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总酸

总酸

总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04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园艺、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29407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食品安全导刊、啤酒科技、食品与发酵科技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国第三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第四届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等;总酸的相关文献由1247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惠波、谢全喜、谷巍等。

总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9407 占比:99.73%

总计:129760篇

总酸—发文趋势图

总酸

-研究学者

  • 罗惠波
  • 谢全喜
  • 谷巍
  • 赵迎路
  • 张鹏
  • 朱引保
  • 李江阔
  • 田建平
  • 陈绍慧
  • 鲁晓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钱桢文; 吴宗文; 吴殿辉; 鲁振东; 谢广发; 胡志明; 裘哲灵; 毛青钟
    • 摘要: 低度黄酒生产中普遍存在酸度不足的问题。为酿造用于低度黄酒生产调酸的高酸黄酒,该文研究了强化乳酸菌发酵高酸黄酒的酿造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结合均匀实验设计优化,得到强化乳酸菌酿造高酸黄酒的最佳工艺为乳酸菌投料时加入、乳酸菌接种量为5.3%、麦曲用量17%(质量分数)、料水比为1∶2.5(g∶mL)、主酵温度24°C。以此工艺酿制的高酸黄酒酒精度为12.5%vol、总酸高达17.5 g/L。与对照黄酒相比,总酸和乳酸含量分别提高326.8%和397.2%,生物胺含量下降34.5%,高级醇总量下降35.3%。因此,强化乳酸菌酿造高酸黄酒用于低度黄酒生产调酸,能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
    • 刘冉; 冯楷斌; 顾翰琦
    • 摘要: 酱香型白酒是各类白酒产品中的佼佼者,不仅制作工艺更为复杂,且因酱香口感呈现出入口绵柔、幽雅细腻的特性。本文以酱香型白酒酿制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酱香型大曲生产中功能微生物的具体应用,经过具体的酒醅发酵实验,探究酱香型大曲白酒中的总酯、总酸以及酒精等指标含量,明确功能微生物的作用。
    • 王金梦; 范文来; 徐岩; 杨金玉; 谢国排; 孙露露; 薛锡佳
    • 摘要: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发酵食品和酒精饮料中的2A类致癌物;氰化物既是蒸馏酒中的有毒有害物,也是EC的重要前体。将实验室规模下进行的壶式二次蒸馏技术应用于酒厂中试生产,研究其对白酒中氰化物、EC、总酸、总酯、微量成分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试规模壶式二次蒸馏的蒸馏效率达99.32%;氰化物绝对去除率R_(1)和相对去除率R_(2)分别为96.10%和78.43%;EC绝对去除率R′_(1)和相对去除率R′_(2)分别为97.10%和98.47%;蒸馏后酒身中氰化物和EC浓度分别下降至23.75μg/L和8.08μg/L;浓香型原酒经蒸馏后总酸和总酯分别降低93.90%和19.87%;大部分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酯类物质中乳酸乙酯下降71.05%,而己酸乙酯、丁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分别上升15.69%,7.14%和9.40%;在感官品质方面,蒸馏后的酒香味及酒体丰满度较原酒稍差,但是口感更纯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酒的异杂味。
    • 刘民万; 董伟杰; 闫成海; 尹凤玮
    • 摘要: 通过回醅试验,对提高清香型白酒酸酯含量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米查酒总酸较对照样增加0.11 g/L,总酯增加0.39 g/L,乙酸乙酯由2.91 g/L提高至3.44 g/L,乳酸乙酯由0.68 g/L下降为0.55 g/L;二米查酒变化与大米查酒类似。试验表明,在出酒率保持稳定的条件下,原酒总酸、总酯、乙酸乙酯含量均有增长,原酒感官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 陈玉红; 张无疾; 殷泽培; 黄彪; 梁宏运
