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抗癌协会第十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
中国抗癌协会第十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

中国抗癌协会第十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南昌
  • 出版时间: 2005-10-19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抗癌协会第十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2005年10月9日~20日(江西南昌)论文集(摘要)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恶性肿瘤是一种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其基因表达分析涉及转录组及蛋白质组学方法.由于蛋白质的表达或功能从转录到翻译间有多点调控,因此用蛋白质组学方法从整体上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寻找肿瘤及其转移复发的预测、诊断和预后的特异性标记以及药物治疗的靶标已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由蛋白分离技术(2DE或2DLC)和质谱鉴定技术组成,而后者又分为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电喷雾质谱(ESI-MS),近来又发展了表面增强的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可直接应用血清等体液样本,比较适合临床应用。
  • 摘要:转移复发是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进一步延长病人生存的主要障碍.早期识别或预测哪些病人易于转移复发有助于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延长病人生存.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可以预测转移复发的指标,传统意义的预测指标包括肿瘤TNM分期和肿瘤大体及组织学形态学特征,但这些难以准确预测肿瘤病人的预后.分子标记物可提供常规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外的更多信息.近年,随着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肿瘤生物学的更多了解,已探索了许多与肿瘤侵袭、转移、复发和生存相关的分子标记物.本文以HCC为例,简要介绍肿瘤转移复发分子标记物的现状与趋势。
  • 摘要:目的:大部分肝癌的发生与肝硬化有关,而病毒型肝炎是我国肝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密切相关.本研究从血清学标志物、肝硬化组织细胞增殖、Survivin基因的表达和血液形态学多层次寻找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癌转化的线索,从中发现适合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这一特殊人群预测肝癌发生和诊断肝癌的有效方法. 方法:整个研究分三部分一、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肝癌价值的评价研究样本分6组,其中病例组分为5组,分别为肝癌组(57例),合并有轻度至中度慢性肝炎的肝硬化组(42例),合并有重度慢性肝炎的肝硬化合并肝炎组(24例),单纯慢性肝炎组(24例),重症肝炎组(12例).正常人对照组(50例),取自健康义务献血者,并已经排除乙肝及丙肝病毒感染.AFP测定应用竞争性放射免疫技术(RIA),岩藻糖苷酶(AFU)测定应用酶化学技术,唾液酸(SA)测定应用化学法,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测定应用单克隆抗体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摘要:手术切除至今仍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为了提高切除率,增加切除的安全性,减少术中出血并加快术后恢复,许多学者都在不断地探索着改进肝切除技术.本文介绍肝癌肝切除技术的改进与适应症。
  •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处于恶性肿瘤前列,以往的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和肝动脉栓塞化疗为主.近年,射频、微波、冷冻、激光等局部微创治疗在我国开始广泛应用,疗效肯定,已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其作用得到了承认和重视.我们起草"原发性肝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规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其它局部治疗手段参考。
  • 摘要:肝癌在2000年已上升为全球第三位癌症杀手(Parkin等2001),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即为第二位癌症死因.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肝癌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肝癌临床的进步先后得益于病理学进展、解剖学与生化进展、免疫学进展和物理学进展.预期21世纪初,生物学进展将对肝癌临床进步产生重要影响.1901年Eggel的肝癌病理分型,1954年Edmondson的分化分级等奠定了肝癌研究的科学基础,病理学至今仍为肝癌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的重要依据.20世纪中叶由于肝脏解剖和巨量肝切除后生化改变的研究,出现了肝脏规则性切除,使肝癌外科有了实质性进展.免疫学的进步导致1963年Starzl首例肝移植的开展,又丰富了肝癌外科的内涵;1968年Tatarinov发现肝癌病人血中测得甲胎蛋白(AFP),使肝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得以实现,小肝癌切除导致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肝癌切除后的生存率.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的进展导致两大进步,一是医学影像学的突飞猛进,解决了1厘米小肝癌的定位;二是各种局部治疗的兴起以及微创外科的应用,又一次对肝癌的治疗产生深远影响.90年代以来对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将可能导致21世纪肝癌治疗格局的新变化.本文讨论,(一)小肝癌切除面临新的挑战,(二)微创外科观念的意义深远,(三)大肝癌外科治疗仍然重要,(四)肝移植在肝癌治疗中将占一席之地,(五)非手术治疗仍需努力,(六)转移复发的研究将成为重点,(七)值得重视的新动向。
  • 摘要:目的:对3000例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反映本地区的诊疗水平和现状。 方法;就本组性别、年龄、职业、诊疗情况及生存期进行分析; 结果:男女之比为4.31∶1;发病以41-50年龄段最高,为40﹪;职业以农民占大多数,为70﹪以上;治疗情况外科手术切除占20.65﹪,剖腹非切除手术治疗占18.22﹪;微创治疗仍然占主导地位,为54﹪(其中介入治疗占49﹪);非手术治疗(免疫、中草药对症治疗等)占11﹪;入院后明确诊断未进行任何治疗的占9﹪.全组生存期随访率不到40﹪,1、3、5年生存期分别为78.4﹪、41.2﹪、10.58﹪. 结论: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日趋完善,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
