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9-13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颈前路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4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前路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2节段23例,3节段21例,4节段2例.共植入MC+椎间融合器117枚.术前、术后1、3、6个月对患者行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根据术前术后颈椎侧位及屈伸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观察手术间隙融合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术后1、3、6个月,VAS评分为1.5±0.8分、1.3±0.6分、0.8±0.5分,低于术前的6.5±1.3分(p<0.05).JOA评分为14.5±1.0分、15.0±0.9分、15.2±1.2分,高于术前的7.9±1.6分(p<0.05).NDI评分为21.6±11.3分、18.1±8.9分、17.2±9.2分,低于术前的42±13.6分(p<0.05).术后整体颈椎曲度为17.4±9.3°、17.3±9.6°、17.4±10.2°,大于术前的8.0±8.2°(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为7.5±1.1mm、7.4±0.9mm、7.4±1.2mm,大于术前的5.4±1.3mm(p<0.05).随访期间手术间隙无异常活动,融合器无移位、下沉、断裂.结论:颈前路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满意,稳定性可靠,可重建颈椎曲度并维持椎间隙高度.
  • 摘要:目的:探讨恢复椎间隙高度对单纯椎间隙高度降低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组于2012年3月-2012年8月收集86例单纯椎间隙塌陷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患者年龄32-46岁,平均年龄:38.6岁,男性:45例,女性:41例.术后随访12个月.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及NDI;应用Mimics 15.01软件,测量86个患者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侧位片椎间隙高度,双斜位片椎间孔高度及宽度,并计算其椎间孔面积;同时应用颈椎退变九分法,将86例患者分为A、B、C三组,各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结果:86例患者术后VAS较术前平均降低5.07±1.98分(P<0.05),术后NDI较术前平均改善46.52±14.04%(P<0.05).术前椎间隙高度塌陷小于75%时,椎间隙塌陷程度与术前VAS,NDI评分无相关性;当椎间隙高度塌陷大于75%时,患者椎间隙塌陷程度与术前VAS,NDI评分有相关性,呈正相关(r=0.635).在VAS及NDI改善上A,B,C各组间相比较:C组术后VAS及NDI改善程度较A、B两组有差异(P<0.05),A组与B组之间术后VAS及NDI改善程度无差异(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2.77mm(P<0.05),术后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增加2.53mm(P<0.05),单纯线性回归分析两者呈正相关系数(r=0.923);术后椎间孔宽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19mm(P<0.05),椎间隙与椎间孔宽度两者呈正相关(r=0.213);术后椎间孔面积较术前平均增加20.8182ram2 (P<0.05),椎间隙增加的高度与椎间孔面积的增加呈正相关(r=0.763).结论:恢复椎间隙高度,不仅可以恢复椎间孔高度,术后患者椎间孔的宽度及面积较术前均增大;A,B,C三组患者术后VAS及NDI较术前有明显改善,C组较A,B两组术后疗效好.因此对于单纯椎间隙高度降低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恢复椎间隙高度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且对于重度椎间隙塌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恢复椎间隙高度尤为重要.
  • 摘要:为节省护士在输液过程中因未能及时更换液体以至于液体滴至茂菲氏滴管以下而需要排气的时间,笔者找到了一个快速排气的方法.经临床实践,证实此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排出气体,提高了护士工作的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
  • 摘要:运动对控制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作用,运动治疗是现代糖尿病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一个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四个要素,即FITT原则。FITT原则体现了运动处方的可调整性,使其适合参加运动者的个体化特点。使用FITT原则制订运动处方时需要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需要、限制、运动适应性及运动计划的目的和目标进行修改。此外,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特别是正确运动注意事项。糖尿病个体化运动处方的制订步骤如下:1)了解病情,排除运动禁忌证;2)评估当前身体活动和运动水平,以及肌肉耐力和力量;3)合理设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4)个体化选择运动方式:5)循序渐进,及时调整运动处方。
  • 摘要: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残余尿量与AUA-SI评分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找到简便实用的工具来早期筛查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方法:选取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按残余尿量分为三组,分别对三组患者的AUA-SI评分、糖脂代谢情况、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及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结果:AUA-SI评分在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AUA-SI评分与残余尿量呈正相关.残余尿量、AUA-SI评分均与病程、HbAlc、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结论:AUA-SI评分可考虑作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初筛工具.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实施和指导的重要性.方法:选择颈脊髓损伤患者97例,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让其熟悉间歇导尿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宣教定时定量饮水的方法及重要性.建立间歇导尿记录单,根据测得患者的残余尿量来调整导尿次数.结果:经过正确的指导和实施,97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有86例患者坚持运用了间歇导尿的排尿方式,未出现结石、下尿路感染和肾功衰竭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早期进行间歇导尿以及膀胱功能训练的指导,以达到降低感染率,尽早恢复膀胱功能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2013年收治的20位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采用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康复指导和药物治疗等方法.结果:有效的预防和解除了便秘的问题,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使病人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了生活质量,增强了生活信心.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轻脊髓损伤患者便秘问题.
  • 摘要:通过对老年康复病房常见的或潜在的安全问题的评估,根据老年疾病的特点,提出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及对策.认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还可有效降低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保证护理质量.
