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生态

精神生态

精神生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78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8355篇;相关期刊486种,包括江汉学术、鄱阳湖学刊、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内经研讨会、2013年全国民族学博士生学术论坛、首届全国高师院校美育高峰论坛等;精神生态的相关文献由71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岳川、刘永杰、李金来等。

精神生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8 占比:1.1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8355 占比:98.87%

总计:69136篇

精神生态—发文趋势图

精神生态

-研究学者

  • 王岳川
  • 刘永杰
  • 李金来
  • 王书艳
  • 王艳玲
  • 鲁枢元
  • 冯芬
  • 席战强
  • 方明
  • 钱小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琎荣
    • 摘要: 安东尼·多尔的长篇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大众媒介和科技的发展所导致的社会生态扭曲,以及战乱背景下人们精神的焦虑、异化和孤独的现象。本文旨在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维度探讨这部小说所体现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思想,以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呼吁大家共同构建一个平衡健康的生态系统。
    • 黄玉虹
    • 摘要: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却高度匮乏、危机频发。精神生态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外部和自身主体的关系。选择这一视野重新审视文学艺术的特质、属性及价值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新风向。从精神生态视角解读谭恩美的《奇异山谷》,分析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以及这些困境如何得到解决,对重建现实世界中人的精神生态平衡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 李怡璇
    • 摘要: 现代性弊端在造成自然生态危机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精神生态的错格与失衡,而进入到感性至上的消费社会,美和艺术本身沦为了审美资本的合法性注脚,资本话语形成了对人类的新一轮褫夺与处置。生态美学以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提出通由对自然进行一定程度的"复魅"重新勾连起大地、艺术与人之间的审美想象,唤起人们寓于其生态审美本性中的"诗思",在与自我、社会、自然的间性互动中体悟一种存在论维度的救赎可能。
    • 袁微
    • 摘要: 精神生态研究在生态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拓展了生态批评的空间和视角。由海明威中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一部具有丰富生态意蕴的影片。主人公哈利的精神成长正是他与自然、社会和自我逐渐走向和谐的心路,他的精神生态构建了电影的叙事美学,提高了电影的艺术张力。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精神生态对于如何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至关重要。
    • 范林芳; 毛卫强; 冯瑞贞
    • 摘要: 本文结合当前儿童成长困境,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框架,通过文本细读和故事重构的方式,探讨小说《一岁的小鹿》中所建构的生态抚育观,研究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儿童抚育必须尊重自然法则,让儿童享受大自然风光与馈赠,接受大自然的洗礼,经受磨难,接受现实,直面生活,并与自然融合。
    • 杨芸
    • 摘要: 肖江虹的“民俗三部曲”,在自然生态方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在社会生态方面,表达了对传统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肯定与赞美;在精神生态方面,则体现出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冲突与和解。三部作品都充分反映了作者面对乡土社会渐趋式微的现状时,对乡土的拳拳眷恋,以及对城乡关系的深切反思。
    • 陈寿琴
    • 摘要: 从重庆、长江三峡走向世界的女作家虹影,她的小说从不同维度体现出中国生态思想的旨趣。以她的长篇小说《孔雀的叫喊》为例进行分析,该小说形象地讲述了三峡工程背景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虹影的这部小说通过不同的发展观念、人生态度、生态思想的互辩互动,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凸显了中国生态思想所追求的大和谐观念;通过自然生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生态下人与自我关系的书写,社会生态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描述,强化了作家主体精神、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之间和谐共融的生态审美观。
    • 金世红
    • 摘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新时代农业生态化发展,“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农业生态化发展,反映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的人与自然和睦协调、共存共荣关系,是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互通共融基础上协同发展。由李繁荣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9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书,以农业生态问题为研究视角,运用文本分析法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农业生态思想,从农业生态的概念界定、农业生产的阶段划分及农业生态的演变、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生态的关系3个方面介绍了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概况,深刻阐述了我国农业生态演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农业生态化的有效对策,为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启示。
    • 刘晓飞
    • 摘要: 如果从1980年代开始算起,中国生态文学迄今为止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当下中国的生态文学批评和生态文学创作都处于瓶颈期;生态批评翻译和运用国外理论较多,中国原创性的生态理论建构较少,像鲁枢元的“精神生态”理论和曾繁仁的“生态美学”这样突出的成果近几年更是付之阙如;生态文学创作方面,主题单调且创新寥寥,审美空间狭窄,缺乏动态多维的艺术空间。造成如此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态文学最本源的两个问题并没有搞清楚:生态文学的内涵及特征到底是什么?这关乎生态文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生态文学存在的根基。
    • 摘要: 2015年5月,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95年在海南大学成立的“精神生态研究所”及2002年在苏州大学成立的“生态批评研究中心”,至今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人文学科与生态学跨界研究机构。中心研究宗旨为:面对全球自然与人文双重危机,运用生态学的视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关注生态文化的时代走向,丰富生态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中心主任鲁枢元教授长期从事跨学科研究,在生态文化领城有开拓性贡献,在海内外拥有一定影响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