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中国体能高峰论坛
第四届中国体能高峰论坛

第四届中国体能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6-06-10

主办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会议文集:第四届中国体能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运动解剖学中的"中立位"视角,本研究提出体能训练的"类中立位姿态"的概念,并针对"类中立位姿态"在核心区稳定性训练中的价值及应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区稳定性训练的本质要求是核心区受到合外力矩的负荷刺激而尽可能处于"中立位姿态";"类中立位姿态"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动作规格要求和质量评判标准;运动员在保持"类中立位姿态"下通过进行抗阻练习等所获得的核心区稳定性更具专项适用性.
  • 摘要:目的:评估不同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HbAlc%与BMI、体脂白分比和体脂量等体成分指标影响效果. 方法:电子检索PubMed、EBSCO Host、Elsevier、WOS、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期限为1990年至2016年全部文献.将运动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全面的收集,Cochranc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方法学质量评价;运用ReMan5.3.5软件对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共纳入文献8篇,总样本量1192人均为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文献中等质量2篇,高质量6篇.Meta分析结果:HbAlc%亚组分析,有氧训练组与抗阻训练组比较MD=-0.29(95%CI,I2=60%,P<0.0001);综合训练与有氧训练比较MD=-0.19(95%CI,I2=33%,P=0.009);综合训练与抗阻训练比较MD=-0.49(95%CI,I2=72%,P<0.00001).BMI亚组分析,抗阻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MD=-0.05(95%CI,I2=59%,P=0.40);综合训练与有氧训练比较MD=-0.06(95%CI,I2=37%,P=0.52).体脂量亚组分析,有氧训练组与抗阻训练组比较MD=-0.37(95%CI,I2=14%,P=0.25);综合训练与有氧训练比较MD=-0.46(95%CI,I2=0%,P=0.16);综合训练组与抗阻训练组比较MD=-0.81(95%CI,I2=0%,P=0.01).体脂白分比亚组分析,有氧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MD=-0.47(95%CI,I2=87%,P=0.25);综合训练与抗阻训练比较MD=-0.55(95%CI,I2=86%,P=0.07). 结论:综合训练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最佳运动方式.抗阻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BMI无显著影响;有氧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百分比无显著影响;综合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BMI、体脂量和体脂百分比改善均无显著优势.
  •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动作模式的定义、机制、分类、训练四个问题进行剖析,发现:(1)动作模式是人体为适应内外部刺激,多系统互相配合执行动作程序的过程;其内在本质是神经痕迹,外在表现是单个或多重单个动作.(2)由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拮抗和协同形成的人体系统协调模式,和由动作要素的拮抗和协同形成的动作参量协调模式是动作模式的形成机制.(3)为完成日常生活和活动表现而白然形成的基本功能动作模式,和为完成运动项目的特异需求所形成的运动专项动作模式是主要的两大类动作模式.(4)突破"人"、"任务"、"环境"的限制是动作模式训练的本质;限制和释放白由度是动作模式训练的策略;而固定特征是动作质量训练的内容,变化特征是动作绩效训练的内容.
  • 摘要:非稳定性抗阻训练是指利用不稳定表面和一系列训练器械调动躯干部位深层肌肉对抗阻力来控制运动姿势,并加强躯干和核心肌肉力量的练习.本文通过对非稳定性抗阻训练方法、原理及作用的综述,分析其应用进展、发现不足,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相关实证依据.研究发现非稳定抗阻训练1)中度状态下能有效提高机体的平衡性、稳定性、躯干核心力量和肌纤维的协调用力;2)中度状态下较低负荷是激活和募集核心肌肉的有效手段;3)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效果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建议青少年、老年人和体育爱好者采用适中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健身,高水平运动员在选择非稳定性阻抗训练时应保持谨慎态度,可将其应用于周期性训练计划中的准备活动阶段或低负荷阶段.
