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创伤与危重病感染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创伤与危重病感染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创伤与危重病感染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江苏镇江
  • 出版时间: 2010-0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创伤与危重病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肺复张与肺复张后不同潮气量对ALI大鼠肺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内毒素(LPS)静脉注射复制大鼠ALI模型。25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5只:对照组、ALI组、小潮气量(VT)组(LV组,VT 6ml/kg)、SI+小VT组(SI+LV组,VT6ml/kg)、SI+常规VT组(SI+MV组,VT12ml/kg),SI(30cmH20)维持30s,进行肺复张。应用不同潮气量联合肺复张监测呼吸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实验5小时后放血处死动物。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和湿/干重比(W/D);放射免疫法检测肺组织中ET-1;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分析肺动脉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水平;血秋张力实验检测离体肺动脉环对乙酰碱(Ach)和硝普钠(SNP)介导的舒张功能的影响;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炎症反应指标。rn 结果:与CON组比较,LPS增加各组内肺水肿,加重肺损伤,增加TNF-α含量,增加ET-1含量,减少肺动脉内皮细胞eNOS蛋白表达,减弱Ach介导的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最终影响内皮功能。SI+LV组ET-1含量为(109.182±15.62)pg/ml,SI+MV和LV组肺组织ET-1含量分别为(158.786±30.40)pg/ml和(152.35±8.21)pg/ml,较SI+LV组升高(P<0.05);SI+LV组肺组织eNOS蛋白表达的iOD值为(12663.83±1348.931),Sl+MV纽和LV组肺组织eNOS蛋白表达的iOD值分别为(9208.125±2773.683)和(9339.532±3366.401),较SI+LV组无统计学差异,但有降低趋势(P>0.05);与SI+LV组比较,ALI组和SI+MV组在不同浓度Ach作用下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降低(P<0.05),LV组虽然与SI+LV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Ach介导舒张功能有下降的趋势;SI+LV组肺组织TNF-α含量(2374.53±410.60)ng/L,较SI+MV组(3468.868±659.25)ng/L和Lv组(3370.755±314.17)ng/L降低(P<0.05)。rn 结论:肺复张联合大潮气量和小潮气量机械通气能够改善ALI大鼠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肺复张联合小潮气量可进一步减轻ALI大鼠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机械藕连指数(NMC)及神经通气藕连指数(NVC)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rn 方法:以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ICU的44例准备撤离机械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豫。评估患者具备撤机条件后,行自主呼吸实验(SBT)30分钟(CPAP,PEEP5cmH2O),监测SBT0、5及30分钟时膈肌电化(Edi)、NMC、NVC、呼吸浅快指数(f/Vt)及口腔闭合压(P0.1)。SBT通过后拔除气管插管,如患者在拔管后48小时内存活,且无需无创通气或再管插管,则认为撤机成功。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指标对撤机的预测价值。rn 结果:44例患者中28例撤机成功,撤机成功及失败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无显著差异。SBT30min时,撤机失败患者的Edi明显高于撤机成功者(p<0.05)。(1)NVC、NHC对撤机的预测价值:SBT0、5及30min时,撤机成功患者的NVC及NMC均明显高于撤机失败患者(p<0.05)。SBT30min时NVC预测撒机成功的AUC为0.822(p<0.05),以NVC>22.75ml/μv作为预测撒机成功的临界值,其敏感性为0.76,特片性为0.727。SBT30min时NMC预测撤机成功的AUC为0.795(p<0.05),以NMC>1.12cmH2O/μv作为预测撤机成功的临界值,其敏感性为0.76,特异性为0.818。(2)NMC与NVC联合对撤机的预测价值;将NMC与NVC联合后对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高于单一的NMC或NVC,SBT30min时预测撤机成功的AUC为0.824(p<0.05),以NVC·NMC>19.58cmH2O ml/μV2作为预测撤机成功的临界值,其敏感性为0.786,特异性为0.750。(3)传统撇机指标对撤机的预测;SBT30min时,f/vt及P0.1预测撒机成功的AUC分别为0.327及0.46(p>0.05)。rn 结论:NVC及NMC优于传统撤机指标,对撤机成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将NVC与NMC联合后,对撤机成功预测价值进一步提高。
  • 摘要:全身性感染(sepsis)是临床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全身性感染病程中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与脾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脏DC大量丢失,细胞因子表达谱也发生明显改变,并与不良预后相关。因此,探讨脾脏DC在全身性感染中作用有助于开辟新的防治途径。本文就近年来全身性感染中脾脏DC变化及其治疗意义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摘要:炎性体(inflammasome)是位于胞内的大分子量、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山胞内受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domain like receptors,NLRs)感受病原体及危险信号后组装而成。它通过活化半胱天冬酶-1(cysteinyl aspariate-specificprotease-1,caspase-1),使细胞因子前体如proIL-1β、proIL-18等成熟活化,介导机体固有免疫。炎性体的调节失控在脓毒症等免疫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炎性体将是脓毒症防治的新靶标。本文将综述炎性体的结构、炎性体的活化机制、炎性体与脓毒症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防御素基因簇拷贝数多态性与重症脓毒症的易感和预后的相关性,阐述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分子——防御素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脓毒症的个体化免疫调节治疗探寻新靶标。rn 方法: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符合重症脓毒症诊断标准的17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233例健康献血员的血样作为对照。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重症脓毒症患者和健康献血员α-防御素DEFA1/DEFA3基因和β-防御素DEFB4基因的拷贝数变异,采用病例-对照关联方法分析防御素基因拷贝数多态性与重症脓诲症易感和预后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双向Logistic(Binary-Logistic)回归建立发预警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该回归模型的预警价值。所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和GraphPad 3.0软件进行分析。rn 结果:重症脓毒症组中男住106例(59.2%)。平均年龄(±SD)为59.9±17.5岁,死亡 91例(50.8%);对照组包括男性103例(44.2%),平均年龄(±SD)为48.2±13.0岁。在对照组,DEFA1/DEFA3的单基因拷贝数在2~15之间,拷贝数中位数为7:重症脓毒症组DEFA1/DEFA3的拷贝数分布在4~16之间,中位数为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对照组,DEFB4基因的拷贝数分布在2~13之间,拷贝数中位数为5;重症脓毒症组DEFB4基因的拷贝数分布均在2~12之间,拷贝数中位数为5,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0);DEFA1/DEFA3和DEFB4基因拷贝数在重症脓毒症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间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多因素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通过对年龄和性别的矫正,DEFA1/DEFA3的拷贝数为重症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预管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0.72-0.82)。rn 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汉族人群防御素家族基因簇拷贝数多态性与重症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发现α-防御素基因DEFA1/DEFA3拷贝数的遗传变异与重症脓毒症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且该基因拷贝数多态性联合年龄和性别变量的重症脓毒症易感预臀模型能够良好的预测重症脓毒症的发生(ROC曲线下晰积>0.75),提示α-防御素DEFA1/DEFA3基因拷贝数遗传变异是重症脓毒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有助于脓毒症免疫防御机制的完善和诊治新靶向的发现。
  • 摘要:目的:探讨被动抬腿试验(PLR)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并指导容量复苏的临床研究。rn 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大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02月的1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先进行PLR,采用脉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持续监测PLR后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脉压差(PP)、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和每搏量变异(SV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PLR后进行容量负荷试验(生理盐水250ml/10min静脉滴注),监测容量负荷试验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以容量负荷试验后每搏输出量(SV)增加值(△SV)≥10%定义为对容量负荷试验有反应性。评价PLR后SV的变化(PLR-△SV)、CVP的变化(PLR-ACVP)和脉压差的变化(PLR-△PP)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rn 结果:对容量负荷试验有反应性的患者PLR后SV[(69±19)mL]较前[(59±19)mLL]显著增加(P<0.05),抬腿后脉压差[(64±12)mmHg]较前[(55±10)mmHg]显著增加(P<0.05),而容量无反应性忠者PLR前后SV和脉压差无明显变化。PLR后SV和脉压差的变化与容量负荷试验后SV的改变(△SV)呈正相关(r=0.49,P=0.003和r=0.44,P=0.007),而PLR-△CVP与△SV无相关性(r=0.24,P=0.162)。以PLR-△SV、PLR-△PP和PLR-△CVP预测容量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4(95%CI 0.588~0.980)、0.737(95%CI 0.538~0.935)和0.562(95%CI 0.323~0.800)。以PLR-△SV≥14.5%为临界点评估容量反应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9%,以PLR-△PP≥9.5%为临界点,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74%。rn 结论 PLR后每搏量和脉压差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可作为指导容量治疗的指标。