  • 摘要:目的:脑卒中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重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自我照顾是其最终的康复目的.方法:在脑卒中患者发病急性期病情稳定后6个月之内通过社区康复护理,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结果: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大大减少社会用于疾病的各种经济支出.结论:正确的社区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对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而康复组同时由护士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60d后均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改良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对家属进行同步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摘要:简单介绍循证护理基本概念,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中,是将康复护理与学科前沿接轨的护理方法.此举有助于提高康复护理的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提升护理人员自身能力和素质.
  •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加快,需要越来越多的既会临床又懂康复的复合型护理人才.八一康复中心是一所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开放床位720张,平均住院人数620人,分别设有6个临床科、6个康复科、急诊科、ICU、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每年接收实习护生100余人,实习结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平均为99%,对她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护理部非常重视带教老师的能力培养及护生带教工作,结合康复医院的特色,专门成立了以护理部主任为首的临床带教组,组成总带教、分带教、各科护士长、护理骨干等带教体系.严格培训各科带教老师,以提高带教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自理能力及膀胱管理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4月脊髓损伤康复科收治的120名脊髓损伤患者分别安置在两个病区各6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一病区为对照组,二病区为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在干预2个月后,从表一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在表二中,干预后3个月实验组饮水管理、症状管理,并发症管理,膀胱训练,正确间歇导尿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明显的提高(P<0.05),在表三中,实验组总体生存质量、生活满意度、自我概念,健康和功能状态、社会经济明显在干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取康复护理干预的患者优于传统的康复护理.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康复,拉近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减轻家庭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因素及康复护理干预的对策.方法:对172例脑卒中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类型、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等进行相关分析.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8周为一个疗程.结果:入选的患者中,PSD的发病率为52.33%,研究发现患者PSD的发生与行为类型、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社会支持度与PSD发生有关(P<0.01).结论:PSD的发病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护理干预联合醒脑针刺法治疗PSD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总结临床护理中引起自主神经过反射的诱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预防和改善其症状.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T6以上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过反射的42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在21-75岁之间),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合患者的依从性、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患者对康复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经过8周的康复护理,护理依从性好的脊髓损伤患者,护理措施落实到位,自主神经过反射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掌握护理纠正方法;依从性差的,没有任何改善.结论:T6以上脊髓损伤患者发生自主神经过反射时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解除诱因,控制症状,落实康复知识宣教,有利于康复治疗的进行、日常生活动作的实施、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
  •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646例,分为上尿路功能损害组和无上尿路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之间人口学资料、脊髓损伤资料、一般泌尿系情况、影像尿动力学指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导致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上尿路功能损害组与无上尿路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脊髓损伤节段、膀胱管理方式、症状性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膀胱顺应性、膀胱感觉、最大膀胱测压容积、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膀胱顺应性、膀胱管理方式、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症状性泌尿系感染等指标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的关键因素。结论:膀胱低顺应性、不合理的膀胱管理方式、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症状性泌尿系感染等是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为了选择简便有效的脑瘫高危儿筛查的方法,应用《0-1岁神经运动20项检查》和《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对高危儿进行早期筛查脑瘫效果一致性的研究.方法:以两个课题中7749例脑瘫高危新生儿中诊断为脑瘫的29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3月、6月、9月及12月时用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用Kappa方法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在评估脑瘫患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方面,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0.796,P值=0.000(<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0-1岁神经运动20项检查》和《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在脑瘫患儿早期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异常情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此,可以用《0-1岁神经运动20项检查》代替《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
  • 摘要:目的:以人群为基础调查脑性瘫痪儿童的高危因素和GMFCS分级水平,运用统计学之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和脑性瘫痪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成都市行政管辖范围内20个区县残联登记在册的2~12岁脑性瘫痪儿童的高危因素和基本信息,应用GMFCS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分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调查成都市20个区县登记在册的2~12岁脑性瘫痪患儿333例,经调查并纳入研究的高危因素有30个,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尚未发现所纳入研究的脑性瘫痪高危因素与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经多因素Logistie逐步回归分析也未发现有高危因素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尚未发现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与本研究调查的脑性瘫痪各个高危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尚不能用脑性瘫痪高危因素来提示或预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
  • 摘要:目的:六岁以下智障儿童缺乏适合他们的故事书籍、动画片和卡片,而他们对普通儿童的故事书籍较难理解,缺乏兴趣.专业人员通过个别化的语言讲述和故事表演促进智障儿童理解图画内容,激发他们对儿童故事的兴趣,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各领域能力.方法:采用个案研究法,使用心理测验量表和语言评估量表对幼儿进行测试.依据测试结果,运用针对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故事讲述或者故事表演.结果:跟康复前相比,幼儿对图书的兴趣明显增加,语言、社交、认知、情感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运用科学方法对幼儿进行故事欣赏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社交、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同时,对未来智障儿童故事书的编写以及如何对智障儿童进行故事讲述的方式也会有所启发.