  •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腰痛与骨盆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慢性腰痛患者13人为实验组(P组),接受为期4周,每周三次骨盆稳定性训练.于试验前、试验后分别测试骨盆周围肌力失衡情况及骨盆本体感觉.非腰痛患者12人为对照组(N组),于试验前进行一次测试.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尝试找出骨盆稳定性与慢性腰痛之间的关系. 结果:1、P组腰痛程度VAS评分干预后下降明显,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N组肌力失衡状况显著优于P组(p<0.05).3、N组男性本体感觉指标显著大于P组干预前男性(P<0.05),N组女性本体感觉指标显著低于P组干预前女性(P<0.05),其余指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P组干预后骨盆周围肌力失衡状况有显著性改善,本体感觉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1.4周骨盆稳定性训练可显著改善慢性腰痛患者的腰痛症状.2.慢性腰痛能够导致骨盆周围肌力失衡,影响骨盆本体感觉,且男女性在患有慢性腰痛时的骨盆调整策略不同.3.4周骨盆稳定性训练可显著改善骨盆周围肌力失衡状态,但不能显著改善骨盆本体感觉.
  • 摘要:健康、强壮的身体是幼儿智力、情感和行为各方面发展的基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体质却呈现下降趋势.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身体发育和获取各项能力的敏感期,这一时期内各项能力发展迅速.为实现幼儿自身健康发展和幼儿教育目标,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验法,以篮球实践活动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体能发展影响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武汉某幼儿园两个中班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进行为期12个月、每周两次一小时的篮球活动,另外一个中班作为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进行幼儿园正常的教学活动,运用部分国民体质监测幼儿体能测试指标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幼儿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内容明确了学前教育阶段进行篮球活动对幼儿体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为广大幼儿园开展篮球运功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从人体运动链构成的结构及其与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关系入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综合借鉴功能解剖学、筋膜学、运动生物力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运动链的视角审视和分析功能性训练中的弱链、动作代偿等问题,运用筋膜链的视角对核心力量与稳定性在功能性训练中的作用,以及在开链-闭链在转链环节时出现弱链及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讨论,对于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提高训练效率和效益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摘要:目的:采用YBT测试方法,探讨上肢疲劳对动态站姿平衡的影响. 方法:20名大学生运动员通过手摇式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测试.第1级负荷从50%最大功率开始,每2min递增,每级递增负荷分别对应60%、70%、80%、90%最大功率,进入最后一级功率测试时要求运动员全力摇车直至力竭,要求测试时间不低于9min(即90%最大功率测试至少坚持1min).运动后即刻测试血乳酸评价上肢疲劳,用Y型平衡测试结果来评价动态平衡能力. 结果:(1)运动员进行上肢递增负荷运动后血乳酸浓度显著升高(运动后即刻7.98±0.98mmol/L显著高于运动前的1.95±0.29mmol/L,P<0.001).(2)YBT测试结果发现,上肢疲劳情况下YBT前方伸展距离和总体平衡能力显著降低(分别为P=0.0039,ES=0.63;P=0.015,ES=0.45),后内侧和后外侧的伸展距离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276,ES=0.21;P=0.198,ES=0.23). 结论:上肢疲劳对动态平衡能力有消极影响.运动员上肢疲劳后,前方伸展距离和总体的动态平衡能力显著降低.肌肉疲劳导致的平衡下降可能会增加肌肉损伤的风险,γBT对下肢损伤的预测有较好的效果.