  • 摘要:目的:比较ALI/ARDS和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以及不同原因导致的ARDS患者肺血管通透性指数的差异,探讨肺血管通透性指数在ARDS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rn 方法:2004年5月至2008年9月收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ICU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分为ALI/ARDS组、心源性肺水肿组和混合型组。PiCCO导管测量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评价不同参数对肺水肿类型的鉴别意义。rn 结果:rn ①54例忠者入选。ALI/ARDS 26例,心源性肺水肿13例,28天病死率为63.0%。rn ②ALI/ARDS组患者EVLWI/GEDVI、EVLW/ITBV和PVPI均显著高于心源性肺水肿组。ALI/ARDS组患者PVPI为2.6±2.0,心源性肺水肿为1.8±0.6,P<0.01;rn ③PVPI与EWLWI正相关(r=0.859),与PaO2/FiO2负相关(r=0.446);rn ④16例ARDS患者中肺内、肺外原因的各8例。肺内源性的ARDS患者EVLWI、EVLWI/GEDVI、EVLW/ITBV和PVPI均显著高于肺外源性的ARDS患者。rn 结论:肺血管通透性指数有助于对重症患者肺水肿类型的鉴别,在ARDS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腔分数(VD/VT)影响,以及其与功能残气量(FRC)、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关系。rn 方法: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机械通气的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容量控制通气,潮气量(6~8ml/kg),使用单次呼吸CO2图法测定VD/VT,基础PEEP10cmH2O,SI后PEEP递减依次为20、18、16、14、12、10、8、6、0cmH2O(1cmH2O=0.098kPa)的每个PEEP水平通气10min后VD/VT,观察患者FRC、氧合、呼吸力学、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rn 结果:(1)PEEP递减过程中VD/VT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VD/VT的最低值(0.58±0.12)出现在PEEP为10cmH2O时,但VD/VT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983)。(2)肺复张后FRC和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增加,随PEEP减小,FRC和PaO2/FiO2都明显减少(p<0.05)。肺静态顺应性(Cst)在PEEP递减过程中呈先增大后减小。在PEEP10cmH2O时Cst最大(46.8±9.7ml/cmH2O)(p<0.05)。PEEP对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心静脉压随PEEP减小而降低(P<0.05)。(3)VD/VT与Cst、PaO2/FiO2、FRC均成负相关(r=-0.530,p<0.01)、(r=-0.436,p<0.01)、(r=-0.647,p<0.01)。rn 结论:过高或过低的PEEP均导致ARDS患者VD/VT增高,VD/VT可作为ARDS患者最佳PEEP选择的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大鼠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后肝脏HSP70蛋白的表达与肝损伤之间的关系及意义。rn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0只,分别在1517m和3848m两个海拔高度随机分为即时复苏组(IFR,n=60)、延迟复苏组(DFR,n=50)和对照组(NC,n=10),建立总体表面积30%的Ⅲ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6、12、24、72和168h以材。采用组织病理学、组织芯片技术、原化末端标记(TUNEL)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图象分析技术,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细胞凋亡及HSP70蛋白的表达。rn 结果:两个海拔高度HSP70表达强度,实验组均高于假伤组,高海拔组表达强度均高于低海拔组的强度,各海拔高度DFR组高于IFR组(P<0.05);肝细胞凋亡率,DFR组高于IFR组,且高海拔组高于低海拔组(P<0.05)。rn 结论:HSP70可能参与肝缺血缺氧等应激损伤过程,HSP70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机体应激水平或损伤程度,可作为细胞应激反应的生物学标志;HSP70的表达可能与肝细胞自我保护机制启动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大鼠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肝脏P53、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肝脏损伤的关系。rn 方法:Wistar大鼠240只,分别在1517m和3848m两个海拔高度随机分为即时复苏组(IFR.n=60)、延迟复苏组(DFR,n=50)和假烫组(SG,nF=10),建立总体表面积30%的Ⅲ°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6、12、24、72和168h取材。采用组织病理学、纰织芯片技术、原位未端缺口标记(TUNEL)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图象分析技术,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细胞凋亡及P53和Bcl-2的表达。rn 结果:各海拔高度实验组伤后6h开始ⅢI现P53少量表达,随海拔梯度上升表达增强,各海拔高度DFR组高于IFR组(P<0.05);于伤后12~24h肝脏P53表达最高(P<0.05),之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各海拔高度对照组即有少量Bcl-2的表达,各试验组于伤后6h Bcl-2表达最高(P<0.01),12h表达明显下降,24h下降至最低,72h有所升高,168h再次下降接近正常水平;肝细胞凋亡率,DFR组高于IFR组,且高海拔组高于低海拔组(P<0.05),各实验组伤后6h开始出现肝细胞凋亡。12~24h细胞凋亡率最高(P<0.05).rn 结论:高原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导致的肝损伤与肝细胞凋亡有关,缺氧促进肝细胞凋亡,P53、Bcl-2参与了肝脏缺血缺氧性损伤,且Bcl-2的表达受P53的调控,他们对肝细胞凋亡具有调节作用。
  • 摘要:@@脓毒症是由感染因素介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严重创伤、烧伤及大手术后病人的常见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ction syndrome,MODS),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细菌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阴性菌外膜结构中的主要成分,研究表明,LPS是引起脓毒症的主要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LPS与其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4 (Toll likereceptor 4,TLR4)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引发单核/巨噬细胞等的活化,诱导脓毒症的发生。既往研究认为,LPS主要通过启动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发挥活化细胞的效应,而LPS的内化与其降解代谢过程有关。近期研究发现,LPS可以通过内化的方式与TLR4共同进入内体,进而发挥其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然而目前有关内化调控LPS诱导信号转导通路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LPS-TLR4复合物的内化途径及其对LPS活化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 摘要:@@心脏对容量有反应时,前负荷的变化导致每搏量变化。床旁每一次心脏跳动时都准确、连续地测量心输出量,并据此进行不同的治疗。
  • 摘要:@@近年来随着创伤患者的增加特别是严重多发伤的增加,伤后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创伤后所致的ARF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此类病人由于往往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很高,达50%-90%属临床危重病症,是现代ICU面临的难题。我院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创伤后ARF,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相关风险因素。rn 方法:分析我院2002~2009年共16例临床诊断或疑似TTP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液学特征性改变、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rn 结果:①在16例TTP患者中,男女比例为8:8:25~76岁均有发病,其中60岁以上患者9例,占56%。②16例患者中较早出现神经精经精神症状甚至是首发症状,而血压相对平稳,头CT无明显相应改变。③血小板抗体检查的10例患者中,阳性9例,提示该病的发生与血小板发生免疫异常有很大关系。④本组病例除一例放弃治疗外,死亡9例,而出院的6例患者中4例接受了血浆置换治疗。rn 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表现为发热、出血、精神症状、癫痫发作或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结合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肾功损害应高度怀疑TTP,及时进行骨髓及外周血等检查,尽早确诊,及时给予大剂量激素、血浆置换及相关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激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rn 方法: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小板(PLT)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dimer。结粜:小剂量激素结合其他综合治疗可使感染性休克患者APTT、PT下降显著,PLT升高明显。rn 结论:小剂量激素可能通过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来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了解ICU中血流感染病原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rn 方法:采用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的Bactec 9120血培养仪和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Microscan WalkAway 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比较排位前5位细菌耐药特征。rn 结果:124例血流感染忠者共检出149株病原菌,革兰刚性(G+)菌 83株,占55.7%;革兰阴性(G)菌63株,占42.3%;真菌3株,占2.0%。其中ICU感染菌112株,占75.2%;G+球菌55株(占49.1%),G-杆菌55株(占49.1%),真菌2株(占1.8%)。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33株,29.5%)、表皮葡萄球菌(31株,27.7%)、肺炎克雷伯杆荫(7株,6.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6.3%)、人葡萄球菌(6株,5.4%)和鲍曼不动杆菌(6株,5.4%)、铜绿假单胞菌(5株,4.5%)和溶血葡萄球菌(5株,4.5%),提示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G+菌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rn 结论:近5年多来ICU内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G+菌与G-菌基本持平。在G+菌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