  •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供肝匮乏一直是影响肝移植深入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在欧美国家,由于严重供肝来源不足,每年只能有1/5~1/4的患者能获得移植的机会;在尚未制定"脑死亡法"的国家,供肝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每年数以万计的患者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死亡或病情加剧.活体肝移植(livingdonorlivertransplantation,LDLT)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迄今全球已完成LDLT2,000余例,受体1年生存率超过90﹪,2年生存率超过85﹪,成为挽救生命、解决日益尖锐的供肝需求矛盾最为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研究,1、活体肝移植简史,2、我国活体肝移植概况,3、活体肝移植的优势,4、活体肝移植的伦理学问题,5、活体肝移植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摘要:体部伽玛刀是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的简称,可对全身各部位肿瘤实施立体定向放射,具有适形功能的国产化大型医疗设备.近十年来国内一些科学家和企业家,依靠自己的智慧,在国内先后成功研制生产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独创的头部伽玛刀、体部伽玛刀和头体合一的超级伽玛刀等一系列放疗设备,将伽玛射线立体定向精确照射技术从头部扩展到全身,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体部伽玛刀有别于传统的放射治疗,能更好地提高肿瘤病灶的照射剂量,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提高肿瘤治愈率和生存率.1998年10月体部伽玛刀开始试用于临床,至今全国各地安装并投入使用近40台.据不完全统计其治疗病例已达20000人次,其中肝癌患者约3000例,总体来看近期疗效是肯定的,尤其对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伽玛刀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本文研究,一、肝癌临床放疗的生物学基础,二、体部伽玛刀治疗原理、方法与步骤,三、体部伽玛刀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四、展望。
  • 摘要: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列全世界肿瘤发病率第五位,每年全世界的发病人数约564000,而死亡人数大致与其相似,在这些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在中国.虽然肝癌的早期诊断、外科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进步以及肝移植等新技术的发展,肝癌的术后生存率明显提高,但从整个肝癌患者人群来说,总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5﹪,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门静脉癌栓(portalveintumorthrombus,PVTT)的形成,根据尸检和影像学检查,PVTT的发生率约20﹪-70﹪[2].肝癌具有侵犯血管的特性,最多见门静脉,PVTT形成一方面引起肿瘤细胞的肝内播散和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加重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而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PVTT形成意味着肝癌病程已经是中晚期,如果不治疗,中位生存期只有2.7个月[3].近年来随着肝癌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及手术技术的进步,对PVTT治疗的认识趋于更积极,部分患者经过以手术为主的多模式综合治疗,疗效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明显延长了生存时间,改善了生活质量.本文探讨,1、手术治疗适应征,2、手术治疗方法,3、手术并发症及预防,4、手术切除前后的辅助治疗,5、手术切除疗效,6、我所的经验,7、肝移植治疗肝癌合并PVTT的探索,8、存在问题和展望。
  • 摘要:LAPTM4B是本室近年克隆和鉴定的一个原癌基因,编码两个四次跨膜蛋白质:LAPM4B-35和LAPTM4B-24.LAPTM4B在正常肝表达极低,而在87.3﹪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不同程度显著上调,而且无论LAPM4BmRNA或LAPTM4B-35蛋白在肝癌组织表达上调的幅度均与其病理分级正相关,提示针对LAPTM4B-35蛋白的抗体可能作为肝癌病理分级的客观指标;此外,初步实验表明,肝癌患者血清中LAPTM4B-35抗原水平升高.LAPTM4B-35和LAPTM4B-24的功能相悖,前者过表达时具有抗凋亡和促增殖、迁移、侵袭之作用,并可促进细胞恶性转化及诱导细胞对药物的抵抗;而后者过表达则促凋亡、抑增殖.以腺病毒为载体将该基因导人正常肝细胞系易在软胶中形成大个克隆,接种于裸鼠可100﹪成瘤.再者,LAPTM4B基因的过表达可以活化其他原癌基因,如即刻早期反应基因c-myc、c-fos和c-jun等,并调节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和cyclinE)的转录和翻译,从而促进细胞周期的运行、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恶性转化.针对LAPTM4B蛋白一定表位的抗体在体外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抑制肝癌的体内实验正在进行中,本文介绍一个新的癌基因LAPTM4B,在促进肝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建立H22-BALB/c小鼠肝癌种植模型,对B7.1、B7.2和4-1BBL基因联合表达对肿瘤免疫原性和体内增殖情况的影响进行研究. 方法:1、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A组接种H22-Wt细胞;B组接种H22-neo细胞;C组接种H22-CD80/CD86+细胞;D组接种H22-CD137L+细胞;E组接种H22-CD80/CD86/CD137L+细胞,建立H22-BALB/c小鼠荷肝癌模型,A、B组为对照组.2、观察小鼠成瘤率、成瘤潜伏期、荷瘤鼠存活率及肿瘤增殖情况.通过复种试验观察转基因对H22变异株免疫原性和机体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3、于接种后第14d、第35d、第56d和第84d,行同源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混合培养(MTLCs),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CTLs活性,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2、IFN-γ表达,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2、IFN-γ、ICAM-1、TNF-α和TNF-α受体ⅡmRNA表达,探讨转基因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结果:1、成功建立H22-BALB/c小鼠肝癌种植模型.A、B、C、D四组小鼠成瘤率均为100﹪,而E组首次接种成瘤率仅有50﹪,与其余四组有显著差异(P<0.01);各组成瘤潜伏期依次为:A组6±1.2d,B组5.5±1.4d,C组13.9±31d,D组14.2±2.9d,E组14.9±2.0d,C、D和E组成瘤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2、首次接种后,A、B、D组荷瘤鼠肿瘤呈进行性生长,总生存期约为5~7w.
  • 摘要:原发性肝癌(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居我国癌症死亡的第2位.生物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第四模式,主要通过肿瘤宿主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反应,从而抑制或清除肿瘤.原发性肝癌的生物治疗研究,将有助于肝癌综合治疗的实施,消灭残癌、预防复发与转移,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免疫与基因治疗是目前生物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评述原发性肝癌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的现状。
  •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近30多年来,肝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治疗的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但肝癌的防治尚远未能尽如人意.而近年来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领域取得较多进展,但肝癌的死亡率仍剧高不下.浅见以为,除了加强基础研究外,在肝癌的防治方面则尚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事情。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