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波处理

微波处理

微波处理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782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9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1126775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安徽农业科学、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食品科技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2016年粮食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科技论坛暨行业发展峰会等;微波处理的相关文献由2103位作者贡献,包括大森义治、吉野浩二、傅峰等。

微波处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26775 占比:99.96%

总计:1127172篇

微波处理—发文趋势图

微波处理

-研究学者

  • 大森义治
  • 吉野浩二
  • 傅峰
  • 细川大介
  • 彭金辉
  • 林兰英
  • 任伟
  • 周永东
  • 曾杰
  • 薛希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蒲华寅; 陈旭艳; 郭思敏; 黄峻榕
    • 摘要: 以淀粉的形貌结构、长程有序结构、短程有序结构、糊化特性、透明度和凝沉特性为指标,研究了不同微波处理时间对三种不同链/支比玉米淀粉(高直链、普通和蜡质玉米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均未改变淀粉的晶型,但随着微波时间的延长,淀粉相对结晶度和短程有序度均呈下降趋势,表明淀粉有序结构逐渐遭到破坏,进而导致淀粉糊化温度的升高及粘度的整体降低(高直链玉米淀粉除外).同时,微波可引起淀粉降解,导致处理后更易老化,进而引起淀粉糊透明度的降低.相比而言,微波处理对普通玉米淀粉的影响更为明显,相对结晶度下降幅度更大,且受直链淀粉影响,普通玉米淀粉在短时间微波处理时可能存在部分韧化现象.研究可为微波技术在淀粉及淀粉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江倩; 刘建学; 李佩艳; 柏豫蓝; 李璇; 徐宝成; 罗登林; 郭金英
    • 摘要: 为考察微波辐射处理对浓香型白酒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微波辐射条件下白酒样品中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新酿优级酒在微波辐射温度45°C,微波辐射时间80 min,微波辐射功率500 W条件下,其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比例与四年中级酒最接近;与新酿优级酒相比,最佳微波辐射酒以及四年中级酒中酯类含量分别上升31.20%和21.57%,醇类含量分别下降21.99%和47.64%,醛类含量分别下降14.18%和9.00%,酸类含量分别下降18.07%和22.90%,表明微波辐射催陈白酒效果与自然陈化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结果为微波辐射作用于白酒催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 戴秋慧; 刘森林; 张竞文; 周旭峰; 郑雅楠
    • 摘要: 研究采用微波法处理北美进口的山核桃原木,以杀灭其中的蛀干害虫。使用工业化微波介电加热检疫处理设备,设置51、56、61°C三个温度对被害原木进行微波处理,随机选择原木的一个横截面,分别在45°和水平2个方向,深度为1、3、5cm处各插入1个温度探头,测定被害原木的最高温度,随后观察被害原木内的害虫种类、数量及死亡率。结果表明:在各微波处理温度下,被害原木不同方位的最高温度均高于供试温度。在达到各供试最低温度后持续微波处理1min,小蠹虫类和吉丁虫类害虫全部死亡;在达到61°C后持续微波处理1min,天牛类害虫全部死亡。建议设定最低温度为61°C,持续微波处理时间为1min,在此条件下可保证原木各部位的温度均达到害虫致死的处理温度,从而杀灭原木中所有的蛀干害虫。
    • 方海仙; 耿慧春; 普娅丽; 王莉丽; 李昕昀; 刘宏程
    • 摘要: 通过优化微波处理和气相色谱分析条件,建立洋葱中乙草胺、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丁草胺和丙草胺5种氯代酰胺类除草剂残留测定方法。结果表明,通过量化微波处理得到最佳条件:洋葱大小为1 cm^(2),微波功率密度为14 W/g,微波时间密度为0.7 s/g。样品处理后,经乙腈均质提取,盐析后提取液经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上机测定。优化的色谱条件为:DB-17(30 m×0.25 mm×0.25μm)石英毛细管柱,程序升温分离,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1.00μL,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在优化的条件下,5种氯代酰胺类除草剂在0.01~1.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定量限为0.01~1.00 mg/kg,平均回收率为85.7%~109.0%,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206%~4.710%(n=3)。该方法去除杂质明显,适用于洋葱中5种氯代酰胺类除草剂残留痕量分析。
    • 王振宇; 林兰英; 傅峰; 周永东; 李善明; 彭立民; 伊松林
    • 摘要: 木材高强微波处理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高效、快捷的木材预处理手段,能通过引发木材中弱相结构的破坏失效,改变木材材性,并为木材功能性改良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因此,木材高强微波处理技术已逐渐成为优质木材资源紧缺背景下,实现速生材实木化利用,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方式。由于微波作用下引发的木材弱相结构破坏是木材高强微波处理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处理效果,所以为了进一步完善木材高强微波处理基础理论体系,精准调控微波处理效果,并扩大其在木材加工领域中的应用范围,有必要结合木材多尺度结构特征,深入阐明高强微波处理过程中木材多尺度弱相结构的失效机制。笔者在介绍高强微波处理技术发展、应用现状及其对木材关键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木材弱相结构概念,对近年来有关微波作用下木材多尺度结构失效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并通过总结现有研究的经验与不足,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提出了建议与展望,以期为深入阐明木材高强微波处理技术机理及实现该技术的大范围、可控化应用提供新思路。
