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电

肌电

肌电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089篇,主要集中在体育、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43102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体育科学、体育科研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2007年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等;肌电的相关文献由2280位作者贡献,包括席旭刚、谢平、罗志增等。

肌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8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3102 占比:99.86%

总计:243445篇

肌电—发文趋势图

肌电

-研究学者

  • 席旭刚
  • 谢平
  • 罗志增
  • 明东
  • 刘宏
  • 张小栋
  • 韩璧丞
  • 姜力
  • 宋爱国
  • 杜义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欧阳一毅; 彭杰; 王坤; 张庭然; 罗炯
    • 摘要: 背景:人体平衡与控制有赖于内耳前庭系统、本体感受器及视觉系统的协调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共同配合才能完成,但人在视觉剥夺或双重认知任务时会引发神经控制与感觉统合的变化,进而改变下肢平衡控制能力及动作控制策略.目的:探讨儿童在不同视觉输入及执行不同认知任务时下阶梯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其作用机制,为预防及减少儿童下阶梯时的跌倒伤害提供一些有益参考.方法:共招募20名西南大学附属小学3-6年级的小学生志愿者,每个年级5名.运用运动学(JVC9800高速摄像机)、动力学(BIOFORCEN动态平衡训练评估系统)及肌电(JE-TB0810八通道肌电测试仪)等测试工具,同步采集受试者在不同视觉输入及执行不同认知任务时下阶梯动作的生物力学参数.结果 与结论:①闭眼及双重任务下阶梯着阶瞬间的膝、踝关节角度显著大于睁眼及单一任务时的角度(P<0.05),但在身体重心处于最低瞬间时仅踝关节角度展现出闭眼及双重任务下显著大于睁眼及单一任务(P<0.05);②睁眼及双重任务下的压力中心前后方向位移均方根、左右方向位移均方根、摆动的轨迹总长及轨迹包络面积皆显著小于闭眼时(P<0.05);③闭眼及双重任务下阶梯着阶前200 ms股二头肌、股直肌、胫骨前肌及内侧腓肠肌的平均肌电振幅标准化参数值和肌肉激活时长皆显著小于睁眼及单一任务(P<0.05);但在缓冲期仅胫骨前肌及内侧腓肠肌的平均肌电振幅标准化参数值展现出闭眼及双重任务下显著小于睁眼及单一任务的趋势(P<0.01);④提示视觉剥夺、双重任务下阶梯皆会阻碍中枢神经系统信息的传递,使得身体的预期姿势调节下降,影响下阶梯时下肢肌肉的预先激活状况,进而影响儿童对平衡的控制及步态稳定性,增加了儿童跌倒风险,但视觉剥夺对儿童平衡控制的影响显著高于双重任务;视觉剥夺引起平衡控制的改变,表明提供给中枢神经系统信息的下降会影响儿童认知作业选择,使儿童闭眼下阶梯时更加专注于执行步行动作而弱化了认知作业.
    • 王文昭; 张彦龙; 宋成龙; 胡龙威
    • 摘要: 目的:该文提取不同躯干前倾程度下太极拳马步的运动学、动力学、肌电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此对比不同躯干前倾角度对马步动作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两种马步不同的生物力学特征,旨在为此类研究提供佐证,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动作捕捉系统、无线肌电采集系统提取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项参数,主要包括关节角度、关节力矩以及肌电信号,再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动作量化的生物力学进行比较。结果:两种不同马步动作的髋、膝、踝关节在主要运动方向上的最大角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马步动作股二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的iEMG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不同躯干角度下的马步动作之间,在多个参数的多个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值得讨论的是:力矩特征的差异,提示两种马步动作下,运动环节在关节处产生的不同旋转趋势,以及关节附近肌肉为维持姿势做出的特异性活动;而股骨后群肌肉在躯干前倾的马步动作中显著较高的激活程度或来源于人体应对重心变化所采取的主动调节方式。
    • 王亚平; 何龙; 王希阔; 胡灿灿; 张颖
