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8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2008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2008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04-11

主办单位:北京协和医院

会议文集:2008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超声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快速评估、辅助参与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在国际上,实时床旁超声技术已经成为急诊科医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对创伤及危重症患者的床旁超声检查已经成为急诊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和病情评估的重要辅助技术,但在国内此项技术在急诊医师层面上推广还未真正开始,大部分医院急诊科还都停留在超声科会诊阶段。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在我国各级医院急诊科医生中推广超声技术的应用,也很有必要在我国制定一份急诊超声的应用指南和相应的系统培训课程。本文旨在结合本院的实际经验,为急诊科超声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 摘要:重症医学的发生与发展旨在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非终末期危重病人提供最全面而有效的生命支持,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并最大程度地恢复和保持病人的生活质量。ICU的危重病人往往因病重而难以自理,甚至口不能言,手不能动,但其仍然保留着对外界的感觉、记忆与意识。本文介绍了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目的与意义,通过ICU中危重病人的镇痛镇静不同于手术麻醉这一特点,认为及时正确的评估是实施镇痛镇静治疗的关键,对镇痛、镇静药物的合理选择和尽量避免应用肌松剂等问题进行综述。
  • 摘要:外科急腹症是指以急发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外科腹部急性疾患的总称。种类繁多,表现多样,鉴别诊断涉及到内、外、妇、儿及传染病等各科。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变化大,进展快,处理不当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急诊科医生应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腹痛的一般规律、急性腹痛的诊断思路及急性腹痛的处理程序,探讨了最危急的情况优先处理,发生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其中解除气道梗阻是首要的一环;迅速控制明显的外出血,尽快恢复循环血容量,控制休克;对于已确诊或高度怀疑腹内脏器损伤者的处理原则是做好紧急术前准备,力争早期手术。对于腹内脏器损伤本身,原则上应先探查肝、脾等实质性器官,同时探查隔肌有无破损等处理原则。
  • 摘要:临床医疗实践中对于低温治疗已经有近50年的研究了,已经形成公认的是机体在28—35℃状态下,对心脑等重要脏器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但由于低温技术的限制,导致治疗过程中体温精确控制困难,且波动大,产生明显的并发症,因此临床应用非常谨慎。近年来随着低温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血管内精确低温控制成为可能,这种技术在应用低温带来的益处的同时能够因其对体温的精确而稳定的控制而减少甚至避免低温所造成的严重并发症。因此这种血管内低温治疗为急诊医学在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过程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参附注射液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病例均给予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并同时给予复苏常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复苏即刻应用参附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毫升加5%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静脉推注,隔半小时再推1次,共3次:同时用参附注射液100毫升加0.9%生理盐水450毫升,于第一次静脉推注后开始滴注,滴速每分钟30滴观察两组病例复苏前、复苏即刻、再灌注后10min、再灌注后30min、再灌注后6h心肌酶学(AST、L,DH、CK、CK-MB、)的情况,并运用迈瑞床旁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复苏后心律失常及死亡等的发生率。rn 结果:两组患者心脏恢复灌注后心肌酶学均呈上升趋势,但参附注射液组的升高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均有心律失常发生,参附注射液组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rn 结论:参附注射液能使CK、CK-MB、LDH生成减少,抑制了对心肌细胞的坏死性损伤,保护缺血再灌注细胞,减少心肌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了复苏的成功率。
  • 摘要:目的:利用改良氧利用率MO2UC[Modify Oxygen UtilizationCoefficient O2UC=(SaO2-SvO2)/SaO2]指标对心肺复苏期间自主循环恢复早期的氧代谢进行监测研究。rn 方法:前瞻性地监测10例心肺复苏病人(男8,女2,年龄49.4±16.0岁)复苏中的动脉及相关静脉血气,计算改良氧利用率,并进行动态观察,成活与死亡组之间的MO2UC值用SPSS软件包中的均数T-Test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rn 1.成活组MO2UC为0.31±0.08;死亡组MO2UC为0.71±0.25,P<0.001,有显著性差异。rn 2.复苏结果比较:无任何效果(3例),死亡,其MO2UC变化呈现出高值或上升趋势(MO2UC=0.82±0.16)。自主循环恢复(2例),最终死亡,其MO2UC呈下降趋势(MO2UC=0.50±0.29)。自主循环、呼吸、意识恢复(5例),其MO2UC为0.31±0.08.④,1例病人表现出了循环恢复过程的MO2UC曲线由低于正常值渐增至正常值,然后超出危险限,出现峰值,最后恢复正常值的变化提示了复苏成功后早期几个循环和代谢的变化阶段。rn 结论:rn 1.我们可以用MO2UC.循环状态对心肺复苏早期进行分期:第一期,大循环恢复(5~30分钟)、第二期,微循环障碍或/和细胞氧利用抑制(0.5~2小时)、第三期,细胞氧代谢恢复和偿还组织氧债(2~4小时)、第四期,恢复正常(3~6小时)几个临床过程。大循环恢复、微循环障碍或,和细胞氧利用抑制阶段是临床用药的好时机。rn 2.心脏复跳的典型改良氧利用率曲线的变化意义在于它还可以作为病人危重程度的预警指标。
