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聚糖酶
葡聚糖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51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8870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通报、种业导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2011中国糖业科技与发展高峰论坛、2008年全国酶制剂研究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等;葡聚糖酶的相关文献由1369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斌、刘春凤、李崎等。
葡聚糖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870篇
占比:99.27%
总计:19009篇
葡聚糖酶
-研究学者
- 姚斌
- 刘春凤
- 李崎
- 王佳堃
- 郑飞云
- 何波
- 李永仙
- 王亚茹
- 罗会颖
- 李嘉秋
- 金舒文
- 高歌
- 孟昆
- 柏映国
- 杨培龙
- 江正强
- 闫巧娟
- 游帅
- 黄火清
- 李洪兵
- 王华明
- 王金晶
- 石鹏君
- 张温馨
- 梁达奉
- 王俊
- 汤岚
- 钮成拓
- B·斯蒂尔
- L·N·安德森
- S·希利
- 赖伟坚
- 顾国贤
- A·马尔若
- C·于尔曼
- C·佩尔西永
- C·艾林哈克
- O·邦宗
- S·福尔
- S·阿尔芒
- 中根公隆
- 刘森林
- 常国炜
- 袁铁铮
- 邢苗
- 陈伟钊
- 黄亦钧
- 黄日波
- 冯家勋
- 李佩佩
-
-
李锘;
高德英;
曹佳雯;
孙小宝;
何波;
王佳堃;
王谦
-
-
摘要:
β-葡聚糖酶是一类催化β-葡聚糖降解成为纤维寡糖的糖苷水解酶,其作为饲用酶制剂在畜牧生产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从前期采用宏转录学技术获取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序列中挖掘新型葡聚糖酶基因。从瘤胃微生物cDNA中扩增获得新型葡聚糖酶基因IDSGluc5-31,并构建相应的大肠杆菌工程菌。重组工程菌BL21/pET28a/IDSGluc5-31经1 mmol/L IPTG,16°C诱导表达16 h后,收集菌体、破碎后进行亲和层析,纯化的IDSGLUC5-31用于酶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IDSGLUC5-31的理论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6.6 ku和4.89,呈现GH5家族典型的(β/α)8桶状催化结构域。重组IDSGLUC5-31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40°C和6.0,在40°C以下或pH 5.0~7.0较为稳定,对0.1~10 mmol/L Na^(+)、0.1~1 mmol/L Ca^(2+)或Mg^(2+)表现较强耐受能力。IDSGLUC5-31能高效催化大麦葡聚糖和苔藓地衣多糖,Vmax分别为508.7、240.1μmol/(min·mg)。处理20 h后,大麦葡聚糖和苔藓地衣多糖的水解产物均为纤维三糖(产量为0.94、0.87 mg/mL)和纤维四糖(产量为0.56、0.23 mg/mL),提示IDSGLUC5-31是一种内切β-葡聚糖酶。综上,本研究获取并表征了一种来自瘤胃未培养微生物的葡聚糖酶IDSGLUC5-31,为研发新型饲用酶制剂和功能性寡糖提供参考。
-
-
曾伟主;
谭润卿;
周景文
-
-
摘要:
小核菌胶是一种高分子水溶性微生物胞外多糖,主要用于石油开采、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和化妆品等领域.由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小核菌胶分子量较高,存在溶解性低、粘度高和分散性差等问题,对提取、保存和应用带来了一系列困难.研究用于改性小核菌胶分子量的降解方式对扩大小核菌胶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WSH-G01为对象,通过基因组测序从全基因组范围内对菌株葡聚糖降解酶基因进行功能注释,设计可能引起β-葡聚糖酶差异表达的培养体系,结合转录组学分析,挖掘菌株内源β-葡聚糖酶,对可能的多糖水解酶进行功能验证.将获得的14个可能的内源小核菌胶水解酶基因进行扩增,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进行异源表达,经SDS-PAGE验证和酶活测定,得到10个可溶性蛋白,其中5个具有昆布多糖水解活性.这5个内源水解酶中,GME9860具有对小核菌胶的酶解效果.研究结果为应用酶水解法获取中低分子量小核菌胶以及代谢工程改造调控齐整小核菌发酵生产不同分子量小核菌胶提供了参考.
-
-
尉俏女;
高德英;
王佳堃;
田健;
李平;
诸辉;
尹尚军;
王谦
-
-
摘要:
β-葡聚糖是谷物类饲料中主要的一种抗营养因子,β-葡聚糖酶能打断β-葡聚糖主链糖环间的糖苷键并释放出低聚寡糖或单糖,作为饲用酶制剂在畜牧生产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课题组前期采用宏转录学技术筛选获得多个葡聚糖酶基因候选序列,本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瘤胃微生物cDNA获得新型葡聚糖酶基因GH5-47,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相应的大肠杆菌工程菌.结果表明:GH5-47蛋白的理论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0.6 ku和4.62;重组GH5-47在pH4.0~6.0或50°C以下较为稳定,其最适反应pH为5.0,最适反应温度为50°C,对0.5~10 mmol/L K+或EDTA表现较强耐受能力;重组GH5-47能催化大麦葡聚糖、苔藓地衣多糖和魔芋胶底物,最大反应速率(Vmax)分别为1111、895.8、15.15μmol/(min·mg protein).此外,该蛋白对魔芋胶具有一定降解能力.本研究克隆、表达了一种来自瘤胃未培养微生物的新型葡聚糖酶GH5-47,该酶属弱酸性、嗜温的多底物活性酶.
