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院前救治

院前救治

院前救治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578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健康必读(中旬刊)、医疗装备、岭南急诊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5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大会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等;院前救治的相关文献由50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敏、陈志刚、乔洪潮等。

院前救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 占比:25.61%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4.25%

专利文献>

论文:578 占比:70.15%

总计:824篇

院前救治—发文趋势图

院前救治

-研究学者

  • 吴敏
  • 陈志刚
  • 乔洪潮
  • 何小容
  • 刘云
  • 刘国阳
  • 刘宝环
  • 刘桂发
  • 叶小兰
  • 吴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辉; 杨柳; 谢志惠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救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6月于本院就诊的1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并设计临床资料填写表,详细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信息,分析院前延迟时间分布及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就诊的相关因素。结果1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共17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缺血性卒中111例,出血性卒中59例。院前延迟时间为10.5(2.2,13.9)h;发病<3 h到达医院的患者45例,占比26.5%;发病后3~<6 h到达医院的患者30例,占比17.6%;发病后6~<24 h到达医院的患者20例,占比11.7%;发病后24~<48 h到达医院的患者29例,占比17.1%;发病后48~<72 h到达医院的患者13例,占比7.6%;发病后≥72 h到达医院的患者33例,占比19.4%。发病<6 h就诊的75例患者纳入早期就诊组,发病≥6 h就诊的95例患者纳入延迟就诊组。186例患者根据转运方式分为120急救转运组(n=39)和非120急救转运组(n=13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独居、NIHSS≤4分、非120急救转运、非直接入院、无房颤史、有脑卒中病史、缺血性卒中、无卒中相关知识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就诊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120急救转运组决定性延迟时间、院前延迟时间均短于非120急救转运组(P<0.05)。120急救转运组NIHSS≤4分、与家属居住、有卒中相关知识、心房颤动、有脑卒中病史、出血性卒中、有意识障碍占比均高于非120急救转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居、NIHSS≤4分、非120急救转运、非直接入院等是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就诊延迟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卒中快速识别系统,选择正确、有效的急救转运方式,能显著缩短院前延迟就诊时间,为及时救治患者争取更多时间,使患者获得最大的临床效益。
    • 吴金云
    • 摘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群,具有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致死率高、并发症复杂等临床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虽然血管再通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人群对该病认知度低、院前救治能力不高、院内急诊延误等因素及溶栓治疗时间窗的限制、出血并发症等因素,影响了溶栓的疗法应用及成功率[1-2]。
    • 师文文; 王毅欣; 桂莉
    • 摘要: 目的了解国外平时创伤院前救治中止血带应用的现状。方法全面检索英文数据库中院前止血带应用的相关文献,经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排除军事类研究、社评、新闻报道、综述、个案类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发现止血带在国外平时创伤院前救治中主要用于钝性损伤和穿透性损伤引起的出血,止血效果好且并发症少,但是目前并未广泛普及;非医疗人员往往是院前救治的主要人员,多使用自制止血带(领带、腰带等);常见的伤情评分工具可以帮助救助人员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放置止血带。结论止血带在院前控制肢体血管损伤方面是安全的,且在短时间内使用并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基于国外经验,我国在平时创伤院前救治中应关注非医疗人员的救治培训,并在止血带等相关配套设施的供给上进行科学规划和支持,完善早期血管损伤救治,促进患者后期康复。
    • 李朝阳; 晋荣
    • 摘要: 目的:探讨胸痛微信群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1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6例STEMI患者,根据院前救治是否应用胸痛微信群实时沟通进行分组。2017年10月—2019年9月救治的40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实施传统胸痛绿色通道处理模式;2019年10月—2021年9月救治的46例STEMI患者为观察组,通过胸痛微信群实时沟通快速处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结果:观察组的FMC-to-B时间及D-to-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出车院前救治STEMI患者通过胸痛微信群远程实时沟通,可明显缩短院前救治STEMI患者FMC-to-B和D-to-B时间,为抢救心肌赢得时间。
    • 康益炯
    • 摘要: 目的:秉承着科学研究讨论的前提下进行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院前急救模式的安全性以及疗效。方法:选择 68 位急性 左心衰竭患者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 33 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边转运边治疗的形式进行救治与治疗,观察组 35 例 患者进行先治疗后转运的方式进行治疗与救治。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成果以及安全性。结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呈百分之 74.3%而对照组的有效率呈百分之 51.2%,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对照组出现 4 例急性左心衰竭患 者出现病情加重这其中 1 例在转移的路程中表现出呼吸心脏骤停的症状,3 例在转移的路程中出现呼吸抑制的表现。结论:急性左 心衰竭患者在院前采取先治疗后转运的治疗方式优于先边转运边治疗的治疗方式。
    • 唐晓君; 吴德根; 陆峰
    • 摘要: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机在院前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救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中心救治的28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152例,对照组为128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按压心肺复苏,观察组则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救治.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身体指标如SPO2、血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进行对比,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两种不同方式的院前救治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数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指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院前救治的观察组的救治有效率为61.1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救治有效率37.50%,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院前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救治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器官功能,减少受损程度,提高救治效率,在院前医疗救治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陈腾飞
    •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低血糖昏迷院前救治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0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接受急诊救治+院前救治的8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其余接受常规院前救治的80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院前血糖值(5.23±1.12)mmol/L,苏醒时间(10.33±7.62)min、生活质量(89.66±9.43)分、低血糖复发率(3.7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1,有统计意义.结论:急诊救治+院前救治对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至关重要,可以明显缩短苏醒时间,改善血糖水平,降低复发几率,并且提高生活质量.
    • 特日格乐; 周彤
    • 摘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重视及时有效的救治,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并且能让患者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STEMI,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入院后溶栓及早期院前溶栓3种再灌注治疗方法,而根据我国医疗情况及救治现状,早期院前溶栓在特定时间窗内是相对更有效的治疗。本综述重点探讨如何优化院前溶栓治疗方案,使患者实现早期有效的诊治。
    • 黄文伟
    • 摘要: 目的:比较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与急诊绿色通道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STEMI患者66例,根据院前急救方式进行分组,即实施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救治的33例患者为研究组,实施急诊绿色通道急救的33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出诊反应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急救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急救成功率、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经对比发现,研究组的出诊反应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急救总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急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院内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MACE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应用于STEMI患者院前救治中效果优于急诊绿色通道,能缩短出诊反应时间,确保争取到黄金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规避院内死亡及MACE风险,利于患者预后.
    • 刘艳玲
    • 摘要: 目的 探讨机场模拟实景演练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急救小组模拟实景演练前救治的36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7月~2020年12月急救小组经过模拟实景演习后救治的40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抢救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入院时生命体征情况及总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至抢救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观察组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低于对照组,氧饱和度(SpO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场模拟实景演练可缩短AMI患者发病至抢救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水平,降低死亡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