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3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7498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福建中医药、环球中医药、中国民间疗法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七届全国康复医学工程与康复工程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体能高峰论坛等;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相关文献由43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红、江征、袁松等。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498 占比:99.69%

总计:37616篇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发文趋势图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研究学者

  • 刘红
  • 江征
  • 袁松
  • 马良飞
  • 高峰
  • 黄武杰
  • 丁剑烽
  • 刘娜
  • 刘普素
  • 吴镇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其明; 鲍赛荣; 单莎瑞; 钟志亮; 刘春龙
    • 摘要: 背景: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主要是通过特定频率产生机械波击打痛点,松解肌肉筋膜粘连,缓解疼痛的一种局部肌肉振动刺激疗法,但其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作用后,其竖脊肌的张力和硬度改变的研究报道相对不足。目的:利用数字化肌肉检测仪检测深层肌肉刺激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后患者竖脊肌张力、硬度变化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包括核心肌群练习、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和健康宣教,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深层肌肉刺激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全部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的疼痛程度、腰部功能、竖脊肌的张力和硬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首次治疗后,对照组中振荡频率(F值)无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的振荡频率及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动态刚度(S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全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振荡频率、动态刚度和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QBPD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4周回访,两组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较全部治疗后有提高(P<0.05),但对照组较试验组有明显提升(P<0.05);②全部治疗后,试验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7%)优于对照组(80%)(P<0.05);4周后回访时,试验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下降明显(63%),试验组虽有下降(93%)(P<0.05),但总体能够维持疗效;③深层肌肉刺激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能更有效地缓解疼痛,降低竖脊肌张力、改善肌肉硬度,提高和保持临床疗效。
    • 罗卫; 钟陶; 黄志锐; 高燕; 黄臻
    • 摘要: 背景:平衡能力是影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姿势控制的重要因素和引发跌倒、骨折、残疾的主要原因。现有研究大多仅从双足站位下分析比较,却鲜见在辨别优势腿和非优势腿带来混杂因素等影响的前提下去探讨单、双足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的特征报道。目的: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特征。方法: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实习生中招募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20例(腰痛组),健康者20例(健康组)。选择Pro-kin平衡仪,进行单/双足站立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测试,并记录相应测试的指标数值,例如:双足站立时的足底压力中心和稳定极限,以及单双足站立下的前后和左右摆动幅度标准差、前后和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面积、运动长度等。结果与结论:(1)睁/闭眼状态下,健康组的足底压力中心呈轴心处集中分布,腰痛组相较呈更大离散分布,并以非优势腿上分布为主;(2)比较双足站立静态平衡:睁眼状态下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闭眼状态下腰痛组各静态平衡指标数值大于健康组(P 0.05);腰痛组优势腿各静态平衡指标数值明显大于健康组(P 0.05);(4)健康组在左方(正左方、左前方、左后方)和右方(正右方、右前方、右后方)上的稳定极限数值均显著大于腰痛组(P <0.05);(5)结果提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闭眼状态下的双足站立静态平衡、优势腿的单足站立静态平衡以及左、右方上的稳定极限平衡能力均出现显著下降,平衡能力的维持存在视觉依赖,并有较大跌倒风险。
    • 张婵娟; 李悦龙; 张洲; 王宏江; 甄德予; 王楚怀
    •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MCE)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NSCLBP)患者静息状态下局部神经元自发性神经活动变化的影响及MCE干前预后静息状态下局部自发性神经元活动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21例NSCLBP患者完成为期6周MCE训练(每周3次,每次30min)。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SFMP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疼痛灾难化量表(PCS)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静息态f MRI扫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SFMPQ评分、ODI评分、PCS评分和低频振幅值(ALFF)改变。分析MCE干预前后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疼痛灾难化程度等临床症状改变与差异脑区ALFF值变化关系。结果:治疗后NSCLBP患者VAS评分由5.74±1.37降低至1.71±1.03,SFMPQ评分由8.43±4.25降低至2.00±1.61,ODI评分由15.53±6.79降低至6.87±4.01,PCS评分由10.43±7.49降低至1.62±2.29,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NSCLBP患者双侧枕中回ALLF值增高(体素水平P<0.001,团簇水平FWE矫正P<0.05)。左侧枕中回ALLF值改变与PCS量表的无助感评分改变呈显著负相关(r=﹣0.486,P=0.025),与疼痛灾难化程度改变呈显著负相关(r=﹣0.568,P=0.007)。结论:MCE可有效改善NSCLBP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疼痛灾难化程度。MCE改善疼痛灾难化程度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静息状态下左侧枕中回局部神经元自发性神经活动相关。
