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专业
数学专业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872篇,主要集中在数学、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6549篇;相关期刊547种,包括大学生、中国大学教学、高师理科学刊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2013大学数学教育国际论坛、2012年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交流会等;数学专业的相关文献由1026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扬、张伟、张静等。
数学专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549篇
占比:95.14%
总计:17394篇
数学专业
-研究学者
- 高扬
- 张伟
- 张静
- 李晓红
- 李浏兰
- 蔡吉花
- 周玛莉
- 孙丽萍
- 张太发
- 张驰
- 普映娟
- 李文宇
- 杨云苏
- 王彦
- 白一青
- 罗小庆
- 罗李平
- 罗润生
- 赵微
- 马宝林
- 高孝成
- 佟凯
- 保佳
- 傅丽
- 冯娟
- 刘刚
- 刘合香
- 刘国清
- 刘德志
- 刘成志
- 刘瑶
- 刘立明
- 周立君
- 周艳华
- 唐剑
- 唐志为
- 喻平
- 堵秀凤
- 夏国坤
- 孔环
- 孙慧静
- 安立奎
- 屈小兵
- 崔艳
- 张万芹
- 张怀旧
- 张思明
- 张杰
- 张淑梅
- 张瑞海
-
-
肖云刚;
杨尔飞
-
-
摘要:
“三全育人”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自“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以来,各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不断加强。合肥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以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创建为契机,结合数学专业特点,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3.1415”文化育人模式,通过十五项具体文化育人举措进行实践探索,努力培养价值观端正、知识丰富、能力全面的新时代大学生。
-
-
-
-
姜赛男
-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高校教学中逐渐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作用,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但是从数学专业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没有意识到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渗透,不利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角度对数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
-
胡贝贝
-
-
摘要:
为满足后疫情时期复杂环境下数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提升学生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以地方院校滁州学院为例,基于传统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地方本科高校“厚基础、强创新、重实践”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介绍了数学专业在该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为地方高校培养师范生数学专业素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
-
郭佳
-
-
摘要:
本文以数学师范专业课程“空间解析几何”为例,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通过“SPOC+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形成了针对性强、实效性佳的教学模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旨在为高校数学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
-
王文龙;
安勇;
田佳滨
-
-
摘要:
在我国高校强基计划的大背景下,基础学科领域的高质量人才输出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现阶段高校数学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发现当前数学专业本科生教育中存在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引导缺位、自主学习效果欠佳、自主学习氛围不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东北林业大学数学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为依据,从数学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教师角色转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教学资源配置四个维度分析提升数学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路径.
-
-
王莉;
孙菊贺;
鞠哲;
翟林
-
-
摘要:
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五大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分别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内容为:数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数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实际应用问题求解;数学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数学建模及算法设计能力培养;软件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实践环节课程的教学设计——校内外实践培养相结合共促进。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阐述了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和取得的效果,为其他理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提供了思路和实施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
何婷婷;
范建华;
罗振国
-
-
摘要:
课程思政是全面提升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与地方师范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相吻合,采用渗透式的方式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并在“三全育人”格局下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从课程思政的产生背景、内涵及作用出发,探讨了课程思政的演进及其成效;以“常微分方程”课程为例,提炼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地方师范院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
-
李梦莎;
陈绍刚
-
-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高校数学专业本科发展现状,选取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学术成果、科研投入四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对36所"985大学"的数学专业得分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将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数学专业得分表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模型建立合理且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影响高校数学专业得分的因素,最后对高校数学专业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
-
周庆健;
焦佳;
张友;
马玉梅;
王书臣
-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在当前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民族院校数学专业理应积极主动的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高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主要基于大连民族大学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实践为例,剖析和梳理目前国内民族院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尝试性给出相应解决思路和具体方法,以便切实提高民族院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质量,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
-
肖久梅
- 《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数学专业的学生在科技创新项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基公路护栏材料及结构的力学评估”的实施中,拓展了思维,培养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实施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并且体会到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而最终也要应用于实践.
-
-
熊之光;
刘金旺;
陈荣华;
吴晓勤;
吕胜祥
- 《2012年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针对本校数学专业硕士点毕业生就业现状,探讨了结合本校特点,变单一学术型培养模式为学术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除了根据导师研究方向进行科研方向培养外,还可以在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时,根据研究生对毕业后就职意向给出三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即为:科研方向、初等教育方向、工商企业方向,适当增加教育实践课程,同时加强本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鼓励初等教育方向研究生获取国家教师资格证书,重视数学建模培养,培养合作型数学应用能力,适当增加文字处理和动画制作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增加本专业就业渠道,从而为吸引较多基础好的数学本科生报考本专业,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数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扩展本专业就业渠道的基本策略,为实现湖南科技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高素质数学人才培养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
-
-
-
-
-
Zhu Yueping;
朱月萍;
Lin daorong;
林道荣;
Wang Jinhua;
王金华;
Zhong Zhihua;
钟志华;
Chen Yujuan;
陈玉娟
- 《2013大学数学教育国际论坛》
| 2013年
-
摘要:
由于种种原因,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不太理想,南通大学理学院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并构建了"基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教学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本文着重介绍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面的一些探索.要使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就应该首先树立系统化的、全方位的创新教育观,从教育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各个环节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步骤来实施:①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一些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如南通大学数学师范专业在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确立了以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②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确保创新教育的真正落实。如通过大力精简传统课程中繁、难、偏、旧以及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并将创新教育理念和科学思想方法渗透到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来,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搭建良好的平台;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深化和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等。③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固化到学科课程之中,树立全方位的创新教育理念,通过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谋程、选修课程以及各种实践类课程来系统化、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④广拓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通过创新教育课程、竞赛活动、实践活动类、科研活动等各种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了一个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⑤构建严格、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