  • 摘要:目的:观察医疗和教育相结合对脑瘫儿童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为年龄3周岁~8周岁、WPPSI智测结果为40-70分的脑瘫患儿54例,随机分为医教结合实验组和医学康复对照组,医教结合实验组27例,医学康复对照组27例.医学康复对照组给予言语治疗、推拿、运动、物理治疗等常规医学康复治疗,医教结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教育康复.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采用GMFM88项、语言理解能力评估表、婴儿-初中生社会能力量表对脑瘫儿童的医教结合康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康复6个月后,2组患者的4项评估结果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医学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康复,可明显提高脑瘫儿童整体康复的效果.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脑瘫患儿放弃康复治疗的原因.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12月住院确诊的脑瘫患儿550例进行分析,其中放弃治疗的脑瘫患儿152例,占27.6%.其中男93例,女59例;痉挛型79例,不随意运动型28例,混合型16例;年龄6月~6岁.均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诊断与分型标准.采用自拟脑瘫患儿放弃康复治疗的原因调查表,对出院时决定放弃治疗的患儿家长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形式分为出院时填写和出院后电话回访由主管医生填写,发放试卷152份,收回148份,回收率97.4%.结果:本次调查的152名患儿中,因患儿的体质较差,喂养困难,照料困难等因素而导致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的发生被迫中断治疗或终止治疗,不能系统接受康复的63例(41.4%),因患儿的康复训练时间长、花费高、部分家庭收入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31例(20.4%),因合并有难治性癫痫、严重智力低下26例(17.1%),患儿家属对病情认识不清,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对治疗效果及预后持怀疑态度的17例(11.2%),因家庭父母离异无人照管的11例(7.2%),其他不愿告知原因的4例(2.6%).结论:患儿的体质差、营养不良,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合并有难治性癫痫、严重智力低下这三项是导致放弃康复治疗的主要原因,因家庭人员不足无人照管及其他原因的也是放弃治疗的原因.脑瘫的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康复工程,需要社会、医院、家庭各方面共同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康复,回归社会.
  • 摘要: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与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方法对社区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社区58名接受康复训练12个月以上的脑瘫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引导式教育训练组和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MFM)测评,将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训练前两组患儿的(GMFM)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训练后的(GMFM)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和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方法在社区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具有同等影响作用.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四肢,尤其是同一肢体多关节(≥2个关节)创伤后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此类患者康复治疗的特点及策略.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车祸、坠落等高暴力损伤导致的四肢多关节创伤后功能障碍患者21例.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包括运动疗法、手术介入、矫形器辅助具和心理康复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疗效以关节ROM、ADL能力(Barthel ADL评分)的改善程度为基本标准,生活自理、重返职业为最终目标.结果:21例患者中男18例,女3例,平均年龄35岁。平均住院时间>3个月。最严重的1例,上下肢共有7个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直。治疗后患者的关节ROM和ADL能力获得明显改善,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结论:多关节创伤后功能障碍患者,应该首先从相对容易恢复功能的关节入手,让患者短期内看到疗效,增加其康复治疗的信心,即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展开治疗。特别是对于严重僵直,理学疗法效果差的患者,适时、微创的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 摘要:本通过分析创伤后膝关节僵直造成伸膝装置短缩、粘连、纤维化的原因,伸膝装置病变引起的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单纯康复治疗无效或效果差时,往往需要对伸膝装置进行松解。而术后能否及时地开始系统的ROM康复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伸膝装置成形术需要将肌健切断、延长并进行吻合,术后需要制动,待肌膛愈合后再开始康复并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针对上述问题,对于屈膝受限严重、需手术干预的患者,笔者采用以下手术方式进行伸膝装置松解。通过以上松解方式,大部分屈曲受限的膝关节可获得≥90°的被动屈曲范围,且在手术第二天就可以开始康复治疗(CPM,PT,床旁坐立健肢辅助患侧屈膝训练等)。临床观察,部分患者在6个月内有轻度的伸膝迟滞,之后随着肌力的恢复迟滞消失。
  • 摘要:目的:探讨正规系统康复治疗对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0年11月接受康复治疗的63例创伤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3-72个月,平均为18.5个月,膝关节的活动度平均增加55°.治疗前后活动度和HSS评分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规系统康复治疗对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但适应症的选择是前提条件,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膝关节僵直及康复治疗过程中关节周围肌肉组织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6只雄性SD大鼠,制备创伤后膝关节僵直模型.4周时,全部大鼠取出克氏针.随机抽取4只,分别对股四头肌,腓肠肌进行IL-1,IL-2,TNF-α,COX-1及COX-2的IOD测定及mRNA转录水平测定.其余大鼠再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康复组.于8,12,16,20周时各随机抽取4只,分别取股四头肌,腓肠肌进行IL-1,IL-2,TNF-α,COX-1及COX-2的IOD测定及mRNA转录水平测定.结果:(1)两组比较,TNF-α在各阶段IOD测定及mRNA转录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2)IL-1.IL-2在0-12周时IOD测定及mRNA转录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12周后康复组IL-1,IL-2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3)COX-1,COX-2在0-8周时IOD测定及mRNA转录水平均升高,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8周后康复组COX-1,COX-2呈下降趋势,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创伤后僵直,在康复过程中,肌肉细胞中IL-1, IL-2,COX-1及COX-2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直至正常。表明在康复初期,膝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炎症反应强烈,给保持康复效果造成困难。在临床中发现,康复初期,会遇到康复效果“反弹”的现象。通过本研究,康复初期周围肌肉组织炎症反应强烈,可能是“反弹”的原因之一。随着康复继续进行,周围肌肉组织炎症反应减弱,甚至消失,康复效果逐渐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小儿推拿法对中枢协调障碍的早期干预的疗效,能否有效降低儿童脑瘫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设计原则,将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入选的163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小儿推拿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以小儿推拿为主,辅以中成药如醒脾养儿颗粒、龙牡壮骨冲剂等,对照组以运动训练及理疗、神经生长因子等为主.结果:两组的生长发育水平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而小儿推拿治疗组提高幅度明显较大,大部分患儿能达到或接近正常化.结论:根据中医理论,辩证论治,早发现、早干预及小儿推拿术者的手法功力是疗效的关键.