  • 摘要:目的:评估急性中毒患者器官衰竭情况,研究SOFA评分与急性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rn 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入院即刻及入院后48小时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血气、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糖值及神志状态,并记录各时间段应用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对其进行分段SOFA评分(入院即刻和入院后48小时),评估SOFA评分与预后的关系。rn 结果:入院即刻累计SOFA评分(SOFA0)在死亡组与存活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8小时累计SOFA评分(SOFA48)及两者之差(△SOFA)在两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8小时SOFA评分中的。肾脏及神经系统的评分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3,0.012),ALT、CK-MB、WBC、BE值及血糖值(BG)与SOFA48有线性相关性(p<0.05)。rn 结论:入院即刻SOFA评分与急性中毒患者预后呈相关趋势,而动态观察SOFA评分的变化对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在白金10分钟内快速判断创伤程度并启动创伤小组急救流程。rn 方法:回顾性结合我部近1992-2005年创伤患者抢救的早期判断,采用1、经验判断和徒手查体、2、四项启动创伤小组指标(A检查生命体征和意识水平、B评价解剖创伤、C评价有证据的损伤机制和高能因素、D基础情况);3、系统查体三步骤进行快速的伤情判断。rn 结果:选择中等严重度以上伤员2428例进行研究,经徒手血压判断有961(39.6%)例伤员血压低于90mmHg;经创伤小组启动指标A、B两项判断,92.1%的病例需要启动创伤小组救治流程;按我院创伤严重度分类:中度1250例(51.5%)、重度838例(34.5%)、极重度40(14.0%)。rn 结论:可以在1分钟内多部位徒手触诊迅速判断异常血压、并有一定的准确性;本研究的三步骤判断启动创伤小组的流程措施可大部分在1—3分钟内、部分在3-7分钟内启动创伤小组抢救流程。在白金十分钟初步快速判断伤情在急救流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HP)是指将患者血液引入装有固态吸附剂的灌流器中,以清除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并将净化了的血液输回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作为一种体外血液净化技术,血液吸附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随着其他物理化学方法介绍到人们面前,最常用的吸附材料是活性炭和树脂。本文拟从急性药物和毒物中毒、尿毒症、重型肝炎等血液灌流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影响因素。rn 方法:微泵每小时注射尿激酶25—40万u,平均(30)万u对动静脉内瘘血栓行局部溶栓。治疗前后均检查血管波动和血管杂音情况,测定肝肾功能,并监测血压,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n 结果:18例患者共行21次溶栓治疗,成功18例次(83.4%)。血栓形成时间长、血压低的患者成功率低。性别、透析龄、内瘘使用时间及每小时尿激酶使用剂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及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无1例患者发生栓塞、发热并发症,1例患者用药后出现胃溃疡复发出血,经制酸护胃等治疗恢复。rn 结论:微泵注射尿激酶每小时30万u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陈旧血栓及低血压患者疗效可能不理想。
  •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医疗保健需求水准的提高,医疗纠纷也逐渐增多,而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病人的阵地,也是纠纷的易发场所。本文针对某科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性可行性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大大降低投诉率,明显提高病人满意度。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日常生活中接触各种药物毒物机会的增加,各种突发公共卫生教育的加强,要更加关注临床中毒学。在加强毒物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同时,要重视通过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基本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中毒的诊断。注意在各级医院配备好各项解毒剂,为突发公共卫生等事件的应对作好准备。加强中毒流行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对临床中毒的专业人才进行系统地培训。本文介绍了美国临床中毒医生的培养过程,以及自主神经张力变化、传导功能发生异常、膜抑制剂、与中毒共同存在的其它情况等临床诊断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群体伤的院前急救措施,提高急救中心对群体伤的救治水平和应急能力。rn 方法:对昆明市三人以上突发群体性事件院前急救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rn 结果:昆明市2005~2007年院前急救984起突发群体伤事件,群体斗殴437起(44.4%)、交通事故428起(43.5%)、食物中毒起46(4.7%)、一氧化碳中毒22起(2.2%)和其它事件51起(5.2%)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病例总数3837例,死亡85例。rn 结论:昆明市2005~2007年院前急救的突发群体伤事件呈逐年增多趋势,事件类型以群体斗殴和交通事故为主,而交通事故逐年增加最显著,必须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降低群体伤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 摘要:目的:研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在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病人随机分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组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组,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后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病人的带机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治疗7天后空腹血糖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动脉血气分析变化、带机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对出现高血糖的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AECOPD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在动脉血气改善、带机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等同于全身应用皮质激素,降低了引起高血糖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摘要:据报道心脏外伤死亡率可达81% ,如能及早诊断和手术治疗,可使80%-90%的患者获救。作者回顾分析1994年5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抢救心脏创伤20例的临床资料,从中吸取诊断和救治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 摘要:目的:通过吉化双苯厂意外爆炸事故的伤员救治,总结群发伤的救治经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预案。方法:介绍2005年11月13日吉化双苯厂所发生的意外爆炸事故概况、受伤伤情和主要救治措施,分析急救措施的经验和教训。结果:本院共接诊伤员121人,(大部分是轻伤员)。在第一现场,医务人员听从消防人员指挥,经过简单处置,把伤员分批送回医院。急诊室救治紧张有序,组成多个三人抢救小组,医务人员职责明确,忙而不乱。收入院的患者安排专家会诊,不遗漏次要诊断,危重症患者急诊手术,多科室协作。后勤人员做好物品、药品和保障供给,全院职工团协作,成功地完成了抢救工作。
