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张力

肌张力

肌张力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131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0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21421篇;相关期刊522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大会等;肌张力的相关文献由331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振寰、张丽红、于振中等。

肌张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0 占比:4.96%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1421 占比:94.80%

总计:22595篇

肌张力—发文趋势图

肌张力

-研究学者

  • 刘振寰
  • 张丽红
  • 于振中
  • 张岩岭
  • 李文兴
  • 王勇
  • 冯淑琴
  • 尹鲜桃
  • 李志林
  • 邵东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其明; 鲍赛荣; 单莎瑞; 钟志亮; 刘春龙
    • 摘要: 背景: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主要是通过特定频率产生机械波击打痛点,松解肌肉筋膜粘连,缓解疼痛的一种局部肌肉振动刺激疗法,但其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作用后,其竖脊肌的张力和硬度改变的研究报道相对不足。目的:利用数字化肌肉检测仪检测深层肌肉刺激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后患者竖脊肌张力、硬度变化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包括核心肌群练习、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和健康宣教,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深层肌肉刺激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全部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的疼痛程度、腰部功能、竖脊肌的张力和硬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首次治疗后,对照组中振荡频率(F值)无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的振荡频率及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动态刚度(S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全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振荡频率、动态刚度和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QBPD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4周回访,两组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较全部治疗后有提高(P<0.05),但对照组较试验组有明显提升(P<0.05);②全部治疗后,试验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7%)优于对照组(80%)(P<0.05);4周后回访时,试验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下降明显(63%),试验组虽有下降(93%)(P<0.05),但总体能够维持疗效;③深层肌肉刺激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能更有效地缓解疼痛,降低竖脊肌张力、改善肌肉硬度,提高和保持临床疗效。
    • 刘青青; 王文升; 吴喜利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运动疗法、温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改善中风后患侧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肌痉挛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以常规针刺和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温针灸、针刺运动疗法和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肌痉挛程度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FMMS、ADL评分。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程度、MAS、FMMS、AD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温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能有效降低中风患者患侧上肢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 陈兴; 顾秋燕; 葛燕
    • 摘要: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运动疗法在脑瘫患儿上肢肌张力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以靳三针法针刺辅以运动疗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观测运动功能(GFMF)及上肢肌张力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肌张力等级均降低,PDMS评分均提高,观察组肌张力等级降低幅度和PDM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对照组更大,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42/45)高于对照组(71.11%,32/45)(P<0.05)。结论针灸加运动疗法可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减轻肢体痉挛程度,增强患儿运动功能。
    • 邱金宝; 陈晓英; 邱雪娜
    • 摘要: 目的观察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疾病治疗中针刺跷脉穴位取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共选择1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2020.1-2021.8),随机分成对照(盐酸替扎尼定片)和观察(针刺跷脉穴位治疗法)2组,每组50例。结果治疗前,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四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CSI、MAS、综合康复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FMA及BI指标、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疾病治疗中应用针刺跷脉穴位治疗方法,疾病康复效果显著。
    • 赵娟; 徐永霞
    • 摘要: 目的:观察Breva踝关节运动仪训练联合悬吊带康复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带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Breva踝关节运动仪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和肌张力分级。结果:训练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eva踝关节运动仪训练联合悬吊带康复训练可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和BBS评分,改善肌张力分级,减小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效果优于单纯悬吊带康复训练。
    • 李姗珊; 张根明; 刘佳; 宋毅鹏; 宋兆普; 吕晓颖; 艾艳珂; 何丽云; 刘松; 李少红; 王辉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的人群特征及口服中药方健脑益智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20年7月河南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收治的112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归入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混合型及其他型4组,予以中药处方健脑益智散口服治疗。研究患儿的年龄、性别、来源地区、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及肌张力分级评分,评价纳入研究患儿的人群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在性别、年龄、来源地区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脑瘫患儿中“其他型”运动障碍相对较轻,其粗大运动功能评分与肌张力分级评分与其余3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所有患儿的肌张力均降低,其中“痉挛型”变化最显著,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其中“不随意运动型”粗大运动功能分值改变最低,与“痉挛型”“其他型”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存在差异,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但经治后运动障碍均明显减轻。中药方健脑益智散治疗小儿脑瘫安全有效,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吴永惠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中医院收治的92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估]、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标准评估]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FMA、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Ashwort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NIHSS、Ashwort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改良其肌张力
    • 韩晓兰
    • 摘要: 目的:观察醒窍通督针刺法联合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SCP)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84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2)。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窍通督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抓握、视觉-运动整合)评分、自理能力评分、智力评分、步态情况及肌张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39/42),高于对照组的71.43%(3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88、抓握、视觉-运动整合、自理能力和智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步长大于对照组、平均步速快于对照组、平均步宽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窍通督针刺法联合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治疗SCP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及GMFM-88、抓握、视觉-运动整合、自理能力和智力评分,降低肌张力评分,改善患儿步态,效果优于单用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治疗。
    • 李文博; 原瑞芳; 马丹
    • 摘要: 目的:讨论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A型肉毒素(BTX-A)注射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对下肢肌张力、发育水平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10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掷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给予系统康复锻炼,观察组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超声定位引导BTX-A注射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下肢肌张力、智力运动发育水平、粗大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ROM、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DQ评分、PDI评分及GMFM-88的D区、E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定位引导BTX-A注射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及康复训练治疗能够增强痉挛性脑瘫患儿疗效及运动能力,降低肌张力,提高智力水平。
    • 张秀金; 赵紫瑞
    • 摘要: 目的探究早期中医康复护理联合常规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中医康复护理联合常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结果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的MDI、PDI、GMFM评分及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评分、食欲不振、筋骨疲软、智力低下及症状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中医康复护理联合常规康复护理能够促进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提升,且效果令人满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