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燥速率

干燥速率

干燥速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1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5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129720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15届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第十四次全国木材干燥学术研讨会等;干燥速率的相关文献由1180位作者贡献,包括伊松林、何正斌、王宝和等。

干燥速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5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29720 占比:99.74%

总计:130059篇

干燥速率—发文趋势图

干燥速率

-研究学者

  • 伊松林
  • 何正斌
  • 王宝和
  • 张璧光
  • 巫班金
  • 张天祥
  • 朱文学
  • 李占勇
  • 李帆
  • 王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艺曼; 刘寅; 孟照峰; 杜晨阳; 胡汝生; 崔祥娜; 王航
    •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高压电场-热泵联合干燥不同因素对香蕉片干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泵干燥引入高压电场可以提升香蕉片干燥速率,且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加快;香蕉片在联合干燥下表现出更优的干燥品质。60°C、75 kV高压电场-热泵联合干燥与60°C单热泵对比,能耗降低7.61 kJ/g。此外,通过对不同的干燥模型进行拟合,发现Page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试验值与预测值拟合程度较高,可以较好地描述香蕉片干燥过程当中的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压电场在提高干燥品质的同时有助于加快干燥速率,降低干燥能耗,且更为节能,以期为高压电场干燥技术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 廖强; 郭伟; 王伟; 朱恩华; 伍文锋
    • 摘要: 以新鲜油茶籽为试验材料,在研制的新型油茶籽动态循环烘干设备的基础上,对油茶籽在恒温和变温工艺下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不同干燥方式(日晒、空气能热泵、新型烘干设备)对油茶籽干燥速率、成本、出油率及所得茶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干燥受热风温度影响较大,在保证油品质量前提下宜适当提高初始热风温度;与空气能热泵干燥方式相比,采用新型烘干设备干燥油茶籽的干燥时间缩短了70%左右,60°C恒温干燥工艺下干燥速率提高了2.8倍,单位干燥成本降低了12.75%;新型烘干设备处理的茶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茶籽含油率、出油率及油茶籽油中的油酸含量最高。本研究为油茶籽动态循环干燥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 何瑾璇; 刘翀; 郑学玲
    • 摘要: 在比较干燥条件对发酵和非发酵挂面产品品质(蒸煮品质、质构特征)影响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两者干燥特性(脱水曲线、脱水速率和水分状态)的差异,为发酵挂面干燥工艺优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发酵挂面的弯折距离低于非发酵挂面,而弯折强度高于非发酵挂面。在55°C、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65%的条件下获得的发酵挂面的最佳蒸煮时间比非发酵挂面短22.56%,而在35°C、RH 85%的条件下的蒸煮损失率比非发酵挂面低44.12%。煮后发酵挂面的硬度、黏附性、弹性、咀嚼性基本上都低于非发酵挂面。对于干燥特性的研究发现,发酵引起面条内部结构的差异体现在干燥特性和干燥过程水分分布方面。
    • 冯致; 毛伟洋; 何艾迪; 陈启扬; 张晓栋; 熊云灏; 王进卿
    • 摘要: 热脱附土壤修复技术是目前较成熟且广泛应用的一种物理热修复技术。对需要热脱附修复的土壤进行预干燥可以有效降低热脱附能耗,有必要进行土壤干燥动力学研究为土壤预干燥提供指导。通过有机污染土壤的等温干燥实验,得到了60、80、100、120°C四种温度下的千燥特性曲线和千燥速率曲线,并分析了污染土壤千燥速率与千燥温度的变化规律及描述千燥过程的最佳千燥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干燥温度的增加,土壤最大千燥速率随之增加,第二降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降幅增大,干燥用时逐渐缩短,当干燥温度达到120°C时干燥用时显著缩短。在10种干燥模型中,Mili模型的非线性回归效果最好,其决定系数达0.997,或是描述该污染土壤干燥过程的最佳模型。
    • 廉苇佳; 徐彦军; 艾斯坎尔·买提尼牙孜; 唐秋菊; 陈雅; 刘峰娟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促干剂对无核白葡萄干燥速率、色泽及感官品质的影响,为优化促干剂配方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方法】以4种自制的促干剂和从市场购买的伊兹木牌复配葡萄促干剂为材料,处理无核白葡萄,定时称量并计算水分比和干燥速率,干燥结束后测定色差数据、理化指标,分析感官品质,分析不同促干剂处理无核白葡萄的表现。【结果】干燥速率C_(1)>C_(2)>K>C_(3)>C_(4);绿值C_(1)>C_(2)>C_(4)>K>C_(3);使用C_(1)和C_(3)促干剂的葡萄干色差值明显高于促干剂C_(2)、C_(4)和K,促干剂K的色差值最小,C_(1)和K的色差值差值为2.53,C_(3)和K的色差值差值为1.85,都是较小色差,颜色区别明显;5种促干剂处理的无核白葡萄干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水分、总糖和总酸等理化指标都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且无显著性差异;感官品质评价,K>C_(4)>C_(3)>C_(1)>C_(2)。【结论】4种促干剂中用促干剂K处理无核白葡萄的效果最好,干燥速率快且比较均匀,干燥后的葡萄干品质佳、色泽碧绿、感官优。