  • 摘要:目的:探讨手外伤早期尽可能的解剖及功能修复方法。rn 方法:采用10余种不同类型的皮瓣和吻合血管的游离大网膜瓣,分别在早期修复36例急诊手外伤和深度手烧伤病例。rn 结果:36例急诊手外伤和深度手烧伤病例经不同皮瓣修复后,在外形和功能上均取得了满意效果。rn 结论:严重手外伤和深度手烧伤在早期使用正确的皮瓣修复,可最大程度地达到手的解剖和功能修复。
  • 摘要: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和手部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对17例前臂和手部复杂软组织缺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小腿内侧与股前外侧皮瓣的串联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创面面积11cm×8cm~26cm×9cm,皮瓣切取面积最大27cm×10cm,最小13 cm×9cm。rn 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8例皮瓣臃肿,需再次手术整形,4例骨缺损在皮瓣成活后半年施行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骨折愈合,前臂的旋转功能和手部功能恢复满意。3例肌腱缺损者术后3~5个月用健侧掌长肌腱或手屈指浅肌腱移植修复,手部功能获得部分恢复。其余病人前臂旋转功能和手部功能恢复满意。rn 结论:吻合血管皮瓣移植能有效地修复前臂和手部复杂软组织缺损,控制创面感染,有助于骨折愈合和手部功能的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内毒素增敏系统——脂多糖结合蛋白/脂多糖受体CD14(LBP/CD14)变化与严重脓毒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35例烧伤体表总面积大于30%患者。分为脓毒症组(19例)和非脓毒症组(1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患者烧伤后1、3、5、7、14、21、28天血浆LBP、可溶性CD14(sCD14)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伤后血浆LBP、sCD14水平均迅速升高。其中伤后3、14、21、28天脓毒症组LBP含量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或0.01),血浆LBP与sCD14含量在伤后5、7、14、21天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此同时,并发脓毒症者血浆,并发脓毒症者血浆IL-6水平明显升高,伤后1、7~28天明显高于非脓毒症者(P<0.05或0.01).且与LBP水平在伤手7、14、21天呈显著正相关。rn 结论:严重烧伤后内毒素增敏系统参与了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反应,动态监测循环LBP/CD14的变化有助于了解脓毒症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创面微生物的种类及早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rn 方法:对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4月-2010年4月调查635例患者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rn 结果:从635例患者伤口感染分离出的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为55.12%,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为44.88%,。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其敏感率可为100%,革兰阴性杆菌对亚安培南耐药率较低。rn 结论:高原地区创伤、烧伤伤口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早期正确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利于对患者的治疗和抢救。
  • 摘要:背景:肠系膜上动脉损伤的治疗是非常棘手并难以处理,并且多预后较差。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已广泛应用于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不同简便的手术方式(插入血管分流管、一期血管吻合和暂时结扎),对此危重情况下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全身主要脏器损伤和存话率的影响,来找出一种最安全有效的简便措施。rn 方法:本地杂种猪麻醉后,放置各种动静脉导管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游离肠系膜上动脉,用无损伤血管钳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后,按前述方法建立符合损伤控制性外科研究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一期血管吻合组和暂时血管腔内分流管组。严密复苏6小时,随后在分流管组,移除分流管,行血管端端吻合术恢复血流。存活的动物术后观察2天后处死。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标本在休克和复苏期间收集,留取缺血末期和再灌注6小时后的末端回肠做病理学检查。rn 结果:所有动物均表现出危重的生理状态:低体温、严重酸中毒、低血压、低心输出量和氧供。在复苏末期,对照组死亡率高达100%。与一期血管吻合组相比,暂时分流管组的动物需要更少的复苏液体量、更快的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较早地清除血清乳酸、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提高早期存活率。rn 结论:按照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在肠系膜上动脉严重损伤合并全身情况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应早期使用血管腔内分流管,待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行确定性血管吻合术恢复血流,可明显提高早期存活率。
  • 摘要:研究背景:弧菌感染引起坏死性筋膜炎及脓毒症是临床少见的危重急症,病死率达50~100%。早期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但该病的早期识别、急诊手术指征的把握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是目前困扰急诊医师的主要问题。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急诊救治的弧菌坏死性筋膜炎病例,总结其外科教治方案,旨在为弧菌性坏死性筋膜炎的外科治疗提供临床证据。rn 结果:共19例弧菌坏死性筋膜炎纳入研究,其中创伤弧菌16例,溶藻弧菌2例,解藻朊酸弧菌1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沿海居民,平均年龄52.2(36~75)岁。68.4%的患者有慢性肝病病史,78.9%的患者有嗜酒史。52.6%的患者有发热,89.5%的患者并发脓毒性休克,31.6%患者进展为多脏器功能不全。快速进展的局部肿痛、皮肤浅农静脉淤血显现等是弧菌坏死性筋膜炎局部损害的早期表现,而皮肤瘀斑、水疱或血疱、坏死、皮下捻发音等是局部损害的晚期征象。17例患者行急诊切开减张引流术,术中可见皮下血管栓塞、皮下组织坏死、肌肉及全层皮肤坏死等征象,探查或病理证实均为坏死性筋膜炎。术后择期清创术植皮修复创面,2例患者行械肢术闭合创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1.3(1~82)天,其中8例死亡,病死率42.1%。rn 结论:快速进展的局部损害和急剧恶化的病情是弧菌坏死性筋膜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掌握局部皮肤、组织损害的早期征象是早期诊断、及早外科干预的关键。急诊切开减张引流术联合择期清创植皮术能改善患者预后,同时也尽可能的保全了患者肢体的完整性。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PDGF-BB)对体外培养肌腱细胞增殖的作用影响,并初步估计促增长的最佳浓度。rn 方法:体外肌腱细胞培养,免疫组化细胞定性,用含有不同浓度(0、1、5、10、20、50、100、150、200、250ng/ml)PDGF-BB的培养液培养肌腱细胞,作用不同时间,以噻唑篮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观察不同浓度、作用时间下肌腱细胞增殖情况。rn 结果:PDGF-BB在0~100ng/ml浓度范围内,其促增殖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剂量依赖性(P<0.01),当浓度在100-250ng/mL其促增殖能力有所降低(P<0.05),加入20ng/ml PDGF-BB作用12~48h促增殖能力逐渐提高,48h达到高峰,随后又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rn 结论:PDGF-BB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具有促进肌腱细胞增殖的作用。20.0ng/mL是促肌腱细胞增殖最佳浓度。
  • 摘要:@@对深Ⅱ度烧伤创面进行保守削痂自体刃厚皮移植术,能尽量保留真皮厚度,减轻瘢痕挛缩程度,改善创面外观及功能。2007-2009年,作者施行保守削痂+自体薄皮移植术,减轻了手术强度,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重症患者使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治疗压疮的临床效果。rn 方法:观察组20例,采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换药;埘照鲺 20例,回顾我科2009年1月~6月通过常规护理病人带入压疮的愈合情况。2组进行规察比较1个疗程(7天)的愈合例数、愈合率和4个疗程的愈合时间,采用统计学分析。rn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治疗压疮效果确切,疗程短,减轻重症患者的痛苦,值得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早期的急救与护理,及采用积极的护理措施是否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8月期间收治的93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科。rn 结果:全组抢救脱险75例,死亡18例,病死率为19·35%。rn 结论:强化急救意识,准确判断伤情,对严重多发伤忠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与细心护理至关重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 摘要:@@PICCO(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是一项全新的脉波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联合应用技术。其创伤与危险性小,仅用一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简便、精确、连续监测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心搏量等变化,使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处理得到进一步提高。下面介绍一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PICCO监测指导用药和补液的护理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经鼻胃管肠内营养(EN)中的观察护理要点。rn 方法:回顾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间收治的2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肠内营养临床资料。rn 结果:17例病人康复出院,死亡3例。rn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病人的糖、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异常,存在胃肠功能紊乱、肠道缺血,严重影响蠕动及黏膜细胞的生长和代谢。肠内营养对于胃肠道一股无器质性病变,胃肠功能完善或有部分胃肠道功能的病人具有积极作用。
  • 摘要:ICU综合征是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分析ICU综合征发生的原因,通过改善环境,加强沟通,保证患者的舒适,做好心理护理等方面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
