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轻工业与手工业>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
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

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宁夏吴忠
  • 出版时间: 2015-09-14

主办单位:达能营养中心

会议文集: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了解孕期膳食结构对孕妇营养状况、新生儿出生体重、早产发生率的影响,为科学指导孕妇合理膳食,改善妊娠结局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2013年7月-12月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待产的160例孕妇进行营养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测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应用秩和检验和秩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分析孕期膳食摄入情况对孕妇营养状况及新生儿发育的影响.rn 结果:调查人群谷类及薯类、畜禽肉类、水产类、奶类及制品摄入不足比例高.足月分娩的孕妇,孕期坚果、大豆、畜禽肉类摄入量显著高于提早分娩孕妇(P<0.05).畜禽肉类及水产类的摄入量与孕期增重呈正相关(P<0.05).膳食结构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不具有统计学关联(P>0.05).rn 结论:部分孕妇膳食结构不合理,多种食物未达到或超过推荐摄入量.畜禽肉类、大豆及坚果类摄入量低与早产发生率高有关.孕妇畜禽肉类及水产类摄入量与孕期增重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探索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成年后患血脂异常风险的影响,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2年基线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各出生队列通过研究对象的出生日期进行分组,通过将各暴露队列与未暴露队列血脂异常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生命早期不同时期饥荒暴露对成年后血脂异常的风险的影响.rn 结果:未暴露、胎儿期暴露、婴儿期暴露和幼儿期暴露队列血脂异常率分别为7.2%、9.9%、8.6%和8.0%,在重度影响地区,各队列血脂异常率分别为7.0%、10.6%、8.8%和8.8%;而在轻度影响地区,各队列血脂异常率分别为7.4%、8.7%、8.4%和6.5%.与未暴露队列相比,仅重度影响地区胎儿期暴露队列的血脂异常率显著高于未暴露组(10.6%vs7.0%,P<0.05);经多重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重度影响地区胎儿期饥荒暴露后其成年期血脂异常的风险是未暴露队列的159倍(OR=1.59,95%CI:1.01-2.49,P=0.044).rn 结论:胎儿期饥荒暴露可能增加成年期患血脂异常的风险.
  • 摘要:目的:研究苏州地区新生儿脐血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健康状况.rn 方法:2012年7月~2013年1月在苏州九龙医院产科病房通过参考病历和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基本信息、本次妊娠相关情况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研究新生儿脐血25(OH)D、Ca、P、PTH、ALP、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分析脐血25(OH)D水平与相关指标、相关因素的关系.rn 结果:通过883对孕妇及其新生儿的研究,未发现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与新生儿体征之间的关系.妊娠剧吐、产钳产、臀位的孕妇其血清25(OH)D水平均为不足或缺乏(<30ng/ml).新生儿脐血25(OH)D平均水平为15.63±9.58ng/ml,75.4%的脐血25(OH)D缺乏(<20ng/ml),仅6.2%的脐血25(OH)D充足(>30ng/ml).随着脐血25(OH)D水平的增加,脐血PTH水平逐渐降低.脐血Ca、P、ALP、BLAP在脐血25(OH)D各水平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脐血25(OH)D水平对新生儿体征无影响.脐血25(OH)D与PTH之间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很弱,Spearman相关系数r=-0.07,P=0.028.脐血25(OH)D与ALP之间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很弱,Spearman相关系数r=-0.13,P=0.014.rn 结论:围产期妇女与新生儿脐血25(OH)D水平普遍较低.应重视对妊娠期妇女维生素D的补充,以保证孕妇和新生儿对维生素D的需求.本调查掌握了围产期妇女与新生儿维生素D的基线水平,为进一步跟踪随访维生素D缺乏的长期健康效应、建立队列研究打下了基础.