  • 摘要:目的:体育舞蹈作为竞技比赛而广为人知,而作为休闲活动对人体健康体适能的功效性研究甚少.体育舞蹈作为当前一项热门的全民健身运动,有良好的健康促进效果.目前国内外研究多为体育舞蹈对青年男女的影响研究.所以本研究将探讨规律性的体育舞蹈锻炼对中老年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从而为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招募上海市闸北区某休闲体育舞蹈俱乐部无专业舞蹈经历的健康中老年会员20名,进行为期3个月的舞蹈训练.其中前两周为预实验,每周5次,每次锻炼时间为60分钟,后10周为正式实验,每周锻炼2次,每次90分钟,日常生活时间不参加任何其他体育锻炼.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部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指标,来评价体育舞蹈对中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结果:(1)三个月不同舞种的体育舞蹈锻炼后,男性受试者的BMI指数、体脂率、腰围、臀围、大腿围指标均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女性受试者的BMI指数、体脂率(P<0.01)、腰围(P<0.05)、臀围、大腿围指标均有下降.(2)男性受试者的收缩压(P<0.05)、舒张压(P<0.01)、安静心率指标均有下降,同时最大摄氧量的指标有所提高;女性受试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安静心率指标均有下降,最大摄氧量的指标也有所提高.(3)男性受试者的握力、坐位体前屈(P<0.05)、单脚闭眼站立指标均有增长;女性受试者的握力(P<0.01)、坐位体前屈(P<0.05)、单脚闭眼站立指标均有增长. 结论:提示坚持长期中等强度、长时间的有氧体育舞蹈运动能更好地改善中老年人身体形态且有利于增加身体素质;同时体育舞蹈能有效改善中老年人受试者的心血管机能.
  • 摘要:目的:研究10周跳绳训练对少年足球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和协调性的影响. 方法:24名少年足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ExG)与对照组(CON)训练10周、每周3次.EXG组每次训练内容为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20分钟跳绳训练内容,CON组则增加同等强度的跑步训练.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分别采用YBT和HCT进行评价. 结果:(1)跳绳训练后EXG组双腿YBT综合得分显著提高,而CON组左右腿并无显著性变化.(2)ExG组HCT用时显著降低,CON并无显著变化.(3)运动员YBT-CS与HCT显著相关,右腿YBT-CS与HCT相关性均高于左腿. 结论:10周跳绳训练能有效提高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动态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跳绳训练结合专项技战术训练的效果优于单纯的专项技战术训练,动态平衡能力与运动协调性的提高存在交叉促进作用.教练员和体能训练师可考虑在传统的体能、专项训练模式中安排和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以利于适龄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 摘要:以多学科为理论背景对参与人体运动的功能链从结构、功能及弱链接的表现形式进行探讨,认为功能链涵盖肌肉关节链、供能链、神经链、激素链等多种具体形态结构,各子链接功能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功能链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出现的局部或整体相对弱化现象称为弱链接,弱链接运动功能的低下或缺失易导致动作经济性下降、运动功能障碍甚至运动损伤.功能性训练具有多维性、专项性、链式效应等特点.功能性训练与传统训练方法相结合是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趋势,也是弱链接功能强化和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将身体功能训练引入到部队的军事体能训练中进行研究,观察其对部队士兵运动功能和军事训练伤病的影响. 方法:选取某军区特种兵部队100名士兵,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12周的训练,实验组在体能训练中加入身体功能训练方案,对照组按现行方式进行体能训练,试验前后对两组士兵的基本运动功能、身体素质以及训练伤病率进行对比和评估. 结果:经过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特种别的FMS测试得分得到显著性提高;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伤病率由60%下降到32.3%,和对照组相比军事训练伤病率显著下降. 结论:身体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士兵基本运动功能,改善其动作中的弱链环节,并降低军事训练伤病率的发生.
  • 摘要: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研究背景,采用文献资料法、推理、归纳、演绎及逻辑分析法,从中西方的自然观和身体观入手,分析中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差异.结合国内近年来引进的新型训练理论,说明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下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正在不白觉地向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靠拢、转化、融合.研究认为:发掘和整理中国武术和养生等项目中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的突破点,学者们应该积极地发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中优势基因,为现代体育的身体训练服务.
