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1059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22篇、会议论文279篇、专利文献274496篇;相关期刊1179种,包括湿法冶金、有色金属(冶炼部分)、中国钼业等; 相关会议239种,包括第二届中国电驱动膜联谊会技术报告会、第13届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等;离子交换的相关文献由1841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永明、张恒、姚能平等。

离子交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22 占比:1.16%

会议论文>

论文:279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74496 占比:98.74%

总计:277997篇

离子交换—发文趋势图

离子交换

-研究学者

  • 张永明
  • 张恒
  • 姚能平
  • 沈江南
  • 梅德华
  • 徐铜文
  • 林伟
  • 陈建国
  • 贺高红
  • 王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齐英科; 栗琰; 马名杰; 张乾; 张玉德
    • 摘要: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水滑石(MgAl-LDH)吸附剂,以甲基橙(MO)阴离子染料模拟废水作为吸附对象,研究了合成条件、吸附条件对MgAl-LDH微观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此外,通过研究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效应以及水滑石吸附前后结构变化,确定了MgAl-LDH对MO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当层间阴离子为Cl^(-),n(Mg^(2+))∶n(Al^(3+))=3∶1,合成溶液pH值为12时,Mg_(3)Al-Cl-LDH的结晶度较高,层间距(d_(003))较大,纳米片尺寸较小,其聚集体呈蜂窝状结构。在温度22°C、pH值为7的条件下,该吸附剂对MO的最大吸附量为5592.0mg/g。Mg_(3)Al-Cl-LDH对MO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MO分子呈单层吸附在水滑石表面,MO的去除主要依靠MO分子和Mg_(3)Al-Cl-LDH层间Cl-之间的离子交换来实现。Mg_(3)Al-Cl-LDH是一种对阴离子染料具有高吸附量的高效吸附剂。
    • 廖伟帆; 胡传杰; 王明忠; 郭云岚; 崔秀珍; 梁新辉; 刘超
    • 摘要: 高强度超薄盖板玻璃是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强化(离子交换)是提升超薄盖板玻璃力学性能的主要技术途径。在离子交换过程中,玻璃易产生应力弛豫等现象,导致化学强化玻璃难以具备较高的表面压应力、较大的应力层深度与较高的维氏硬度。本文采用两步法离子交换工艺,研究了熔盐、离子交换温度与时间等因素对强化后超薄铝硅玻璃应力层分布及维氏硬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发的两步法离子交换工艺,可以使玻璃兼具较高的表面压应力、较大的应力层深度与较高的表面维氏硬度。离子交换后,铝硅玻璃的表面压应力可达900 MPa以上,应力层深度可达70μm以上,同时表面维氏硬度达7.2 GPa以上。
    • 刘洋; 张恕; 李雲; 曹吉林
    • 摘要: 针对含钾岩石的综合利用,以KOH-KF为活化助剂,进行了亚熔盐法活化含钾岩石制备W沸石的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XRD)确定了活化产物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活化条件为:KF和KOH量比n(KF)/n(KOH)为0.05,KOH和含钾岩石质量比m(KOH)/m(potassic ores)为3,KOH质量分数为70%,反应时间为6 h,反应温度为190°C。向上述适宜活化条件下获得的液固混合产物中按照一定比例补加KOH、气相SiO_(2)和H_(2)O,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沸石。制得的W沸石经钠改型后在模拟海水中的提钾量(K+)为48.39 mg×g^(-1)。合成沸石的母液经浓缩后被再次用于含钾岩石活化,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和工业化应用。
    • 吴婷婷; 侯嘉; 姚华; 倪慧; 林泉束
    • 摘要: 以二乙胺为模板剂合成SAPO-34分子筛,研究了Cu含量对Cu-SAPO-34分子筛催化性能的影响,结合XRD、BET等表征手段对催化样品的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0.15 mol·L^(-1)Cu改性的催化剂结晶度高,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孔容,展现出最高的SCR活性,在187~442°CNO_(x)转化率高于90%。
    • 程瑞泉; 刘永涛; 高东星; 霍玉宝; 张萍; 刘辉
    • 摘要: 针对某矿山企业钼酸铵沉淀母液返回生产系统对氧压浸出带来不利影响的问题,研究了采用离子交换吸附—蒸发结晶工艺单独处理钼酸铵沉淀母液。试验结果表明,D318大孔树脂可以很好地吸附沉淀母液中的钼,树脂的吸附容量为889.8 mg/g干树脂,淋洗合格液采用硫酸镁和硫酸铝净化除杂后可以满足钼产品沉淀的要求,钼酸铵产品的沉淀率可达94.09%,吸附尾液进行蒸发浓缩-冷却结晶-产品干燥后所得硫酸铵样品与GB 535—1995国家标准相比,可以达到合格品的标准。
