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主循环恢复

自主循环恢复

自主循环恢复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31085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岭南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2014中国·国际第12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等;自主循环恢复的相关文献由655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学忠、徐军、李晨等。

自主循环恢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1085 占比:99.91%

总计:231295篇

自主循环恢复—发文趋势图

自主循环恢复

-研究学者

  • 于学忠
  • 徐军
  • 李晨
  • 王立祥
  • 宋维
  • 付阳阳
  • 刘德红
  • 孟新科
  • 李春盛
  • 赵志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明宇; 冯洋; 刘娅荣; 李淑彤; 欧阳洁琳; 陈芳; 祝益民; 邹联洪; 蒋宇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家兔心脏停搏(CA)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血清代谢组学特征变化。方法:10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采用窒息法制备CA家兔模型,于CA前、ROSC后15 min、3 h、6 h和24 h各收集2 mL血液样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各时间点血清代谢产物,采用Simca P软件对血清代谢轮廓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通过MetaboAnalyst 5.0软件进行t检验、火山图、聚类热图分析差异代谢产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CA前相比,ROSC后15 min、3 h、6 h和24 h家兔的血清代谢轮廓特征发生明显改变,分别有50、44、58和7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山梨糖、赖氨酸、乙醇胺、2′-脱氧胞苷-5′-三磷酸和腐胺含量在ROSC后均减少(P<0.05),莽草酸、磷酸丝氨酸、N-甲基-L-谷氨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醇(香草醇)、塔格糖、氨基丙二酸、乳果糖、吲哚-3-乙酸、景天庚酮糖和肌酸含量在ROSC后均增加(P<0.05)。牛磺酸含量在ROSC后15 min、6 h和24 h减少(P<0.05),在ROSC后3 h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A前相比,ROSC后15 min、3 h、6 h和24 h分别有8、8、12和15条差异代谢通路,其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在ROSC后均下调,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在15 min和3 h时下调,而在6和24 h时上调。磷酸戊糖途径在ROSC后15 min时受到抑制,但是在其他时点无差异。结论:CA家兔ROSC后的血清代谢组学存在显著动态差异。磷酸戊糖途径受限和牛磺酸水平下调可能与ROSC后的损伤有关,而肌酸水平上调提示心肌细胞损伤。
    • 马增文; 张斌
    • 摘要: 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脏骤停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尽管近年来关于心肺复苏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患者在恢复自主循环后的预后并没有明显改善。心脏骤停可致凝血功能紊乱,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已有一些针对该病理变化的临床研究,通过常规及新型凝血功能监测手段探究其发生发展规律,且还有一些基础研究不断推理、验证此病理变化的分子层面机制。然而不同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其凝血功能改变是存在差异的,在特殊环境下,如高原地区,具有低气压、低氧相对于平原地区具有特殊外部环境,使得高原地区机体凝血机制异常,其心肺复苏后凝血功能变化存在一定特异性,仍需大量研究去进一步探明其中变化影响,为心肺复苏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心肺复苏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这一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章楠; 邵俊; 方诗园; 黄妍
    • 摘要: 目的探讨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院前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影响因素,分析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救治成功率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至2021-01宜兴市急救中心院前救治的329例OHCA患者的院前病例资料,根据是否现场恢复自主循环分为复苏有效组(ROSC)和复苏失败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地点、发病季节、发病时间、基础疾病、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平均反应时间)、首次心律、肾上腺素剂量、按压方式、呼吸支持方式、除颤次数、是否使用过胺碘酮或利多卡因、CPR持续时间、有无第一目击者及急救团队人员配置的16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329例OHCA患者符合准入条件,院前ROSC率为19.76%(65/3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OSC组和复苏失败组两组之间首次心律、现场除颤次数、CPR持续时间、第一目击者按压、肾上腺素剂量、是否使用过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均反应时间、首次心律为室颤、肾上腺素剂量及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是OHCA患者院前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平均反应时间、首次心律为室颤、低剂量肾上腺素和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影响OHCA患者ROSC,政府部门可依据相关参数指标加大急救资源投入,大力提升OHCA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 李超; 郭修红; 付文艳; 黄艳; 陈晋
    • 摘要: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ICU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存活出院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发生心搏骤停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制定心肺复苏调查表,根据是否自主循环恢复(ROSC)将其分为ROSC组(75例)和非ROSC组(60例)。将75例ROSC患者分为基本复苏组(62例)和存活出院组(13例),分析影响ROSC和存活出院的因素。结果ICU心肺复苏ROSC率为55.56%,存活出院率为9.63%;影响ROSC的主要因素是CPR持续时间和肾上腺素累积剂量,除颤是影响存活出院的主要因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是ICU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主要基础疾病。结论基层医院ICU心肺复苏具有较高的ROSC率,但存活出院率仍较低,积极除颤能提高患者的存活出院率。
    • 摘要: 本刊2022年第32卷第2期发表的“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其通讯作者“辛大宇”应为“辛天宇”。
    • 陈英; 张瑾