-
-
-
-
摘要:
2020年12月9日,欧盟食品安全局就一种食品酶葡聚糖酶(dextranase)的安全性评价发布意见。据了解,这种食品酶是由Collariella gracilis菌株ATCC‐16153生产的,旨在用于糖的生产和加工中。经过评估,专家小组认为,在预期的使用条件下,不能排除饮食暴露引起过敏和诱发反应的风险,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低。根据提供的数据,小组得出结论,该食品酶在预期的使用条件下不会引起安全隐患。
-
-
-
常国炜;
刘桂云;
黎志德;
柳颖;
傅明辉;
梁达奉
-
-
摘要:
在生产线上通过不添加或添加葡聚糖酶,营造高葡聚糖浓度环境和低葡聚糖浓度环境.利用葡聚糖单克隆抗体试剂盒测定葡聚糖含量,并统计两试验期各生产和成品质量指标变化情况,从而推断葡聚糖对原糖精炼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葡聚糖酶能有效降低葡聚糖含量,营造低葡聚糖环境.对比两试验期数据发现高浓度葡聚糖会减弱澄清和脱色工艺效果,澄清脱色率、树脂脱色率、总脱色率和R1糖浆简纯度分别降低3.2%、0.4%、1.0%和0.23%.煮糖系统的前期糖浆纯度下降而后期明显上升,证明更多蔗糖从糖蜜中损失,产糖率下降1.60%,糖蜜损失蔗糖量对糖比上升0.15%.最后,葡聚糖进入成品糖,使产品葡聚糖含量超过130 mg/kg.可见,葡聚糖对原糖精炼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
-
王鞠萱;
黄振军;
马海峰
-
-
摘要:
2019/20年榨季后期勐捧糖厂采用在初压汁中添加葡聚糖酶的生物技术清除蔗汁中的葡聚糖的试验,葡聚糖酶添加量约8 mg/kg甘蔗(酶活10000 U/mL),结果表明葡聚糖酶能有效清除蔗汁中的葡聚糖,清除率达到89.9%,产品白砂糖中的葡聚糖含量未检出,并且与不加酶的空白试验对比,产糖率提高了0.12个百分点(绝对值),投入产出比达到1∶6.葡聚糖酶是目前糖厂因葡聚糖对制糖生产和产品质量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的有效解决方法,并对因葡聚糖造成的糖浆粘度增加使产糖率下降的问题有修复的功效.
-
-
禹亚男;
李婷
-
-
摘要:
为研究来源于嗜热地衣芽孢杆菌葡聚糖酶与底物的识别机制,本文通过利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计算的方法研究了葡聚糖酶与二聚糖小分子之间的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葡聚糖酶与底物的接触数较大并且距离较少,这说明其结合较为紧密;通过能量拆分,我们可以得出,Gly46、Leu63、Gln67、Tyr68、His73、Thr124、Gly125和Gln129是对结合二聚糖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并且His73和Thr124与二聚糖分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氢键,这将有助于葡聚糖酶与底物的结合.本研究以期为葡聚糖酶分子结构后续的理性改造和高效利用提供有力依据.
-
-
张菡;
吴子毅;
赵抒娜;
陈海军;
杨钊;
王宝
-
-
摘要:
葡聚糖是制糖工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危害物,当糖汁中葡聚糖浓度较高时,会影响到过滤、蒸发、结晶和分蜜等工段,而且会增加废蜜的糖分损失、降低提糖率,从而给制糖生产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α--葡聚糖酶,通过酶解作用将葡聚糖降解成小分子糖类,从而解决过滤等生产问题.本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pH值、温度、反应时间和葡聚糖酶浓度4个因素对葡聚糖的降解效果的影响,确定在甜菜制糖中α--葡聚糖酶去除葡聚糖的最佳应用条件.结果表明,当葡聚糖浓度在1 g/kg以下时,α--葡聚糖酶的最优作用浓度为5 mg/kg,最适反应温度为50~60°C,最优pH值范围为5.0~7.0,有效作用时间为5~10 min.本研究有效解决了工厂葡聚糖浓度升高、中间汁过滤困难的生产难题,保障了低品质甜菜的正常加工,对甜菜糖的生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
黎志德;
梁达奉;
张九花;
黄曾慰;
李雨虹
-
-
摘要:
为了方便毛壳菌来源的α-葡聚糖酶在制糖生产中的应用,本文研究了该酶的基本酶学性质以及制糖生产中常见辅料对其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α-葡聚糖酶最适反应条件是60°C,pH 5.5,底物浓度2.0%.酶的活性在此条件下会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衰减,同时,pH值对酶活的影响最明显.在控制反应pH的前提下,辅料H3PO4、SO32-、Ca2+和聚丙烯酰胺的加入对酶活的影响不大.