  • 摘要:近年来,创伤患者逐年增加,严重创伤应激性高血糖视为预后不良的预警指标越来越多关注,危害性被充分认识。在众多干预治疗措施中,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推广为征服创伤高血糖带来曙光。本文分析了创伤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机制和临床危害,提出了应激性高血糖的控制策略,探讨了创伤后胰岛素强化治疗及对创伤后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战创伤急救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包括战创伤救治新观点、新方法,新型急救器材的研制等,这些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综合集成创新都对战时及平时急救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就此结合当前急救体系的建设进行总结。
  • 摘要:迅速建立可靠有效的静脉通路:是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全身静脉穿刺有“8个部位-16点”(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上入路、锁骨下静脉下入路、头静脉、贵要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共8个部位,双侧共16点)可以做为穿刺放置套管、置入导管。只能做一个部位的大静脉穿刺不能满足严重和复杂病情病人的抢救,对多部位不同手法的穿刺置管技术均要全面掌握,以适应特殊条件下病人的急救需要。本文介绍了颈内静脉穿刺法;锁骨下静脉下入路穿刺方法、以及锁骨下静脉上入路穿刺方法等全身8部位16点静脉通路的建立方法和原则。
  • 摘要:目的:探讨战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对战创伤救治指导意义。方法:围绕平、战创伤死亡统计资料分析战伤、平时创伤死亡与时间的关系;针对重点死亡高峰确定急救时间窗。结果:可控制的出血、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应该在“急救白金10分钟”内完成:休克应该在30分钟内有效地干预并控制;胸、腹、盆腔的内脏损伤出血、严重的颅脑伤应该在“黄金1小时”内进行确定性的救命手术。结论:提高战创伤急救各阶段的时效性,要从群体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着手,改进军事卫勤理论和技术,能有效降低战创伤伤员的伤残率与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呼衰患者急诊抢救流程指南。rn 方法:1992~2002年,急救部对2548例(其中创伤1823例,非创伤725例)急诊抢救患者的呼吸通路阶梯管理进行统计分析及操作者登记调查。rn 结果:男1876例,女672例,男:女=2.79:1,年龄4—86岁,创伤病员平均年龄32.3±19.8岁,非创伤病员平均年龄65.2±17.3岁。创伤病员以20—2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段最突出,占创伤病例总数60.2%,非创伤病员以50-59岁和60-69岁两个年龄段为主。呼吸支持方式采用复苏体位816(32.0%)、开放气道清除呕吐物314(12.3%)、鼻塞鼻导管吸氧2311(90.7%)、面罩给氧124(4.8%)、气管插管254(10.0%)、气管切开195(7.7%)、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58(2.3%)、环甲膜穿刺25(1.096)。rn 结论:对急危重呼衰患者进行呼吸阶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危重病人呼吸管理效果,是值得推荐的呼衰急诊抢救流程指南。阶梯化管理即:二类、四阶梯、10方法。无创类和有创类:第一阶梯:徒手方法阶梯(1复苏体位、2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3胸背按压);第二阶梯:氧疗支持阶梯(4鼻塞、鼻导管吸氧、5面罩类给氧、6气管插管/氧疗)第三阶梯:有创气道阶梯(7环甲膜/气管穿刺、8气管切开,气管穿刺扩切术或旋切术);第四阶梯:机械通气阶梯(9简易呼吸器/简易呼吸机类、10常规呼吸机类)。
  •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教学对临床护理教学的影响。方法:将护生分为两组,在不改变其它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实验组护生实施规范化教学。结果:规范化教学的效果显著好于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考核情况及反馈意见均有提高。结论:规范化教学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
  • 摘要:连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yication, CBP)是指所有连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治疗方法的总称。2004年9月-2006年1月,医院急诊科使用全自动血液净化机器(ACCURA)对18例危重症患者进行床旁连续血液净化的治疗,共计27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应用ACCURA治疗急性肾衰等危重症患者过程中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 摘要:目的:制定病情分诊标准。方法:根据实际工作中可行的情况,建立文字化的、标准的依据病情进行分诊的分诊标准,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患者病情的紧急状态,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安排就诊的“病情分诊”。结果:通过对病情分诊标准一年的运行、使用,不断地完善该标准,形成了切实可行的病情分诊标准。结论: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了最佳的就诊流程,兼顾到普通患者的利益,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多发态势,如何应对以维护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急诊科作为一个体现医院综合实力的窗口,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首当其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急诊护士作为急诊科的主体,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成为保障患者得到快速有效救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及应急预案,提出了护士在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类公共事件中的应对措施;护士在食物中毒及职业中毒类公共事件中的应对措施;以及护士在群体性创伤类公共事件中的应对措施等。
  • 摘要:目的:了解急诊医护人员手套应用的现状,了解手套使用知识的掌握程度,探讨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对在急诊工作的医护人员,在未干预、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记录更换手套的应用情况,并用问卷调查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急诊医护人员对手套使用知识掌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实际使用时的正确率;医生在接触病人时的手套使用正确率显著高于接触自身时的正确率;护士在接触自身时的手套使用正确率显著高于接触病人时的正确率;在接触自身时手套使用的正确率上,护士显著高于医生。结论:急诊医护人员手套使用是职业防护的薄弱环节,医护人员对更换手套有充分的认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正确使用率较低,提高医护人员更换手套的依从性和自我防护意识十分重要
