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益性
教育公益性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1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54592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大学生、知识经济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18届学术年会、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2002年学术年会等;教育公益性的相关文献由10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晓霞、劳凯声、尤莉等。
教育公益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54592篇
占比:99.97%
总计:454715篇
教育公益性
-研究学者
- 杨晓霞
- 劳凯声
- 尤莉
- 朱永梅
- 陈金龙
- 刘嘉秀
- 刘复兴
- 吴开俊
- 廖伦建
- 张晓艳
- 戴国强
- 杜学元
- 杨卫安
- 杨柳
- 杨章诚
- 申美红
- 邬志辉
- 郑海波
- 阙明坤
- 高健
- 丁坤
- 丁润生
- 严奇岩
- 余艳辉
- 傅维利
- 傅英奇
- 冯红梅
- 刘在波
- 刘新春
- 刘永和
- 刘海战
- 刘瑛
- 刘磊
- 华南
- 史正宪
- 吕莉
- 吴艳美
- 周媛媛
- 周敏慧
- 周锐
- 姜和忠
- 孙念韶
- 孟繁超
- 尹国平
- 左晓莲
- 庞振超
- 康绍芳
- 张凤山
- 张可伟
- 张尚武
-
-
傅维利;
刘磊
-
-
摘要:
办好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依据国家制定的设置条件和办园质量标准,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突出教育公益性,凸显教育公平性,实现来源多样性,体现政策创新性,从而有效打破公办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二元结构壁垒,将会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提供保障机制.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要保证各类幼儿园举办主体办园目标的达成,以推动各方顺利转制为统一的新型普惠性幼儿园;区分固定设施建设成本和日常运营成本,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分类评估各类幼儿园的固定建设成本,形成对民间资本有吸引力的奖补机制;创建日常运营成本分担协商机制和推动转制的过渡性安排机制.
-
-
钟月仙
-
-
摘要:
坚持教育公益性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从公益及公益法律关系入手,通过对教育公益性的法理含义及法律保障进行探讨,发现教育公益性反映的是公民与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权利义务关系,它关注的是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它是在教育法律法规适用过程中,通过对教育资源、利益和负担在不同标准划分的不同群体之间进行有比例的分配,以及对公民受教育权利进行保护和救济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
-
-
-
摘要:
据《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2日02版报道:公益性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首要属性,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应该坚持公益性,而不是以逐利为首要目的。针对学生负担重问题的治理,过去对学生在学时间和课业负担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控制了学生在校的时间和负担,在总学习时长一定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由于担心学业落后,必然会到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补习,这样就会增加学生校外教育培训负担以及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
-
-
胡应泉
-
-
摘要:
私立大学由于较好地坚持了教育的自主性和公益性的原则,进入近代后尤其是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解放后不久,我们对高等院校进行了重大调整,私立大学并入了公立大学,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直接管理,这种模式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在观念上都对未来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民办高校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在教育的自主性和公益性上还存在缺陷,使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
-
-
-
-
杨祎
-
-
摘要:
2015—2016年,"毒跑道"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层出不穷,引发了媒体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我国的教育改革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毒跑道"问题的出现让我们对学校体育的改革产生了新的思考.该文梳理了"毒跑道"事件的发展概况,从现行中国教育改革方针的视角,重新思考了这一社会问题,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提出了更宽广的思考路径.
-
-
-
-
- 《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2002年学术年会》
| 2002年
-
摘要: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早已为人们所接受,不仅许多学者专家已达成共识,甚至多数贫困生也已经认可了接受高等教育必须交费的事实。在我国实行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是好的,但要想真正落实好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却任重道远.在我国到底如何实施和贯彻“利益获得”和“能力支付”原则,笔者认为借鉴他国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必须注重结合中国国情。确定制定高校收费的标准是目前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且绝非一件易事。因为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很长的过程,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努力和支持。制定学费标准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从理论上来探讨)应考虑以下一些影响因素:教育公益性(或教育公平)、教育成本、学生(或家庭)对教育的需求程度以及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