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空间

审美空间

审美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6841篇;相关期刊225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电影文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九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审美空间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姚亦锋、孔凡娟、皮道坚等。

审美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7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6841 占比:99.61%

总计:77140篇

审美空间—发文趋势图

审美空间

-研究学者

  • 姚亦锋
  • 孔凡娟
  • 皮道坚
  • 吴欢章
  • 夏维波
  • 廖少华
  • 张嫣格
  • 张琴
  • 方树林
  • 朱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述卓; 张琴
    • 摘要: 华海是国内最早开始倡导与创作生态诗的诗人之一,曾在《诗刊》开辟生态诗歌专栏,出版《当代生态诗歌》《华海生态诗抄》等多部生态诗歌与评论集,对生态诗歌如何揭示生态文化危机、普及生态意识和改善生存空间有深刻的思考。面对总体上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我国大力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生态文学提出了深度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新要求。对华海生态诗歌的审美空间进行分析,不但有助于了解华海在生态诗歌创作上的艺术尝试。
    • 摘要: 《清代蒙古族女性诗人诗歌艺术审美脞说》通过对蒙古族女性诗人诗歌艺术审美的梳理,探讨其诗歌创作审美空间场域中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文章认为:蒙古族女性诗人用少数民族的身份与视野,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在长时期的中华文化熏陶中,用汉语进行诗文创作,建构了诗意的文学精神家园;她们以独有的女性意识和诗学理念进行情感生命的诗化与开拓,使生命与诗歌完成融合,拓展出一片属于蒙古族女性诗人独有的审美空间,进行自我灵魂的建设与探索,最终确立了作为女性文学书写存在的永恒价值;她们诗化、艺术化的人生追求,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多重交融的理解,突出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认同。
    • 袁月华
    • 摘要: 优秀的诗歌是言语表达和思维内蕴高度精妙融合的结果,学习诗歌的过程就是审美思维妙悟的过程。《约客》所写的事情平凡微小,但在玩味、咀嚼中可以收获到诗歌意境的美妙和思维的别样魅力。一、多形式朗读诗歌,初感诗歌语意朗读是通过语音把话语中的语意传达出来,用有声语言将内在的感受和情感表达出来,在此打开有声的言语思维审美空间
    • 多洛肯; 侯彪
    • 摘要: 清代蒙古族女性诗人以少数民族的身份与视野,在长时期的中华文化熏陶成长滋润中,用汉语进行诗文创作,建构了诗意的文学精神家园。她们的诗作或语言精致典雅、清丽自然,或女性意识浓厚;她们既有诗作,也不忘创作批评,她们以独有的女性意识和诗学理念进行情感生命的诗化与开拓,使生命与诗歌完成融合,拓展出一片属于蒙古族女性诗人的审美丰裕空间领域,进行自我灵魂的建设与探索,最终确立了作为女性文学书写存在的永恒价值。蒙古族女性诗人诗化、艺术化的人生追求,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多重交融的理解,突出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认同。
    • 吴蔚
    • 摘要: 作为长城关隘文学景观的代表,居庸关的文学地理意义是多重的。首先从地理意象的文化意蕴上看主要是“阳国北门”精神,即抵御外侮、追求和平的精神。长城关隘曾是“阳国北门”“阴国南门”或“国中虚门”,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阳国北门”,即守护国家安危的存亡之门。其次从地理叙事看,主要为战争灾难的多重“复奏”与民族融合的“变奏”。动荡年代,入关与出关,家园与异乡,生与死,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和平时期,关口的开放与融通大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安乐之音。最后,从审美空间看,关外的苍凉悲慨、关内的苍翠秀丽也涵盖在一道雄关之中,是复杂的统一,多样的和谐。开放、融通、和平的精神应成为当下这个时代长城文化的主流。
    • 刘晓飞
    • 摘要: 如果从1980年代开始算起,中国生态文学迄今为止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当下中国的生态文学批评和生态文学创作都处于瓶颈期;生态批评翻译和运用国外理论较多,中国原创性的生态理论建构较少,像鲁枢元的“精神生态”理论和曾繁仁的“生态美学”这样突出的成果近几年更是付之阙如;生态文学创作方面,主题单调且创新寥寥,审美空间狭窄,缺乏动态多维的艺术空间。造成如此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态文学最本源的两个问题并没有搞清楚:生态文学的内涵及特征到底是什么?这关乎生态文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生态文学存在的根基。
    • 许军娥
    • 摘要: 安武林是一位身兼创作、编辑、评论等多重身份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几十年的耕耘中,作为一个实力派的创作多面手,形成了自己多元的艺术探索风格。作品既有吟唱心灵深处天籁之音的儿童诗,又有蕴含童年体验的想象盛宴的童话,既有探询儿童成长的精神内涵的少年小说,又有表达缤纷生活的多重视角的儿童散文等题材,在这些方面留下了多元艺术探索的轨迹。阅读这些作品,其题材丰富多样,内容充盈饱满,叙事技巧多样,语言诗意幽默,情感丰沛畅达,形象塑造独特,文字辨识度很强。多元的艺术探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流连忘返的文字世界,字里行间充盈着晶莹纯真的童心、情意暖暖的大爱、灵动恬静的语言、奇妙多彩的幻想、敏锐睿智的思考,汇集着作家多元的审美趋向。
    • 田宏宇
    • 摘要: 儒家空间意识的“空间时间化”着重体现为自然空间的时间化、生命空间的时间化和审美空间的时间化。其中,自然空间的时间化是儒家空间意识的理论基础,它表现为整体性和动态性并存,以及气态性和链条性共在;生命空间的时间化由前者推演而来,生命空间因为面临终结性,所以用规避、咏而归和价更高的方式维持着它的整体性,却因为意义本身的矛盾性陷入了意义悖论之中;当生命空间转向审美空间时,它一方面开辟了审美空间的大自在和大通畅,另一方面却因理性干预而陷入诗性惆怅,失却了真正的性情。儒家的“空间时间化”决定了其思想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 穆媛媛
    • 摘要: 戏剧舞台的“舞台化处理”在当下电影中多次出现,春节档的喜剧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在电影美术上的处理就极具舞台风格。这种借戏剧风格带来深层体验的电影舞台化,既是叙事表意的大众媒介,又将其假定叙事与现实情感进行碰撞。本文结合电影美术的相关理论对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进行分析,从电影舞台化空间的多元透视、电影舞台化的假定性、电影舞台化的美学表达方面进行论述,尝试阐释影片营造出的极具表现力的舞台化风格。
    • 王日淦; 董旭午
    • 摘要: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古诗词具有极其深厚的根基,早已成为培养和塑造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化养料。古诗词中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以其洗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精湛的艺术展现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因此,在广大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肯定也少不了源自古诗词的营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