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建构

精神建构

精神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027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犯罪与改造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精神建构的相关文献由15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明、刘丽琴、姜建等。

精神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2.2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6027 占比:97.70%

总计:6169篇

精神建构—发文趋势图

精神建构

-研究学者

  • 王明
  • 刘丽琴
  • 姜建
  • 孟宪德
  • 张嫣格
  • 徐洁
  • 莫付欢
  • 韩鲁华
  • 颜克琼
  • 颜玉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慕江伟
    • 摘要: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是黄永玉多卷本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二部,耗时最久且部头最大。《八年》的主色调并非抗战图景,小说着重以“全面抗战”时期主人公寄居闽赣八年的生活经历为故事脉络。一方面循着张序子求学游历的足迹,围绕战争、生活、命运等时代问题对个体的裹挟,建构起抗战背景下属于青年人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侧重描写张序子闽赣时期随性的生活状态和闽赣民众诗意祥和的生活场景。
    • 倪胜利; 唐晚榆
    • 摘要: 起源于19世纪的生命哲学以非理性主义色彩反思和批判了极度膨胀的科技理性,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命与心灵生活的内在深度。生命教育是一种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柏格森生命哲学,为学校教育实现生命教育反“贫困”提供了重要视角。在柏格森的冲动绵延、直觉的哲学视角下,生命教育面临贫困、冷漠和绝望之战。生命教育应从知识建构、技能建构和精神建构三个实践维度反“贫困”,以唤醒生命冲动,体验生命綿延,感悟生命直觉。
    • 多洛肯; 侯彪
    • 摘要: 清代蒙古族女性诗人以少数民族的身份与视野,在长时期的中华文化熏陶成长滋润中,用汉语进行诗文创作,建构了诗意的文学精神家园。她们的诗作或语言精致典雅、清丽自然,或女性意识浓厚;她们既有诗作,也不忘创作批评,她们以独有的女性意识和诗学理念进行情感生命的诗化与开拓,使生命与诗歌完成融合,拓展出一片属于蒙古族女性诗人的审美丰裕空间领域,进行自我灵魂的建设与探索,最终确立了作为女性文学书写存在的永恒价值。蒙古族女性诗人诗化、艺术化的人生追求,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多重交融的理解,突出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认同。
    • 夏金华; 朱敏
    • 摘要: 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和找寻肇始于救亡图存,是被动意义上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主动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奋斗,书写了人类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画卷。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始于被动、发展于内生外鉴、成熟于自主创新。从启蒙、救亡话语逻辑向人民主体话语逻辑顺次展开,内含了由外鉴依附型向内生自主型转变、西方垄断现代化话语向东方类型现代化话语转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伟大的实践创造,贡献了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
    • 刘勇; 解楚冰
    • 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已走过120年历史,中文学科始终伴随着北师大的征程。中国现代文学是奠定北师大学术影响的一个重镇。梁启超、马裕藻、黎锦熙等近代学人,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一众新文学先驱共同奠定了北师大深沉厚重、古铸今的人文传统。改革开放之初,李何林再创北师大现代文学学科的新局面,王富仁等对“李何林鲁迅研究”的继承与发展,铸就了新时期北师大现代文学研究的又一个高峰。百多年来,北师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传统悠久、极富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形成了以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多文体研究并行,注重作家作品研究与史料建设,强调文学研究的当下价值等多重特点。北师大现代文学的学术传统,既有得天独厚的文学资源与思想资源,同时蕴含着先贤名师沉稳内敛、开拓进取的师大精神,彰显着中文学科的人文情怀,见证着北师大百年的荣光和艰辛,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的思想演进和时代风尚。
    • 陈彩林
    • 摘要: 微文学广告借助微信朋友圈这一民众生活平台,借助刷微信这一民众常态性生活方式,高频推出,形成了“典型情节-抢眼图片-代表章节”为主干的有机配套模式。它将受众对象定位于低收入浅思维型的打工群体,以白日梦的想象构建出极大占有金钱、权势与美色的理想化世俗生活状态,以刺激欲望与快感的心理方式将文学写作由形而上转为形而下,由精神转为肉体,由美感转为快感,在“为什么写”“写什么”与“怎样写”的基本环节上彻底呈现出时代文学的物化状态、贴肉状态与快感状态。
    • 程胜; 唐东堰
    • 摘要: 蒋光慈曾在莫斯科留学三年,回国后出版了诗集《新梦》,成为中国现代无产阶级诗歌的开创者.留苏期间,蒋光慈从一位深受中国古代"侠义"思想和西方无政府主义影响的知识青年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并选择"以笔为枪"从事革命事业.这个转变过程,留苏体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留苏体验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既有革命体验,也有非革命体验,它们都在蒋光慈的精神建构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在他的革命小说与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探究留苏体验对蒋光慈精神建构的影响为理解一代革命作家成长的心理历程以及准确解读其作品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 过晓伟
    • 摘要: 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一片茶叶、一杯茶水成为一篇科学的大道理、哲学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道家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提倡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善美。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北依斗山,南临运河,是名茶“太湖翠竹”的原产地,茶文化已成为地域传统文化,茶道的“静怡和真”的茶道四字谛更是渗透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由此,学校依托文化积淀,顺应文化需求,结合茶道精神建构特别的管理方式,努力成为一所有茶道精神特质的品质学校。
    • 丁月华; 彭泰祺
    • 摘要: 中国社会实践艺术介入乡村的精神建构是在乡村原有的精神符号之上的适当重构以及再创造,需要考虑在地关系的营建。艺术介入乡村理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有的放矢地审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包括艺术介入乡村的项目资金的来源保障、艺术家的生存保障、艺术家与农村管理的各级部门的沟通以及村民的配合和乡村文脉的保护等诸方面。
    • 马季
    • 摘要: 网络小说往往将时代缩影建立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作品的主角,唯有如此,才能在特定的空间里构建起一个神奇的世界,并以此带动读者的情绪,形成读写之间的互动关系。任怨的网络小说《神工》在艺术形式上充分运用互联网特征——套路、脑洞、硬核,以校园科研和军工技术发展为叙事主体,通过环境的丰富性和人性的多元性夯实了小说的基础,以诙谐的笔法塑造了对国家工业科技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形象。作品将日常生活和富有想象力的神奇世界构建在同一个维度,在大众审美的沃土上浇灌与培育出超拔于凡尘的精神根系。《神工》里的郭泰来作为凡人英雄形象,身上兼有俗世价值观和英雄情结,他有善念,也有鸡贼的想法;他向往富裕的生活、美好的爱情,能够不辞劳苦,勤奋工作,积小成大;在蒙受冤屈时,他能够平静对待,伺机出击;面对金钱,他有自己的小算盘,而在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大是大非上,他能看清前面的道路,直道而行。作品以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为基点,将郭泰来在不同领域的成长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对接当代中国在工业、国防、科技和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探索不同时空和环境下的国家话语方式,并由此揭示科技强国的时代精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