    • 鲍萍; 苏健; 胡春弘
    • 摘要: 速干性能是指产品快速传导并蒸发水分的性能,考虑到消费者的实际服用状态,众多国际服装品牌采用热板法(AATCC TM201)测试干燥速率。滴湿称重法(GB/T 21655.1—2008)是通过水分蒸发速率来评定纺织品的速干性。本文在比较、分析两种干燥速率的方法差异基础上,对14种声称速干性能的不同织物原样的测试。结果表明,热板法测试在1.0 mL/h左右的试样,其滴湿称重法的测试值在0.20 g/h左右。对5种试样采用酸性人工汗液按照热板法测试,结果表明,可采用酸性人工汗液替代去离子水进行测试;采用酸性人工汗液得到的干燥速率均低于采用去离子水的,可能是酸性人工汗液中的化学物质的存在延缓了汗液在织物中的传导而导致。
    • 刘丽英; 贾玉山; 范文强; 尹强; 成启明; 王志军
    • 摘要: 为深入解析影响优质苜蓿干草生产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我国北方地区生产优质苜蓿干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测定紫花苜蓿不同收获期(不同茬次、不同花期)的干燥速率、叶绿素含量、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相对饲用价值,RFV)等指标筛选苜蓿自然干燥的最佳环境条件,并通过各项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明确影响苜蓿自然晾晒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苜蓿自然晾晒中,影响苜蓿干燥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影响苜蓿叶绿素含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和风速;影响苜蓿CP、NDF、ADF及RFV等营养指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其中温度、风速对CP的影响极显著,空气湿度对NDF、ADF及RFV的影响极显著。综合衡量,影响苜蓿干燥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温、空气湿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风速。2)通过对各收获期苜蓿干燥速率、叶绿素含量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综合分析,在与试验地气候条件相似地区,苜蓿自然干燥的最佳环境条件是:温度日均值26.29~27.95°C,空气湿度日均值34.74%~36.71%,太阳辐射强度日均值268.36~422.33 W·m^(-2),风速日均值1.59~1.82 km·h^(-1)。
    • 王莹莹; 武晔秋; 刘玥
    • 摘要: 将新鲜黄花菜采用自然晾干、干燥箱烘干(60、70、75、80°C)和真空冷冻干燥(75°C)进行干燥处理,分析干燥过程中黄花菜质量的变化,计算含水量、干基含水率和干燥速率,绘制相应的曲线图,对比干燥结果。结果表明:晾干工艺依赖天气情况,晴天时室内外高温低湿环境会加速黄花菜的干燥速率,雨天时室内外低温高湿环境会降低黄花菜的干燥速率,但干黄花菜的品质最佳;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效率最高、干黄花菜颜色较好,但能耗大,投资成本高;干燥箱烘干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烘干效率由低到高依次是60、70、75、80°C,但80°C高温烘干会导致黄花菜褐色加深。综合考虑在保障黄花菜的品质、降低预算的情况下,推荐75°C干燥箱烘干为黄花菜的适宜烘干工艺。
    • 胡亚强; 苑亚; 杨鲁伟; 章学来; 邱少鹏; 于馨尧
    • 摘要: 为研究干燥温度及预处理方式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规律,以绿色度、总色差、粗蛋白(CP)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及干燥速率作为指标,通过试验研究确定最优的苜蓿干燥工艺。以干燥温度和预处理方式作为试验变量,对苜蓿草进行热风干燥试验和色差分析,并对干燥后的苜蓿草进行品质检测。结果发现,干燥速率与干燥温度正相关,苜蓿品质与干燥温度负相关,苜蓿干草色泽优劣与干燥温度负相关;不同预处理方式下,压扁折弯处理对降低干燥周期的影响最显著,但对品质影响甚微。以品质和色泽作为评价指标,得出最佳干燥工艺为压扁折弯预处理及70~80°C的干燥温度。研究结果为苜蓿草的干燥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 张孟举; 杨树华; 李在峰; 陈俊强; 雷廷宙; 王新; 岳增和
    • 摘要: 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四种农作物秸秆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80、100、120°C条件下的干燥试验,利用电镜扫描观察其经过220°C烘焙后的结构形态.结果表明,四种秸秆的干燥速率差异性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具有较高木质素的小麦秸秆失水率最低,而纤维素类及木质素含量较小的棉花秸秆失水率最高、干燥程度最深.在高倍放大情况下,经220°C烘焙后的小麦、水稻秸秆的纤维呈网状和管状排列,固相物质明显,可看到清晰的脉络且结构紧致,而玉米、棉花秸秆内部纤维呈棍状和屑状排列,空隙占比较大,说明在秸秆干燥过程中,网状、管状纤维结构不利于水分的扩散和迁移,是阻滞秸秆干燥速度的重要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