  • 摘要:目的:调查产妇泌乳启动情况,分析影响泌乳启动的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孕妇的基本情况、常规孕检监测孕期体重增长,住院分娩时记录分娩情况及新生儿信息,并于分娩后第2天、第4天床边问询了解喂养及泌乳情况.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泌乳的因素.结果:30.7%的母亲存在泌乳延迟,影响泌乳延迟的危险因素有:孕期增重过多、分娩过程出血量大、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产后24小时LATCH评分低.结论:近三分之一的女性存在泌乳延迟,控制孕期体重适宜增长、防止新生儿出生体重过重有利于减少泌乳延迟.对新生儿的吸吮、吞咽情况不良者与应更多的给予指导和帮助,以促进泌乳.
  • 摘要:文章指出GDM的病因具有多源性是遗传基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患者的年龄、饮食习惯、文化程度、有无家族史、肥胖、体力活动等都属于GDM的危险因素。对于GDM发病机制的研究成为国内外产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关于GDM产后一系列代谢异常生理病理机制还在积极探索中,重要的有两点: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其他的还有如遗传易感性、炎性因子、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等。GDM的管理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通过控制某些因素可有效预防或降低GDM的发生。孕前及孕期的饮食情况、活动量、孕前健康状态均为可变因素,认识并积极控制这些因素,加强对育龄期妇女和孕妇的健康宣传是医护人员早期预防GDM的重点任务。
  • 摘要:文章指出LANCET发表了对孕妇早期儿童营养的荟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全球存在严重营养不良问题,营养不良是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的因素,营养不良对婴幼儿的健康和认知、体格发育有长期影响,通常是不可逆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提高营养包有效服用率,进一步降低婴幼儿生长迟缓率和贫血率。加强营养和健康知识传播,促进儿童家长从知识的提高到态度转变,直至实现喂养技能的提升,改善婴幼儿喂养状况系统科学地进行营养包效果评价,应跟踪评价项目实施效果应当持续扩展项目覆盖人群和地区.进一步探索低成木运行机制并持续推动早期儿童营养改善政策的发展。
  • 摘要: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骨痛、骨折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与民族、性别、年龄、体重、遗传、营养、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其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均不同.选择在广西天等县(壮族〕、岑溪市(汉族〕居住的三代均为壮族或汉族的18-70岁、身体健康居民。排除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及服用影响骨代谢约物的人群。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器(以色列sunlingtomnisense7000)测量左挠骨远端1/3处骨密度,SOSR为超声声速(M/sec).对调查者进行身高、体重、血压的测量。对调查者进行一般情况及食物频率调查.抽取早上空腹静脉血分别进行血糖、血脂、血红蛋白等.雌激素受体基因(ER、降钙素受体基因(CTR)、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检测(VDR)委托中疾控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完成。结果分析指出,汉壮居民骨状态汉族18.3%,壮族11.3%。男性8.1%,女性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反应汉族,以及女性可能更容易发生骨质异常。汉壮居民骨状态影响囚素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要高于男性校正年龄性别、民族后总胆固醇与骨状态正相关,骨异常者总胆固醇高。这可能与骨质异常者膳食中动物食品摄入比但大,伴随动物油脂摄入过多有关。饮食习惯与骨状态骨质异常患者的豆类摄入量显著低于骨质正常者。
  • 摘要:文章旨在了解中部地区贫困农村中、小学生日常膳食摄入状况、营养知识水平、饮食相关行为及营养状况及其对”营养改善计划”的接受程度;了解家长、班主任、学校管理者和食堂工作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及其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相关意见;通过宣教干预研究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改善饮食行为。抽取干预组和对照组学校初中一二年级及小学四五年级各200于干预前及干预后测相关指标。干预组学校小学生中干预前营养不良率20.8%,干预后6.6%,与对照组相比,营养不良率差异无显著性。干预组学校初中生中干预前营养不良率为27.8%,干预后为14.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指出大部分年龄段男女生身高、体重低于2010年全国同年龄段农村学生水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差距也增大:饮食行为不健康且营养知识水平较低;学生及其家长和相关学校人员营养知识水平偏低,需开展广泛的营养宣教。营养干预后,干预组学生营养知识水平知晓率增加,饮食行为更趋于健康,营养不良率下降明显,干预方法取得很明显的效果。