  • 摘要:目的:研究骨关节炎中膝关节半月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即软骨病变程度与半月板结构改变及其血管神经分布的相关性。方法:研究设计:本研究为人体标本体外实验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半月板标本均为内侧半月板。实验组(严重KOA组)样本入选:随机选取34例因KOA实施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患者,采集40例膝关节标本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检测方法:通过抗a肌动蛋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作为抗体诱导使血管和神经在组织化学中中集中表达。重复测量血管的测量误差用重复性系数表达。数据均用中位数表达。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KOA中软骨病变是与半月板病理结构变化、血管长入的增加以及感觉神经密度增加有关的,即严重KOA中半月板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表现为半月板基质结构紊乱,血管向内侧侵入,同时伴随有感觉神经的增加和分布异常;严重KOA中出现半月板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既可能是OA的必然结果,也有可能为OA软骨损害出现的应答反应;KOA软骨损害可能促进半月板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反之半月板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可能加速KOA软骨损害,从而造成OA加重,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进展。半月板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即半月板血管侵入和神经分布异常可能是KOA疼痛和结构损伤的潜在原因,针对性的血管神经抑制剂可能是潜在的控制和治疗KOA的药物途径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目前常用的四种髌骨骨折内固定技术的动力加压作用和静力加压作用.方法:选择48个相似大小的新鲜小牛髌骨,制作相同横行骨折模型,选择4种不同方法进行骨折张力带内固定各12例;(a)改良张力带钢丝技术;(b)改良张力带技术+钢缆;(c)单纯加压螺钉内固定,(d)空心螺钉+钢丝张力带固定.进行内固定前,于骨折块间放置富士压力敏感膜,用以测量内固定后骨折块间的压力,即静力/动力加压强度.1、各组固定方法各6例,固定完成后即拆除内固定,取出压力敏感膜。2、各组固定方法各6例,完成内固定后,使用材料试验机,对样本进行三点弯曲试验,模拟膝关节弯曲时产生的骨折块间动力加压作用,而后取出压力敏感膜。运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方法,对取出的压力敏感膜进行量化,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组内固定产牛的骨断端间静力加压和动力加压强度进行比较。结果:骨折块间的静力加压强度:(a)组显著低(b).(c),(d)三(p<0.05),(b)组,(c)组和(d)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四组的骨折块间的动力加压强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5000牛顿载荷下,(a)组的平均动力加压强度较平均静力加压强度显著增加(p<0.05),其它三组内固定方法的动力加压强度与各自的静力加压强度相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目前骸骨横行骨折后常用的张力带内固定力法,骨断端间的动力加压作用并不明显增加。应用螺钉内固定较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具有更好的静力加压作用。
  • 摘要:该《意见》充分肯定了心脏康复(CR)在心血管病人及伴发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作用,承袭了2004年美国心肺康复学会的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指南第4版(以下简称美国指南)的传统,首先论述了所有心血管病人CR的要素(核心成份)和通常目标(很全面),继而介绍了特定病情和人群的心脏康复,并有新的发展,比如制定了PCI后康复程序,经常提到抗阻力运动,有新的血脂调整的目标等.
  • 摘要:目的:观察有效的肠道管理在SCI慢性期神经源性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方法:260例SCI伴有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健康宣教、排便时间的安排、排便姿势的要求、排便环境的准备、诱导排便方法的实施、饮食调节、运动辅助的训练等.结果:260例患者积极实行有效的肠道管理,对解决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综述了颈髓损伤患者的自身特点,并从影响康复科护士静脉输液的外部和内在因素两大部分,分析了影响护士心理素质而导致静脉输液失败的原因.