-
-
WANG Xiao-Long;
王小龙;
SONG Jin-Zhu;
宋金柱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依据亲缘关系相近菌株基因组信息及cDNA文库信息,本文从角毛壳菌(Chaetomium cupreum)中寻找到葡聚糖酶cgc的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葡聚糖酶cgc基因共有l709bp,包括1内含子和2外显子,可编码541个氨基酸序列,其中前19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葡聚糖酶CGC蛋白理论分子量55705.8Da,为分泌蛋白,偏疏水,结构域有Thr-Rich和Glyco_hydro_17,属于糖苷水解酶17家族.
-
-
贺湘;
赵振刚;
于淑娟;
平野淳也
- 《2011中国糖业科技与发展高峰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在制糖工业过程中,由肠膜明串珠菌、链球菌属等微生物属通过分泌葡聚糖蔗糖酶催化蔗糖生成葡萄糖,葡萄糖进一步聚合形成了葡聚糖.葡聚糖是一种高分子质量的多糖聚合物,糖苷键的类型主要是α-(1→6),但同时亦有少量的α-(1→4)、α-(1→3)和α-(1→2)糖苷键.响应面分析法(RSM)是一种寻找多因素系统中最佳条件并能研究各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数学统计方法,该方法实验次数少、周期短,求得的回归方程精度高,已经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本文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葡聚糖酶剂量、酶解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为响应因子,混合汁中葡聚糖含量为响应值,作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得到葡聚糖酶降解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葡聚糖酶在糖厂生产的应用提供依据。
-
-
周祥山;
陈琳;
张元兴;
范卫民;
陆建
- 《2008年全国酶制剂研究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α葡聚糖酶在食品,医疗和制糖等行业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首先从油脂酵母中克隆了葡聚糖酶DEX基因,构建入表达载体pPIC9k-His6中,然后在AOX1启动子的控制下,在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表达。通过在5L罐中107h的发酵,重组P.pastoris Mut+菌株的湿重达到588.6g/L,萄聚糖酶的浓度和酶活分别达到0.445 g/L和83900 U/L。通过一步阳离子交换层析,收率为71.61%,酶比活为181.96 U/mg,纯化倍数为17.56倍。纯化得到的葡聚糖酶经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ling检测,均显示为单一的带,说明通过离子交换一步纯化可得到电泳纯葡聚糖酶。rn 纯化后的葡聚糖酶最适温度为30 ° C,最适pH为4.5。金属离子Al3+,Cu2+和Fe3+,及SDS能够完全抑制葡聚糖酶的活性,而Mg2+能够增强葡聚糖酶活性145%。
-
-
-
丛华;
杨谦;
葛唯
- 《第十届微生物教学和科研及成果产业化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木霉菌因其能够拮抗植物病原菌的特性,被用作生物防治菌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它的重寄生生防机理研究表明,木霉菌其能分泌复杂的水解酶系降解细胞壁.葡聚糖酶就是木霉菌分泌的生防酶系中的一种.该酶的活性高低直接影响着木霉菌整体的生防效果.木霉菌中表达有多种葡聚糖酶,包括β-1,3-葡聚糖酶,β-1,6-葡聚糖酶、α-1,3-葡聚糖酶、β-1,4-葡聚糖酶等.对这些酶的酶学特性,底物专一性等的研究也证明了他们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基因工程研究的深入,木霉菌的转基因研究也有了很多成果.
-
-
王启芝;
黄光云;
周俊华;
周志扬;
黄丽霞;
罗鲜青
- 《2016年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分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剂量木聚糖酶和葡聚糖酶对桑树青贮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共设计了4组试验组:T1:桑枝+100mg/kg木聚糖酶+100mg/kg葡聚糖酶;T2:桑枝+200mg/kg木聚糖酶+200mg/kg葡聚糖酶;T3:桑枝+300mg/kg木聚糖酶+300mg/kg葡聚糖酶;C(对照组)桑枝.桑枝粉碎经酶处理后室内青贮40d.结果表明:T2组,与对照组相比,干物质比对照组提高了0.61%.T2组CP含量高于T1、T3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T2组比对照组提高了1.96%.T2组粗脂肪比对照组提高了6.39%.T2组木质素(ADL)比对照组降低12.19%,处理组各梯度酸性、中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添加不同剂量木聚糖酶和葡聚糖酶均能改善桑枝的营养价值,并以T2组:桑枝+200mg/kg木聚糖酶+200mg/kg葡聚糖酶效果最好.
-
-
-
姚乌兰;
王云山;
韩继刚;
李潞滨;
宋未
- 《2004北京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国际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报道了从多粘类芽孢杆菌WY110菌侏中分离得到一种对稻瘟病菌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的抗菌蛋白P,验证了该蛋白具有β-1,3-1,4-葡聚糖酶活性,并以WY110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高保真特性的DNA聚合酶通过PCR扩增克隆了P蛋白的编码基因,测定了全长序列,旨在为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水稻抗病基因工程中心应用奠定基础,亦有助于深入研究此菌株的功能和揭示抑菌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