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1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11120篇;相关期刊387种,包括医疗装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第十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第七次全国中毒与危重症救治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宝安急危重症高峰论坛、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心搏骤停的相关文献由273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祥、冯庚、李春盛等。

心搏骤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1 占比:9.41%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11120 占比:90.16%

总计:12333篇

心搏骤停—发文趋势图

心搏骤停

-研究学者

  • 王立祥
  • 冯庚
  • 李春盛
  • 刘亚华
  • 黄子通
  • 张慧利
  • 张思森
  • 周满红
  • 张东
  • 沈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晓鹏; 张思森
    • 摘要: 背景:心搏骤停后早期的神经学结果预测是至关重要的,心搏骤停后脑损伤血液生物标志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测预后。目的:对目前心搏骤停后脑损伤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心搏骤停,生物标志物,脑损伤”;英文检索词为“cardiac arrest,biomarkers,brain injury”,检索血液生物标志物在预测心搏骤停后脑损伤的有关研究。结果与结论:近年来,各种生物标志物在心搏骤停后脑损伤的神经功能预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在新的生物标志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希望的结果,但生物标记物预测不良结果的阈值在不同的研究中差异很大,表明这些方法的标准化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评估的指标中没有一项能够绝对确定地预测不良的神经结果,而多模式方法似乎仍然是最谨慎的预测策略。常规的脑损伤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仍然具有重要的优势。目前关于新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仍然需进一步深入探索,通过建立更准确的结果预测在此研究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 刘晓鹏; 张思森
    • 摘要: 背景:心搏骤停后早期的神经学结果预测是至关重要的,心搏骤停后脑损伤血液生物标志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测预后.目的:对目前心搏骤停后脑损伤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心搏骤停,生物标志物,脑损伤";英文检索词为"cardiac arrest,biomarkers,brain injury",检索血液生物标志物在预测心搏骤停后脑损伤的有关研究.结果 与结论:近年来,各种生物标志物在心搏骤停后脑损伤的神经功能预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在新的生物标志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希望的结果,但生物标记物预测不良结果的阈值在不同的研究中差异很大,表明这些方法的标准化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评估的指标中没有一项能够绝对确定地预测不良的神经结果,而多模式方法似乎仍然是最谨慎的预测策略.常规的脑损伤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仍然具有重要的优势.目前关于新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仍然需进一步深入探索,通过建立更准确的结果预测在此研究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 薛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用于心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心搏骤停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使用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的3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将使用人工除颤联合心肺复苏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次除颤成功率、除颤总体成功率、院内存活率、心搏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一次除颤成功率、除颤总体成功率、院内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心搏恢复时间和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除颤仪结合心肺复苏能提高心搏骤停急救患者的抢救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 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具有强大的心、肺支持能力,可以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长时间心肺支持,为维持患者生命体征或保存移植捐赠器官等延长了有效治疗时间窗。目前ECMO主要应用于重症肺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难治性重度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或暴发性心肌炎、重度心脏瓣膜性病变、重度心力衰竭、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脏大血管术后等导致的心源性休克、心搏骤停、循环衰竭、或重症创伤和(或)胸外疾病导致的重症心肺衰竭等致命性疾病的抢救治疗。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及耗材费用的下降,ECMO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医疗机构。但ECMO作为一种高风险操作技术,在实施过程中易出现大血管撕裂、大出血、血管或心室血栓形成、感染、休克等致命性并发症。本期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EICU蒋国平教授就ECMO临床应用中并发症的防治研究进展作一评述。欢迎关注!
    • 周伍明; 陆宗庆; 崔旋旋; 师维; 华天凤; 李惠; 杨旻
