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蒋光慈

蒋光慈

蒋光慈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篇、专利文献271676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东岳论丛、江汉论坛、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蒋光慈的相关文献由24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新、陈红旗、吴腾凰等。

蒋光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71676 占比:99.90%

总计:271948篇

蒋光慈—发文趋势图

蒋光慈

-研究学者

  • 李新
  • 陈红旗
  • 吴腾凰
  • 江琼
  • 史挥戈
  • 哈晓斯
  • 张大明
  • 徐昌洲
  • 牟昭
  • 龚济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燕世超
    • 摘要: 蒋光慈英雄气质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有着直接关系。他少年时期在安徽金寨县生活,受淮夷文化、侠文化和荆楚文化影响,形成英勇无畏、自由放任的豪迈性格,心怀不平、敢作敢为的侠肝义胆和革故鼎新、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在安徽芜湖求学期间受俄国无政府主义和英国大诗人拜伦影响,表现出侠客式反抗者和东亚革命歌者的风范,为其日后投身于革命文学事业塑造了刚健的诗性人格。
    • 夜芷
    • 摘要: 月下雾色氤氳。凉风作响,带着无尽的相思意,吹动了他的发梢。“若瑜——”工作一天的蒋光慈不知何时有了困意,不觉在书桌上扶额入眠,又倏地被风声惊醒。他又梦到她了。梦醒,雾散,他微微叹息,起身关好门窗,将桌上繁杂的文件放入抽屉。抽屉的底层,露出一封封整齐摆放的信笺,从不许任何人触碰。
    • 陈尚达
    • 摘要: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自问世后遭受诸多批评,且争讼不断.对其负面评价包括小资产阶级身份批评、作品政治性错误指责和作者自杀情节安排失误等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探讨作品文本的对比叙事和丽莎"哀怨"中的思想观念转变,透视作品对比与转变中的革命叙事逻辑.
    • 李钧
    • 摘要: 蒋光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现象级"作家,其创作具有巨大的阐释价值和学术增殖意义.从文体学和主题学层面来看,蒋光慈的报告文学式小说是跨文体的非虚构写作,不仅具有文体创新价值,更以实录精神和阶级意识为现代中国留下了"历史的证据",因而在中国新文学由启蒙文学向普罗文学和"人民文学"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现实主义文学"源流来看,蒋光慈小说批判"资本的权力"和都市贫富分化现象,更接近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本质,不仅使茅盾藉以扬弃了普罗文学的幼稚病进而创作出具有经典意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制《子夜》,而且对于今天反思"无边的现实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程胜; 唐东堰
    • 摘要: 蒋光慈曾在莫斯科留学三年,回国后出版了诗集《新梦》,成为中国现代无产阶级诗歌的开创者.留苏期间,蒋光慈从一位深受中国古代"侠义"思想和西方无政府主义影响的知识青年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并选择"以笔为枪"从事革命事业.这个转变过程,留苏体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留苏体验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既有革命体验,也有非革命体验,它们都在蒋光慈的精神建构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在他的革命小说与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探究留苏体验对蒋光慈精神建构的影响为理解一代革命作家成长的心理历程以及准确解读其作品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 孙琴安
    • 摘要: 1949年开国大典以后,由于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文学观念和创作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长三角作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达地区之一,也面临着这一新局势及其转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三角地区为文学提供了一方沃土。这里不仅出现了鲁迅、胡适、茅盾、刘半农、叶圣陶、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戴望舒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而且文学思潮活跃,文学流派众多。在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下,又涌现了一批中共早期党员和领导人,如陈独秀、张太雷、瞿秋白、俞秀松、李汉俊、茅盾、张闻天、邵力子、陈望道、蒋光慈等,因而中国共产党在沪诞生,绝非偶然,有其思潮活跃、地缘环境等多种因素。
    • 花艳红
    • 摘要: 蒋光慈的作品是革命文学传播的特殊标本。蒋光慈的成功有赖于上海现代图书市场,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众多大众化因素。其小说的通俗性因素无意中契合了图书市场需要,包括感伤哀怨的格调、才子佳人的现代演绎、传统的女性观念和物化的女性书写以及才子形象的自我塑造等。蒋光慈对通俗性因素理念上的拒斥和实践上的趋近形成了蒋光慈矛盾的作家认同。他的革命文学也是“五四”先锋的新文学下沉到市民阶层的特殊产物。
    • 张全之
    • 摘要: 蒋光慈是现代作家中对工人运动关注最多的作家,他力求像报告文学一样如实呈现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壮阔景象,充分表达无产阶级革命的乐观精神,为此在《少年飘泊者》中大段抄录罗章龙的纪实报道《京汉工人流血记》。抄袭保证了对事件记录的真实性,但由于这些素材没有内化为作家的主体体认,所以与小说中的想象部分很难融合,导致其小说出现人物形象脸谱化和人物性格类型化的特征,所以如何处理"纪实"与"想象"的关系,是蒋光慈工运小说创作面对的最大困境。由于蒋光慈将民众解放和幸福的希望都寄托于工人运动,所以他将工人运动(革命)神圣化,使之成为一种"新宗教"。
    • 江琼
    • 摘要: 少年蒋光慈与同乡好友李宗邺在芜湖五中同班读书,他们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道路上携手共进.两人最初都作为无政府主义信仰者,活跃于五四安徽爱国革命运动前列.之后,蒋光慈幸运地"遭遇"马克思主义真理,而李宗邺的真理追寻之路曲折坎坷.从蒋光慈、李宗邺的信仰演进轨迹来看,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对早期进步青年的价值认知、正确道路选择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蒋光慈、李宗邺殊途同归,都在各自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爱国主义足迹,都为新中国的建立、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了独特贡献.
    • 王凤霞; 江琼
    • 摘要: 在20世纪初的中华大地上,陆续成长起来一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拓荒者.出生于皖西金寨的蒋光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他在思想上受到过苏联无产阶级文学以及日本普罗文学影响,但究其革命文学思想萌芽发展还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蒋光慈在十年创作的黄金时间里,以他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与时代责任感,把他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社会变革的矛盾之中,用无产阶级的语言表述,在一大批革命文学家中独树一帜,有着非常积极以及深远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