  • 摘要:植物甾醇(phytosterol)是植物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在结构上与动物性甾醇如胆甾醇相似。甾醇为环戊烷多氢菲的3羟基化合物,C-5上有双键的称甾醇,C-5饱和的称甾烷醇。部分甾醇的化学结构相互间区别在于支链大小和双键数目的不同。可能改变肝脏乙酸辅酶A和胆固醇7-α-轻基化酶的活性,可能抑制催化胆固醇代谢转化酶的活性,可能竞争结合胆固醇受体等作用机制。补充植物甾醇能明显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而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和甘油三脂含量,使LDL/HDL比值降低,并且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补充植物甾醇可使TC降低8.43%,LDL降低7.82%左右植物甾醇对高脂血症有辅助治疗效果现在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摄入或补充足量的植物甾醇有助于降低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植物甾醇在消化道与胆固醇形成混合结晶,使其沉淀下来,呈不溶解状态而摔出体外于小肠内腔,抑制胆固醇溶解于胆汁酸胶束,竞争结合位点机制,与胆固醇竞争肠道微绒毛的吸收位置,在小肠上皮细胞内阻碍CHOL的酯化,而且抑制进入乳糜微粒以及分泌至淋巴。
  • 摘要:文章指出人体必需脂肪酸ALA和LA,是n-3系列和n-6系列PUFA的代表,是两个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的n-3系列和n-6系列的衍生源头,不但具有重要的营养生理学功能,目前发现还具有防治多种疾病的作用。脂肪酸作为三大产能宏量营养素,已有长期和较多的研究积累。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开始对脂肪酸家族中,不饱和脂肪酸n-6系列LA的降血脂等生物学功能开始关注和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对ALA进行集中研究,获得有关n-3系列PUFA的许多重要发现和成果,使该研究领域获得飞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n-6和n-3PUFA在体内平衡的生理意义及其应用研究,发展展很快并在实践中获得应用。回顾脂肪酸研究应用的发展历史,已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对EFA的研究和应用,依然存在许多有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 摘要:文章分析了婴幼儿早期营养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近期和长期作用及影响。阐述了中国儿童营养总体状况,指出中国儿童营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生命早期(2岁以下)是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高危期,流动、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超重和肥胖问题逐步显现,部分微量营养素缺乏需要改善,0-6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较低(28%).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营养状况是其一生健康和成功的基石。改善儿童营养任重道远,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 摘要: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期,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高但肠道对渗透压、肾脏对溶质负荷耐受有限。母乳能量和营养素满足需要,渗透压和肾溶质负荷适宜肠道和肾脏。母乳-纯生物合成,纯自然产物,其营养和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全方位生物保护系统,使离开子宫保护的生命顺利地适应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健康成长。进入机遇窗口期的第二个阶段,营养对其生长发育和后续健康持续产生关键影响。母乳提供适量的能量和营养,避免过渡喂养,使生命沿健康轨迹发展。伴随着7-24月龄婴幼儿消化器官和功能逐渐发育的辅食添加是从尝试和体验到认知食物,完成食物转换的关键窗口期,更是健康饮食行为培养和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7~24月龄不同种类和不同质地的多种健康食物适时地引入,能最大效率的发挥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作用,从而受益终生。因为健康的膳食结构是获得均衡营养和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而健康的膳食结构需要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习惯来执行和保证。7-24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指导应该得到儿童保健界充分的重视。中国父母和婴幼儿看护者的喂养知识和技能应该得到提高。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发病情况,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年龄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关系,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诊治控制提供依据.rn 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于新疆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产检并确诊的GDM孕妇134例,由经过培训的专业的调查人员进行孕妇基本资料的收集,严格按照WHO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期增重指南作为孕妇分组的标准.