    • 摘要: 心搏骤停幸存者的神经功能不良预后和死亡大多归因于脑损伤,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神经功能预测可避免无效治疗及生命维持治疗的不适当终止.2019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组织相关专家对心搏骤停成人和儿童幸存者神经系统预后的研究证据进行了评估和审查,为此类患者神经系统预后的预测标准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对《2020版AHA心搏骤停幸存者神经预后研究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为国内医护人员掌握和应用该科学声明提供参考.
    • 孟宇; 张春艳; 安慧茹; 梁建琴; 池菲; 李香兰
    • 摘要: 目的探究院外心搏骤停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其结局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石家庄市急救中心接诊的3127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发生地点、气道建立方式、胸外按压方式、心电监护、除颤次数、急诊绿色通道是否畅通、复苏结果、有无目击者、目击者进行心脏复苏救治等情况,分析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院外心搏骤停51.90%发生在家中,其次为工作地点(32.71%)、公共场所(13.46%)。有59.51%的患者被目击,但仅4.45%的患者由目击者进行心脏复苏救治,19.87%的患者院外进行气管插管,51.93%的患者院外进行肾上腺素治疗。临床病因分析发现,院外心搏骤停的原因以心源性疾病最多(46.02%),其次分别为创伤性(31.53%)、其他(10.97%)、溺水(7.39%)、呼吸系统疾病(4.09%)。自主循环恢复的例数有目击者(52例)、目击者进行心脏复苏救治(64例)、初始心律可电击(43例)、急救反应时间≤6min(48例)、院外除颤(45例)分别高于无目击者(25例)、目击者未进行心脏复苏救治(13例)、初始心律不可电击(34例)、急救反应时间>6min(29例)、院外未除颤(32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目击者、目击者进行心脏复苏救治、初始心律可电击、急救反应时间≤6min、院外除颤是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大部分发生在家中,其次为工作地点、公共场所,有目击者、目击者进行心脏复苏救治、初始心律可电击、急救反应时间≤6min、院外除颤是其自主循环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
    • 冯智娟; 刘树元; 辛大宇
    • 摘要: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术(E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CPR患者提供新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21-01间,我院经CPR且自主循环恢复的住院患者资料290例,根据出院结局分为成活组(n=132)和死亡组(n=158),回顾性单中心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CPR后24h内以及CPR后48-72h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动态变化。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对CPR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预测价值并计算出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应性。结果:CPR后24h内,死亡组PLR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CPR后48-72h内,死亡组NLR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CPR后24h内和CPR后48-72h内,死亡组机械通气使用率分别为98.73%、100%,高于存活组58.33%、51.5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R后48-72h内NLR水平升高(OR=1.209,95%CI:1.019-1.462)是CPR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PR后48-72h内NLR对CPR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最佳截断值为2.37×10^(9)/L、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9.9%。结论:CPR后48-72h内NLR水平升高为CPR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对CPR且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杨巍; 齐帆; 黄光庆; 赵旭; 刘杰; 李虎年
    • 摘要: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患者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导致呼吸停止、循环中断和意识丧失[1]。如果不迅速采取抢救措施,会发展为猝死。尽管目前医疗理念及技术水平在一直突破,但是CA的致死率仍居高不下。CA患者的成人传统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CPR)存活率为8%[2].
    • 张军
    • 摘要: 目的 探究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行CCP与ICP院前急救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80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将其分为连续胸外按压(CCP)组(n=90)与间断胸外按压(ICP)组(n=90)。CCP组患者行院前CCP急救模式,ICP组患者行院前ICP急救模式。对比两组临床指标、抢救效果及存活率、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对比。结果 两组胸外按压数、气管插管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电除颤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优于C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后6个月存活率均高于C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显著优于C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行ICP院前急救模式能提高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对患者远期预后具有较好的效果。
    • 胡磊; 任菁菁; 邱艳
    • 摘要: 心脏停搏又称心跳骤停或心搏骤停,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54万人出现心跳骤停,相当于大约每1分钟就有1个人发生心跳骤停[1]。本文将以医务人员、教师、大学生、警察、交警、消防员、导游、高风险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大型场所工作人员、大型交通工具工作人员等为主体,结合《2018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