  • 摘要: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科最紧急的突发事件,而在急诊抢救室工作,更是经常会面对突然而至的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此时必须争分夺秒,对患者实施紧急的心肺复苏术。本文就是要介绍这样一种细则方法,它是医护人员多年临床实践的结果,并结合了国内一些医疗护理同仁们的大量尝试和研究,称它为“二医二护配合法”,“二医二护配合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我科CPR成功率,无论是初期CPR成功率70.4%,还是终期CPA成功率49. 3%,均比以往的复苏成功率20.1%-31.3%高出许多,此结果有力地说明该细则方法是实用的、有效的、科学的,特此将其优点总结如下:①分工明确,避免盲目及重复工作;②节省人力资源,以最少人员达到最佳效果;③各抢救步骤衔接紧密,条理性、逻辑性强;④操作方法详细规范,易于掌握;⑤真正做到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生命。
  • 摘要: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系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它属于出乎意料的自然死亡,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病的病人中,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随着现代急诊医学和社区基层医院复苏技术的发现,SCD患者可能得以存活,医院2006年共收治SCD病人43例,死亡34例,其中5例为院前死亡。2006年4月成功抢救SCD病人一例,本文现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绝大多数SCD者有心脏结构异常,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西方国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SCD最常见的心脏结构异常。此外,年龄、运动、吸烟、精神因素等也是引起SCD的因素。 SCD病人起病突然,常在最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目击者应立即施行快速有效的心肺复苏,条件允许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这就需要护士有较强的责任心,严密观察病人病情,熟练准确的执行各项操作,掌握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应用,协调医护配合,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早日脱离危险,康复出院。
  • 摘要:本文分析了糖皮质激素的生理及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介绍了糖皮质激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对全身糖皮质激素、短效速效全身糖皮质激素在急诊科的合理应用以及临床急诊科激素合理应用病例进行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短时间血液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1例确诊为重症胰腺炎的患者分为短时间血液滤过组26例,给予常规治疗(禁食、胃肠减压、对症支持治疗、抑制胰腺分泌及抗生素等)基础上行短时间血液滤过;非血液滤过组1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血清细胞因子(TNF、IL-6)水平变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短时间血液滤过可较快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痛症状、维持正常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清除血清TNF及IL-6、降低病死率,疗效优于传统常规治疗,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短时间血液滤过可显著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愈后,降低病死率。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HA330-Ⅱ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存慢重肝救治中的应用,探讨其在肝脏支持及重肝并发症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探索重肝治疗的新方法。rn 方法:治疗组41例慢重肝(乙型)病人,均经3次HA330-Ⅱ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黄疸消退及反弹、肝性脑病及脑水肿的改变、血常规、血氨、血气分析、凝血指标、炎性因子(IL-1b、IL-6、IL-8、TNF-a等)等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等。对照组37例同类病人。rn 结果:HA330-Ⅱ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对改善症状部分有效,且无因治疗而引发新的不适。具有一定的退黄作用,退黄后反弹幅度小。降低血氨,改善肝性脑病与脑水肿。吸附部分细胞因子。虽对血白蛋白、血小板、血色素等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治疗安全性。rn 结论:HA330-Ⅱ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在慢重肝(乙型)病人的救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是重肝治疗方案中的新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时caspase-1蛋白表达及酶活性变化。rn 方法:复制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小鼠模型,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素氮(BUN)及血清肌酐(Scr)水平,应用免疫组化及荧光标记法分别测定肾组织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其酶活性的变化。rn 结果:模型组Scr和BUN水平均较假模组显著升高;模型组肾组织caspase-1表达强度较假模组显著升高;模型组肾组织caspase-1酶活性也较假模组显著升高。rn 结论:Caspase-1产生及活性升高参与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抑制该酶活性,从而控制其下游炎症因子的过度活化可能对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改变急诊护理管理的方式,由总体管理过渡到分区域进行管理,通过分区域培训,使护士的业务技术迅速提升;调动老护士的积极性,发挥她们的优势,协助护士长对科内进行一定管理的工作,将她们的经验与技术传授给年轻护士,使急诊科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提升。
  • 摘要:设立现代急诊分诊标准,改变急诊分诊流程,从简单的“疾病分科诊治”,演变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安排就诊的“疾病的病情分诊”。目前在我国尚无明确的病情分诊流程标准,根据我科实际工作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病情分诊标准,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了最佳的就诊流程,保证了所有就以患者的利益,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 摘要:胸痛与急性呼吸困难是急诊最常见的病人群之一,前者约占急诊内科病人的10%-20%,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是短期即可致命的病症之一;后者约占15-25%,主要包括心源性(心力衰竭)和非心源性原因,二者的处理有截然不同之处,且直接影响预后。近年来,心脏生化标志物在急性胸痛与呼吸困难的诊断与鉴别、ACS危险分层、评估ACS与心力衰竭的病情与预后并指导或监测治疗反应等方面的作用日趋凸现,临床应用愈益受到重视。现今,临床常用的心脏标志物包括:反映心肌损伤的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反映心脏功能的B型钠尿肽(BNP)或N末端钠尿肽前体( NT-proBNP ),反映心血管炎症状态的C反应蛋白等。
