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胆固醇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2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5969篇;相关期刊783种,包括心血管病学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高胆固醇血症的相关文献由469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绿娅、赵水平、张明明等。

高胆固醇血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02 占比:24.96%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62%

专利文献>

论文:5969 占比:74.42%

总计:8021篇

高胆固醇血症—发文趋势图

高胆固醇血症

-研究学者

  • 王绿娅
  • 赵水平
  • 张明明
  • 贾汝汉
  • 蔺洁
  • 刘红燕
  • 郑振声
  • 马虹
  • 宋光耀
  • 丁国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珩; 王强; 王晓霞; 黄敏
    • 摘要: 目的:探讨膜性肾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医院2016年-2020年收治的92例膜性肾病患者资料,比较高胆固醇血症组患者和正常胆固醇组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的差异。结果:高胆固醇血症组患者年龄、舒张压、血尿素氮、甘油三酯、小动脉管壁增厚比例、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比例和炎症细胞浸润比例均较高,而血白蛋白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血白蛋白和肾小球节段性硬化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膜性肾病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肾脏损害更严重,血白蛋白和肾小球节段性硬化为其独立相关因素,积极控制血胆固醇水平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彭煦棠; 杨喜艳; 何谷良
    •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用经典名方泽泻汤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平台查询泽泻汤的活性成分及相关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OMIM、DrugBank数据库获取高胆固醇血症的相关治疗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方剂-中药-成分-靶标网络图,分析用泽泻汤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关键靶标,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用泽泻汤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关键靶标有NCOA2、NR3C2、NR3C1、ENPP1、HMGCR、ITGAL、HDAC2、MTOR、AR、PTGS2、F2、NOS3等。经分子机制研究发现,泽泻汤对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作用可能与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内分泌系统等有关。结论:NCOA2、NR3C2、NR3C1、ENPP1、HMGCR、ITGAL、HDAC2、MTOR、AR、PTGS2、F2、NOS3等是用泽泻汤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关键靶标。泽泻汤对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作用可能与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内分泌系统等有关。
    • 史雪杰
    • 摘要: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胆固醇血症对患者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1年3月于沈阳二四五医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药组及联合组,各100例。单药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口服,联合组给予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酸激酶(CK)、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CIMT。结果:治疗4、8周后,两组LDL-C、HDL-C、TC、TG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联合组LDL-C、TC低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CK、ALT、AST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CIM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CIMT低于单药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较单纯瑞舒伐他汀治疗更有利于降低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安全有效。
    • 吴丽芳
    • 摘要: 以社会热点“高胆固醇血症”为单元境脉,整合教材知识以“情境-问题-活动-评价”为路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人类健康问题,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 闫辉; 逄璐; 李雪迎; 杨文双; 蒋世菊; 刘平; 闫存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单中心就诊患儿血浆胆固醇水平异常情况及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有胆固醇检测结果的2~18岁儿童血浆胆固醇水平。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采用清除法检测,计数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结果:调查有效数据11829例,其中男性7087例,女性4742例。TC升高儿童1822例(15.4%),LDL-C升高儿童1371例(11.6%),HDL-C降低儿童2798例(23.7%),胆固醇水平异常儿童总和4427例(37.4%)。非常见继发性高脂血症病因就诊儿童7835人,其中TC升高儿童731例(9.3%),LDL-C升高儿童561例(7.2%),HDL-C降低儿童1886例(24.1%),胆固醇水平异常儿童总和2576例(32.9%)。不同疾病就诊儿童中,胆固醇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升高及LDL-C升高发生率的前三位主要就诊原因均分别为“血脂异常”“泌尿系统疾病”“营养性疾病”。除小儿内科外,其他科室送检的1257例患儿血脂检测样本中,300例存在胆固醇水平异常(23.8%),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患儿70例(5.6%),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儿44例(3.5%),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儿224例(17.8%)。在非常见继发性高脂血症病因就诊儿童中,因LDL-C≥140 mg/dL(3.6 mmol/L)需要进一步排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儿共365例,占该部分患儿的4.6%。结论:就诊儿童胆固醇异常发生率高,在原发病诊治的同时加强胆固醇管理不仅有助于控制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也为及时发现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提供可能。
    • 柳勇
    • 摘要: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体力劳动明显减少,但压力大、运动少、加班熬夜成为常态,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公认的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某些癌症等。《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及以下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0%和10.4%;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
    • 赛比努尔·图尔荪尼亚孜; 朱洪涛
    • 摘要: 儿童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疾病结局异质性强,从自发性缓解,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缓慢进展至肾功能衰竭(CKD3-5级),进行性肾功能丧失或迅速进展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近来以终末期肾病(ESRD)和(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大于50%为研究终点的多项研究中发现,肾活检时和随访过程中大量蛋白尿,肾活检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年龄,牛津病理分类系统各项病理改变,肾小球系膜C4d沉积等指标为预测IgAN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 孙志军
    • 摘要: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水平,可有效地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这一理念已是心血管病医生的共识。但在China-PEACE调查中,33.8%的人有血脂异常,3.2%的人已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 刘宝贵; 陈致印; 张杨玲; 刘恩硕; 韩淑敏; 肖文军
    • 摘要: 以成功造模肥胖及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高脂饲料为基础,以辛伐他汀为阳性对照,比较研究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83.3 mg·kg^(-1)·d^(-1))+L-茶氨酸(16.7 mg·kg^(-1)·d^(-1))、EGCG(100 mg·kg^(-1)·d^(-1))和L-茶氨酸(100 mg·kg^(-1)·d^(-1))连续灌胃高脂饮食SPF级SD大鼠56 d,以探究L-茶氨酸及EGCG预防肥胖及高胆固醇血症的协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高脂饮食组大鼠体重和血脂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体重已超过正常组体重的21.2%,血清总胆固醇超过正常组的79.9%,说明肥胖及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大鼠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所有干预组均能有效抑制长期高脂饮食大鼠体重的增长及血脂水平的升高;与L-茶氨酸组相比,EGCG+L-茶氨酸联合干预组体重、血脂、肝脂以及肝脏氧化还原状态均显著改善(P<0.05);与EGCG组相比,EGCG+L-茶氨酸联合干预组在体重、腹腔脂肪质量、肝脏系数、器官指数、肝脏丙二醛含量、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血清载脂蛋白B100含量、载脂蛋白B100/A1比值以及肝脏脂质积累方面表现出更好的作用效果;与辛伐他汀组相比,只有EGCG+L-茶氨酸联合干预组的体重、腹腔脂肪质量以及肝脏TG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病理切片显示,长期高脂饮食所致肥胖及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组织和器官脂质大量积聚,而EGCG+L-茶氨酸联合干预组则明显改善。由此说明,L-茶氨酸及EGCG在预防肥胖及高胆固醇血症方面具有协同调节作用。
    • 柏帆; 唐露霖; 尚文斌
    • 摘要: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可简易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基于两者在病因、病理机制和预后上的差异,现代医学对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已有明确区分,然而目前中医对于高脂血症临床辨治大多数较为笼统,并未将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分类。文章基于历代医家观点和现代研究结果,总结以上两种疾病机制、证型、用药等,探究其区别性与差异性,提出"湿热夹瘀"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基本病机,治疗以清热化湿、祛瘀活血法为主;"痰胜脾虚"是高胆固醇血症的基本病机,治疗以健脾益气、化痰降浊法为主的理论假说,为临床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