  • 摘要:背景:肠系膜上动脉损伤的治疗是非常棘手并难以处理,并且多预后较差。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已广泛应用于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在此研究部分,我们尝试建立了严重的创伤-休克-低体温的肠系膜上动脉损伤的动物模型,用于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基础研究,并比较应用DCS的不同时机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和存活率的影响,来确定应用DCS最佳时间窗。rn 方法:本地杂种猪麻醉后,放置各种动静脉导管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游离肠系膜上动脉,用无损伤血管钳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后,通过颈动脉放血至总血容量的45%。然后按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时间,猪随机分为三组,缺血30min(I-30),缺血60min(I-60)和缺血90min(1-90)。冰林格氏液体(10 ml/kg)经颈静脉缓慢滴入,制作低体温模型。维持三组不同缺血时间后,松开血管钳,肠系膜上动脉恢复血流,并观察再灌注后6小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标本在休克和复苏期间收集,留取缺血末期和再灌注6小时后的末端回肠做病理学检查。rn 结果:在休克-肠道缺血末期,所有动物均表现出危重的生理状态:低体温、严重酸中毒、低血压、低心输出量和氧供。其中,I-90组动物低温最低、酸中毒最严重、心输出量明显下降,同时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而同时,I-30和I-60组的动物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在正常范围。血清各种酶谱(AST、LDH,CK等)各组之间无差异(P>0.05)。实验结束时,100%(6/6)的I-30组动物,83.3%(5/6)的I-60组动物,和16.7%(1/6)的I-90组动物存活(P<0.01)。rn 结论:我们首次成功建立-稳定、可复制的严霞创伤-休克-低体温的肠系膜上动脉损伤动物模型,用于损伤控制性外科的研究。通过对三组肠道缺血时间的比较,我们认为在此动物模型,应在肠系膜上动脉急性损伤60min前。不是90min之前,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各种措施,以期减少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内毒素耐受和拟胆碱药物卡巴胆碱对巨噬细胞TNFα分泌的调节作用。rn 方法:①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将其与LPS作用不同时间; ②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RPMI1640常规培养),LPS耐受+刺激组(LPS预刺激20h,再用 LPS刺激4h)和LPS刺激组(RPMI1640常规培养20h后,再加LPS刺激4h);③分离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及卡巴胆碱预处理后LPS刺激组。收集各组强胞培养上清淮及细胞裂解液,用ELISA方法检测TNFα浓度。rn 结果:LPS预刺激巨噬细胞20h后再次用LPS刺激时,其TNFα分泌量不增加,与对照组接近,同时细胞内TNFα含量也不增加。未经LPS预刺激的巨噬细胞在受到LPS刺激后TNFα分泌量大幅增加,同时细胞内TNFα含量也伴随增加,即细胞分泌和贮存的TNFα量变化一致。卡巴胆碱预处理巨噬细胞受内毒素刺激后TNFα分泌量低于单纯内毒素刺激组细胞,但细胞内的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与单纯内毒素刺激组接近。rn 结论:巨噬细胞建立内毒素耐受机制或受到拟胆碱药物作用后,再次受到LPS刺激后均表现为TNFα分泌的减少,但细胞内TNFα量变化规律不一致。提示内毒豢耐受和胆碱能抗炎所致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特性改变的机制不同。
  •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脓毒症时JAK/STAT通路活化的的抑制作用。rn 方法:RAW264.7细胞经LPS刺激后,用CORM-2(50、100 M)干预,检测JAK1、JAK3分子磷酸化水平,同时检测RAW264.7细胞上清TNF-的水半:将35只雄性BALB/c小鼠随杨分成对照组、CLP组、CLP+iCORM-2组和CLP+CORM-2组、CLP+CORM-2组除伤后使用CORM-2外,其他处理同 CLP组。于CLP后24h检测小鼠血浆TNF-、IL-1 的表达水平以及肝组织JAK1、JAK3分子磷酸化水平。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RAW264.7细胞的TNF-水平明显升高(P<0.01),JAK1、JAK3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也增加,用CORM-2干预后,RAW264-7细胞的TNF-水平、JAK1、JAK3分子的磷酸化水平均呈浓度依赖性逐渐下降(P<0.05);CLP组血浆TNF-、IL-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小鼠肝脏JAK1、JAK3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也明显升高。用CORM-2干预后,TNF-、IL-1血浆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JAK1、JAK3分子的磷酸化也得到有效抑制。rn 结论:外源性CORM-2能明显抑制JAKs分子磷酸化,继而抑制了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下游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有效防止严重感染时炎症反应的级联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急性肺损伤时肺部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rn 方法:建立小鼠LPS吸入肺损伤模塑。实验动物共随机分成四组:sham组(n=8),LPS吸入致急性肺损伤组(n=15),ALI加无活性CORM-2组(n=15)以及ALI加CORM-2组(n=15)。在自制的16×8cm雾化发生罐中雾化LPS(终浓度500g/ml),实验组小鼠在雾化罐中放置30分钟;对照组小鼠置于单纯的生理盐水雾化罐30分钟,加CORM-2组小鼠ALI后尾静脉注射CORM-2(8mg/kg)。检测动物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enzyme,MPO)、核因子 B(NF-B)活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肺泡灌洗液中TNF-和IL-1β水平。rn 结果:ALI组肺组织中MPO及NF-B活性迅速增强,同时肺组织ICAM-1蛋白水平亦显著升高。CORM-2干预后肺组织MPO及NF-B活性被明显抑止(P<0.05),ICM-1蛋白表达量也被显著抑制(P<0.05)。肺泡灌洗液中TNF-和IL-1β水平在CORM-2干预后较ALI组明显下降(P<0,05)。rn 结论: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能明显抑止肺组织NF-B活性,减轻ALI肺组织粘附分子的表达,从而减轻组织中白细胞扣留,有效减轻肺脏炎症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索Ⅱ 1型受体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巨噬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中的作用和机制。rn 方法:采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分为空白对照组、ZD7155组、LPS组和LPS+ZD7155组。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RT-PCR测定RAW264.7细胞内TNF-α和IL-1β mRNA表达,EMSA法检测RAW264.7细胞内NF-κB和激活蛋白(activating protein-1,AP-1)活性的变化。rn 结果:和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后9h,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和IL-Iβ含量均明显上升(99.24±17.88pg/ml vs 37.03±10.71 pg/ml,P<0.01:127.93±18.28pg/ml vs24.47±6.03pg/ml,P<0.01),细胞内TNF-α和IL-1B mRNA袁达均显著增强(2.19:1,P<0.01;1.77:1.P<0.01),细胞内NF-κB活性和AP-1活性明显升高(1.43:1,P<0.01;1.90:1,p<0.01)。预先给予ZD7155能抑制上清液中的TNF-α和IL-1β含量和细胞内TNF-α和IL-1β mRNA表达的升高。同时细胞内NF-κB活性和AP-1活性明显下降。rn 结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通过活化转录因子NF-κB和AP-1,参与了LPS诱导巨噬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β的产生和释放。
  • 摘要:目的: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BB(PDGF-BB)基因转染大鼠肌腱细胞后促进肌腱愈合及防止肌腱粘连的作用。rn 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建立跟腱损伤模型。A组:实验组,肌腱断端注射PDGF-BB基因转染的肌腱细胞;B组:对照组,肌腱断端注射肌腱细胞;C组:空白对照组。6-0丝线行改良Kessler法缝合跟腱,管型石膏固定一周。术后第3d、1w,2w、4w、8w取样,分别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力学以及免疫学检测,对比肌腱粘连度、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胶原纤维含量、肌腱最大抗拉力及最大滑动距离、组织中PDGF-BB的浓度。rn 结果:PDGF-BB基因转染肌腱细胞经过RT-PCR以及测序证实在体外稳定表达。实验组在肌腱粘连度、胶原纤维数量、成纤维细胞数最、肌腱最大滑动距离以及组织中PDGF-BB含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但在肌腱最大抗拉力方面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运用PDGF-BB基因转染肌腱细胞注射有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减轻肌腱粘连的作用。
  • 摘要:@@在大面积烧伤的早期复苏过程中,保持气道通畅,供给足够的氧气是很重要的环节。面积在90%以上的患者,尤其是伴有严重的头面部烧伤或吸入性损伤的患者,为了解除因面、颈肿胀或吸入性损伤引起的呼吸道梗阻所致缺氧,必须尽早行气管切开,以利于复苏及后续治疗。
  • 摘要:@@甲酚又称甲苯酚、煤酚或煤馏油酚。甲酚属于高毒类物质,其毒理除酚对皮肤及器官粘膜直接接触产生刺激、麻醉、坏死外,主要通过酚被吸收氧化成苯二酚及邻苯二酚,经肾排泄,能直接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加之细胞碎片和血红蛋白沉淀的堵塞,可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或通过酚对中枢神经,尤其是呼吸中枢、血管舒缩中枢过度抑制而致呼吸衰竭、脑水肿及循环障碍。
  •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技术(VAC)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疗效。rn 方法:14例病人接受VAC治疗,消创后将Vacuseal材料覆盖创面,接50~60 kPa(175~210mmHg)中心负压,5~10 d后植皮或皮瓣转移。rn 结果:14例病人中,采用局部转移皮瓣关闭5例、植皮关闭7例,直接减张缝合2例,完全治愈,无死亡,无全身并发症发生。与传统换药方法比较,有明显优势。rn 结论:VAC能防止创面污染,充分引流和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和良好生长,对下肢慢性大面积创面病人的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体外黏附迁移、滞留后蛋白质组的变化,探讨中性粒细胞在烧伤后炎症反应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烧伤炎症的分子标志。rn 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中性粒细胞和正常血清)、特重度烧伤患者血清和Ⅱ°烧伤创面水泡液,运用Transwell建立中性粒细胞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体外黏附迁移模型,并将黏附迁移后的中性粒细胞在烧伤水泡液中培养建立滞留模型,收集黏附迁移后和滞留后中性粒细胞,以正常中性粒细胞做对照,进行二维凝胶电泳、应用PDQuest软件筛选差异表达蛋白点、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Mascot查询软件搜索数据库,鉴定特征性差异表达蛋白。rn 结果:与正常中性粒细胞比较,黏附迁移、滞留后中性粒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有33个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点,鉴定出 22个蛋白点16种蛋白质。rn 结论:中性粒细胞体外黏附迁移及滞留后蛋白质组发发生了明显变化,差异表达蛋白质可能在烧伤后炎症失控、免疫紊乱、细胞凋亡延迟、血管通透性增加中起一定作用。
