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师培养模式

教师培养模式

教师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政治、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5855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现代教育、师资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化学教学研讨会等;教师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由24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宇波、王健、谢安邦等。

教师培养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4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5855 占比:99.82%

总计:136100篇

教师培养模式—发文趋势图

教师培养模式

-研究学者

  • 朱宇波
  • 王健
  • 谢安邦
  • 何菊玲
  • 唐汉琦
  • 姜文
  • 季银泉
  • 宋磊
  • 左朝富
  • 张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尚荣; 邝心怡
    • 摘要: 自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设立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模式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需要历经多次变革。面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对教师教育模式转型的需要,基于对我国经典教师教育模式的回顾分析以及教师教育模式发展脉络的梳理,结合新时代教师教育模式转型的现实依据,发现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应从“师范性与学术性融合,加强培养目标先进性;多主体与高层次结合,增强教育体制适应性;个性化与学科化联合,深化职业发展专业性;多样化与特色化综合,提升培养方式科学性”等方面着手。
    • 石伟平
    • 摘要: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法也很独到,尤其是在职教师资领域。21世纪以来,英国职教教师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布莱尔政府在2001年对具有行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强制推行了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形成了职业学院主导、教师在职学习、证书课程和内外评估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新模式。这种模式与当前我国“职教20条”提出的专业教师须先具有行业或企业经验的政策理念完全一致。为什么英国要实施这种教师培养模式?如何理解英国这种模式的产生、形成、实施及其效果?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培训中心负责人涂三广博士所著的《英国职教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书对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理解和推动新时代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王爱菊; 徐文彬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展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尝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培养模式。依据师范生需要掌握的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学科数量要求,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五种:“1+1”模式、“2+1”模式、文理方向模式、“2+1+1”模式、全科目模式。通过对五种模式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对此还需进一步思考四个问题:为谁培养全科教师,培养谁成为全科教师,谁在培养全科教师,以及小学是否一定需要全科教师。
    • 白华; 张燕
    • 摘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教师教育逐渐从师范学院扩展到综合型大学,在此过程中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以中美综合型大学为例,在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入学资格审定、学生管理、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习等方面有诸多差异性。对其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二者的不同,尤其是美国教师培养模式的长处,为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积极建议,从而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 白华; 张燕
    • 摘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教师教育逐渐从师范学院扩展到综合型大学,在此过程中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以中美综合型大学为例,在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入学资格审定、学生管理、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习等方面有诸多差异性.对其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二者的不同,尤其是美国教师培养模式的长处,为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积极建议,从而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 何燕
    • 摘要: "精英+名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也是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复合型教师的培训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职业院校的培养质量.文章主要对中职学校商贸专业"精英+名师"教师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 赵海亮
    • 摘要: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为教育工作的实施、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动力保障。教师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具有多元结构、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从系统性思维与过程性思维来看,教师教育的本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它是基于对教师工作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内容的不断拓展而构建的混合交叉系统,以道德伦理为本,以知识技能为主;它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持续创新系统,为适应社会需求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不断创新;它是助力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服务于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教育过程的互动性、教育活动的人文性。从教师教育发展逻辑来看,未来教师教育应注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培养过程的一体化、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培养主体的多元化。
    • 赵海亮
    • 摘要: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为教育工作的实施、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动力保障.教师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具有多元结构、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从系统性思维与过程性思维来看,教师教育的本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它是基于对教师工作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内容的不断拓展而构建的混合交叉系统,以道德伦理为本,以知识技能为主;它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持续创新系统,为适应社会需求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不断创新;它是助力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服务于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教育过程的互动性、教育活动的人文性.从教师教育发展逻辑来看,未来教师教育应注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培养过程的一体化、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培养主体的多元化.
    • 唐汉琦; 欧飞飞
    •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几经变迁,大致形成了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两条发展路径。学历教育模式经历了从“中师模式”到“高师模式”的发展变迁,其中“中师模式”几乎主导了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的小学教师培养。在职培训模式则经历了从学校自主培训到多样化继续教育的模式发展。21世纪以后,这两条路径逐渐走向融合,开始探索构建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不过,由于高校、政府部门、小学三者之间仍存在顶层设计模糊、发展理念偏差、管理与评价机制差异等合作障碍,仍需进一步厘清各方角色与职责,才能建构稳固长效的三方合作平台,深化完善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
    • 李吉华
    •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乡村教师。如何高质量培养乡村教师呢?结合近几年参与的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创新性教学与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师培训工作,笔者认为,项目化教师培训,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一种创新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