据BMI<24为正常体型,24<BMI<28为超重体型,BMI>28为肥胖体型,所有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年龄小于25岁的有19人(14.8%),25-35岁85人(63.42%),35岁以上的30人(22.39%),年龄在25-35岁年龄阶段的人居多.可能与这个年龄阶段本身是生育的黄金阶段,因此,本来这个阶段的基础人群大有关,需要队列研究进一步探讨年龄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关系的研究.体型与妊娠期糖年病的分析中,BMI<24为正常体型90人(67.16%),24<BMI<28为超重体型28人(20.90%),BMI>28为肥胖体型16人(11.94%),尚不能认为体型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rn 结果与结论:本研究为描述性,尚不能认为不同年龄段间体型存在差异,且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现阶段在临床上关于饮食治疗的研究中发现,对血糖控制效果最好的模式为低升糖指数、高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的膳食结构口饮食。食用低GI高DF膳食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与控制密切相关。但是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比如时间较短,依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样本量小,对高膳食纤维与低生糖指数与妊娠期糖尿病研究的相关报道很少见,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GI,DF食物对血糖、血脂、体重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连炬飞、夏燕琼等观察高膳食纤维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疗效并追踪其妊娠结局得出结论,高膳食纤维干预对GDM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合理的饮食治疗能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综上所述,低GI高DF膳食能较好地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 摘要:文章指出7-24月龄处于"生命最初1000天"的重要窗口期,体格生长迅速,神经认知行为能力提高快速,生命早期营养、行为等对将来的健康影响显著。建议继续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添加辅食,从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添加达到食物多样,提倡顺应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辅食不加调味品,尽量减少糖和盐的摄入,注重饮食卫生和进食安全,定期监测体格指标,追求健康生长。
  • 摘要:文章指出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产妇因素、婴儿因素、社会家庭因素等几个方面产妇因素中患病为主要因素,其中母亲患容易造成母婴传播性疾病,母亲因怕疾病传播给婴儿而停止母乳喂养是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对1997年-2008年分娩的63885名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HBV携带者群体的母乳喂养率显著低于总体水平。阐述了几种常见母婴传播性疾病的母乳喂养问题。
  • 摘要:文章设计重庆地区膳食辣椒摄入半定量表,并进行辣椒素测定,病例对照研究提示每日辣椒素摄入量、每周辣椒素摄入次数是GDM的保护因素;摄入能量/推荐能量百分比、年龄为危险因素GDM患者存在严重的脂代谢紊乱,血清CGRP低于正常对照组,TNF-α和RBP-4明显增高。GDM与妊娠期间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富含辣椒素的膳食可减少GDM的发病率,规律摄入高辣椒素膳食可改善GDM胰岛素抵抗水平和脂代谢紊乱,同时可以减少大于胎龄儿发生几率。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婴幼儿在采用营养包进行干预前后的营养状况.rn 方法:采用婴幼儿辅食营养补充品——营养包对吉木乃县婴幼儿(6-18月龄)进行营养干预,干预周期一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先后选取吉木乃县7个乡镇的139和145名婴幼儿,在干预前后对其进行体格测量、血红蛋白测定以及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婴幼儿基本信息及辅食喂养情况.rn 结果:干预前后,婴幼儿贫血患病率分别为79.1%和50.8%(p<0.001),血红蛋白含量均值分别为94.9±18.5g/L和108.4±21.2g/L(p<0.05),其中,6~11月龄婴幼儿及女童的贫血患病率分别80.7%和49.1%、79.3%和40.4%(p<0.001),12~18月龄婴幼儿及男童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76.8%和52.4%、79%和60.3%(p<0.01),婴幼儿的生长迟缓率分别为9.1%和8.9%,低体重率分为3.8%和2.2%,消瘦率分别为7.6%和2.4%(p<0.05);婴幼儿辅食添加种类合格率分别为9.2%和26.3%(p<0.01),辅食添加频率合格率分别为25.8%和36.1%(p<0.05).rn 结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婴幼儿贫血患病情况极为严重,婴幼儿辅食添加种类及频率严重不足.在采用营养包进行干预一年后,其贫血患病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婴幼儿辅食喂养行为指标合格率有明显提高,婴幼儿的消瘦率有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包作为婴幼儿营养改善的保障措施切实可行.但其贫血患病率仍大幅高于中国农村地区同龄婴幼儿平均水平,需要进一步进行营养干预加以改善.