    • 王茉蕾; 马力群; 李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联合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证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现代医学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浮针疗法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运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对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伸展、侧屈、屈曲的活动范围。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P物质(substance P,SP)、5-羟色胺(5-hydroxy trptamine)的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mJOA评分明显升高,以治疗组患者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减轻,以治疗组减轻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伸展、侧屈、屈曲的活动范围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伸展、侧屈、屈曲的活动范围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IL-1β、SP明显降低,5-HT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的IL-1β、SP低于对照组,5-H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联合推拿可提高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证的疗效,有助于控制病情,减轻疼痛程度,提高腰部的活动范围,调节细胞因子的水平。
    • 林先钊; 丁建兴; 杨进贵; 王国良
    •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按揉运动疗法配合针刺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针刺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联合组给予穴位按揉运动疗法配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VAS、ODI评分均低于针刺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42/45),高于针刺组的84.44%(3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穴位按揉运动疗法配合针刺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 邹洋; 盛莉; 吴宗辉
    • 摘要: 腰痛是常见的一种健康和社会问题,是所有年龄段都会出现的症状,在中老年阶段发病率最高。根据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腰痛、亚急性腰痛和慢性腰痛,临床上绝大部分腰痛是慢性非特异性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持续时间在12周以上,没有明确的病理解剖学原因,也没有具体的方法推荐给临床医生治愈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因其致病因素不明确、持续时间长、预后易反复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方法纷繁多样,目前尚无高质量证据的研究表明哪种治疗方法疗效最好。其中,运动疗法具有危害小、成本低、便于实施等特点,成为临床上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主流的治疗方法。虽然运动疗法在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专家共识、美国医师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中被推荐用于慢性腰痛的治疗,但哪种特定的运动方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更好,目前证据还不够充分。运动疗法主要有核心稳定性训练、抗阻训练、有氧运动、伸展运动、普拉提、瑜伽、太极、麦肯基疗法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运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有所增多,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 吴旭明; 潘星安; 陈静
    •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92例CN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穴位埋线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腰部疼痛情况、腰部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78.26%(P0.05);治疗8周后,两组PRI、VAS、PPI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ODI指数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JOA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3,P=0.216)。结论:穴位埋线联合常规针刺可提高C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缓解患者的腰部疼痛,进而改善其腰部功能,安全性较高。
    • 范晓健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推拿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山东省青岛疗养院收治的80例CNLB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炎、镇痛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推拿理筋手法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及日常活动能力[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VAS及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疗法联合推拿理筋手法治疗CNLBP患者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腰痛程度,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 李思锦; 张治国
    • 摘要: 目的:观察度洛西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1月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疼痛科患者120例,根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采取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B组采取度洛西汀疗法,C组采取度洛西汀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指地距离(Finger face to Distance,FFD)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结果:A、B、C组在治疗后2周、4周的VAS评分、ODI评分、指地距离(FF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同时段的VAS评分、ODI评分、指地距离(FFD)的比较,C组评分均低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采取度洛西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法,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腰部疼痛程度,改善腰部功能障碍,较适合临床推广。
    • 许思毛; 张敬之; 刘晓龙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干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有关核心稳定训练干预CNLBP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后,确定最终纳入16篇中英文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核心稳定训练在减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在改善腰部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对照组.相较于常规力量训练或常规干预措施如理疗、日常活动、慢跑等,核心稳定训练在减轻疼痛和改善腰部功能障碍方面均显示出更佳作用.[结论]核心稳定训练在改善CNLBP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