  • 摘要:@@许多研究证实,严重脓毒症(sepsis)的发生机制涉及炎症、免疫、凝血及组织损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其中对于失控性炎症反应的作用和意义了解较多,但长期以来对于严重创伤、烧伤等应激打击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确切机制及其在感染并发症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临床上缺乏切实有效的免疫状态监测手段和免疫调理措施。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免疫功能紊乱参与了脓毒症的病理过程,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严重感染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结局。
  • 摘要: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我们科室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分析和探讨水通道蛋白、Caveolin以及内皮细胞微粒与内毒素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结果表明:1.内毒素导致大鼠肺组织AQP-1和AQP-5表达明显下降,且肺组织和细胞含水量增加,上调AQP-1表达能部分缓解烧伤后组织水肿状况。应用AQP-1 SiRNA抑制血管内皮细胞AQP-1表达之后,同时也能抑制ENac和Na+,K+-ATPase的表达。VE-cadherein表达也明显降低。提示AQP-1不仅与细胞膜水移动有关,而且可能通过调控ENaC和Na+,K+-ATPase功能,改变细胞膜水通透性而影响组织水肿形成和消退,并且AQP-1与细胞粘附连接有密切相关性,参与了内毒素损伤后细胞间裂隙形成的过程.2 .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研究中也发现,LPS可通过下调肺组织csveolin-1蛋白的表达致肺水肿。采用大鼠肺部局部注射“脂质体-siRNA”混合物的方法行体内RNAi.发现肺血管通透性性增加,肺部影像学和肺组织干-湿比检测均表明肺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后肺水肿与caveolin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一定的关系。3.烧伤患者EMPs水平明显增加。代表活化内皮细胞的可诱导标志(CD144、CD54和CD62E)的E肝s水平升高可出现在烧伤早期和感染期,而代表内皮细胞凋亡的结构性标志(CD31和CD51)的EMPs主要在烧伤感染期出现。因此,我们设想烧伤或感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另一途径,即烧伤或感染产生EMPs,随血流作用于远隔部位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内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
  • 摘要:目的:总结地震伤员的整形外科治疗。rn 方法:对5例手、足损伤的伤员彻底清创后采用缝合、游离植皮、皮瓣移植修复创面。rn 结果:术后5天伤员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自体移植物全部成活,修复后指(趾)残端保倒了功能长度。rn 结论:地震火害中的郜分伤员需要整形外科的处理,整形外科医生作为医疗救援队的成员是必需的,特别是在软组织创伤的处理中对伤员治疗的远期效果是有好处的。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作为灌洗液由纤支镜楔入到肺段灌洗及静脉输液应用对严重多发伤并肺挫伤患者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将严重多发伤并肺挫伤且前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对照与治疗组,除抗感染、循环呼吸支持、皮质激素等治疗外,治疗组病程中均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作为灌洗液由纤支镜肺灌洗及静脉输液应用。rn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氧合指数(PaO2/F1O2)改善很快达正常水平(≥300mmHg),胸片中肺挫伤、肺部感染阴影消退明显加快,且缩短了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从而也缩短了患者的带管时间(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时间。rn 结论:严重多发伤并肺挫伤患者在机械通气基础上多途径应用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安全有效,能够缩短伤病员疗程。
  • 摘要:@@输注红细胞(RBC)在创伤和危重患者救治中很常见,不仅能纠正贫血也能改善组织的氧输送。通常输注红细胞的指征是由血红蛋白(Hb)水平决定,但是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随着对输血相关性感染、免疫抑制等输血相关并发症认识的深入,以及有研究提示输血导致更差的预后,有必要对原有的指征进行重新评价。虽然近来的资料表明危重患者可以耐受低至7g/dl的血红蛋白水平,但也有担心合并冠状动脉、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创伤和危重患者不能耐受。有很多学者认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全身感染和多器官衰竭、创伤性脑损伤、合并脑血管疾病等特殊情况下,应该将血红蛋白维持在更高的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指动脉皮瓣在手指外伤性缺损中的应用。rn 方法:从2007年7月-2008年5月,应用不同类型指动脉皮瓣修复手指外伤性缺损病例35指。rn 结果:35例皮瓣期成活,外观满意,手指功能恢复良好。rn 结论:指动脉皮瓣是修复手指外伤性缺损的良好材料。
  • 摘要:目的:通过动态检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评价其对烧伤后曲霉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rn 方法:以血清GM试验OD指数单次>0.5为入选标准,选择2008年6月~2009年5月间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3周内每周采血2次,ELISA法榆测血清GM抗原水平变化:参照OD指数不同的诊断界值进行评估。rn 结果:OD指数连续2次≥1.5者,其敏感性71%、特异性90%、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83%;连续2次阳性者临床诊断曲霉菌感染的比例比单次检测阳性者高:抗真菌药物治疗后,治疗有效病人的GM值呈下降趋势。rn 结论: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血清GM试验阳性界定为连续2次OD指数≥1.5的临床意义较大。
  •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脓毒症时组织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rn 方法:HUVEC经LPS刺激后,用CORM-2(10、50、100 M)干预,检测组织因子活性,同时检测HUVEC的TF蛋白表达和核因子(NF) B的活性;将4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LP组和CLP+CORM-2组。CLP+CORM-2组除伤后使用CORM-2外,其他处理同CLP组。于CLP后2、6、12和24h检测小鼠血浆TF和TFPI的水平。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HUVEC的组织因子活性明显升高(9.14±2.88 VS 0.44±0.01,P<0.05),TF蛋白表达增加,用CORM-2干预后,组织因子活性和TF表达均呈浓度依赖性逐渐下降;HUVEC的核因子(NF) B的活性也被CORM-2有效抑制;CLP纽血浆TF水平6h时即开始升高(80.04±11.8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8.42±6.91,P<0.05),24h时开始下降(66.46±8.44),用CORM-2干预后,TF血浆水平(63.68±4.96)未见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似。CLP后TFPI血浆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但使用 CORM-2后6h和12hTFPI水平(23.74±3.48,24.36±4.98)较CLP组(14.96±3.26)明显升高(P<0.05)。rn 结论:外源性CORM能明显抑制TF活性,减少TF蛋白发达,抑制NF-B活性;同时明显减少脓毒症时血浆TF水平,提高TFPI水平,有效防止凝血系统活化,维持促凝抗凝系统的平衡。
  • 摘要:目的:观察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hormone,CRH)基因敲除的烧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趋化功能变化及其与组织细菌移位的关系。rn 方法:选用三种CRH基因型(+/+,+/-.-/-)小鼠,以凝固汽油复制20%的Ⅲ度烧伤模型,伤后6h和24h分别以腹腔灌洗法提取腹腔巨噬细胞,观察其趋化功能变化;并以血琼脂平板培养法,观察肝、肺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荫移位情况。rn 结果: CRH-/-小鼠烧伤后,腹腔巨噬细胞趋化功能较CRH+/+烧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显著减弱(P<0.05,P<0.01),肝、肺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菌落数和细菌移位率显著高于CRH+/+和CRH+/-烧伤小鼠,并以肠系膜淋巴结最为显著(P<0.01),且肠道损伤加重。rn 结论:创伤应激早期HPA轴激活时,CRH分泌能够增强天然免疫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中内皮素-1(ET-1)的表达。rn 方法:取烧伤病人创面上皮化后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的组织、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体外培养后,检测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ET-1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Masson's染色观察瘢痕组织中胶原变化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癜痕组织中微血管CD34的表达。rn 结果: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ET-1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于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逐步下降,成熟期基本恢复正常。同时,瘢痕组织中CD34的阳性表达也呈现逐步升高,增生期达到高峰,而后逐步降低的变化。Masson's染色显示:胶原密度和含量在早期瘢痕开始增加,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胶原含量和密度降低,成熟期胶原含量基本恢复正常。rn 结论: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ET-1表达水平呈现早期逐步升高,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下降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瘢痕组织中胶原和微血管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细菌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腹膜间皮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8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rn 方法:分离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做体外培养,采用酶联免疫舣抗夹心法和逆转录聚酶链反应.检测细胞产生IL-8和FN水平的情况,采用Lowry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细胞内总蛋白。rn 结果:脂多糖(10μg/ml)、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10μg/m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00U/ml)分别刺激HPMC后,培养液内IL-8和FN蛋白质水平显著增高(P<0.01),并上调IL-8和FN的mRNA表达。rn 结论:细菌毒素和TNF-α可引起人腹膜间皮细胞IL-8和FN蛋白水平增加,并上调HPMCIL-8和FN mRNA表达:FN合成增加可能是导致腹膜纤维化原因之一。