  • 摘要:目的:探讨配对血浆分离吸附法(coupled plasmafiltration adsorption,CPFA)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us-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技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伴急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治疗机制。rn 方法: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pancreatitis,SAP)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采用CPFA+CVVH技术治疗,对照组13例采用常规CVVH治疗,所有患者均在ICU监护中,25例患者比较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PaO2/FiO2、TNF-α、IL-β、IL-6、IL-10、血、尿淀粉酶、肝肾功能生化指标、APACHE Ⅱ评分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同时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和随访至出院,统计分析其存活率。rn 结果:两组间治疗前病情的严重程度基本无差异(P<0.05),CPFA联合CVVH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0天后平均动脉压、PaO2/FiO2均明显上升(P<0.05),促炎症因子TNE-α、IL-1β、IL-6等因子明显降低(P<0.05),抗炎症因子IL-10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呈下降趋势,至第10天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治疗组未发生出血、休克、过敏等严重并发症,患者耐受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存活率7/12(67%)明显高于对照组7/13(54%)(P<0.05)。rn 结论:CPFA联合CVVH能有效调整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SAP患者的预后,提高存活率,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主要因素。rn 方法:随机抽取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40例患者为治疗组,36例为对照组,两组均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PE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及出院后6个月随访,判断血浆置换的疗效及影响疗效主要因素。rn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PE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85.0%,出院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病人总有效率93.8%,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早、中期重型肝炎有效率92.9%优于晚期重型肝炎(P<0.01),与对照组早、中期有效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重型肝炎晚期,PE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3.3%和16.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rn 结论:PE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肯定,肝病严重程度、病期及并发症为影响疗效主要因素,掌握治疗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摘要:本文介绍了令人沮丧的医患不和谐的人文环境,分析了经济问题;某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及其从业者推波助澜;公民文明和道德水准下降等医患不和谐的社会基础问题,并提出了对策。笔者通过自身经历和对有关资料的分析认为:医疗卫生费用分配不合理是核心,而舆论误导、医学普及教育缺陷和公众文明和道德水准下降使问题更加严重。
  • 摘要: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临床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从1966—01-01~2008—02—18进行心肺复苏术并恢复自主循环的研究,比较自主循环恢复后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并对文献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篇研究文献入选,心跳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亚低温治疗可提高病人的出院生存率(P<0.00001)、改善出院时神经功能(P<0.00001)和远期神经功能(P=0.0002);和常温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可增加ROSC后病人的出血发生率(3%),但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心跳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亚低温治疗可提高出院生存率,改善出院时神经功能和远期神经功能,且副作用轻微。
  • 摘要:创伤是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组织结构完整性损害或功能障碍。创伤是人类生活中最常发生的事件,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最主要的杀手之一。本文探讨了创伤急救医学的起源;创伤外科医生的机遇与挑战。
  • 摘要: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使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人,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消防,警察,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 摘要: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是一种发生于妊娠晚期,死亡率很高的妊娠合并症,其主要特点是肝脏的脂肪变性,多伴有肾、胰、脑等多脏器的损害,母婴死亡率高达85%,常死于肝外并发症。据全国1999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妊娠期肝病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3.3%,死亡率为2.3/10万,居孕产妇死亡顺位的第6位,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适时终止妊娠可以改善母婴预后,降低围生期病死率。该病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病情进展快,易出现肾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继发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该病一经确诊,应立即终止妊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 摘要:持续心排出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rdica Output,PiCCO)是通过对心功能进行连续监测,从而指导用药和控制补液速度及补液量,以维持正常循环血量。本文现就1例经PiCCO监测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PiCCO监测是指导休克病人用药和补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出现的心衰或急性肺水肿等现象,造成患者的痛苦和医源上的浪费。因此对于急诊科早期休克病人的判断和治疗,PiCCO是非常有效和简便的。对于正确测量PiCCO数值和延长使用寿命,护理工作尤为重要。一切工作都是在配合医生和为患者减轻痛苦的基础上摸索前进的,护理工作还需进一步提高。
