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艺学
生态文艺学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19年内共计61篇,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中国文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5952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河南社会科学、江淮论坛、新东方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转型期中国美学问题学术研讨会暨《曾繁仁美学文集》出版座谈会等;生态文艺学的相关文献由53位作者贡献,包括鲁枢元、刘昉昉、吴家荣等。
生态文艺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5952篇
占比:99.92%
总计:76013篇
生态文艺学
-研究学者
- 鲁枢元
- 刘昉昉
- 吴家荣
- 宋坚
- 张丽军
- 焦丽梅
- 覃新菊
- 万志海
- 于文秀
- 任华东
- 余谋昌
- 侯秀华
- 刘慧妹
- 刘文良
- 刘晗
- 刘锋杰
- 古海阳
- 古耜
- 吴承笃
- 周扬剑
- 周晓燕
- 姜桂华
- 孙士聪
- 孙妮娜
- 孙曙
- 常如瑜
- 常如瑜1
- 张勇
- 张守海
- 张杰
- 彭松乔
- 曹然霞
- 曾永成
- 曾繁仁
- 朱玉纯
- 李勇
- 李忠超
- 李晓明
- 汪振军
- 泓峻
- 潘华琴
- 潘甲涛
- 王先霈
- 王克俭
- 王霞
- 石海毓
- 董迎春
- 蔡同庆
- 袁霞
- 阚小琴
-
-
泓峻
-
-
摘要:
19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开启了生态学转向.现实世界发生的生态危机及来自西方的与生态批评有关的理论是促成这一转向的最为直接的动因,国内文艺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则为从生态角度思考文学问题提供了可能.在构建中国的生态文艺学理论体系时,国内学者不仅有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借鉴,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的继承.作为国内较早涉足该领域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鲁枢元教授1990年代的生态文艺学研究对认识当年国内的生态学转向的具体过程及其本土化特征具有标本意义.
-
-
常如瑜
-
-
摘要:
钱谷融是常州籍当代著名学者和文学批评家.他身处在现代与当代交界时期,他所接受的主要是民国时期的教育,任教和治学又集中在当代.在学术方面,他上承民国文人遗风,下启当代学者心智.在后辈学者中,他对鲁枢元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钱谷融与鲁枢元的通信多达九十余封,对书信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师承关系和思想源流.
-
-
常如瑜1
-
-
摘要:
钱谷融是常州籍当代著名学者和文学批评家。他身处在现代与当代交界时期,他所接受的主要是民国时期的教育,任教和治学又集中在当代。在学术方面,他上承民国文人遗风,下启当代学者心智。在后辈学者中,他对鲁枢元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钱谷融与鲁枢元的通信多达九十余封,对书信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师承关系和思想源流。
-
-
-
-
摘要:
鲁枢元(1946-),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创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命名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先后任教于郑州大学、海南大学、苏州大学,并曾受聘于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现为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在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及生态文化领域有开拓性贡献。已出版著作近二十种,代表作有《创作心理研究》《超越语言》《精神守望》《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空间》《心中的旷野》《陶渊明的幽灵》《文学的跨界研究》(共二卷)以及英文版著作等,主编有《文艺心理学大辞典》《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等,曾荣获第十三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柯布共同福祉奖”(美国)等。
-
-
-
侯秀华
-
-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生态美学开始在国内出现。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很多人文领域借助生态学的研究视角拓展自身的研究思路与范围。音乐学研究也在其中,至今已产生了一些富有创建性的成果。本文从学科关联性出发,探讨与生态音乐美学这个新兴学科有关的系列论题。
-
-
刘晗
-
-
摘要:
鲁枢元是我国生态文艺学的探索者、建设者,也是当今立足于中国本土且能够在国际生态批评界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批评学者.他在生态批评的理论贡献方面,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精神生态”的学术概念,视生态学为一种新型的世界观,拓展了生态批评的空间;建设生态文艺学学科,挖掘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以及独特的“绿色治学方式”等.通过梳理鲁枢元的生态学术思想思路,以期对我国的生态批评发展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
-
-
董迎春;
李忠超
-
-
摘要:
文学艺术具有审美的、教育的、伦理的功能,其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美的价值。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自然的对象化过程中,人建造的美的艺术与生态自然不断互相影响。本文在文艺美学的视域下重新审视文艺功能的生态观,探讨文艺精神价值的再创造在生态学上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