  • 摘要:@@大面积烧伤的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救治过程中面临的休克、感染、内脏并发症等问题错综复杂。本文介绍了一例大面积深度烧伤多种并发症病例的治疗过程,浅谈了取得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血清浓度培养体系对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rn 方法:采用两少酶消化法和Ⅳ型胶原差速贴壁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人原代表皮干细胞,分别以0%、5%、10%、15%和 20%血清浓度的培养基在96孔板中进行培养。观察表皮干细胞形态,克隆形成及增殖的情况。应用四甲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分析量效和时效关系:持续传代培养细胞,每次传代的同时取适量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进行表皮干细胞和表皮细胞相应标志物(K19、K14和K10)的测定。rn 结果:表皮干细胞在各种血清浓度的培养基内均能形成克隆,增殖良好。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所得相同时间点各组OD值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P>0.05),表皮干细胞生长速度各组间无差异。第1代表皮千细胞K19均有表达,而K14和K10表达均为阴性;其后高血清浓度(15%、20%)培养基中细胞较低血清浓度(0%、5%)先出现K14、K10蛋白的表达;培养至第10代是各组细胞均出现K10高表达,而K19、K14表达阴性。rn 结论:在低血清浓度(0%、5%)的培养基中表皮干细胞生长良好,且能够相对较好保持表皮干细胞的特性。
  • 摘要:@@在烧伤病员中,小儿手部烧伤往往带来较严重的并发症,而且后期功能重建也有一定困难。笔者单位在2006.5-2009.11间收治29例手部深度烧伤病例共计47只手,根据每例患儿烧伤情况,采取不同的创面处理及功能治疗,最大限度的恢复了其外形和功能,收到较理想效果。
  • 摘要:@@当今世界,很不安宁。在海上,索马里海盗在亚丁湾(Gulf of Aden)和更广阔的海域对商船不断进行袭击和抢劫;在陆地,恐怖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肆意进行破坏活动,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恐怖袭击,造成人量人员伤亡、社会心理恐慌和巨额经济损失。
  • 摘要:@@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曾被认为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两个系统间存在明显的相互调控作用,并且这种相互作用是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基础。神经内分泌反应是创伤后机体内最早发生的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伤后即刻,体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和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兴奋,释放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等激素,伤情愈重,神经内分泌反应愈强。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反应的程度对于创伤预后、伤情转归有重要影响。目前认为,免疫炎症反应是创伤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经骨髓腔、锁骨下中心静脉、外周静脉建立输液通路,观察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效果,以寻找急诊CPR最佳输液通路。rn 方法:将58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骨髓腔输注组(10组)、锁骨下静脉输注组(SV组)和外周静脉输注组(PV组),分析穿刺成功率、建立通路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及24h复苏成功率。rn 结果:三组穿刺成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O组通路建立时间明显短于SV组及PV组,PV组明显短于SV组,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O组、PV组ROSC时间少于SV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O组ROSC成功率及24h复苏成功率要高于SV组和PV组(P<0.05)。PV组 ROSC成功率高于SV组(P<0.05),而两者的24h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经骨髓腔通路输液是一种有效的复苏抢救途径,能快速建立输液通路,保障复苏药物及时起效,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
  • 摘要:目的:观察牛磺酸对重型颅脑创伤(TB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影响。rn 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组和牛磺酸治疗组,利用液压冲击法制作重度脑创伤模型。假手术组、创伤组于受伤后立即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牛磺酸治疗组于伤后立即尾静脉注射牛磺酸,大鼠于伤后24h处死,取出左侧受伤大脑,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线粒体,生化方法测定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OO)以及还原型烟酰胺二核苷酸(NADH)活性和总ATP酶活性。rn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创伤组线粒体呼吸链酶SDH、COO、NADH活性均显著下降;与创伤组比较,牛磺酸治疗组线粒体酶SDH、CCO、NADH活性均显著升高。三组ATP活性无显著变化。rn 结论:颅脑创伤后线粒体功能受损,呼吸链酶活性显著下降,给予牛磺酸治有助于维持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减少继发能量损失,保护脑组织。
  • 摘要:@@创伤是当今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人类健康问题,尤其是严重创伤的救治成为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时间是影响严重创伤预后的关键因素,这要求在伤后快速完成准确的评估,尽快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死亡。超声检查简单、方便、准确、无辐射,可以在床旁完成,现代技术的进步也使超声设备更加便携、功能和成像质量显著提高,已经成为创伤救治中很好的评估手段.近年来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超声在创伤救治中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和更重要的价值,值得国内同行的学习和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前瞻性规察两种背养支持对严重烧伤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rn 方法:临床烧伤病人19例.随机分为含DF肠内营养组(FSF)和不含DF肠内营养组(FFF)。有严重吸入性损伤、休克、消化道出血、明显腹泻及腹部疾患者不列入本研究。除行常规抗休克等处理外,FSF组伤后第1天即口服或经鼻饲管注入整蛋白纤维型肠内营养混悬液(瑞先),FFF组口服或经鼻饲管注入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瑞素),两组热量和氮摄入基本相等。连续1周观察患者每日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入院及入院一周肠内营养结束后第二天进行生化测定结果。rn 结果:研究中发现含DF肠内营养组患者耐受良好,所需胰岛素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较容易控制。rn 结论:使用含DF肠内营养患者的代谢调理作用优于普通肠内营养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s)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rn 材料与方法:收集34例临床多发伤患者和7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以CD14-/CD11b+/CD33+作为MDSC标志物,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DSC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MDSCs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rn 结果:对照组外周血MDSCs数量为1.13±0.25,感染组多发伤患者伤后1 d、2d、3d和7d天外周血MDSCs比例(%)分别为1.20±0.22、6.44±0.35、13.84±2.07和15.6±1.63,非感染组患者伤后1d、2d、3d和7d天外周血MDSCs比例(%)分别为1.29±0.30、4.93±0.32、5.15±0.21和3.77±0.34。两组2d、3d和7d时MDSC比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MDSC比例与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血清白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rn 结论:多发伤伤患者外周血MDISCs比例升高与并发感染相关,提示它可能在创伤后发生免疫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rn 方法:通过掌握颅脑损伤护理要点,及时发现颅高压迹象,充分应用监测手段,正确实施监测评判,及时与医生沟通等方法,对50例重性颅脑损伤病例进行了监测护理,其中手术治疗27例,保守治疗23例。rn 结果:50例患者中,恢复良好12例,轻残25例,重残8例,死亡5例;做到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无护理并发症出现。rn 结论:了解掌握颅脑损伤特点,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监测、护理,是保障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关键。
  • 摘要:@@自从五十年代现代心肺复苏(CPR)技术和急诊心血管监护技术引入后,心搏骤停的救治取得了较大进展,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但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的总体预后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院内死亡率在55%-67%,最近英国一项24,132例收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心搏骤停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死亡率仍为71%。ROSC思者进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机械通气、稳定循环并进行多脏器功能维护及营养代谢等治疗的同时,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减少ROSC患者的死亡率极为重要。