  • 摘要:目的:验证自行设计的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的信度和效度,以确定其能否用于评价城市孕妇人群的膳食营养状况.rn 方法:123名孕妇在首次产检(孕12-13周)和间隔3-4周后分别完成一次FFQ,比较两次结果间的相关性,评价问卷酌信度;以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为“金标准”,分析其和FFQ结果间的相关性,评价问卷的效度.rn 结果:信度研究中,食物和营养素的组内相关系数范围分别是0.23~0.49和0.24~0.58,均成显著性正相关.效度研究中,能量校正前,两种测量方法的食物和营养素的Pearson相关系数范围分别是0.28~0.53和0.15~0.59.经能量校正并消除个体内和个体间差异后,食物和营养素的Pearson相关系数范围分别是0.35~0.56和0.11~0.63.rn 结论:本研究设计的FFQ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评价城市孕妇的膳食营养摄入状况.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体格生长速率的影响.rn 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6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同济母婴健康队列的非早产正常体重儿577例,并于出生一个月后对母亲进行电话随访收集新生儿喂养情况及体格发育指标等相关信息及母亲产前产后的相关信息,并按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281例)和非纯母乳喂养组(296例)两组,分析两组新生儿生长速率的差异,并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喂养方式对其影响.rn 结果:纯母乳喂养新生儿体重的生长速率为40.8±11.6(g/day),非纯母乳喂养组为37.9±11.7(g/day),p=0.00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纯母乳喂养新生儿身长的生长速率为1.67±0.45(mm/day),非全母乳喂养为1.65±.42(mm/day),p=0.4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个月时体检身长、体重差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在调整了新生儿自身相关影响因素及母亲相关影响因素后,喂养方式的回归系数为3.10(95%CI:1.17-5.04).rn 结论:新生儿期体重、身长增长均较快;纯母乳喂养新生儿体重的生长速率比非纯母乳喂养增加更为显著,表明纯母乳喂养能更好地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营养需求,应该大力提倡新生儿期纯母乳喂养.
  • 摘要:目的:研究湖北省农村地区2岁以下婴幼儿喂养现状.rn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8个农村县1197名0~23月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婴幼儿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相关信息.参照WHO2008年版《婴幼儿喂养评估指标》分析评价喂养状况.rn 结果:0~23月龄婴幼儿的曾经母乳喂养率为93.9%(1124/1197),但早开奶率仅为22.0%(263/1197).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72.1%(277/384),1岁持续母乳喂养率为17.0%(26/153),2岁持续母乳喂养率为4.9%(7/144).辅食添加时间为6个月,断奶时间为9个月.38.2%(274/718)的婴幼儿辅食添加时间不正确.6~23月龄婴幼儿的最少膳食种类合格率为61.7%(502/813),最低膳食频率合格率为81.5%(663/813),最低可接受膳食合格率为54.4%(442/813),富铁或铁强化食品添加率为50.1%(407/813),且上述指标6~月龄组均显著低于12~和18~23月龄组(χ2=82.056、8.556、73.399、50.981,P<0.05).rn 结论:开奶不及时、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短、辅食添加时间、种类和次数不当以及富铁或铁强化食品添加少是湖北农村地区婴幼儿喂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予以关注和改善.