  • 摘要:目的:调查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60例,采用横断面研究,调查患者吞咽功能和各项营养学指标.结果:260例患者中吞咽障碍、低白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21.5%、48.8%和56.1%;结论:有相当大比例的卒中后患者存在吞咽障碍、低白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吞咽障碍患者的低白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临床医生应关注卒中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尤其是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
  • 摘要:目的:比较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等相关指标影响的差异,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30人)、抗阻运动组(30人);抗阻运动组在有氧运动的基础上增加肌力训练,每周3次,隔日一次,共12周的运动干预,实验前后分别测定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一工R/)等指标,对比两组间血糖下降、糖化血糖蛋白下降、胰岛素指数变化之间的差异。结果:12周运动后,抗阻运动组较有氧运动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lc下降更明显(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阻训练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HbAlc水平的控制,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作用产生有益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递增式抗阻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肺耐力、心理状态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本透析中心的MHD患者,纳入标准:MHD时间≥3个月,年龄≥t8岁且≤70岁,每周透析3次或以上,每次至少4小时,spKt/V≥1.2,有完善的医疗干预基础.排除标准:心功能Ⅳ级(纽约分级,NYHA分级),近期有未控制的活动后心绞痛,外周动脉病一间歇性跛行,骨关节病患者步行距离小于200米,安静状态下血氧饱和度小于90%,肢体缺如不能耐受运动.所有入组病人完成12周透析中递增式抗阻运动,12周运动结束后再次评价上述指标.结果:共入组MHD患者巧例,平均年龄54.33士10.15岁,抗阻运动后MHD患者的VO2peak自14.50士4.74ml/kg/min升至22.90士4.61ml/kg/min(P<0.01),METs自4.21士1.38升至6.60士1.33 (P<0.01);SAS评分自30.71±6.43下降至28.07±6.08(P<0.05),SDS评分自40.36士11.35下降至32.21±9.47(P<0.01);生理机能评分自57.50(37.50,81.25)增加至85.00(80.00,96.25) (P<0.01),一般健康状态自31.00 ( 20.00, 58.25)增加至53.50(41.50,73.25)(P<0.01),精力自47.50(15.00,82.50)增加至70.00(48.75,95.00)(P<0.05)。结论:透析中递增式抗阻运动可明显改善MHD患者的心肺耐力、心理状态和部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 摘要:研究表明,血液透析(HD)患者体内的炎症标志物是明显升高的,透析液的微生物污染以及透析膜对细菌的通透性部分参与了HD患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降低透析液微生物污染是当今HD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透析用水污染物的生物特性和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对对样品检测阳性的处理展开的介绍。
  • 摘要: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伴有糖代谢异常,临床可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糖尿病(DM)等,其中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减低被认为是糖尿病发展前期.笔者通过分析CKD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机制,指出,胰岛素抵抗在CKD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起着重要作用,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与干预可能是预防CKD或糖代谢异常的重要环节。
  • 摘要:腹膜透析(PD)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具有提高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生存率、保护残余肾功能、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和降低社会经济负担等优点.不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导致ESRD个体运动能力下降,是致其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运动康复对PD患者来说均日趋重要.运动康复训练旨在恢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不仅需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参与,还需要家庭、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PD患者把运动康复训练长久的进行下去,以获得最大的临床益处,促使患者重新回归社会。
  • 摘要:康复护理要求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延长生存时间,还要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达到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将达标理论应用到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程序中,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达到康复的目的.达标理论强调护理活动是护士与患者之间为达到共同制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互动,要求患者积极参与,护士则应深入了解患者的家庭、社会背景,感知及角色期待的水平,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达标理论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肾脏病专业知识和血液透析操作技能。应用前对护士进行统一培训,了解理论的概念、内涵以及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实施责任制护理,进行全程优质护理服务。
  • 摘要:rTMS是一种能够在脑卒中后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并且能够促进运动神经修复的一种治疗方法.rTMS包括低频及高频两种方式.本综述了rTMS低频及高频刺激对脑卒中后的康复中的应用.
  •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的常见腰背痛原因之一,除了药物治疗外,正确的康复锻炼方法也是预后的重点.通过回顾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康复训练的治疗经验,总结了以下五点作为临床康复要点:日常体位矫正,柔韧性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负重能力训练.
  • 摘要:目的:探讨肌力、身体成分、25(OH)D3、骨密度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阿法骨化醇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肌力训练,利用肌力检测装置,双能X线骨密度仪,ELISA试剂盒等检测两组治疗前后仰卧推举,负重蹲起,负重屈肘,握力的最大肌力,脂肪含量、瘦体重等身体成分,血清25(OH)D3水平及L1-L4、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值.结果:两组患者肌力与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呈负相关(-1<r<0,P<0.001),与瘦体重、血清25(OH)D3水平、骨密度呈正相关(0<r<1,P<0.001);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25(OH)D3水平、骨密度的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且治疗组组疗效优于对着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力与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呈负相关,与瘦体重、血清25(OH)D3水平、骨密度呈正相关;钙剂联合维生素D能够提高血清25(OH)D3水平、骨密度,肌力训练与之结合起到协同作用,身体成分在治疗前后则变化不大.
  • 摘要: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老年康复医疗资源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老年患者的需求.中国的老年问题已经日益显露,老年康复已经迫在眉睫.老年康复是建立在老年医学的基础上的新兴学科,是康复的重要分支之一.本文旨在从国计民生的政策层面,老年康复的模块构建,人才梯度的培养,康复流程的探索,家庭-社区老年康复的模式,老年康复宣教六个方面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康复之路.尽管在老年康复的实践中进行了摸索和总结,但是中国的老年康复仍然任重而道远.
