的测试数据(或曲线)与运动图像实时再现,自行编制系统测试软件,该产品可应用于各种运动项目运动员的陆上运动平衡能力训练,同步完成相应的测试,并提供直观的训练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测试数据,实现了运动员实时获取训练信息的目标;研制的运动平衡能力的专用训练测试仪器,经过实验检验,效果良好,能够满足运动员运动平衡能力训练的需要,解决了在量化环境下开展训练及评价的技术问题,达到了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目的.
  • 摘要:根据调查,部分女性穿高跟鞋时有中度以上的不适,高跟鞋对女性身体的舒适感影响较大,且对身体有潜在的致病作用,所以有必要加强高跟鞋对人体损伤及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探讨不同鞋跟高度对人体的危害及适宜度.但以往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青少年,在实验手段上往往只针对运动学或动力学其中一方面的研究,有关穿着高跟鞋的运动学指标和动力学指标的综合研究报道较少.为了探讨高跟鞋对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女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身体质量指数成年女性穿不同高度的高跟鞋行走时的步态特征,以期探索适合不同成年女性的鞋跟高度,也为设计出更符合人体结构功能的高跟鞋提供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随着身体指数不同,适宜的鞋跟高度在下降;超重组实验对象在穿5.3cm的高跟鞋行走时与平底鞋相比步态特征有明显变化,而标准组实验对象穿6.5cm的高跟鞋时与穿平底鞋比较,步态特征有所改变。两组实验对象随着鞋跟的增高,正常组在6.5cm时、超重组在5.3cm时变化显著,第一拓骨处、第二拓骨处、第三肠骨处压强峰值均逐渐增加,而第五拓骨与鞋跟高度呈反比。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两组人群均在穿8.5cm的鞋跟高度时出现严重异常;建议普通人群穿6.5cm以下高跟鞋,肥胖人群穿5.6cm以下高跟鞋;建议鞋的制造上也应该在前脚掌处采用弹性材料以缓冲前足压力,同时加厚鞋底前部以改善跺关节过度坏屈,减轻前脚掌负担。
  • 摘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上海男排大奖赛的统计数据与联赛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以评价其在大奖赛中各项技战术表现;同时,通过将上海男排输掉的比赛或局中上海男排与对手的数据及大奖赛上海男排的平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数据对比中深入分析出上海男排失利的原因,得出了最终结论和建议,以期对即将到来的夏训和后面的比赛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河北省三级跳远运动员曹硕的三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在科学的诊断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三跳起跳技术的运动力学,结合专家意见,寻找科学的起跳训练方法;并与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作比较,得出其技术上的结论,使其在专项训练后,三跳起跳技术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进一步提高跳跃成绩,为其今后科学化训练提供可靠的依据.此次训练曹硕在上板速度上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但第一二跳水平速度损失较大。曹硕技术优势在于速度快,力量足,但是在踏跳的过程中速度损失率过大,水平速度转化垂直速度过多,减少了向前的冲力;其技术不足在于摆动蹬伸蹬伸不够充分,从身体素质上来看是舰摆动群的力量差造成的。
  • 摘要: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对参加2014年全国投掷项目分区赛西安站少年组男子标枪冠军苏竹青投出最好成绩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研究分析.了解该队员投标枪技术特征及目前存在的技术缺陷为教练员提供理论支撑,帮助创造更好成绩.苏在交叉步结束后右脚着地至左脚着地瞬间,没有将肩角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标枪相对不稳定存在降肘拉枪的动作。不利于器械出手前满弓技术动作的完成。运动员苏投掷臂的动作幅度小,对标枪的加速距离短、鞭打动作不充分。投掷臂的技术动作有待提高。在器械出手前最后用力环节苏右上肢肩关节加速时刻滞后,肘关节有提前加速的现象。上肢三关节先后发力顺序不合理。苏在右脚着地前通过助跑已经获得较好的速度,但是在右脚着地至左脚着地瞬间,速度下降的幅度较大,速度损失较多。
  • 摘要:投掷项目是力量技术型运动项目,力量素质的好坏对于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还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对于正确投掷技术的掌握和专项成绩的提高.因此,力量素质训练一直是投掷运动员训练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是针对宋爱民产后的肌肉力量恢复进行对比研究,主要通过多关节肌力的监测与评估,从而寻求科学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法,并由专门的体能教练进行相应的体能训练实施方案,使其在怀孕分娩后,肌肉力量够得到尽快的恢复和提高,为其今后的专项力量训练顺利的进行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并能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教练员科学的指导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本省优秀铁饼运动员宋爱民备战2013年全运会比赛中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为今后女子运动员怀孕分娩后的肌肉恢复训练提供经验和数据支持.
