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甲醇合成

甲醇合成

甲醇合成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60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3篇、会议论文186篇、专利文献188591篇;相关期刊213种,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然气化工、气体净化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2011年中国甲醇产业大会、2010全国甲醇合成技术交流研讨会、2008年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论坛等;甲醇合成的相关文献由262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海波、仇冬、许仁春等。

甲醇合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3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186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88591 占比:99.50%

总计:189540篇

甲醇合成—发文趋势图

甲醇合成

-研究学者

  • 陈海波
  • 仇冬
  • 许仁春
  • 于杨
  • 房鼎业
  • 毛春鹏
  • 徐洁
  • 亢万忠
  • 应卫勇
  • 朱炳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2021年11月9日,科莱恩公司宣布与法国液化空气工程建设公司合作开发了甲醇合成MegaZonE新型催化剂分层技术。该技术基于科莱恩公司甲醇合成MegaMax系列催化剂,将几种不同活性的催化剂分层装填以优化甲醇合成反应器的热量管理和催化剂整体性能。由于各催化剂床层是根据不同反应路径而定制的,可大幅延长催化剂的运行寿命并提高甲醇产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 乔小亮
    • 摘要: 为解决传统甲醇合成压缩机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干气密封失效所导致的停机而造成的损失,在对当前压缩机干气密封失效问题和主要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消除异常轴向力和保证供气满足密封气两方面对干气密封进行技术改造,并对改造后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 吉日照
    • 摘要: 随着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甲醇整体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对甲醇合成工艺过程的研究以及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推动我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 李龙泰; 杨彬; 高彪; 王逸夫; 张玲霞; 石原达已; 齐伟; 郭利民
    • 摘要: 采用催化加氢的方式将CO_(2)转化为甲醇,既可以减少CO_(2)排放,又制备了化学品,该反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氧化铟(In_(2)O_(3))作为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由于其较高的CO_(2)活化能力和甲醇选择性,被科研工作者广泛研究.其中,将具有良好解离H2能力的过渡金属元素引入In_(2)O_(3)(M/In_(2)O_(3))是有效提高催化剂性能的策略之一,然而,M/In_(2)O_(3)体系催化CO_(2)加氢反应机理及活性位点仍不清楚.本文引入Co制备了In-Co二元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应用于CO2加氢制甲醇,结果表明,相较于In_(2)O_(3),In-Co催化剂性能有很大提升,其中In1-Co_(4)催化剂上甲醇时空产率(9.7 mmol·g_(cat)^(-1) h^(-1))是In_(2)O_(3)(2.2 mmol·g_(cat)^(-1) h^(-1))的近5倍(反应条件:P=4.0 MPa,T=300°C,GHSV=24000 cm^(3) _(STP) g_(cat)^(-1) h^(-1),H2/CO_(2)=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Co是金属元素的主体,In-Co催化剂中Co催化CO_(2)甲烷化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本文还通过多种技术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结构与反应选择性转变间的关系.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催化剂结构以及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H_(2)还原气氛诱导下,In-Co催化剂表面发生重构,形成以CoO为核,以In_(2)O_(3)为壳的核壳结构,其在高压反应后仍能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该核壳结构可以显著增强In-Co催化剂吸附及活化CO_(2)的能力.CO_(2)加氢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Co催化剂上H_(2)分压对CO_(2)加氢为零级反应,而H_(2)分压在In-Co上的反应级数为正数;In-Co催化剂上,CO_(2)分压的反应级数接近于零,表明CO_(2)及其衍生物在In-Co的表面吸附饱和,但在纯Co上,则不会发生这种饱和吸附.通过原位DRIFTS研究了催化反应路径和关键中间物种的吸附及反应行为,发现CO_(2)加氢在纯Co和In-Co上的催化机理均遵循甲酸盐路径.在该催化路径中,CO_(2)首先加氢为甲酸盐(*HCOO)物种,随后加氢为甲氧基(*CH_(3)O).*CH_(3)O在Co催化剂上进一步加氢生成CH_(4),而*CH_(3)O在In-Co催化剂上则会脱附生成CH_(3)OH.根据表征结果,本文认为,在还原性气氛下,In-Co发生了重构并生成表面富In_(2)O_(3)的核壳状结构,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对CO_(2)和含碳物种的吸附能力.Co和In-Co催化剂对CO_(2)加氢反应选择性的差异归因于催化剂对CO_(2)和对*HCOO等含碳中间物种的吸附稳定性不同.CO_(2)及其衍生的含碳中间物种在In-Co催化剂上的吸附能力比在Co催化剂上强,形成了较合适的催化剂表面C/H比,从而使*CH_(3)O能够脱附为CH_(3)OH,而不是进一步加氢为CH_(4).综上,本文研究为高活性In-Co催化剂体系在CO_(2)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机理及行为提供了解释,为金属-氧化铟(M-In_(2)O_(3))催化剂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 刘影; 刘晓放; 夏林; 黄超杰; 吴兆萱; 王慧; 孙予罕