  • 摘要:认知障碍是中风后常见问题之一,影响患者躯体、行为和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康复.认知障碍所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怎样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笔者从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以及针灸治疗两方面对近年来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是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
  • 摘要:乳腺癌术后乳房缺损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乳腺癌术后的综合康复效果.为了形体美及综合康复的目的,要求乳房重建的患者逐渐增多,盲目重建和为了重建而重建等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本文结合丰富的临床资料,从乳腺癌术后即刻重建与保乳手术的关系,乳腺癌术后即刻重建与延期重建的选择,乳腺癌术后重建,假体重建与自体重建的利弊,乳腺癌术后重建,术后放疗的原则,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保留乳头、乳晕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术中冰冻对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重要性,术后重建患者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中的处理原则,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二次修复问题等方面全面讨论了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的相关问题及其在乳腺癌康复中的意义,以满足乳腺癌患者在病理上、形体上、功能及心理上康复的需求.
  • 摘要:现代外科提倡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病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和康复,乳腺外科手术对治愈疾病、尽可能保留病人的功能及美容效果的要求更为突出.乳腔镜手术对病人的精神和心理康复具有常规手术难以达到的突出效果,实现了生理微创和心理微创双重目的.随着广视角腔镜和超声刀等手术器械的逐步完善,乳腔镜技术渐趋成熟.国内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MALND)发展迅速.乳腔镜皮下乳腺切除术较以往单纯乳房切除和常规直视下皮下乳腺切除术在美学效果上有较大的进步,且更便于术后整形.采用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和经肋间入路腔镜乳腺癌内乳淋巴结清扫术,既实现了不切除肋软骨清扫内乳淋巴结,又因为经胸腔内手术视野开阔、探查彻底,手术清扫更加彻底、安全.病人术后在精神和心理康复方面具有常规手术难以达到的突出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 摘要: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远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肿瘤复发转移的恐惧、乳房缺失引起的自尊心受损、自卑、受歧视感和自我价值降低等方面.对许多患者而言躯体疾病的治愈并未使她们真正达到身心和谐、完满的健康状态.随着人文医疗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将心理干预引入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心理干预有不同的方法和实施技巧。团体心理干预作为一种多感官途径、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方法,能够通过把有相似心理困惑的多个当事人组织起来加以治疗的形式,实现高效地分享多样化的资料、练习应对技巧、反馈、归属、间接学习等干预目的。团体心理干预主要应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支持治疗、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心理剧、角色扮演等。
  • 摘要:乳腺癌获得根治的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功能障碍,迫切需要进行身心康复治疗.通过医疗措施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得躯体、社会、心理和职业能力.乳腺癌手术发展的本质就是乳腺修复治疗的发展,也是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从传统的“乳房缺失性的切除”方式,到现代乳腺癌保乳手术,乳房重建手术,在保证根治目的的基础上,将乳腺组织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近年来对于早期乳腺癌保留腋窝,在欧美已提高到“医学伦理”的高度,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使早期乳腺癌患者避免了无意义的创伤,同时对于前哨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避免了传统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有效防止了患肢淋巴回流障碍的发生.降低了手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能力,同时大大缩短了她们术后康复时间,更早地开始社会劳动和家庭生活.
  • 摘要:《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关于乳腺癌患者康复治疗的共识中明确提出了性康复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乳腺癌患者手术与治疗后,几乎所有患者都担心肿瘤转移与复发.25%的已婚育龄乳腺癌患者经历了与伴侣的关系紧张,35%的患者觉得她们的配偶没有性欲望,12%的患者经历过分居.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因乳房残缺、形体改变产生自尊心受损、自卑、无助及自我价值感降低,又因为化疗、放疗引起脱发、恶心、呕吐、疲劳等身体不适的症状,家庭生活被打乱,停止与回避性生活以至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本文结合小样本研究对已婚育龄妇女乳腺癌术后性功能障碍的产生原因,乳腺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对性康复的影响,值得重视与实践的临床康复途径,如加强与患者和其伴侣的沟通,帮助患者重建自信心;进行健康教育,纠正患者关于性生活的错误观念;医护人员主动疏导教育,启动家庭支持,提高患者婚姻与生活质量等进行了讨论,旨在通过加强乳腺癌长期管理内容与途径,提高综合康复效果.
  • 摘要: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脊髓损伤并发症的临床康复护理情况,认为早期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康复护理干预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更好地康复治疗和训练提供良好的基础.护理的重点在于预防,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专科护理三个方面;而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护理则需严格配合临床治疗.
  •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对常见并发症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检测并评价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对常见并发症预防知识的知晓状况不均衡,对有些知识误答率较高.结论: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实效.
  • 摘要:目的:探讨高位颈髓损伤因呼吸功能障碍致呼吸衰竭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实施机械通气及安全脱机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1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高位颈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总结.结果:51例患者中,2例患者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死亡,3例患者因反复的呼吸衰竭未能安全脱机而出现呼吸机依赖,其他46例患者经过早期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及康复护理能够安全脱离呼吸机维持正常自主呼吸.结论:选择合理有效的通气模式,实施良好的人工气道护理,尽早采取间断脱机训练,预防呼吸机依赖,积极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是高位颈髓损伤后建立并维持自主呼吸,保障生命安全,度过急性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自理理论的理论内涵以及在脊髓损伤护理中的应用,运用护理理论,联系临床工作,解决护理实际问题.方法:阐述护理理论内涵,对脊髓损伤患者运用护理理论框架实施康复护理.对自理理论在脊髓损伤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运用自理理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应用过程有先进性也有局限性.结论:在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中运用护理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值得扩展的护理方法.
