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57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684721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康复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五届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等;功能性电刺激的相关文献由1415位作者贡献,包括燕铁斌、明东、万柏坤等。

功能性电刺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84721 占比:99.97%

总计:1685153篇

功能性电刺激—发文趋势图

功能性电刺激

-研究学者

  • 燕铁斌
  • 明东
  • 万柏坤
  • 邱爽
  • 张定国
  • 綦宏志
  • 张广举
  • 刘秀云
  • 徐瑞
  • 李玉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勋; 雍志军
    • 摘要: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较差,多数患者可能出现认知障碍、失语或偏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纳美芬作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型阿片类受体拮抗剂,与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还未有报道.目的 探究纳美芬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Mininize分层随机软件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n=51)和对照组(n=51).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盐酸纳美芬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与纳美芬剂量相同的0.9%氯化钠注射液及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血清强啡肽A(1-13)、β-内啡肽(β-EP)、D-二聚体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纳美芬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清强啡肽A(1-13)、β-EP、D-二聚体,且安全性良好.
    • 贺飞飞; 景蓉
    • 摘要: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是使用低频电刺激激活失去神经控制的轻瘫或者瘫痪的肌肉群,达到改善或者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者肌群功能,来帮助病患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对FES联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能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康复治疗方面提供进一步帮助。
    • 马启寿; 廖燕锬; 李中元; 陈美云; 郑晓清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使用功能性电刺激(FES)辅助跑步机训练的前、后步行能力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共10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FES辅助跑步机训练,对照组跑步机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步频、跨步长、步宽)、步态时相参数(患侧站立百分比、健侧与患侧站立相比值、双站立相百分比)、下肢关节最大活动角度(髋、膝、踝)与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步频、跨步长和步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步频、跨步长和步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患侧站立百分比均较治疗前增加,健侧与患侧站立相比值、双站立相百分比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步态时相参数(患侧站立百分比、健侧与患侧站立相比值、双站立相百分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关节最大活动角度(患侧髋、膝、踝关节)、患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和患侧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下肢关节最大活动角度与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FES和跑步机训练协同干预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行走动作协调性、提高步速,值得临床推广。
    •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
    • 摘要: 本刊2020年第5期刊登的论文《智能化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协同收缩率的影响》(江寒冰,王引),作者因自身与他人的版权纠纷而申请撤稿。经本刊编辑部核实,同意作者的撤稿申请,并联系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文献数据收录机构撤回了该文的电子版。
    • 苏栋楠; 尚鹏; 胡志刚; 曾梓琳; 魏风; 吴继鹏; 杨德龙
    • 摘要: 功能性电刺激已经成为医院脑卒中运动康复治疗的常用有效手段,但治疗仪机器体积庞大,训练地点固定且电刺激模式单一。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一款基于STM32芯片可穿戴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仪。它需要能够实时调控电刺激模式与参数,还能够满足患者自主居家的上肢康复训练。电刺激仪系统由STM32主控芯片、电源管理模块、boost升压模块、电刺激驱动电路以及串口屏人机交互模块等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仪器能有效引起肌肉的收缩,正确地输出电刺激波形,达到行康复治疗的疗效。
    • 吕晓; 陈汉波; 丁丽娟; 陈星; 郑文华; 魏妮; 贺灵慧; 李梦云; 刘晨; 燕铁斌
    • 摘要: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同时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肢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脑外伤患者56例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同步组21例、FES组20例和tDCS组15例,3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同步组患者接受tDCS同步FES治疗,FES组接受安慰tDCS和FES治疗,tDCS组接受tDCS和安慰FES治疗,3组均治疗2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12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6天和治疗第12天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同时在治疗前后采用动态平衡测试仪评定平衡功能。结果:3组治疗前一般资料、FMALE、BBS和动态平衡指标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在运动功能评估中,治疗后3组的FMA-LE均随治疗时间延长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衡功能量表评估中,治疗后3组的BB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MCTC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或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四通道FES或tDCS同步FES治疗均能改善脑外伤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同步组在改善平衡功能方面有显著意义,且与感觉统合和运动控制相关。
    • 薛晶晶; 孔慧敏; 廖美新; 薛允莲; 肖灵君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智能化、多通道步行模式功能性电刺激(FES)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及其与治疗时间的相关性,为步行模式FE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nimize软件将1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60 min步行模式FES组(60 min组)和30 min步行模式FES组(30 min组),每组各9例。2组的常规治疗相同,在此基础上,60 min组采用步行模式FES辅助行走30 min+卧位电刺激30 min;30 min组采用步行模式FES辅助行走30 min+卧位安慰刺激30 min。电刺激1次/d,5 d/周,共15次。在治疗前、治疗7次后、治疗15次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徒手肌力检查(MMT)、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FMA-LE)、Berg平衡评定(BBS)、10 m步行测试(10MWT)步速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以判断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组内比较发现,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7次后、治疗15次后和随访时的MAS、MMT、FMA-LE、BB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 min组在治疗后的3次评估中MBI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 min组仅在治疗7次后和治疗15次后的MBI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60 min组在治疗7次后和治疗15次后10 MWT步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 min组仅在治疗15次后的10 MWT步速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7次后,60 min组MAS、10MWT步速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15次后,MAS、FMA-LE、MBI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MAS、MBI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化、多通道步行模式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行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延长治疗时间(从治疗30 min到60 min)可以达到降低肌张力、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速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且能够延长生活自理能力的疗效持续时间。
    • 李顺; 邢绪坡; 宋成利
    • 摘要: 目的:针对帕金森患者的静息性震颤,设计了可穿戴式多模式电刺激辅助治疗震颤抑制系统。方法:系统通过上位机与主控芯片STC89C52进行通信,控制极性转换电路产生参数可连续调节的双极性电刺激脉冲,之后对所得脉冲波形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分析。结果: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输出脉冲在12~40 V,频率为30~71 Hz,系统具有稳压的特点,且脉冲波形无毛刺和尖峰脉冲,对人体刺激性较小,震颤抑制系统产生的刺激脉冲可以起到对帕金森患者辅助治疗的作用。结论:震颤抑制系统可通过手动调节电刺激参数,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为帕金森患者的震颤抑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宋琳琳; 李哲; 刘骞豪; 郝道剑
    • 摘要: 脑卒中患者患病后2/3会出现步行障碍,极大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改善下肢功能是卒中后康复的重要目标之一。髋关节能够完成屈曲运动是正常步态周期摆动相的功能基础,与步行能力密切相关^([2])。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者出现偏瘫侧髋关节屈肌表面肌电信号兴奋性降低的现象^([3])。
    • 黄桂兰; 许意; 任彩丽; 梁成盼; 郑泽; 房辉; 邵一; 苏彬
    • 摘要: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结合等速测试仪探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功能的影响。方法:5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FES组及安慰刺激组(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及康复治疗。F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安慰刺激组给予无电流输出的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表面肌电图结合等速测试仪测试患者下肢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计算各肌肉的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的下肢部分及10m步行速度评估患者的下肢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MAS评分、RMS值、iEMG值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下肢FMA评分及10m步行速度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第4周组间比较,FES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安慰刺激组(P<0.05)。结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伸肌痉挛模式,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