    •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双轮底移位发酵工艺与双轮底不移位发酵工艺对底糟基酒产质量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双轮底移位发酵工艺的底糟基酒产量为311.11 kg,双轮底不移位发酵工艺的底糟基酒产量为211.16 kg,试验组的产量比对照组低47.33%。双轮底不移位发酵工艺的D1、D2酒样总酸平均含量分别为2.19 g/L、2.48 g/L,总酯平均含量分别为8.15 g/L、6.77 g/L,乙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756 mg/L、1682 mg/L,均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双轮底不移位发酵工艺的D1酒中的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分别高出对照组28.4%、14.5%、28.7%,有显著差异(P<0.05)。感官品评上,双轮底不移位发酵工艺的底糟基酒更饱满,但因稍带泥味影响了整体的风格,而双轮底移位发酵工艺的底糟基酒整体更协调。
    • 侯颖辉; 李德文; 罗莉斯; 王少铭; 冷家归; 李晋华
    • 摘要: 【目的】利用红茶菌以紫枝玫瑰花瓣和白砂糖为原料,进行玫瑰花醋饮料发酵工艺研究,为红茶菌及玫瑰花的优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针对不同玫瑰花瓣添加量(0、2%、5%、8%、11%)、糖添加量(0、4%、7%、10%、14%)、菌液量(5%、10%、15%、20%、25%)及发酵温度(25°C、28°C、30°C、32°C、35°C),进行7 d发酵时间的单因素试验,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L_(9)(3^(4))的正交试验,根据产品的感官评价选出最优组合,对最优组合产品进行不同发酵时间的香气成分、总酚和总酸含量检测;最后筛选产品的最适灭菌温度。【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玫瑰花瓣添加量5%、菌液添加量15%、白砂糖添加量10%、发酵温度30°C的玫瑰醋发酵液的感官质量评分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玫瑰花醋饮料发酵最优工艺组合为玫瑰花瓣添加量5%、菌液添加量15%、白砂糖添加量10%、发酵温度30°C,发酵7 d的口感最佳。玫瑰醋发酵液中香气中主要成分为醇类、酯类和酸类;根据总酚含量和总酸含量的变化,以发酵7 d时样品感官评价最佳。80°C灭菌15 min能够保持发酵液风味不被破坏,保留部分益生菌,室温放置38 d感官不发生明显变化和产生沉淀。【结论】红茶菌发酵玫瑰花醋的最优工艺为玫瑰花瓣添加量5%、菌液添加量15%、白砂糖添加量10%、30°C发酵7 d,产品80°C灭菌15 min。
    • 金晓丽; 王灵红; 广家权; 王少磊
    • 摘要: 通过采用国家标准GB 12456—2021中的第一法对白酒总酸进行了测定,并对该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经评定,该检测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测量的重复性、标准滴定溶液浓度、滴定体积、稀释倍数、取样体积以及换算系数,白酒中总酸的检测不确定度结果为(0.88±0.01)g/L,k=2。不确定度贡献率为:测量重复性10.0%,标准滴定溶液浓度4.2%,滴定体积20.5%,,试液稀释倍数43.1%,取样体积21.2%,换算系数1.0%。
    • 袁健; 陈梦元
    • 摘要: 本文选择了20家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酱香型白酒厂家,并根据酱香型白酒工艺特点,分别从1~7轮次的基酒中随机抽取样品,每轮次20个样品,共计140个样品。分别采用酸碱滴定法和加热回流法检测样品中总酸和总酯的含量,并对不同厂家各发酵轮次总酸、总酯的含量差别进行分析,为白酒香气和风味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 徐丽; 谢旭; 吴琼
    • 摘要: 以绵柔型白酒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馏酒气压和调压方式两方面着手,重点考察原酒的流速、总酸、风味物质含量及感官品评等指标,探讨馏酒气压调控对绵柔型白酒质量的内在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调压方式下,馏酒气压和原酒总酸均呈正性相关;尽管馏酒气压越大,原酒的总酸也随之加大,但盖盘后调压总酸提取效果相对较好。经理论推算,相同馏酒气压下,盖盘后调压对原酒总酸的提取效果高出约35%;(2)影响流速的关键在于馏酒气压大小,与调压方式关系不大。总体而言气压越大流速越大,气压与流速的函数关系较符合多项式二阶方程而非线性;(3)经气相色谱检测分析,原酒中四类主要风味物质酯类、醇类、酸类、醛类的占比约为70%、15%、12%、3%,酯类在原酒风味物质中占有重要地位;且通过进一步的原酒专业化品评,也表明原酒中酯类物质的含量对原酒感官质量有重要影响。
    • 髙翊
    • 摘要: 目的:通过对酱油中总酸和氯化钠测定的能力验证结果分析和实验验证掌握项目检测技术要点,提升实验室该项目检测能力。方法:依照国家标准GB/T 5009.39—2003中4.3和4.4方法,分析电极活化、滴定方法等操作细节规范和改进操作方法,通过实验验证技术效果。结果:重新测定能力验证样品结果都满意,相同方法测定质控样品结果也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结论:参加能力验证有助于实验室识别项目检测方法的关键技术细节,对维持和提高项目检测能力有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