  •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急诊医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急诊医学毕竞是一门年轻的医学学科,虽历经十余年发展,其专业内涵和发展模式尚末统,因此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对急诊医学中急诊医学概念的哲学思考;心肺复苏术与辨证唯物论;急诊临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急诊工作方法的哲学等问题进行探讨。
  • 摘要:本文分析了铊中毒的国内外现状、铊的理化特性、中毒机制及临床表现,探讨了铊中毒的诊断依据及中毒程度分级等问题,提出了消化道吸收中毒者,除催吐外,应给予普鲁蓝250mg/kg/d,分为四次,每次都溶于20%甘露醇SOml中服用;再辅以50%硫酸镁50ml口服导泻;以促进铊随胆汁经粪便排泄。随后口服活性炭0.5g/kg,以减少铊的吸收。有较多临床资料提示:积极进行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可促进血铊的排出;试用含琉基药物驱铊及补充含琉基的保肝药物,;重症患者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防治脑、肝、肾等损害。等铊中毒的治疗措施。
  • 摘要: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危重病救治三个环节组成,它是急诊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结合深圳市急救医疗网络运作特点和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建设状况,提出建立健全含家庭与社区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危重病救治(ICU)四位一体化的贯穿急救全流程的区域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
  • 摘要:目的:正确掌握和运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便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6年2月~2007年12月间25例心肺复苏病例。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实施抢救,包括胸外按压、清除气道分泌物或异物、开放气道、按比例按压-通气、早期电除颤和给予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等药物治疗等。rn 结果:在实施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4min内电除颤和肾上腺素1mg每3~5min 1次等基础生命支持的病例中,成功组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失败组(P<0.05)。rn 结论: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很多,在心肺复苏的基础生命支持阶段能正确运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可提高复苏的成功率。
  • 摘要: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ARDS患者氧利用率(O2UC)的影响。rn 方法:选择28例ARDS机械通气病人,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依次调节PEEP为OcmH2O、5、10、15和20cmH2O五种不同压力水平,分别抽动静脉血查血气并计算O2UC、记录心率及平均动脉血压等变化。同时抽取30例正常人动静脉血(一次)查血气所计算出的O2UC做为对照。rn 结果:rn ①ARDS患者五种不同水平的PEEP,其O2UC与正常人的O2UC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rn ②在PEEP为15 cmH2O时,O2UC值显著低于PEEP为0 cmH2O时的O2UC(P<0.05);PEEP为20cmH2O时,O2UC则非常显著地降低(P<0.01)。PEEP为5、10cmH2O时,O2UC差异无显著意义(与PEEP为0 cmH2O时比,P>0.05)。rn ③当PEEP在15cmH2O及20cmH2O时,MBP,明显下降(P<0.05或P<0.01),HR却明显上升(P<0.05或P<0.01)。rn 结论:过高PEEP会招致ARDS患者氧利用率的进一步下降,不能真正纠正患者体内组织细胞的缺氧状态。必须寻找最佳PEEP,并适当增加血容量,增加有效心输出量,才能真正改善病人的缺氧状态。
  • 摘要:本文介绍了急诊医学和急诊科的定位、急救部的整体结构、急救部的工作内容、急救部的人员组成和分组、急救部的仪器设备,以及急救部的科研和教学等问题。
  • 摘要: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精神压力日趋加大,随之而来的中毒事件包括服毒自杀、误服毒物、群体性中毒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为提高急性中毒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本文就如何进行急性中毒病人的急诊管理阐述自己的观点。本文介绍了中毒程度的初步判断、急诊初步处理、紧急救治以及病情危重度的再次判断等问题,提出了中毒病人急诊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 摘要:目的:探讨RNA干扰对大鼠脑胶质细胞IL-6表达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在大鼠创伤脑组织中IL-6表达的体内抑制作用和脑水肿的影响。rn 方法:运用软件设计并合成大鼠IL-6发夹RNA(small hairpin RNA,shRNA)的DNA模板,通过双酶切构建IL-6shRNA的pSUPER载体(pSUPER—IL-6),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入大鼠胶质细胞瘤细胞系C6,在IFN—γ刺激下,培养上清ELISA法测定IL-6、IL-8水平,验证干扰效果并筛选最强的目的质粒进行体内实验。自由落体法建立大鼠脑创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空质粒组、对照组各14只,在打击-24h、0h、+24h、+48h病灶内注射pSUPER—IL-6、空质粒或5μ1生理盐水,于打击+24h、+72h时处死大鼠,检测脑组织IL-6水平、含水量及含钠量,并在电镜下观察损伤脑组织的细胞结构变化。rn 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pSUPER—IL-6能有效转染入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系并抑制IL-6的表达,其中pSUPER—IL-6 1的RNA干扰效果最强,达66.6%,而对于IL-8的表达无影响。体内实验显示,干扰组脑组织IL-6水平略低于空质粒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脑组织含水量及含钠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结构无明显差异。