    • 摘要: 近年来,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醇被视为有望解决温室效应和燃料枯竭的有效途径。目前,铜基催化剂因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然而,竞争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产生的CO导致甲醇选择性较低,同时副产物水引起Cu发生不可逆烧结,进而降低甲醇产率。众所周知,CO能够调整分子的表面竞争吸附和活性位的氧化还原行为,本工作拟向原料气中掺入具有还原性的CO以抑制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和防止表面氧化中毒。另一方面,通常认为铜基催化的CO_(2)加氢制甲醇是结构敏感性反应,不同的前驱体能够显著影响催化剂结构和形貌,进而影响催化活性。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和蒸氨法制备了含有类水滑石前驱体(CHT-CZA)和复合物前驱体(CNP-CZA)结构的Cu/ZnO/Al_(2)O_(3)催化剂。随后,为探究CO掺杂后反应机理,在250°C,5 MPa的反应条件下,含有不同比例CO的原料气中(CO_(2):CO:H_(2):N_(2)=x:(24.5−x):72.5:3)评价两种催化剂对甲醇合成的性能。评价结果显示两种催化剂反应性能趋势相同,随着CO含量增加,CO_(2)转化率和STY_(H2O)不断降低,STY_(MeOH)逐渐增加。X射线光谱(XPS)显示随CO含量增加,催化剂表面还原性Cu比例增加。评价和表征结果说明CO引入抑制了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发生,通过还原被H_(2)O氧化的活性Cu表面,促使更多的活性Cu位点暴露参与甲醇合成。另一方面,透射电镜(TEM)显示掺杂的CO会过度还原而引起颗粒团聚,导致催化剂逐渐失活。相比之下,含有水滑石前驱体的催化剂在任何气氛下均表现出更加优越的反应性能和长周期稳定性。这可归因于类水滑石前驱体独特的片层结构通过结构限域作用有效避免了因CO过度还原而导致的金属颗粒团聚,从而减少活性位点损失。
    • 李万林
    • 摘要: 5500 t/d大型甲醇合成装置投运5个月后,因结蜡严重,粗甲醇空冷器、粗甲醇水冷器和MTO级甲醇冷却器换热效果下降,影响装置的高负荷运行。对MTO级甲醇冷却器中的蜡状物进行分析,初步判定其成分为正三十二烷,且含有部分不饱和烃,熔点为68~91°C。根据成分分析结果,对粗甲醇冷凝器、粗甲醇调节冷凝器实施了在线除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甲醇合成装置的稳定运行。
    • 韦慧; 张凡; 蒋复国; 马琳鸽; 李永龙
    • 摘要: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多组添加TiO_(2)助剂改性的Cu-ZnO-Al_(2)O_(3)(CZA)基甲醇合成催化剂(TiO_(2)掺杂CZA,即TiO_(2)/CZA,TiO_(2)/CZA=0/10,0.5/10,1.0/10,2.0/10和3.0/10),采用氮气吸脱附BET、H_(2)-TPR、NH_(3)-TPD和SEM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不同助剂添加量对合成气制甲醇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_(2)助剂可以调变催化剂活性组分铜物种的分散度、比表面积、晶粒大小和形貌结构等。其中TiO_(2)/CZA比低于0.5/10时,催化剂具有粒度小、颗粒分布均匀的特点,能够促进Cu物种分散,使催化剂表面酸性降低,有利于催化剂表面对CO和H_(2)的吸附和活化,促进CO转化和甲醇的生成。当TiO_(2)/CZA比为0.5/10时,催化剂比表面积为102.20 m^(2)·g^(-1),CO转化率为64.2%,催化剂活性最好;而当TiO_(2)/CZA比高于0.5/10时,过量助剂可能占据催化剂孔道和覆盖表面活性位,降低活性组分分散性,造成CuO与H_(2)有效接触减少,催化活性下降。因此,添加适量TiO_(2)助剂可促进CO加氢反应合成甲醇,增强CZA催化剂的耐热稳定性。
    • 王剑锋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甲醇合成过程工艺条件和费托合成过程工艺条件的对比分析,提出合成气中羰基铁在甲醇合成催化剂上分解并沉积铁元素,继而催化了费托蜡合成副反应是系统产生蜡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产生蜡的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装置运行效能。
    • 程玲玲
    • 摘要: 随着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作为当今化工产业重要的工业原料,如何提高甲醇产品的整体品质,并使其合成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达到行业需求,已成为行业内关注的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甲醇合成反应原理、操作流程以及合成方法,随后介绍了甲醇合成塔,最后介绍了甲醇合成工艺优化措施,包括工艺参数优化、处理设备优化以及控制措施优化,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 郭佳; 王剑锋
    • 摘要: 通过对陕西咸阳化工公司连续三炉催化剂生产数据和卸出催化剂吸附杂质元素的综合分析,认为在当前工艺条件下,合成气带入合成催化剂并沉积的铁元素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在对过程设备和流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铁元素主要来自高压锅炉给水和CO对碳钢材料的腐蚀,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保护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