  • 摘要:文章指出追求健康生长,谋求近期效益和远期影响之间的平衡,母乳喂养是成本-效应最高的选择,母乳喂养的近期效益,促进生长发育,促进脑功能、认知发育免疫功能和疾病抵抗力的发育,远期效益为降低成年慢性疾病风险,建议产后尽早开奶坚持新生儿第一口食物是母乳,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顺应喂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不需补钙,婴儿配方奶是不能纯母乳喂养时的无奈选择,监测体格指标,保持健康生长。
  • 摘要:文章选取年龄介于40-75岁,在广州住居至少5年的户籍居民,检验膳食模式及膳食质量评分与骨密度及骨密度改变值之间联系,探索对骨健康有意义的膳食模式及膳食质量指数。制订详细的标准操作程序(sop)。严格培训和考核调查员,膳食问卷在调查前已验证效度,在调查中每间隔90人进行—次重复调查(重复调查时间隔1-2天)以验证信度。所有样本均在不知道对象分组状态下“盲法”测量。资料分析时,合理校正潜在混杂干扰因素。结果显示:蔬菜鱼类模式、高奶类水果低谷类模式与骨密度正相关,aMED,HEI,aHEI评分越高,骨密度越好。前瞻性研究,膳食模式与BMD变化无关联。DQI-I评分越高,全身BMD流失越低。
  • 摘要:文章指出少肌症通常是一种骨骼肌质量和力量进行性降低为特征,常导致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的降低和死亡的综合征。与单纯少肌症或肥胖比较,SO与肢体功能障碍的关联更强。引起老年人代谢紊乱,使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与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降低有关。验证了BIA测定瘦体组织的可靠性,获得峰值肌量和老年人骨骼肌质量低下诊断切点,获得上海地区老年人骨骼肌质量低下和少肌性肥胖患病率。分析了不同体质指数、年龄段骨骼肌质量低下以及少肌性肥胖的患病率。
  • 摘要:红肉与肿瘤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对50多万名老年人历时20年的研究表明,患直肠癌的比例高2倍,患结肠癌的比例高40%,患前列腺癌的比例高出12%,患晚期前列腺癌的比例高出1/3。食物中Neu5Gc含量较高的是红肉类和奶类,红肉和奶类是人体Neu5Gc的主要食物来源,Anti-Neu5Gc抗体浓度随膳食Neu5Gc摄入量的升高而升高;机体内炎症因子的CRP和TL-6水平与Neu5Gc摄入相关.综上,过多摄入含有Neu5Gc的食物,如红肉、奶制品,会使体内产生anti-Neu5Gc抗体的浓度,其摄入量与anti-Neu5Gc抗体的浓度相关;也会提高CRP和IL-6的水平促进体内的慢性炎症进而增加罹患肿瘤的风险。
  • 摘要:文章对中国家庭成员盐摄入量及其来源的标准化一周盐估算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在中国的食盐摄入量监测和生活方式的努力仍然非常高,人们很少知道盐的数量和来源,建议估计食盐摄入量,确定盐摄入量的主要来源,提出减少摄入量的措施。
  • 摘要:目的:了解孕妇孕前及孕期体力活动水平及其对妊娠糖尿病(GDM)的影响.rn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1095例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参加同济母婴健康队列(TMCHC)的孕妇一般情况、孕前及孕期体力活动情况.孕妇孕24~28w时进行OGTT试验,了解其GDM发病情况.rn 结果:GDM发病率为10%.孕妇孕前、孕早期及孕中期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分别为8.0h、6.0h、5.0h,每天体力活动时间分别为3.0h、2.0h、2.0h.孕前BMI分为三组,分别是消瘦(20.2%)、正常(69.7%)、超重和肥胖组(10.1%).孕前每天体力活动水平分为两组,总体前75%为体力活动水平较低组(LPA),后25%为体力活动水平较高组(HPA).在孕前BMI正常和消瘦组,HPA组的GDM的发病率与LP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孕前BMI超重和肥胖组,HPA组的GDM的发病率比LPA组低(P=0.049).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年龄、孕前BMI是影响GDM的危险因素.rn 结论:孕妇孕期每天工作时间及体力活动时间与孕前相比都有所降低.年龄越大,孕期患GDM的风险越高;孕前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孕妇患GDM的风险;超重或肥胖的妇女,孕前体力活动水平较高可降低孕期患GDM的风险.
  •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孕妇妊娠结局,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rn 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85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美国医学会(IOM)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期增重指南作为孕妇分组的标准.根据孕前体重指数的不同分为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消瘦组、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再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的发生率.rn 结果:超重肥胖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GDM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P<0.05).体重增长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其他两组较高(P<0.05).高龄组孕妇GDM、HDP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非高龄组较高(P<0.05).rn 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及在正常妊娠年龄分娩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