  • 摘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论证了"运动员体力"是高强度、变强度条件下稳定发挥技术的能力,解释了"体力"与体能、耐力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本文从能量消耗、应用领域、与体能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体力的基本特征.从时间、技战术、动作、运动强度等方面分析了专项体力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发现体力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独立而不孤立的概念,尤其在对抗项目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摘要:以脑瘫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殊性为切入点,即在完成技术动作时的身体工作能力层面下,对该项目运动员上下肢协调能力、供能系统、下肢爆发力以及运动功能的协调能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脑瘫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以及体能训练后的恢复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该项目专项体能训练提供行之有效的体能训练计划理论.经过针对该项目运动群体训练实践探索与总结,继承、丰富并发展了脑瘫足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方法.
  • 摘要:运用实验法对比分析了核心力量和传统力量训练对民航飞行员大学生的影响,抽取了两组每组各27名学生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了12周的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左右足单足闭眼平衡、1min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较实验前都有显著性提高(P<0.05),左右腿八点星状偏移平衡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引体向上实验组增长幅度要高于对照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航空专业器械实践能力测试中,实验组学生身体姿态稳定率高于对照组,身体姿态不稳定率和掉杠率均低于对照组.可见,核心力量训练更有利于提高民航飞行员大学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增强他们身体核心部位的力量,并对航空专业器械的训练具有良好影响.建议: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在民航飞行员大学生体能训练中的应用,基于他们的体能需求进一步优化核心力量训练内容.
  • 摘要:现今"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已不局限于医药卫生领域,还涉及体育运动,高校作为引导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研究如何发展学生健康体能,使竞技体能和健康体能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研究指出了目前高校发展学生健康体能的不足.结果表明:1)高校大多缺少有关促进健康体能的校本课程开发;2)高校发展学生健康体能缺乏系统性;3)传统体能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创新;4)体能课程实践操作存在简单化行为,促进体能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仍停留在田径和运动项目的辅助练习层面.结合健康体能这一概念提出了一些对策,即积极进行有关促进健康体能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注意健康体能理念的传授,丰富体能训练方法手段.此外,还列出了一些发展学生健康体能所包含的儿方面的训练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采用综合治疗与单纯物理因子治疗进行对比,探讨以脊柱稳定系统为理论基础治疗运动员脊柱源慢性腰痛的可行性,为更好的治疗评估运动员慢性腰痛提供依据. 方法:将49例样本随机分入实验组(24例)与对照组(25例),实验组采用基于脊柱稳定系统理论的整脊术、核心稳定训练与物理因子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物理因子治疗,实验共计12周.使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指地距离和压力感应生物反馈测试评价运动员的康复指标,治疗前和第4、8、12周末进行评估. 结果:(1)所测数据均呈正态分布(P>0.05);(2)实验组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在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3)实验组指地距离组内比较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指地距离组内比较除后伸外(P<0.01)其它3组改善程度均不理想,其中前屈与左侧弯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弯曲在4次测量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均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4)实验组腰背肌力组内比较均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腰背肌力在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基于脊柱稳定系统的评估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运动员脊柱源慢性腰痛的程度,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在治疗运动员脊柱源慢性腰痛上优于单纯物理因子治疗.
  • 摘要:为了解国家攀岩队运动员的身体功能特征和运动损伤特征,通过数据分析,为国家攀岩队日常训练和备战重大比赛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次测试主要利用实验法,对全体18名国家攀岩队运动员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获得能够反映运动员动作质量现状的数据.研究结果:速攀队员各项指1标的平均分均高于2分,5名运动员满分均高于14分,仅有两名队员单项得分偏低;抱石队员只有两项测试的平均分高于2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研究结论:抱石运动员整体的功能性动作质量不理想;运动员在测试中肩、手腕、膝关节和腰部最易疼痛;速攀运动员功能性动作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的躯干稳定性不足,抱石运动员根源在于他们的肩颈部、躯干以及髋膝踝这3大部分稳定性不足;长期的专项训练会对基础运动能力产生影响;运动员损伤特征与传统理论存在明显差异.