  • 摘要: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家属对烧伤康复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指导护理人员有目的地进行健康教育。rn 方法:选择55例面积大于30%Ⅱ°烧伤患者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烧伤康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不同层次患者家属的需求,有目的、针对性地完善健康教育。rn 结果:患者家属对烧伤康复相关知识普遍需求。rn 结论:对烧伤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家属的照顾水平及配合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我院烧伤科最近3年患者住院期间院内感染的发生特点与提出可能的预防对策。rn 方法:按事先制定表格,分别登记我院烧伤科2007年1月1日垒2009年12月31日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时间、感染部位、感染因素与病原体等信息,并行分类统计与分析、提出可能性的预防对策。rn 结果:最近3年我院烧伤科内发生院内感染205例;感染发生时间介于1-128天,平均为(16.2±10.22)天;按病因统计,烧伤患者191例,外伤9例,糖尿病3例次,整形1例与大疱性松解性皮炎1例;病原体前三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与肺炎球菌。所有患者危险因素共同点依次为手术、抗生素应用、静脉穿刺、留置尿管与营养不良。rn 结论:烧伤科院内感染有一定的规律性,应针对上述特点进行预防与治疗,对降低发生率可能有积极的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病例—对照关联研究,探讨β-防御索1(DEFB1)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脓毒症患者真菌感染易感性的相关性。rn 方法:依据1992年和200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美国危重病学会(ACCM/SCCM)联席会议制订的重症脓毒症定义,将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符合重症脓毒症诊断标准的211例患者纳入研究,并根据住ICU期间是否发生真菌感染将其进一步步分为真菌感染组和对照组。通过DNA 直接测序、聚合酶联反应双引物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PCR-ASA)或Taqman方法检测DEFB1基因-1816A/G、-390A/T、-52A/G、-44C/G、-20A/G等五个位点在两组患者中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用遗传分析法计算其单倍型的分布频率,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这些遗传变异与重症脓毒症患者真菌感染易感性的相关性,并以相对风险度(odds ratio,OR)反映该遗传因素与其关联的程度。rn 结果:真菌感染组共纳入80例患者,对照组为131例。真菌感染组中男性43例(53.8%),平均年龄60.81±18.30岁;对照组男性80例(61.1%),平均年龄60.42±17.03岁,两组间性别组成、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DEFB1基因-1816A/G、-390A/T、-52A/G、-44C/G和-20A/G位点在两组人群中都遵守Hardy-Weinberg平衡,其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真菌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所有p>0.05)。上述5个位点的常见单倍型AAACG,ATGCA,GTGGG和ATACG在真菌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rn 结论:DEFB1基因-1816A/G、-390A/T、-52A/G、-44C/G和-20A/G位点与重症脓毒症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不相关,提示DEFB1基因遗传变异可能不是重症脓毒症患者真菌易感性的一个重要遗传学靶标。
  •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危重病相关性皮质醇不足(criticalillness-related corticosteroid insufficiency,CIRCI)的发生率及与预后的关系。rn 方法: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间,伤后24小时内入住南京市中大医院等6家医院ICU的32例多发伤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入ICU第1、2、3、5、7天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实验,观察CIRCI的发病情况。记录患者入组时一般情况、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生命体征、氧合指数、动脉血pH值、动脉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记录患者病程中休克发生、血管活性药使用、机械通气、ICU住院时间等。rn 结果:(1)CIRCI发生率和发生时机:多发伤患者CIRCI总体发生率为56.3%(18/32),83.%(15/18)的CIRCI在伤后48小时内发病,72.2%(13/18)的CIRCI患者HPA轴功能可在7日内恢复。 (2)CIRCI患者的临床特征:合并CIRCI的多发伤患者病情更严重,APACHE Ⅱ评分、外周血白细胞、休克发生率和机械通气使用率均显著高于非CIRCI组患者(这<0.05)。(3)CIRCI与预后的关系:32例CIRCI患者28天病死率为40.6%(13/32).CIRCI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非CIRCI患者(p<0.05)。死亡患者CIRCI发生率为76.9%,存活患者为4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多发伤患存CIRCI发生率较高;合并CIRCI的多发伤患者病情更严重,更容易发生循环和呼吸功能衰竭且生存时间缩短。
  • 摘要:目的:评价经食道膈肌电位(Edi)及神经肌肉强度指数(NMS)对机械通气撤机的指导意义。rn 方法:以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ICU的44例行机械通气且准备撤机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留置Edi导管,评估患者具备撤机条件后,行自主呼吸实验(SBT)30分钟(CPAP,PEEP 5cmH2O),监测SBT0、5及30分钟时膈肌电活动信号、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等指标。SBT通过后拔除气管插管。如患者在拔管后48小时内需无创通气、气管插管或死亡,则认为撤机失败。rn 结果:44例患者中16例撤机失败,撤机成功及失败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无显著差异。(1)撤机成功与失败患者撤机参数的比较:①Edi:SBT30min时,撤机失败患者Edi明显高于撤机成功者(p<0.05)。撤机失败患者Edi随SBT时间延长明显增加,但撤机成功与失败患者各时间点间Edi均无统计学差异。②NIIS:SBT0、5、30min撤机失败患者NMS的中位数分别为507、521、486μV.bpm,在相应时间点,均明显高于撤机成功患者(334、380、291μV.bpm,P均<0.05)。③浅快呼吸指数(f/Vt):撤机失败患者SBT0、5min时f/Vt较成功患者明显增加(P<0.05)。④口腔闭合压(P0.1)及吸气时间比值(Ti/tot):SBT过程中撒机成功与失败忠者P0.1与Ti/tot无统计学差异。(2)撤机参数对撤机失败的预测价值:SBT30min时,Edi和NMS预测撤机失败的AUC分别为0.785和0.778(p<0.05),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而f/Vt、P0.1及Ti/tot预测撤机失败的AUC分别为0.673、0.540及0.409(p>0.05)。SBT30min时。以Edi>16.7 μV作为预测撤机失败的临界值,其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2.0%;以NMS>339μV.bpm作为预测撤机失败的临界值,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6.0%。rn 结论: Edi及NMS是良好的临床撤机指标,SBT30min时Edi和NMS对于撤机失败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摘要: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标本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性及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rn 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ICU病房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rn 结果:16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性为24.9%~27%;对加酶抑制剂类类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青霉素/舒巴坦为14.4%~23%;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性12.2%~16.2%;而对其他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的敏感性均不超过10%;相对应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喳诺酮类、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的高耐药率,均超过50%。rn 结论:ICU病房标本分离的鲍曼小动杆菌有较严霞的耐药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大鼠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肝脏HIF-1α、P53的表达及其与肝脏损伤的关系。rn 方法:Wistar大鼠240只,分别在1517m和3848m两个海拔高度随机分为即时复苏组(IFR,n=60)、延迟复苏组(DFR,n=50)和假烫组(SG,n=10),建立总体表面积30%的出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6、12、24、72和168h取材。采用组织病理学、组织芯片技术、原位末端缺口标记(TUNEL)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图象分析技术,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细胞凋亡及HIF-1α和P53的农达。rn 结果:HIF-1α及P53的阳性表达多位于肝细胞核中,胞浆也有少量表达,两个海拔高度其表达强度实验组均高于假伤组,随海拔梯度上升,HIF-1α及P53蛋白的表达均增强,高海拔组表达强度均高于低海拔组的强度,各海拔高度DFR高于IFR组(P<0.05);肝细胞凋亡率,DFR组高于IFR组,且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P<0.05)。rn 结论:高原严重烫伤导致的肝损伤与肝细胞凋亡有关,延迟复苏加重肝细胞缺氧,低氧促进肝细胞的凋亡,HIF-1α蛋白积聚及P53促凋亡途径的激活在高海拔地区严重烫伤延迟复苏肝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大鼠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肝组织HIF-1α的表达变化规律及意义。rn 方法:Wister大鼠240只,分别在1517m和3848m两个海拔高度随机分为即时复苏组(IFR,伤后即刻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ml/Kg n=60)、延迟复苏组(DFR,伤后6h开始按40ml/Kg补液,n=50)和假烫组(SG,n=10),建立总体表面积30%的Ⅲ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6、12、24、72和168h取材。采用组织病理学、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图象分析技术,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HIF-1α蛋白的表达。rn 结果: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于HF细胞核,部分细胞浆细胞浆也有表达。两个海拔高度其表达强度实验组均高于假伤组,随海拔梯度的上升,HIF-1α蛋白的表达均增强,高海拔组的表达强度均高于低海拔组的强度,各海拔高度DFR高于IFR组(P<0.05)。rn 结论:低氧促进HIF-1α蛋白的表达,HIF-1α参与了不同海拔地区大鼠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肝组织损伤。
