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观
认知观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教育、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374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解放军理论学习、历史学习(高考)、情报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易学与建筑文化高层研讨会、第四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等;认知观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声国、喻平、李璐等。
认知观
-研究学者
- 邓声国
- 喻平
- 李璐
- 冯雪燕
- 孙仁斌
- 孟鹏
- 张洪运
- 程远志
- 袁静
- 贺颖
- 路华清
- 连榕
- 陈卉
- Cherdantceva Marina
- 丁明磊
- 丁祎
- 从恩霖
- 仲萃豪
- 何延凌
- 何雅琴
- 何静
- 余涵
- 余潮青
- 余祖晨
- 余陈亮
- 侯国金
- 侯敏
- 侯红辰
- 兰小筠
- 冯梅1
- 刘勃
- 刘忠
- 刘春雷
- 刘秉镰
- 刘艳芳
- 刘路
- 历素华
- 叶浩生
- 司继伟
- 吕敏
- 吕越男
- 吴利琴
- 吴树勤
- 吴红
- 周华
- 周夕佳
- 周晓英
- 周欣
- 姜虹
- 孙健
-
-
赵诚
-
-
摘要:
当前,新媒体发展愈加成熟,如若能巧妙地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创新性应用,发挥其覆盖广泛、传播迅速的优势,学生便能冲破时间空间及地理位置的限制获取海量资源,实现按需学习。一、新媒体的运用意义(一)新媒体促使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把关人”是教师在以往的教育传播领域中普遍担当的角色,在这样的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自身认知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地传递某种认知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特定的知识情感给学生,其依赖关系由此建立起来。
-
-
张莲英
-
-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施行标志着高中历史教学迈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课标"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我们在实践中可尝试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三观"。
-
-
答凯艳
-
-
摘要:
[目的/意义]阐述和分析信息科学中的认知观,从观察者的认知域中考察信息以及信息的认知过程,最终揭示出信息的本质.[方法/过程]首先,阐述和分析信息科学中的认知观,主要包括布鲁克斯的基本方程式以及梅图拉纳和瓦雷拉的认知观,以认知观重新理解信息的概念和意义;其次,从观察者的认知域中考察信息的五个认知过程,以新的视角把握信息的作用和本质.[结果/结论]信息在观察者的认知系统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从哲学存在论的层次考察,信息是一种区别于物质的间接存在,它既有客观存在的形态,又有主观存在的形态.自在信息、自为信息、再生信息,以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信息,都是信息的具体存在形态.
-
-
张克定
-
-
摘要:
在哲学、心理学、修辞学、文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中,隐喻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以隐喻的修辞观、互动观和认知观为线索,梳理了从隐喻到概念隐喻的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概念隐喻的本质特征和结构特征,具体说明了概念隐喻所涉及的四个基本要素:源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说明了映射的单向性和局部性特征以及映射的局部性特征所引发的聚焦与遮蔽。
-
-
崔艳辉;
Cherdantceva Marina;
杜柏权
-
-
摘要:
西方对隐喻的研究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人们就发现隐喻在人类的语言中无处不在。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隐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他们把隐喻看作是修辞手段,隐喻只能用在诗歌中,通过隐喻的运用,取得特定的修辞效果。随着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通过运用无数隐喻事例证明,语言和隐喻认知结构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提出了概念隐喻,把隐喻研究引入认知科学领域。
-
-
-
-
摘要:
本书基于历史与逻辑同一的方法论,对百余年来的学习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前瞻。20世纪谱写了学习研究的"三部曲":"动物是如何学习的""机器是如何学习的""人是如何学习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科学在方法论的创新和发展上取得了两大主要突破,即以基于设计的研究为代表的新基本框架和以会话分析为代表的新研究方法。新科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学习科学逐渐走向成熟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建构主义认知观、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和多媒体教学的设计理论,以及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
-
-
-
邱实
-
-
摘要:
具身认知作为新一代认知心理学突出了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地位,但具身认知对于什么是身体以及身体与认知的关系存在着争论,这一争论影响着具身认知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具身认知起源于西方哲学的思辨,但西方文明有两大源头,即西方哲学和基督教文化,融合诠释学的角度梳理出基督教中的具身认知思想即灵肉一体的身体观、知信爱合一的认知观以及实践中的身与知,会给具身认知带来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范式,也对整合当下的具身认知有着启发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