    • 摘要: 以减轻人体肩背部冲击为目标,依据人体步态参数及负载质量变化,提出了基于缓冲特性动态调节的主动式悬浮背架。采用肌电测试与运动捕捉测试的方法,开展了2种背架效能试验分析与对比研究,分析了人体腿部肌肉疲劳特性和背架动力学特性,给出了主动悬浮背架效能提升的量化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主动式悬浮背架对变化步态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与普通背架相比,人体主要发力肌积分肌电值普遍降低、且更少肌肉出现肌肉中值频率低频位移现象;背架垂直方向位移、加速度及做功均显著降低。
    • 贾克涛; 武文强; 金波; 毛松华; 崔雨; 耿正洋
    • 摘要: 目的:探究我国优秀手枪速射运动员不同站位转体横向运枪过程中上肢运动学与肌电差异。方法:采用Qualisys红外光点捕捉系统和Delsys无线肌电测试系统,对运动员不同站位时间节奏、上肢关节角度、肌肉做功等进行分析。结果:①运动员资格赛站位弹着密度(129.54 mm)小于决赛站位(137.15 mm和214.65 mm);②运动员决赛站位第1靶击发时间(均为1.50 s)短于资格赛站位(1.57 s),各分段时间节奏对成绩影响不明显;③各站位上肢转动均由肩关节主导,躯干转动起统筹作用,资格赛站位躯干转动(3.14°)大于决赛站位(3.02°和3.00°),上肢转动到位准确率更高,枪口指向和腕关节变化更小;④运动员决赛站位三角肌做功与资格赛站位差异显著(P<0.05),各肌群协调用力一致性较差,决赛2号位肌肉做功贡献率变化较大,肌肉做功稳定性相对较差。结论:运动员资格赛站位射击成绩稳定性好,决赛站位还需加强各分段时间节奏的一致性,增加躯干转动幅度,提高肌肉用力的稳定性。
    • 花鹏雅; 章碧玉
    • 摘要: 目的:探究动态拉伸、PNF拉伸、PNF+动态组合拉伸对下肢爆发力的急性影响,为运动员在赛前准备活动中选择合理的拉伸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具有2年以上力量训练经验的17名男性受试者,采用被试内设计,在不同的4天内安排4次分别包含无拉伸、动态拉伸、PNF拉伸和组合拉伸的实验任务。实验流程为受试者慢跑5分钟后进行拉伸干预,结束即刻通过测力台进行CMJ测试获取纵跳高度和起跳功率数据以评价下肢爆发力,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同步记录CMJ过程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通过测量不同肌群的最大肌力,结合CMJ指标进一步了解不同拉伸对爆发力的影响特点。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上述数据。结果:3种拉伸后即刻CMJ指标无明显变化;动态拉伸后即刻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PNF拉伸后即刻股内侧肌、股外侧肌IEMG显著上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组合拉伸后即刻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其余肌电活动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适当拉伸可对下肢神经肌肉功能产生有利影响,具有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潜在可能性,适合在爆发力类运动前进行练习。
    • 孔德志; 陈玉娟
    • 摘要: 选取立定跳远动作为研究动作,获取运动员不同起跳角度(15°、30°和45°)过程中肌电学指标参数,运用生物力学理论分析起跳角度变化给用力肌肉带来的变化及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同一个人以不同角度立定跳远时,同一块肌在起跳角度为15°时用力更多,肌电值最大;股直肌肌肉贡献率最高,腓外肌贡献率最低.
    • 张志坚
    • 摘要: 肌电图分析是解释人体运动意图的有效手段.一些研究已经成功地利用肌电信号识别固定姿势,并将其应用于假肢的操作.本文计划研究进一步辨识肌电的连续动态运动,以建构能接受更精细运动指令,使截肢者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使用假体来进行平滑的运动.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前臂连续运动的执行过程中,找出肌电信号与手臂运动的关系,并利用肌电信号实时预测使用者预期的前臂运动.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递归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回归外生输入模型和矢量量化时间联想记忆学习算法,并在3个实验对象和两个自由度动态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利用肌电信号在一系列连续运动中立即估计出前臂的位置,可用于精密假肢的控制.