    • 摘要: 目的基于院外心搏骤停(C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心肺复苏(CPR)结局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于广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条件的150例院前CA患者,根据CPR结局将患者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20例)和ROSC失败组(130例),对CA患者的病因及复苏情况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A患者CPR后ROSC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CA患者中患有心血管系统病者最多,有56例(37.33%);其次是外伤患者,有30例(20.00%)。患者CPR后ROSC成功率为13.33%,ROSC失败率为86.67%。单因素分析中,与ROSC失败组相比,ROSC成功组的年龄、CPR至患者短暂复苏时间以及抢救半径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CPR至患者短暂复苏时间<5 min、通气方式为气管插管、肾上腺素用量≥10 mg以及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10 min均为患者ROSC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index)和ROC曲线AUC分别为0.789(95%CI:0.733~0.845)和0.801(95%CI:0.747~0.855),区分度较好;Calibration曲线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CPR至患者短暂复苏时间、通气方式、肾上腺素用量以及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均与患者CPR后ROSC成功有关。对CA患者进行CPR至患者短暂复苏时间在5 min之内、通气方式选择气管插管、肾上腺素用量≥10 mg以及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在10 min之内均能提高患者CPR后ROSC成功的概率。
    • 王朝晖; 范存建; 李冬梅; 卢顺林; 王伟; 巫小敏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配合血管活性药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南宁市中医医院肺病科收治的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但仍昏迷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自主循环恢复后即刻予以针灸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心率)、中医症状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1 h后中心静脉压及治疗1 h、6 h后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6、12、24、72 h后平均动脉、中心静脉压及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 h后,研究组中心静脉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72 h后,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72 h后GCS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40/45),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3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早期针灸配合血管活性药物可有效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苏成洋; 任亮亮; 梁志娟; 司江华; 于澄
    • 摘要: 目的研究亚甲蓝(MB)对兔心脏骤停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用药剂量。方法选用50只健康清洁级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小剂量MB组(1.0 mg/kg)、中剂量MB组(5.0 mg/kg)及高剂量MB组(10.0 mg/kg)。采用体外电击致颤法建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模型。在CPR开始即刻,空白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小剂量MB组、中剂量MB组及高剂量MB组分别经腹腔注射MB注射液1.0 mg/kg、5.0 mg/kg及10.0 mg/kg。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兔致颤前15 min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6、12、24 h的脑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及凋亡蛋白酶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水平。5组兔均于+ROSC后24 h处死,迅速取出全脑组织,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变化。结果致颤前15 min,各组NSE、S-100β蛋白及Caspase-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小剂量MB组、中剂量MB组及高剂量MB组+ROSC后1、6、12、24 h NSE、S-100β蛋白、Caspase-3以及+ROSC后24 h脑组织含水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C后1、6、12、24 h,小剂量MB组、中剂量MB组S-100β蛋白、Caspase-3低于空白对照组,且中剂量MB组低于小剂量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观察显示,假手术组未见明显异常;空白对照组可见神经细胞明显水肿并伴有散在红色神经元细胞;低剂量MB组、中剂量MB组、高剂量MB组红色神经元细胞及神经元细胞水肿程度较空白对照组减轻,其中,中剂量MB组减轻程度较明显。结论MB对心脏骤停后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应用中剂量MB(5.0 mg/kg)的保护作用较明显,其可能通过减轻脑水肿程度、改善脑组织形态、抑制凋亡等途径发挥脑保护作用。
    • 齐守罡
    •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病例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两种不同预后(神经功能较好出院)、预后不良(死亡+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心肺复苏后ROSC病例49例,比较康复组(17例)与预后不良组(32例)在CA发生地点、CA至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可除颤心律、肾上腺素用量等方面的差异,找出神经功能较好出院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比较,在CA发生地点、CA至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可除颤心律、肾上腺素用量、心源性病因、急诊PCI、CPR时间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PCI为神经功能较好出院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CA病例,早期心肺复苏,有利于良好预后;CPR持续时间长、肾上腺素用量大,可能与不良预后相联系;可除颤心律、ACS病例自主循环恢复后更容易预后良好;急性心梗CA病例,ROSC后及时行PC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有利于康复出院。
    • 吴昌跃; 沈开金; 韩国林; 陈福平; 杨艺清
    • 摘要: 目的:分析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弘爱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救治的114例成人CA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年龄、性别、发生CA地点(院内或院外)、因外伤或非外伤、是否有现场目击者CPR、从启动120至转运入急诊部时间(>30 min或者≤30 min)、复苏过程中是否有可除颤心律、总CPR时间(>30 min或者≤30 min)作为初始ROSC成功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4例CA患者中,初始ROSC成功20例(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现场目击者CPR、从启动120至转运入急诊部时间≤30 min、总CPR时间≤30 min是CA患者初始ROCS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本研究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952,95%置信区间(CI)为(0.863,1.000),模型预测灵敏度85.0%、特异度98.5%。结论:有现场目击者CPR、从启动120至转运入急诊部时间≤30 min、总CPR时间≤30 min是CA患者初始ROCS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提高CA患者的生存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