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59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19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12623篇;相关期刊2154种,包括学习与探索、文学教育、文艺研究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学术研讨会、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等;文学艺术的相关文献由4785位作者贡献,包括鲁枢元、张炯、刘文波等。

文学艺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19 占比:31.83%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12623 占比:67.87%

总计:18598篇

文学艺术—发文趋势图

文学艺术

-研究学者

  • 鲁枢元
  • 张炯
  • 刘文波
  • 彭会资
  • 本刊编辑部
  • 赵捷
  • 冯健男
  • 杨守森
  • 吴野
  • 张玉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司冉冉
    • 摘要: 意象与风格互相影响:意象对于风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善用意象有利于培养风格,典型的意象甚至可以代表风格;反过来,成熟鲜明的风格又有利于创构意象,并影响意象的象征性和灵动性。此外,意象和风格还具有统一性:意象与风格虽然是审美标准的不同形态,但在“真”与“美”的追求、“有我”与“无我”的转化上又表现出某种一致。
    • 金鸿为
    • 摘要: 康建中,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我省著名合唱指挥,学者,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国家二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云南省"四个一批"文学艺术贡献奖获得者和教育部"曾宪梓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教师三等奖获得者。主编出版400万余字《文华论丛》4卷等专业论著。
    • 徐吉军
    • 摘要: 钱穆《国史大纲》一书认为,宋代社会有三个新现象:一是学术文化的传播更加普及;二是政治权力解放得更加彻底,出现了"白衣卿相"的局面;三是社会阶级更加消融。宋代无论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还是文化的普及、文学艺术的繁荣、学术思想的深邃、宗教的兴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文明高度,而且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张几凡
    • 摘要: 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贯穿文艺理论发展史,以柏拉图、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美学,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念,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柏拉图的艺术模仿论认为,艺术作为模仿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作为模仿的艺术是低劣的技艺,而不是一桩严肃的事业。黑格尔则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同时认为艺术的作用就是再现现实和说明生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艺术与生活没有高下之分,艺术与生活本身就是两种形态的美,都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厘清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
    • 摘要: 张老师的学生时代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她生命中的语文老师,陪伴着她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也指引着她通过写日记、绘画、阅读以及写作一步一步向文学艺术世界不断迈进。而文学,正如张老师所说的那样--是热爱,是美丽风景,是对世界的无限遐想,是想把每一件美好与平凡小事记录下来的冲动。在与文学相遇的追梦旅途中,她在情感和思绪洪流的迸发与流露中,丰富了生命,成就了人生,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 摘要: 《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戏剧卷》编纂工作顺利完成2021年11月《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戏剧卷》(以下简称《戏剧卷》)出版问世,《戏剧卷》的编撰工作从2014年开始启动,成立机构、拟定篇目、组织编纂,至2021年2月验收定稿,历时7年,百余位修志人员倾力参与,终于得以付梓出版。
    • 周长赋
    • 摘要: 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其中包括文化振兴,而戏曲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担负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任务,它可以增强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自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传承本身既是艺术,也是政治。但话说回来,这不能成为戏曲故步自封而不进一步紧跟时代的理由。戏剧当然是文学艺术里的重要门类,我们既然这样认为,而又不能让戏剧特别是戏曲去表现现代题材,反映现代生活,显然是荒唐的不可想象的。
    • 夏德元; 严锋; 邓建国
    • 摘要: 人类生存既是实在生存,也是虚拟生存,但更多的是一种虚拟生存。因为只有人具备虚构的能力,能够通过想象和符号系统来实现群体的联系,借助媒介从自然界获取信息和能量,并按照自己的想象来改造自然,赋予实在界以意义。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的生存的虚拟性与实在性相互建构的历史。当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长期受制于媒介资源的匮乏,虽然也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创造了不朽的作品,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总体上始终是局促和窘迫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的感觉器官乃至大脑的功能得到延伸和拓展。电子媒介的发明,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时间和空间高度压缩,逐渐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为人类摆脱物理时空的限制,得以在虚拟时空放飞梦想创造了条件。构成元宇宙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则进一步凸显了虚拟的力量,并为人类的游戏化生存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
    • 石芳联
    • 摘要: 在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上,拥有着丰富的文化体系元素,不管是茶文化的内涵,还是茶文化所包含的各类物质元素,都是当今社会开展各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茶文化的研究不简单是关注内容层次,更应关注茶文学与文化本身茶是我们中国的传统饮品,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代表特色的中国文化体系,本文从茶文化历史入手,结合我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及影响。伴随茶文化的发展,选择合适的文学要素内容,从而更深层次的探索中国文学作品体系中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引用。
    • 江丽
    • 摘要: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西方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其作品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为著名,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