rn 结论:RNA干扰手段可成功抑制大鼠脑胶质细胞体内及体外的IL-6表达水平,并具有基因特异性,而对于IL-6表达体内抑制方法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 摘要: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一种病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跳,射血功能终止,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中断,使患者出现意识突然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全身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护理工作在复苏过程和复苏后脑功能的恢复及病情观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在2006年2月至2007年6月抢救6例心脏骤停患者,均一次抢救成功,转上级医院或本院病房治愈出院。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5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死亡14例(死亡率56%)。结论:多种危重病都有可能发生ARDS。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R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SaO2、PaO2)和PaO2/FiO2有利于ARDS的早期诊断;ARDS的治疗以机械通气为主,实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兼顾其他支持性治疗。
  • 摘要:很多意外伤害可以归纳为战、创伤,这些创伤必然导致人员的伤害和死亡。战、创伤急救的目的就是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平时的创伤急救技术和原则不能完全适用于战场条件,既往的战伤救护原则也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不论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战创伤急救方法和原则的核心因素之一是急救的时效性。本文介绍了战、创伤急救的时效性、急救白金十分钟的定义和概念及白金十分钟的实践。
  •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过程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自2006年以来收治的59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与2006年以前随机的59例按常规洗胃,阿托品、复能剂治疗的对比分析。结果:2006年以后抢救的59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全部治愈。结论:2006年后采用的血液灌流技术手段能提高生存率,迅速清除体内毒物,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临床疗效好。
  • 摘要:目的:观察HA型树脂血液灌流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rn 方法:收集本院肝衰竭患者23例进行HA型树脂血液灌流治疗,25例进行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的变化,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变化。rn 结果:血液灌流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为73.9%,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血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氨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HA型树脂血液灌流操作简单,治疗肝衰竭效果明显,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
  • 摘要:创伤的发生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急诊创伤外科治疗和创伤外科医师的概念也始终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创伤外科经历了由综合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专业化治疗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创伤外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创伤外科的发展也处于“十字路口”。为此,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将创伤、外科危重病和急诊外科整合为一个新的外科专业,即急诊外科(Acute Surgery)。针对创伤发展初期外科综合治疗到专科治疗及近年独立创伤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急诊创伤外科的兴起和发展;急诊创伤中心模式和医师培养,以及急诊创伤外科的未来等问题进行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宽QRS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诊断价值和急诊处理对策。rn 方法:对所有病例描记12导联心电图。根据血流动力学和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急诊处理方案。rn 结果:诊断室速的主要依据是:①血流动力学障碍;②房室分离、融合波和心室夺获;③QRS宽度RBBB>140ms,LBBB时>160ms;④电轴位于“无人区”(-90。~+180。),LBBB时电轴右偏;⑤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有束支阻滞,心动过速时QRS波形态与其不同。急诊处理后总有效率86.8%。rn 结论:体表心电图对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根据体表心电图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对选择急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及有创通气在心内科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总结BIPAP在心内科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的指征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病人费用。rn 对象与方法:对介入治疗手术以后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超过25次/分,动脉血氧饱合度(SaO2)>85%,P02<60mmHg和/或PaCO2>50mmHg的患者,在常规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20例,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状况、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及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血氧饱合度SaO2的变化和通气相关的不良反应及相应并发症等。并与20例术后应用有创通气病例对比。rn 结果:应用无创通气20例患者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14例,房颤射频消融术6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8例,最长应用呼吸机时间168小时,2例病情加重,不能耐受面罩通气,改为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死亡1例总有效率90%。