    • 杨珊珊; 姚宇洋; 董云迪; 徐志鹏; 高尚上; 阮慧敏; 沈江南
    • 摘要: 基于18-冠-6醚环腔体可与K^(+)形成1∶1型稳定的络合物,通过掺杂的方式将4,4′-二氨基-二苯并-18-冠-6(A18C6)引入离子交换膜基材料中并成膜,然后利用1,3,5-苯三甲酰氯(TMC)对A18C6分子进行交联固定,制得一系列改性阳离子交换膜。通过改变A18C6的含量和TMC的反应时间来调控阳离子交换膜的基体结构,系统考察了改性膜在K^(+)/Mg^(2+)、K^(+)/Na^(+)和K^(+)/Li^(+)的二元体系中对K^(+)的电渗析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5.0 mA·cm^(-2)的条件下,最优膜M-A18C6-10%-T30在K^(+)/Mg^(2+)和K^(+)/Li^(+)体系中对K^(+)的选择性(PK^(+)Mg^(2+)=6.96,PK^(+)Li^(+)=3.73)高于商业的单价选择性阳离子交换膜CIMS(PK^(+)Mg^(2+)=5.36)。A18C6的掺杂引入不仅提高了膜基体的致密性(孔径筛分效应),也为K^(+)在膜基体中的传输提供了新的离子传输通道(离子-偶极作用)。
    • 梁源; 林凡; 黄凤珍
    • 摘要: 新一代铜电解液绿色净化新技术实现了净化电解液中铜与杂质砷、锑、铋的定向分离,解决了脱杂过程产生砷化氢和酸雾有毒有害气及物料重复冶炼等问题,砷有效开路,无有害气体产生,实现了清洁绿色生产。替代了原工业生产阴极铜电解液电脱铜诱导净化除杂工艺,所需脱除的铜全部富集并直接生产A级阴极铜产品,电耗降低55%,实现传统冶炼向绿色清洁冶炼转型。
    • 潘志爽; 王漫云; 刘涛; 谭争国
    • 摘要: 考察了NaY分子筛稀土离子(RE^(3+))交换过程的稀土投料量(稀土与分子筛质量比,%)、焙烧温度和铵盐用量(铵盐与分子筛质量比,%)对稀土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aY型分子筛交换过程的稀土饱和交换度、超笼中RE^(3+)的不稳定性,以及NH_(4)^(+)的反交换是造成分子筛交换过程稀土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在稀土改性Y型分子筛(RE-Y)制备过程中,RE^(3+)与NaY分子筛的Na^(+)在100°C下的交换为不完全交换;当一交一焙中的稀土投料用量从3%提高至15%时,稀土利用率由95.9%降至84.6%,适当降低稀土投料量有利于提高其利用率;当一交中的铵盐用量为12%时,RE^(3+)完全被NH_(4)^(+)反交换出来,稀土利用率为0;当铵盐在一交、二交中用量分别为4%,15%时,稀土利用率分别为57.0%,96.7%,Na_(2)O质量分数分别为4.48%,1.58%,达到Y型分子筛Na_(2)O质量分数相应不大于4.5%,1.7%的指标要求;适当升高焙烧温度有利于提高超笼中的RE^(3+)向小笼的迁移率,增加RE^(3+)的稳定性,当一交一焙中的焙烧温度高于400°C时,稀土利用率约为90%。
    • 沈吉利; 梁长利; 任嗣利
    • 摘要: 以从稀土矿区分离筛选的黏质沙雷氏菌为生物吸附剂,吸附回收低浓度稀土废水中Dy(Ⅲ),借助Zeta电位、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吸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黏质沙雷氏菌对Dy(Ⅲ)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当Dy(Ⅲ)溶液pH为5.00、吸附时间为120 min、Dy(Ⅲ)初始质量浓度为30 mg/L、黏质沙雷氏菌用量为0.4 g/L时,Dy(Ⅲ)的吸附量和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5.81 mg/g和95.86%。黏质沙雷氏菌对Dy(Ⅲ)的吸附过程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属于单层化学吸附。黏质沙雷氏菌对Dy(Ⅲ)的吸附机制有静电吸引作用、离子交换作用以及与—NH_(2)和—COOH等含N、O活性官能基团的配位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筛选、开发新型生物吸附试剂,促进生物吸附法在稀土元素回收中的应用。
    • 程倩; 赵笑益; 王望泊; 宁新霞; 周丽萍; 曹欢; 康敏; 王勇
    • 摘要: 对离子交换法从石煤钒矿酸浸液中提钒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原液pH、速比、交换前液钒浓度对钒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1.85、吸附速度与树脂体积比1.5 h^(-1)、交换前液钒浓度4 g/L条件下,钒的吸附效果较佳。中试试验证明,原液V_(2)O_(5)含量4 g/L左右,采用“三柱串联吸附—优化调节—两柱串联再吸附”流程,当吸附尾液体积是树脂总体积约20倍,尾液钒品位稳定在约0.13 g/L,平均含钒低至约0.11 g/L时,V_(2)O_(5)吸附率为97.17%。以4%NaOH+4%NaCl配比的解吸剂对饱和D201进行动态解吸,解吸液中V_(2)O_(5)含量达到峰值为119.49 g/L,利用4倍树脂体积的解吸剂,最终得到富钒解吸液中V_(2)O_(5)浓度为57.36 g/L。解吸液无需净化处理,即可实现酸性铵盐一步沉钒法制备高纯V_(2)O_(5)产品,最终五氧化二钒品位为98.36%,产品符合YB/T 5304—2017要求,级别为粉钒V_(2)O_(5)98.0-P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