  • 摘要:为对比非线性与板块周期力量训练模式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作用效果,本研究选取12名市级体育运动学校羽毛球专项青少年运动员分为非线性组或板块组作为试验对象,设计了为期9周的试验,并在试验期内设置4次测试,用以评价受试者的多项力量特征.试验结果显示非线性组的力量绩效水平稍高,但与板块组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但是非线性组的高绩效可能与其负荷量高于板块组有关.通过计算非线性组与板块组的效率值,发现非线性组在试验前期效率值较高,试验后期则低于板块组.非线性力量训练周期采用RM范围训练,总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较板块周期力量训练模式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刺激更大.而板块周期力量训练模式由于采用大、小训练量日安排,更适合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需要.建议在制定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力量周期训练计划时,应仔细考虑负荷量、强度和恢复的关系,在有效且持续提高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水平的同时,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生长发展特点制定训练计划,减少疲劳程度和潜在受伤可能.
  •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跟踪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北京市高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体能训练特点进行研究.通过对北京市高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备战2016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暨里约奥运会选拔赛的年度训练资料的收集统计与分析,亲历日常训练和比赛现场,在获得了客观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对北京市高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点进行了归纳.研究结果认为:北京市高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在年度训练中围绕专项运动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根据不同阶段有重点地整合运用;训练负荷安排节奏明显,不同阶段、不同素质及同种素质的不同量与强度穿插搭配;重视身体功能的训练,始终贯穿整个训练过程;体能训练表现出设计专项化、安排精细化和实施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 摘要: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已成为当今训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该测试方法识别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能力,以及对运动训练可能出现的损伤风险进行预测,为协助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减少伤病发生和提高运动水平提供依据.研究对象:选取我校37名高水平篮、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按照FMS要求进行测试,并由2名评分员进行评分,评分员各项评分一致性经信度检验良好(k=0.68~1).研究结果:各队队员总分接近且在项目和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近一半队员得分低于14分,预示存在较大的损伤风险,但小于14分人数和出现疼痛人数在项目、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在FMS各项测试中,篮球项目队员控体俯撑测试得分显著高于排球队员,其他单项得分结果与项目无显著性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队员在各项测试中以体旋、过栏架步、控体俯撑、深蹲得分较低.结论与建议:我校高水平篮、排球运动员功能动作筛查总分较低,近一半运动员存在较大的损伤风险,主要存在核心稳定性差,动作不对称、疼痛等问题,建议训练计划中应重视左右侧、前后侧肌群的平衡发展,以及躯干、肩、踝部稳定关节的深层小肌群发展,尤其对女运动员应加强上肢力量和躯干的协调能力发展,以及神经肌肉的控制训练.对于在筛查中出现疼痛的队员,应针对性的采取康复锻炼手段,促进伤患处的恢复.
  • 摘要:功能性运动测试(FMS)是一套可发现人体基本动作模式障碍或运动薄弱关节的简便易行的测试体系.赛艇项目是以力量耐力素质为主的全身性的有氧运动,其中拉桨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以河北省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功能性运动测试,研究结果发现,河北省赛艇男运动员的整体得分较女运动员高,其中男运动员表现出关节灵活性差、肌肉力量发展不平衡,女运动员表现为核心力量不足,稳定性较差.根据拉桨技术特点和测试中表现出的运动薄弱关节,制定加强核心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案,以提高赛艇运动员运动成绩,并为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提供依据与参考价值.
  • 摘要:运用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和测试法等对中国优秀女子空手道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优秀女子空手道运动员的体能特征模型及其评价标准.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优秀女子空手道运动员身体形态由身体质量因子、体脂因子和身体发育因子3个子系统组成;(2)身体机能由有氧能力因子和无氧能力因子2个子系统构成;(3)身体素质由上肢力量因子、上肢速度因子、下肢因子、灵敏协调因子和专项耐力因子5个子系统构成;(4)制定了中国优秀女子空手道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体能结构特征模型和体能指标单项评价标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