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脏停搏

心脏停搏

心脏停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78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2699篇;相关期刊325种,包括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第六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等;心脏停搏的相关文献由2019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庆义、夏芳芳、徐旭仲等。

心脏停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8 占比:3.1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2699 占比:96.80%

总计:23450篇

心脏停搏—发文趋势图

心脏停搏

-研究学者

  • 孟庆义
  • 夏芳芳
  • 徐旭仲
  • 陈鸿飞
  • 王权光
  • 徐杰丰
  • 王立祥
  • 马勇
  • 李子龙
  • 沈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明宇; 冯洋; 刘娅荣; 李淑彤; 欧阳洁琳; 陈芳; 祝益民; 邹联洪; 蒋宇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家兔心脏停搏(CA)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血清代谢组学特征变化。方法:10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采用窒息法制备CA家兔模型,于CA前、ROSC后15 min、3 h、6 h和24 h各收集2 mL血液样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各时间点血清代谢产物,采用Simca P软件对血清代谢轮廓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通过MetaboAnalyst 5.0软件进行t检验、火山图、聚类热图分析差异代谢产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CA前相比,ROSC后15 min、3 h、6 h和24 h家兔的血清代谢轮廓特征发生明显改变,分别有50、44、58和7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山梨糖、赖氨酸、乙醇胺、2′-脱氧胞苷-5′-三磷酸和腐胺含量在ROSC后均减少(P<0.05),莽草酸、磷酸丝氨酸、N-甲基-L-谷氨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醇(香草醇)、塔格糖、氨基丙二酸、乳果糖、吲哚-3-乙酸、景天庚酮糖和肌酸含量在ROSC后均增加(P<0.05)。牛磺酸含量在ROSC后15 min、6 h和24 h减少(P<0.05),在ROSC后3 h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A前相比,ROSC后15 min、3 h、6 h和24 h分别有8、8、12和15条差异代谢通路,其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在ROSC后均下调,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在15 min和3 h时下调,而在6和24 h时上调。磷酸戊糖途径在ROSC后15 min时受到抑制,但是在其他时点无差异。结论:CA家兔ROSC后的血清代谢组学存在显著动态差异。磷酸戊糖途径受限和牛磺酸水平下调可能与ROSC后的损伤有关,而肌酸水平上调提示心肌细胞损伤。
    • 王立祥; 刘中民
    • 摘要: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AACD-CPR),是源于临床针对心脏骤停实施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禁忌证的限制而产生。在实施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过程中约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对传统胸外按压技术的实施,影响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由此探索出“胸路不通走腹路”的新途径——AACD-CPR应运而生。AACD-CPR是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对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改变胸腹内外压力,发挥“腹泵”机制,进而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并重的心肺复苏之术。
    • 胡磊; 任菁菁; 邱艳
    • 摘要: 心脏停搏又称心跳骤停或心搏骤停,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54万人出现心跳骤停,相当于大约每1分钟就有1个人发生心跳骤停[1]。本文将以医务人员、教师、大学生、警察、交警、消防员、导游、高风险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大型场所工作人员、大型交通工具工作人员等为主体,结合《2018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
    • 禹霞; 陈俊玲; 张岩鹏
    • 摘要: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对心搏骤停后脑复苏大鼠血脑屏障的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组)、模型组(MS组)、高渗盐水(3%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组(HS组)、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注射组(NS组),各18只。MS组、NS组和HS组均采用改良窒息心搏骤停法建立急性脑缺血模型,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S组和MS组大鼠不干预;HS组输注高渗盐水(3%氯化钠溶液,4 ml/kg),NS组输注同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均持续输注8 min。观察缺血再灌注6和24 h时各组脑组织血脑屏障渗漏情况、脑含水率(BWC)及闭合蛋白(occludin)、密封蛋白-5(claudin-5)、紧密连接蛋白-1(ZO-1)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6、24 h时血脑屏障渗漏情况及BWC,MS组、HS组和NS组较S组严重或增加,HS组和NS组较MS组减轻或降低,HS组较NS组减轻或降低(P<0.05);且脑缺血再灌注24 h时血脑屏障渗漏及BWC降低程度轻于或低于6 h时(P<0.01)。与S组比较,MS组、HS组和NS组脑缺血再灌注6、24 h时脑组织occludin、ZO-1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而claudin-5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P<0.05);与MS组比较,HS组和NS组脑组织occludin、ZO-1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claudin-5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P<0.05);与NS组比较,HS组脑组织occludin、ZO-1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claudin-5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P<0.05);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组织occludin、ZO-1和claudin-5 mRNA表达下调程度增加(P<0.05)。结论高渗盐水可明显改善心搏骤停后脑复苏大鼠脑水肿,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血脑屏障功能有关。