    • 刘晓玲; 孙健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跆拳道的横踢技术方面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跆拳道横踢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训练、教学、比赛、技术动作、生物力学、运动学以及肌电特征分析几个方面,了解跆拳道横踢技术的运动原理及实际运用,对训练、教学、比赛、平时的强身健体都有重大的作用。但是在研究领域方面涉及较狭窄,缺乏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不同人群之间的对比研究,以及对于横踢技术的衍生技术、连接技术的研究涉及较少,对跆拳道横踢技术的损伤防护方面也很欠缺,对跆拳道横踢技术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探索。
    • 郭峰; 付彦铭; 李东; 袁维帅; 王新
    • 摘要: 目的:探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运动员在不同支撑模式下静态站立平衡任务中大脑对下肢肌肉的控制机制.方法:以17名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分别采集运动员在软、硬支撑平面上单腿静态站立平衡过程的脑电、下肢股内侧肌(vastus medialis,VM)、腓肠肌外侧头(gastrocnemius lateralis,GL)、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的肌电信号,同时记录受试者站立平衡过程中身体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的变化.要求受试者分别进行30 s睁眼的左、右单腿站立平衡.对其站立平衡过程中COP、下肢肌肉的肌电信号、脑电(β波段和γ波段)与肌电信号之间的相干(corticomuscular coherence,CMC)进行分析.结果:1)受试者在睁眼单腿站立平衡过程中,在软支撑面上站立平衡时,COP位移在X轴和Y轴方向的变异程度均显著高于硬支撑面(P<0.001);2)受试者在软支撑面站立平衡时,下肢3块肌肉肌电幅值显著增加(P<0.05);3)对于CMC来说,在软支撑面上维持站立平衡时,β波对应的GL的CMC显著高于硬支撑条件(P<0.05),γ波段CMC显著高于β波段CMC(P<0.01).结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运动员能在难度较大的软支撑面上完成站立平衡任务,但与硬支撑面上站立平衡相比,其身体稳定性差;为了补偿在高难度平衡控制中的平衡能力,大脑中枢加强了对下肢肌肉的神经冲动,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区加强了对下肢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的神经调控;在平衡控制过程中γ波段CMC与β波段CMC表现出不同的支配特征,这可能与不同支撑模式下平衡控制过程中本体感觉输入、下肢肌肉的工作性质以及注意力有关.
    • 陆凤燕; 喻晓春; 陈安莉; 张雯晰; 赵玉雪; 刘群; 辛娟娟; 周晨; 白万柱; 高俊虹
    • 摘要: 目的:探讨穴区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施针者和受试者得气针感及穴区肌电的影响.方法:招募20例健康受试者,按随机原则均接受4种不同组织结构针刺: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肌肉组织为主)针刺、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全穴)针刺、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参考主观针感量表(MASS)录音记录行针期间施针者和受试者的针感变化,同时记录受试者穴区肌电.分析各组针感的出现率、强度,施针者和受试者针感的关系,以及各针感出现时的积分肌电值(iEM G)与针刺前的比值.结果: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以锐痛感、刺感最明显,皮肤麻醉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针刺均以胀感、钝痛感、酸感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最明显.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以胀感为主,但强度不如足三里穴明显.在皮肤麻醉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针刺组中,受试者胀感和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均呈正相关关系,受试者胀感一般先于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约5 s出现;当出现受试者胀感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时,iEM G高于针刺前2~3倍.结论:受试者胀感、钝痛感、酸感以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等得气针感主要产生于肌肉组织,受试者胀感与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常相伴产生,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可能与针刺诱发的局部肌肉收缩活动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