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批评家

文学批评家

文学批评家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830篇;相关期刊324种,包括国际论坛、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读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第12届年会等;文学批评家的相关文献由499位作者贡献,包括孟繁华、冯志臣、包利民等。

文学批评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9 占比:9.7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830 占比:90.28%

总计:5350篇

文学批评家—发文趋势图

文学批评家

-研究学者

  • 孟繁华
  • 冯志臣
  • 包利民
  • 贺绍俊
  • 仵从巨
  • 倪效思
  • 刘畅
  • 卢亚明
  • 唐小林
  • 姜占琴

文学批评家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贾思敏; 夏雨; 祁晓冰
    • 摘要: 阿拉提·阿斯木是一位用汉语创作的维吾尔族作家,他的叙事语言别具风情,叙事艺术风格独特,其小说《时间悄悄的嘴脸》运用嵌套式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丰富的生活图景和人物群像。“嵌套”最初指图形的嵌合,后来被引入叙述学,运用到了叙述模式中的叙述分层问题上。叙述学中的“分层”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法国文学批评家热奈特给出了叙事层次的定义:“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①,如果分层之间体现出极强的相似性,而且分层自然化,就被称为是“嵌套”叙述。
    • 彭雨晴
    • 摘要: 1966年,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论文《词语、对话和小说》中,第一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理论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础,借鉴和吸纳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强调并突出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和逻辑生成,使文本从自我封闭的状态转向开放的意指实践。“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作品,所有的作品、所有的文本、所有的表意成果其实都是互文性的编织,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对话主义、对历史传承性和文学与社会的横向关联性以及人类文明和文化未来前景的认识。”互文性理论不仅是一种文本理论,一个研究文学作品的视角,还是我们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一种精神方式。
    • 陈璠
    • 摘要: “儿童文学家应当是生就的,而不应当是造就的。”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这句话好像就在评价秦文君。怀着对生活和孩子的热爱、对童年的念念不忘,一部部美好的作品犹如清澈的溪流,潺湲着从秦文君笔尖蜿蜒而出,叮叮咚咚地淌进每位读者心中。从演绎丰富多彩又让人感慨万分的成长故事“贾里贾梅大系”,到以汶川地震为背景,展现在大灾面前人性的坚强和人间大爱的《云裳》,再到传神而细致地描写留守儿童勇敢跨越心灵鸿沟的《云三彩》……她的小说一向关注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妥帖地处理现实与想象的关系。“写作要注意唯一性,写出自己的味道,写出自己的视角,这是打动孩子心灵的关键。”对世界充满无休止求索愿望的秦文君,依着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和一颗浓烈又不乏幽默的爱心,“编织”了一个真实、独特而又花香四溢的小说天地。
    • 张春晖
    • 摘要: 一、《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主要观点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一书,是一本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指导下的文学批评理论、方法论的书。伊格尔顿出生于英国普通工人家庭,少年时期便已接触到社会主义理论。他就读于一家普通的中学,后来进入剑桥大学,卑微的出身使其难以融入上流社会,开始以平民身份挑战贵族阶层。此时,马克思主义席卷欧洲,试图解放传统政治秩序。这种思潮对当时备感压抑的伊格尔顿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下,伊格尔顿对文学批评进行了反思,并在《文学理论导读》一书里提出:“文学理论一直不可分割地与政治信仰和思想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理论并不是一种依靠自身理性探究的对象,而是用来观察我们时代历史的一种特殊观点。”所以,在伊格尔顿看来,所谓纯粹的文学理论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是一个神话。所谓的纯粹文学是想以文学的语言对文学作品做出文学批评,而对其他非文学性的批评都排斥和放弃。伊格尔顿指出,这种论述的前提是文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本体,但实际上文学没有任何本体,它和世界上的诸多理论都是相互联系的。
    • 杜光慧
    • 摘要: 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就曾在《诗学》中探讨过悲剧的净化作用。悲剧必须对观众有一种情感效力,并且通过"怜悯和恐惧"产生一种精神净化(亚里士多德,2006,p.19)。长久以来,读者或观众都是被动的。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或是观看一场戏剧,读者似乎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欣赏者。至20世纪60年代,文学理论界一些文学批评家关注的焦点逐渐由文本和作者转移到读者身上,他们提出的读者导向批评重视读者的个人阐释,认为个体读者创造了文本的意义。作者要依据特定的方式来创作,读者的阅读恐怕更是如此,他们并不是随意地阐释,而是跟随"心智"的指引。
    • 张维阳
    • 摘要: 文学批评家梁鸿鹰于2016年开始散文创作,此后其作品陆续在国内各大文学刊物发表,2021年,这些作品结集为《岁月的颗粒》。(1)在这些散文中,他以文学的方式重返青春,回首往事,娓娓道来那些童年的稚气、少年的理想、青春的情感和家庭的故事,用笔墨勾勒出个人成长踪迹的同时也唤醒了读者对于历史的记忆,既是青春岁月的回顾,也是共和国青葱岁月的历史盘点,是诚恳的心灵倾诉,也是理性的历史深省。
    • 陈芳
    • 摘要: “一字立骨法”,是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中构思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最早见于晋代陆机的《文赋》。后来,明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其归结为“一字之复,功莫大焉”。到了清代,李扶九将这种创作手法在《古文笔法百篇》中正式命名为“一字立骨法”:“一字立骨,是指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把全篇主脑展现出来。这个字(词)便是全篇之骨”。
    • 谢琰
    • 摘要: 文体,指“文本的话语系统和结构体式”。章太炎是近代罕有的体系性思想家,同时也是集大成的古典学术宗师。他对诸多古典文体的理解与评述,一方面构成其庞大思想、学术体系的一部分,一方面又成为该体系的其他部分乃至整个体系的一个立足点或刺激源。他始终坚持从语言文字出发继承与弘扬古典文化,决定了其文体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家所理解的文体学的独特学理依据、分类标准、评价体系。正名:章太炎文体学的思想基础作为清代朴学的殿军,章太炎的正名思想以“对汉语言文字的名实关系、名实源流、名实规范的深入思考”为中心。他高度重视从语言文字规范角度理解和诠释文体;具体而言,体现在正字例和正文例两个方面。
    • 摘要: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少年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王充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著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 Boris Groysberg; Susan Seligson
    • 摘要: 大流行前所未有地挑战着企业管理者,大家在疲于应对时却忽略了一个强大的领导战略:善良"人生有三件事很重要。首先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还是善良。"——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剧作家和散文家)随着Covid-19大流行在各个层面改变生活,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如何在一个充满巨大不确定性和前所未有压力的时代做一名好领导。很多公司高管都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叙述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不是大多数人,这也是许多人记忆中最困难的时期。父母们努力平衡远程工作和在家上学的要求。独自生活的员工在远离亲人和传统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努力保持专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