  • 摘要:目的: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氧化磷酸化的重要部位,对维持正常的物质代谢、离子转运起着重要的作用。颅脑创伤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可使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遭到破坏,氧化呼吸功能受损,出现能量代谢障碍。牛磺酸是人体内含量较高的一种β-氨基酸,其主要作用包括调节细胞内钙稳态、稳定细胞膜、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外源性化合物解毒作用等。有报道牛磺酸对肝脏、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研究,但牛磺酸对脑创伤后脑线粒体及脑组织代谢的影响未见报。本次目的旨在研究牛磺酸对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及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创伤组及牛磺酸治疗组,每组8只。脑创伤组和牛磺酸治疗组用液压打击仪制作左侧脑外伤模型(左侧前囟后4.5mm,失状缝旁开2.5mm),牛磺酸治疗组于伤后立即从尾静脉给予牛磺酸治疗(200mg/kg),对照组和脑创伤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用微透析探针收集各组伤后海马CA1区(左侧前囟后5.6mm,中线旁开4.5mm,皮质下4.0mm)的1-3h、22-24h、7d的脑组织间液,用CMA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细胞间液的葡萄糖,乳酸,甘油,丙酮酸的含量以及乳酸/丙酮酸的比值。呼吸功能采用Clark氧电极检测方法,提取各组24h和7d的左右脑组织线粒体,检测线粒体的态Ⅲ呼吸(Respiratory State Ⅲ,R3),态Ⅳ呼吸(respiratory state Ⅳ,R4),并计算了呼吸控制比(respiratory COBtrol rate,RCR),磷氧比(P/O)。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氧分压及氧分压分流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组织灌注的评估价值。rn 方法:8例收住ICU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记录入ICU时(复苏目标达到前)及达到液体复苏目标后(如6h仍未达到复苏目标则记录液体复苏6h)的经皮氧分压(PtcO2)、经皮二氧化碳分区(PtcCO2)、血流动力学、氧合及组织灌注情况,分别计算经皮氧分压差值(PaO2-PtcO2)、氧分压分流[PO2Shunt=(PaO2-PtcO2)/PaO2],评估PtcO2及PO2Shunt与乳酸(Lac)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相关性。rn 结果:8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中6例达到液体复苏目标,所有监测结果显示PtcO2均低于PaO2(t=5.182,p<0.001),PtcCO2与PaCO2呈正相关(r=0.732,p<0.01)。达到液体复苏目标后PaO2-PtcO2和POShunt较液体复苏目标达到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cO2与ScvO2呈正相关(r=0.628,p<0.05)、PaO2-PtcO2及PO2Shunt均与ScvO2呈负相关(r=-0.651和-0.731,P均<0.05)。rn 结论:低血容量性休克液体复苏过程中 PtcO2及PtcO2Shunt可能是反映组织灌注的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经皮氧分压(Tcp02)监测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组织灌注的评估作用。rn 方法:以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本院ICU收治的12例心脏外科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转入ICU即进行持续Tcp02、TcpC02监测,以转入ICU记为0小时,分别在0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及转出ICU前进行动静脉血气分析监测、乳酸(Lac)监测。并记录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计算Tcp02 shunt(Pa02-Tcp02/Pa02%)。rn 结果:12例患者在ICU平均住院时间20小时,均转入胸外科。①术后患者组织灌注情况: Sv02随时间逐渐增加,Tcp02 shunt逐渐下降,转出ICU前最低(22.33±16.15%)。Lac先增加后下降,CI先下降后增加,CI在6小时点时最低(2.57±0.64)L/min.m2。上述各项指标在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②Tcp02与Pa02存在显著正相关(r=0.785,p<0.01),Pa02(148.94±60.74mmHg)均大于Tcp02(109.31±67.80 mmHg)(p<0.01)。Tcp02与Sv02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r=0.282,p<0.05)。TcpC02与PaC02存在正相关(r=0.741,p<0.01),TcpC02与PaC0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Tcp02可反映Pa02变化,一定程度上可反映Sv02,可能做为心脏外科术后判断患者组织灌注的一个参考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发生人机对抗的病因及治疗策略。rn 方法: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ICU机械通气时间>48小时的住院患者50例,观察患者发生人机对抗的情况。rn 结果:50例机械通气患者均发生了人机对抗(100%),影响人机同步性的原因:病情发生变化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20例,气道分泌物增多10例;疼痛、焦虑所致的人机对抗6例;不耐管4例;导管插入位置过深2例;气囊、呼吸机管路漏气2例;高热、抽搐患者3例;哮喘持续状态1例;呼吸机故障1例;气胸1例。rn 结论:人机对扰的发生均有其诱发因素,影响人机同步性的原因主要包括气道因素、呼吸机因素及患者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气道管理、设置合适的参数、祛除诱因等可有效避免和减少人机对抗的发生。
  • 摘要:目的:讨论颈髓损伤至急性呼吸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研究机械通气方案及脱机策略。rn 方法:观察统计颈髓伤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规律;制定机械通气气体交换目标;对C3-C5水平完全性损伤者,实施SIMV、PSV、SIMV+PSV三种模式,呼吸机辅助支持2小时观察达标情况,采用逐渐减少通气支持水平撤机方式,观察各组撤机效果。rn 结果:呼吸功能不全发生时间0.4-168小时,高中位颈髓伤后3天内,呼吸功能的发生率较高;辅助机械通气支持,达标时间分别为SIMV+PSV94±12.33min,SIMV 105±32.20min,PSV 138±10.28min,一次脱机成功率依次为78.5%、42.8%、57.1%。SIMV±PSV辅助通气模式较其它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rn 结论:SIMV+PSV模式可为颈髓损伤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呼吸功能支持,通过逐渐降低辅助频率及压力支持力度训练自主呼吸能力,防止呼吸肌萎缩,并提供稳定的脱机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紊乱诱导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收集ICU院内获得性感染92例,根据细菌检测结果分别采用二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于抗生素治疗前和治疗后3d、7d进行细菌学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d、7d年和14d行大便球杆比和念珠菌的检测。rn 结果: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后患者肠道球杆菌比例增高,并随广谱抗生素应用时间的延长,此过程加重(P<0.001);并存烘便内检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酶抑制剂和碳青霉烯组在治疗7d后即出现侵袭性真菌感染,14d后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增加,且维持原方案治疗者肠道菌群紊乱加重(P<0.001),真菌感染发生率高于降阶梯治疗者。rn 结论: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选成肠道菌群紊乱,侵袭性真菌感梁发生率增高,需合理调整抗生素方案以控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研究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对脓毒血症患者免疫功能影响。rn 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09年2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者221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5例)和治疗组(116例)。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治疗,治疗组在经典SSC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和血必净组成的治疗方案:给予乌司他丁100kU静滴2/日,连用4天后改为100kU静滴1/日,连续运用 3天;血必净80ml静滴2/日,连用4天后改为40ml静滴2/日,疗程为7天,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3天、7天的进行APACHEⅡl评分,同时行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检测,外周血IL-6含量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检测。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PACHEⅡ评分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比较HLA-DR表达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外周血IL-6检测比较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均吴上升趋势,治疗组CD3+、CD4+、CD8+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CD8+比值则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能够增强脓毒血症患者免疫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大承气汤联合足三里穴位针灸治疗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60例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大承气汤口服配合足三里穴位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两组综合疗效、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rn 结果:两组的症状、体征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大承气汤联合足三里穴位针灸治疗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RNA干扰(RNAi)下调大鼠肺脏caveolin-1基因表达对其肺脏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rn 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阳离子脂质体为载体,将生物合成的caveolin-1 siRNA及caveolin-1 siRNA阴性对照链按0.4,0.8,1.2mg/kg三个剂量梯度分别注入大鼠双侧肺脏,注射后24,48,72h三个时间点以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IHC)检测肺脏caveolin-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caveolin-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水通道蛋白(AQP)-1的表达。胸部透视了解肺水肿情况。以1.0ml/kg标准将1%伊文氏兰经尾静脉注射入体内后,取肺中叶浸浴甲酰胺中,分光光度计检测620nm处OD值。rn 结果:实验组72h时caveolin-1基因沉默率约为85%,实验组AQP-1表达变化不明显;对照组三个浓度梯度间caveolin-1表达无明显差异。胸透显示实验组肺叶密度增高,在三个浓度梯度分别转染72h后,甲酰胺OD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rn 结论:caveolin-1蛋白是调控肺水肿形成的重要因素,且其调控作用不通过AQP-1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在儿童严重创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2008年7月~2010年3月收治的15例因外伤导致的儿童严重创伤创面的临床特征和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的方法和效果。rn 结果:15例创伤创面救治随访2个月~18个月.1例因全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败血症后并发慢性骨髓炎,其余14例创面经二期韧厚植皮或皮瓣转移等手术后创面愈合良好。rn 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用于治疗儿童严重创伤创面能明显地缩短病程,有效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