  • 摘要:短距离蛙泳是对运动员的关节灵活性、身体对称性和肌肉爆发力有很高需求的运动项目.王×是中国优秀的短距离蛙泳选手,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前三名.为了进一步取得突破,在夏训期间,对运动员进行个性化体能诊断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希望通过应用现代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方法,帮助运动员全面提高体能水平,在两个月后的全国比赛能够取得好成绩.通过个性化的体能诊断和12周的功能性体能训练,运动员的薄弱环节得到明显改善,体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通过个性化的体能诊断和12周的功能性体能训练,运动员的50米和100米蛙泳专项成绩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 摘要:心血管疾病(CVD)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脉搏波作为评价心血管系统状况的重要依据,在医学检查中得到广泛地使用,如中医的切脉和西医的脉搏波检测,通过检查脉搏波的压力和波形变化可以提取人体各种生理病理信息.利用脉搏波波形和特征(如幅值、周期、和波速)评估人体心血管生理病理状态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前沿领域.为了实现科学健身人群心血管多参数分析,探究更加有效的"科学健身"指导方案,本研究以脉搏波作为重要健身评估重要指标,探讨运动状态下脉搏波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脉搏波的自动识别和辅助健身指导系统.运动负荷下人体血压、血流和心率变化的连续动态检测对正确全面评价心功能及其潜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比静止状态下血流参数的检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课题研制了一款基于PPG技术的抗运动干扰无线指脉脉搏波检测仪,研究利用PPG方法采集运动过程中的脉搏波数据,该脉搏波采集系统对抗运动千扰进行滤波处理,可以在一定强度运动过程中使用,能够采集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脉搏波、血氧饱和度、脉率等重要数据,采集的信息通过蓝牙模块实现数据无线传输。系统是对运动状态下心血管评估的一种有效尝试。在脉搏波有效采集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自动测量可以换算出主波高度、潮波高度、血管顺应性、外周阻力、心搏出量、左心室收缩功能、心率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为科学评估运动状态下心血管机能提供了更为充实的血流动力学依据,为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 摘要:物联网与穿戴式技术是目前电子科学领域发展新的趋势,成为企业、院校、医院研究机构争相研究的热点.加速度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为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空间.通过对人体动作过程中产生加速度的采集与分析,可以对肌肉产生的力量、功率等力学指标进行分析与反馈.可配戴式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蓝牙、NFC等近距离无线传输模块,上传到智能终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现场快速分析与反馈,最终所获得的数据都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进行储存共享.本项目旨在研制一款可配戴式基于三轴加速度器为核心的爆发力测试设备,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物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物力学信息传输机制,建立相关参数的获取、汇总、传输、存储和结果评估.开发及丰富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为核心的力学测试设备是目前运动生物力学测试手段发展热点,同时测试数据通过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等),将测试结果上传网络平台是实现测试手段物联的基础。本课题研究通过软硬件的共同开发初步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力量测试数据的采集、贮存、分析与上传等功能。通过开发设备与国外设备的实验对比认为,本课题设备采集数据较为准确,达到了国外同类设备水平。但在测试项目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摘要:多年来,使用IsoMed 2000等速肌力为普通人和中国二十多支国家队竞技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进行测试16000余人次(单关节一次测试为一人次),中国优秀运动员是测试工作主体和全部,随着等速肌力测试的竞技运动项目范围不断扩大、测试人数不断增多、测试数据量越来越大,虽然积累一些测试经验,发现目前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受到一定的限制,严重影响测试任务的完成,值得分析与思考.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大众普通人群测试等速肌力,是很好的可行测试设备。现有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针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测试等速肌力,还需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改革更新,才能称得上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育科学研究的专业测试设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