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催化剂失活

催化剂失活

催化剂失活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8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篇、会议论文59篇、专利文献649806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炼油技术与工程、石化技术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全国中氮情报协作组第29次技术交流会、中国化工学会2010年年会暨第二届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论坛、2010全国甲醇合成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催化剂失活的相关文献由98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定、孔渝华、宁平等。

催化剂失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5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49806 占比:99.95%

总计:650124篇

催化剂失活—发文趋势图

催化剂失活

-研究学者

  • 李小定
  • 孔渝华
  • 宁平
  • 于静
  • 任杰
  • 周红军
  • 唐晓龙
  • 易红宏
  • 王先厚
  • 王红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正文
    • 摘要: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300kt/a烷基化装置采用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发的新型复合离子液体烷基化技术,在装置试运行期间,复合离子液体催化剂因各种原因多次出现失活现象,导致装置连续运行不足一个月时间。经过不断摸索,研究分析催化剂失活前后系统反应温升、循环异丁烷中烯烃含量以及烷基化油产品干点和氯含量等关键指标变化,提出针对原料杂质类别及含量控制、合适反应烷烯比、酸烃比、叔丁基氯和活性剂加入量等导致催化剂失活因素的对策,从而大幅减少了离子液体催化剂失活现象,装置在后半年基本实现了低负荷稳定运行,为复合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技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生产经验。
    • 刘晨; 莫莉; 张旭龙; 汪博
    • 摘要: 简要介绍了臭氧催化氧化在石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概况,采用中石化长岭分公司污水处理厂的臭氧催化剂,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分析,并通过研究有无催化剂、反应停留时间、臭氧浓度、臭氧流量等工艺条件对催化剂去除COD性能进行试验评价,得出催化剂失活原因:(1)高密沉淀池控制不稳,后絮凝堵塞催化剂表面;(2)硅含量增加影响催化剂的活性组元;在最优的工艺条件下采用超声酸洗的催化剂运行两周时间,初始活性能短暂恢复至新鲜剂的80%左右;针对催化剂的研发需要有针对性地研发低成本、易制备、可回收、重复使用率高的专属高效复合型催化剂。
    • 王康; 李涛; 张海涛
    • 摘要: 采用Langmuir-Hinshelwood型双速率动力学模型方程对CH_(3)OH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本征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同时探讨了反应条件对CH_(3)OH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出口气体中CO和CO_(2)摩尔流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较吻合,说明所采用的双速率动力学模型适用。考察CuO/ZnO/Al_(2)O_(3)改性催化剂在200°C和300°C下的失活现象,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有热烧结、催化剂比表面积减小、介孔比例减少、活性组分CuO流失、CuO晶粒变大等,但高温反应产生的高含量CO对催化剂失活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 曾婧
    • 摘要: 非均相催化剂失活是石油化工催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及问题,通常是因为催化剂表面被其它物质覆盖,催化位点失活而导致的。文中针对流化催化裂化(FCC)、加氢处理(HDT)和催化重整3个反应工艺,综述了其催化剂失活机理,通过分析催化剂失活原因,认为中毒、结垢、烧结、化学降解以及机械磨损等因素造成催化剂不同程度失活。FCC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焦炭沉积在催化剂表面是催化重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而催化剂酸性位失活是典型的中毒失活。HDT过程中产生的H2S是导致催化剂中毒失活的主要原因,并因金属和焦炭对催化剂多孔结构的堵塞,催化剂活性会在反应初期大幅下降。
    • 陈炳旭; 顾龙勤; 曾炜; 陈亮
    • 摘要: 研究正丁烷氧化制顺酐用VPO催化剂稳定性规律及失活机理。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对催化剂进行近6000 h稳定性测试,并通过XRD、FT-IR、N_(2)吸附-脱附、XPS和氧化还原滴定等手段对反应前后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无补磷条件下,随着反应的进行,催化剂性能逐渐下降,V^(5+)相态逐渐减少,V^(4+)相态稳定存在,V平均价态降低;催化剂表面的P先行流失,接着体相的P扩散至表面,并随着反应进行继续流失,同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显著增加,造成催化剂的失活。
    • 摘要: 工业上通常采用蒸汽裂解方法将乙烷分解成更小的分子,经蒸馏获得乙烯。但产物中的少量乙炔会使催化剂失活,乙烯无法完全转化为塑料,因此乙烯聚合之前乙炔必须脱除或转化为乙烯。众所周知,将乙炔脱除或转化为纯乙烯的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科学界一直在寻找替代方法。乙炔加氢转化反应需要高温和高压,消耗大量的能量,还需要贵金属催化剂,如钯。由于这一过程需要化石燃料制备的氢,所以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 刘剑利; 朱春蕾; 刘爱华; 刘增让; 徐翠翠; 宋宛霖; 王国玮
    • 摘要: 为研究羰基硫水解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对PG新剂及旧剂进行了表征。低温氮气吸脱附实验表明:PG新剂比表面积大于330m^(2)/g,使用后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20%以上,平均孔径增大,孔体积略有减小。SEM(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表明:新鲜剂表面颗粒形貌均匀,失活催化剂比表面积减小,孔体积减小,孔道变大。XRD(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PG新剂主要由AlO(OH)和Al_(2)O_(3)两种晶相构成,使用后催化剂除AlO(OH)相外,均新增Al(OH)_(3)相,且随床层高度下移,Al(OH)_(3)衍射峰强度逐渐削弱。XRF(X射线荧光法)结果表明:PG新剂主要组成为氧化铝和少量氧化钠,反应后催化剂上积聚了一定量的含碳、氮和硫的物质,且氧化钠的含量有所降低。CO_(2)-TPD(CO_(2)程序升温脱附)结果表明:PG新剂上存在丰富的弱碱性中心,而反应后催化剂上硫等杂质的沉积导致弱碱性中心数量显著减少。
    • 王峥; 许锋; 罗雄麟
    • 摘要: 在乙炔加氢反应器的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乙炔加氢反应大部分在第一床层,加氢反应放出的大量热量使得床层内温度高于最佳反应温度范围,致使乙烯选择性降低,乙烯产量下降,而在进行全周期操作优化时并未考虑到此问题。因此,首先考虑温度对绿油累积的影响,修正了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方程;其次,为保证反应器各床层内温度都在最佳反应温度范围,从化学反应工程理论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两个角度出发,给出两种反应器各床层乙炔转化率分配方案;最后,在常规全周期操作优化模型中添加乙炔转化率约束,建立全周期乙炔转化率分配操作优化模型,并对两种乙炔转化率分配方案进行全周期操作优化。优化结果表明,两种乙炔转化率分配方案操作优化的乙烯产量要远远高于常规操作优化,且乙炔转化率方案为33∶33∶33时,乙烯产量最高,而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乙炔转化率分配方案为43∶47∶10时具有更好的效果。
    • 赵兴春
    • 摘要: 准东煤燃用被广泛关注的是其沾污结渣特性,但实际上准东煤煤灰特性对脱硝催化剂的失活有重大影响,准东煤水分含量大,碱金属含量高,尤其是准东煤煤灰中的CaO含量大,部分煤灰分析CaO含量达40%,同时部分准东煤SO3含量也较高,对脱硝催化剂造成不利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准东煤的特点,同时分析了准东煤特性对脱硝催化剂失活的影响,提出脱硝催化剂选择的注意事项,对准东煤催化剂选型方案有一定指导的意义。
    • 宋寿亮; 黄昌敏; 刘道勋; 毛东辉
    •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某石化公司Unipol气相流化床聚丙烯装置反应器开车的工艺过程,分析了开车过程中反应器注入催化剂后不建立反应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