    • 秦晓鹏; 黄沙沙; 聂成镇; 禹晓; 邓乾春; 相启森; 朱莹莹
    • 摘要: 强化亚麻籽中主要酚类化合物内源性合成和油相迁移对提升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增加α-亚麻酸生物利用率尤为重要。探究了适度萌动(25°C,24 h)联合微波处理(700 W,1~5 min)对压榨亚麻籽油得率和色泽、脂质构型和结晶熔融性、抗氧化活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亚麻籽中木酚素和游离酚酸的释放及油相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单一萌动处理(24 h)后亚麻籽油得率降低了7.39%(P<0.05),而进一步微波处理后油脂得率增加了29.31%(P<0.05),这主要归因于微波处理破坏了亚麻籽中油脂体膜结构完整性,导致膜内中性脂质外溢、融合和胞外渗透。微波处理1~5 min过程中,亚麻籽油中以LnLnLn构型存在的C_(18∶3ω3)质量分数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同时总磷脂质量摩尔浓度以及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肌醇占比显著增加(P<0.05),但未明显影响油脂的结晶行为和熔融特性。与未处理组相比,微波处理5 min降低了初级和次级氧化产物水平,显著改善了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P<0.05),这主要归因于木酚素大分子及其解聚产物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二葡萄糖苷,以及游离酚酸香兰素、香草酸和阿魏酸的油相富集。研究阐释了萌动联合微波预处理对亚麻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旨在为亚麻籽油提质制取和亚麻籽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时玉强; 万华松; 马军; 李敏; 郭增旺; 蔡中胜
    • 摘要: 为了改善生产大豆蛋白质粉的原料高温脱脂豆粕的品质,提高工艺控制的稳定性,可靠性。本文分析了在微波功率20 kW,风速2.5 m/s,物料厚度20 mm情况下,微波处理4~6 min的过程对高温脱脂豆粕的含水率、温度、菌落总数、溶水后的颜色及其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的影响,进而指导用于大豆蛋白粉生产的高温脱脂豆粕的生产及应用。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时间4~6 min时,含水率降低速度为1.51%/min;微波处理5.45 min时,温度能够控制在103°C,微生物的杀灭率达到96.8%,菌落总数达到100 CFU/g;微波处理时间在4.62~5.45 min之间时,水溶液红色值比较稳定,亮度和黄色值略有变化,色泽较好;微波时间≥5 min时,脲酶活性达到阴性,满足婴幼儿食品的要求;微波处理对蛋白二级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在4.29~5.45 min之间时,α螺旋向β转角转化,进而消失,β转角量快速增加;微波时间在5.45~6 min之间时,β转角迅速向α螺旋转化;整个微波处理过程中,β折叠只有小幅度的变化,相对稳定。通过微波处理可有效地控制高温脱脂豆粕的水分、颜色、菌落总数、脲酶活性、改善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对提高大豆高温脱脂豆粕的品质,扩大应用领域具有积极意义。
    • 刘晓玲; 陈松武; 林家纯; 陈桂丹; 罗玉芬; 蒙芳慧; 陈艳
    • 摘要: 为研究桉木干燥速率的影响因素,基于正交试验,对桉木进行微波干燥处理,分析试材进干燥箱初含水率、微波辐射功率和干燥温度对干燥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后,桉木干燥速率明显提升。干燥温度、试材进干燥箱初含水率和辐射功率均对干燥速率产生影响,表现为干燥温度>试材进干燥箱初含水率>辐射功率,干燥温度影响最大。在本研究条件下,较佳的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50°C,进干燥箱初含水率30%,辐射功率700 W。
    • 关元昊; 白金; 胡绍争; 王菲; 赵艳锋
    • 摘要: 通过微波处理制备了具有优异光催化固氮性能的磷掺杂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催化剂.采用XRD、N_(2)吸附、UV-Vis、SEM、XPS、ESR、PL等测试手段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掺杂与微波处理工艺相结合能破坏g-C_(3)N_(4)中平面对称性的结构单元,激发了n-π^(*)电子跃迁过程.制备催化剂的吸收边界从465移动至600 nm处,明显促进了对可见光的吸收.P掺杂和微波处理的协同效应也提高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制备的催化剂的NH_(4)^(+)产率最高达到6.5 mg·L^(-1)·g_(cat)^(-1),是纯g-C_(3)N_(4)的13.5倍以上,且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为拓宽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提供了新的途径.
    • 徐恩光; 林兰英; 李善明; 彭立民; 傅峰
    • 摘要: 以樟子松木材为对象,使用动态水分吸附仪,借助GAB模型分析微波处理对樟子松试材的等温吸湿特性影响.结果表明,GAB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樟子松微波处理材的等温吸湿特性,微波处理没有改变木材等温吸湿曲线线型;微波处理后樟子松木材平衡含水率下降,单层分子饱和吸附量和有效比表面积降低,表明微波处理可以降低樟子松木材的吸湿性能.在低初含水率或高微波功率密度条件下,木材平衡含水率变化量较大,且早材的平衡含水率降幅大于晚材,说明微波处理对早材细胞壁的影响较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