  • 摘要: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肾脏替代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证实运用达标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脑瘫儿童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用PedsQL4.0评定80名脑瘫儿童及80名健康儿童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的不同.对脑瘫儿童,用GDS及GMFCS评定发展商、损伤严重程度(用GMFCS评定),然后对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年龄、性别、家庭收入、临床分类、损伤严重程度、智能等的相关性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对照组儿童的机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心理方面和总评分等的平均分,有显著差异(P<0.01).智能、损伤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总评分析相关,损伤严重程度、智能及年龄与机体功能相关,智能与心理方面相关.结论:脑瘫降低儿童生活质量.损伤严重程度和智能是影响脑瘫儿童生活质量的两个重要因子.
  • 摘要:目的:探讨脑瘫康复针灸治疗作用和价值.方法:从1.5到7岁的150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针灸组(A组):50例患者进行头针体针治疗;康复训练组(B组)50例患者进行Bobath物理治疗和Vojta方法治疗.针灸加康复训练组(C组):本组对50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总有效率为A组和C组明显高于B组,训练后A组和C组的DQ值均高于B组(P<0.01).A组和C组脑言语障碍和脑萎缩CT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0.01),A组和C组ECT脑血流恢复到正常率明显高于B组(P<0.01).治疗后TCD结果优于治疗前A组[PI:1.19±0.19和1.10±0.16;VP:(132.92±17.14)厘米/s和(139.63±14.64)厘米/秒]和C组[PI:1.18±0.24和0.91±0.19;VP:(131.84±15.93)厘米/秒和(139.68±15.66)厘米/秒(PP<0.01).结论:针灸可以明显增加脑瘫患儿脑循环,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脑功能的部分和全部代偿、脑组织功能与恢复神经可塑性.
  •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进行早期的康复和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只接受早期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均评定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上、下患肢功能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穴位敷贴和康复相结合的治疗能显著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推拿等综合疗法,手术组增加下肢相应畸形部位手术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和临床疗效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手术组患儿拆除制动功能训练2个月后、对照组患儿单纯综合训练3个月后,手术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手术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畸形施行手术治疗与康复训练相结合,能大大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28例因脑卒中致吞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脑出血8例,脑梗死20例;年龄58.66±6.72岁;病程77.65±21.18d.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②均出现吞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3级;③神志清楚,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进行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每日1次,每次治疗l小时,连续治疗30天。结果:吞咽障碍评定分级结果,训练后为1.32±0.48,较训练前4.25±0.75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训练后吞咽功能有显著改善。结论:吞咽功能障碍训练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 摘要:过去十年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膀胱及尿道的传入神经系统及感觉神经对下尿路功能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感受器及神经可提供膀胱充盈阶段的信息及出现伤害感受如感染时的警示信息.并分析了脊髓损伤后的残余功能和膀胱管理的结果,最后指出重视膀胱及尿道传入/感觉状态非常重要。这种经常改变的感觉可被用以改善膀胱排空技术、感染或其它并发症的警示。这是膀胱综合管理中容易做到的一部分。
  • 摘要:目的:探讨振荡电场对大鼠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振荡电场组和对照组,实验后2w、6w、12w进行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评价、H-E染色组织学观察,神经丝蛋白(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再生、轴突计数、胶质瘢痕形成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量,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振荡电场组和对照组比较,6w和12w时,BBB评分、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轴突计数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定,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荡电场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运动传导功能改善和运动功能恢复,电场作用时间需达6周以上.振荡电场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轴突再生、诱导其定向生长,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线性排列、提供轴突生长通道.