患者通气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分别为(3肚8)次/分与(21土4)次/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气治疗前后心率分别为(116士26)次/分与(91士22)次/分,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气前后患者的PacO2水平分别为(76士20)mmHg与(63士17)mmHg,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气治疗前后血氧饱合度分别为(70土14)%与(95士4)%:氧分压通气前后分别为(48士15)mmHg与(64士19)mmHg,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有创通气比较住院费用分别为(25300士1700)与(45630士14300)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病例均无胃膨胀,无气压伤、院内感染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应用有创通气的20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18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应用呼吸机时间为216士72小时,总有效率为90%。术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例。rn 结论:rn 1.心内科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病人,在围手术期出现肺功能不全时,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技术,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和肺的弥散功能。rn 2.能起到与有创通气相当的治疗效果,但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病人容易接受,撤除呼吸机方便。rn 3.费用相对低廉,是心内科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病人出现肺功能不全时首选的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地位。
  • 摘要:近几年随着人们生命意识的提高,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随着社会的人文关怀意识的提高,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在医学界产生了急诊医学专业,主要针对于各种“急”病的救治。根据疾病特点可以把急救人员的救治工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和ICU观察阶段;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救治阶段。其中“院前急救”阶段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现就院前急救的特点、问题和相关的解决途径进行分析,探讨解决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互助型创伤急救模式下确定性救命手术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rn 方法:建立由急救医师以“白金十分钟”的理念对病人进行链式流程复苏、由专科医师实行确定性救命手术的互助型创伤小组工作模式,总结分析1993年~2005年2428例中等严重度以上的急诊创伤病例。rn 结果:伤员构成:男1882例,女546例,男女比例为3.45:1:年龄30.5±17.2岁(4~86岁);创伤评分(TS)11.5±3.5、CRAMS评分7.46±2.4:严重度:中度(ISS<13)1250例(51.5%)、重度(ISS 13~25)838例(34.5%)、极重度(ISS>25)40(14.0%)。合并伤:复合伤29例(1.2%),多发伤687例(28.3%),休克1076例(44.3%),其中创伤性休克767(31.6%),失血性休克309(12.7%);死亡197例(8.1%),其中主要引起死亡的原因按脏器分类:脑140例(71.1%),腹45例(22.8%),胸8例(4.1%),大血管4例(2.0%);抢救互助情况:急救部完成抢救手术481例,急救部+专科手术1440例,急救部+SICU完成507例。rn 结论:互助型创伤急救模式在当前城市创伤救治中仍具有普遍意义,加强急救与专科的密切协作是救治成功关键。
  • 摘要:在对创伤的救治过程中,人们常常遇到两类过程,一是早期进行确定性的抢救手术或复苏,之后进行康复过程直到痊愈;目前大家共同的认识是要强调加强对创伤的早期复苏,减小机体的打击强度和缩短打击的持续时间,以减少其发生率。本文根据我院创伤急救的临床经过总结了对于早期创伤急救的一种思路,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借鉴。
  • 摘要:现代急诊分诊已不再是简单的“分科诊治”,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患者病情的紧急状态。但在我国尚无明确的分诊标准,也没有通过媒体在社会推广与宣传,取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本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城市急诊患者对急诊分诊的认知程度,以及患者期望值与急诊科分诊标准的差异。
  • 摘要:硬壳果类食物如花生作为过敏原引起过敏性休克在临床是比较少见的,本研究收治的1例德国籍女性患者,因食用花生油制作的寿司后,突发过敏性休克,经我科积极救治痊愈出院。现将急救及护理体会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对全院护士的统一培训,提高全院护士的整体技术水平。方法:由护理部负责,成立护理技术小组,对常见护理技术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考核全院护士。结果:全院所有护士的护理操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结论:加强对护士的临床技术培训,是提高全院护士的临床技能的关键。
  • 摘要:现代急诊分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分科诊治”,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患者病情的紧急状态,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安排就诊的“病情分诊”。但在我国尚无明确的病情分诊标准,我科根据实际工作中可行的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病情分诊标准,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了最佳的就诊流程,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 摘要:急诊监护室由于特殊的环境,要求留察的患者有一名家属陪伴,照顾患者的生活,协助医疗护理工作。整体护理工作不只是单纯地针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必须延续到患者的周遭环境特别是家属,针对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健康教育的背景及方法,总结了体会:急诊监护室的环境使护士处于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状态,通过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密切了护患关系,改善和提升了护理质量,保障医疗护理的安全。当然,健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要根据家属自身的情况,千万不要给家属以护士把我们教会了就放手不管了的错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