  • 摘要:目的:观察导管介入血管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持续植物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持续植物状态患者20例随机分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进行导管介入血管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通过植物状态疗效评分、MRA及MRS评估治疗前及干细胞移植3月后患者意识水平状态、脑血管分支增多病例数及脑代谢情况.结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中,治疗前后PVS评分显著提高(P<0.05),脑血管分支明显增加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脑代谢显著改善(P<0.05).结论:导管介入血管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明显改善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神经功能,为持续植物状态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窗开始经颅磁刺激(TMS)对其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磁刺激组及模型组,每组又根据术后干预时间点细分为术后6h、12h、24h、48h及72h共5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将磁刺激组及模型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磁刺激组各亚组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经颅磁刺激治疗,而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各亚组均于相同时间点给予假磁刺激.各组大鼠均于治疗14d后取脑,采用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脑梗死侧Bcl-2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梗死侧Caspase-3的表达.结果:同一时间窗不同组比较:经颅磁刺激组MCAO/R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及Caspase-3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Bcl-2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同一组不同时间窗比较:上述各数据不同治疗时间窗亚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逃避潜伏期及Caspase-3表达以术后24h亚组均值相对较低,而Bcl-2mRNA表达水平以术后12h亚组均值相对较高。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12-24h内给予TMS治疗,能显著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恢复及Bcl-2表达,同时有效抑制Caspase-3表达,对保护受损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能够有效限制下肢运动中不需要的关节活动、并能保证患者以正常步态行走,使之在神经潜开发和运动程序重建等前期训练的基础上,重塑下肢正常运动模式的方法和训练装置,观察方法的效果、探讨其机制.方法:下肢运动模式重塑训练方法和装置,系采用初始屈曲角度可调的人工铝合金髋、膝、踝关节、枝条和高温热塑板腰围,按照人体躯干下部和双下肢形体制成.髋、膝和踝人工关节只能做额状轴、即前后方向上的活动,以保证患者步行运动模式的正常。对30例经传统方法训练下肢运动模式仍异常的患者,进行运动模式重塑训练前后自身对照研究。30例中,男性2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8.3±16.8岁。30中脑梗死偏瘫患者15例,脑出血偏瘫患者8例,脑外伤患者7例。病史最短6个月,最长6年8个月,平均年2年9个月。治疗开始和疗程结束时,分别进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下肢Fugl-Meyer,屈髓肌MMT.sEMG的强度和比例,屈髓、伸膝和足背屈自主关节活动度(ROM),日常生活能力(ADL)等功能评定,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FAC、下肢Fugl-Meyer,sEMG.ROM(屈髓、伸膝和足背)和ADL等评估指标,训练前后结果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下肢运动模式重塑训练方法及其装置能够有效限制下肢运动中不需要的关节活动。在神经潜能开发和运动程序重建训练的基础上,能有效重塑下肢正常运动模式。
  • 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关节移植在手外科应用的可行性,为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相关的实验基础与临床经验.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异体关节移植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就关节移植的免疫学、组织学、低温生物学、骨端的固定与骨愈合、关节软骨的保护与再生进行实验研究与临床探讨.结果:实验研究证实骨组织、骨膜组织、骨髓组织均有免疫原性,其中以骨髓组织为主.经低温冷冻处理后可以降低组织的免疫原性,移植后供体与自体骨可很好愈合。移植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影响关节的营养与再生.在临床应用9例,中早期的结果是理性的、但一年以上的病例随访发现关节软骨发生退变、远期结果不甚理想。结论:实验研究与临床探索证实了在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采用深低温冷冻处理异体关节移植,解决了关节骨移植免疫排斥的问题,骨端的可靠的内固定可以加速骨愈合并利于软骨的演变与再生,但随后软骨的退变与调控仍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分析与评价异体肌腱移植基础研究与临床使用情况,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与临床指导.方法:实验研究异体肌腱的免疫原性及深低温冷冻与冷冻干燥对异体肌腱抗原性的影响;肌腱防护液的应用;异体肌腱移植过程中肌腱细胞活性及转归.临床方面,异体肌腱移植500余例,修复上肢肌腱缺损,平均随访时间3.5年(1-15年).包括屈肌腱鞘管区滑膜肌腱移植和带腱鞘的异体肌腱移植及带腱帽结构的指伸肌腱移植.结果:实验证实,1.深低温冷冻处理异体肌腱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可以减低异体肌腱的抗原性并保留肌腱细胞的生物活性,程序降温方法(2°/min,降至-800°)较为理想;2.异体肌腱处理过程中使用防护剂,可以提高组织活性20-30%,提高肌腱细胞的活性与数量。3.处理后异体肌腱存在有活性的膜细胞,其组织间质具有肌腱修复能力。4.临床应用深低温冷冻或冷冻干燥异体肌腱移植,经长期随访,极少发生排异反应,临床上可以替代自体肌腱移植;带膜鞘的异体肌腱移植可以同时修复肌腱与腱鞘缺损;鞘管区异体滑膜肌腱较自体非滑膜肌膜移植,肌腔松解率减少17%。结论:异体肌腱移植,解决了临床上多条肌腱缺损的修复问题,可以替代自体肌腱移植。减少病人切取自体肌腱的痛苦及功能影响,具有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 摘要:周围和中枢神经损害或疾患造成支配的效应器官功能障碍如脊髓空洞症,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伤,腰骶神经损伤,中枢或周围面神经损伤等,引起手足溃疡,骨髓炎,Charcot关节病等.目前尚无有效疗法.采用靶器官前神经束交叉吻合11种术式,治疗12类神经系统疾患及其合并症,取得了满意结果.
  • 摘要:目的:介绍Ilizarov外固定架基本构型及在下肢畸形矫正的临床应用原则.方法: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的基础上,根据下肢残缺畸形的特点,术前预先设计组装好个体化外固定支架,仅由几组环和不同的配件组成,根据情况只需增加、减少零部件或少许改变器械构型,通过术后缓慢牵拉就能够分别矫正下肢不同的复合畸形.结果:经过临床应用,证实了器械构型合理,安装操作方便,适用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伤、先天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屈曲、膝关节内外翻、骨缺损、下肢短缩等下肢复合畸形.结论:新改良的Ilizarov外固定架,拓宽了手术指征,基本能够满足下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的需要,临床应用能达到预期治疗目标,使手术并发症降到了最低,取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