    • 汪芷羽; 李俊利; 冯万禹; 宋瑞霞; 李俊林; 朱华; 苏学文
    • 摘要: 儿童心肌炎以病毒性心肌炎最为常见,但暴发性心肌炎是心肌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又称急性坏死型心肌炎,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多样化,甚至可导致致命性的心源性休克和心脏停搏[1,2],是小儿急性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
    • 富明民; 姬晓伟; 钟磊; 王海丽; 谢波
    • 摘要: 目的探讨入ICU时阴离子间隙(AG)评估老年心脏停搏(CA)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588例老年CA患者。按照AG数值三分位数进行分组(17.00 mmol/L 209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患者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的差异。运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AG对CA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588例患者平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6.24±3.55)分,ICU住院期间、28 d及90 d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5.71%、48.13%和56.46%。3组间SOFA评分、AG、pH、平均红细胞体积、WBC、Hb、ALT、肌酐、血钾、血总钙、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28 d和90 d全因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17.00 mmol/L)是增加CA患者90 d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81,95%CI:1.020~1.869,P17.00 mmol/L)是预测老年CA患者90 d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此类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 刘瑭; 梁艳; 马建云
    • 摘要: 目的探讨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对心脏停搏患者的效果及对动脉血气、心肌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心脏停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40例按照救治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运用标准心肺复苏(STD-CPR)方案,观察组运用腹部提升心肺复苏术(AACD-CRP)方案,观察2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功能指标、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2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即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心率(HR)等在复苏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5 min时PaO_(2)、HR均有上升,PaCO_(2)均有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对心脏停搏患者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展开治疗,在改善动脉血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护心肌功能方面作用更为突出。
    • 蔡芬芬; 王静; 王洪俊; 叶蕾
    • 摘要: 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及时打开心肌梗死相关血管、重建冠状动脉血运[1]。体外膜氧合(ECMO)是一种体外呼吸循环辅助装置,可通过床旁穿刺血管快速置入,为危重患者提供几乎与心排出量相当的循环呼吸支持、充足的组织血液灌注和气体交换,广泛用于危重症、心脏骤停后经传统心肺复苏治疗无效的AMI患者的抢救中[2]。
    • 陈娇艳
    • 摘要: 目的探讨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对心脏停搏行心肺复苏患者复苏相关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急诊科2017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78例心脏停搏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82例心脏停搏患者为观察组,对患者实施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的复苏相关时间及预后。结果观察组的复苏准备时间、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院前急救时间及开始除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将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救治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效果,改善预后。
    • 周晓茜; 蔡英; 李莹; 浦介麟
    • 摘要: 患者,男,75岁。因“20年内反复晕厥5次”于2019年8月20日入院。患者20年前长时间站立后觉空气闷热,随即出现意识丧失,晕厥前无胸痛、心悸、头晕、黑矇等前驱症状,晕厥过程中无双眼上翻、四肢抽搐,醒后活动如常。之后患者分别于2009、2016、2017、2018年发作类似晕厥共5次,最后一次晕厥发作在饱食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平时口服“培哚普利”治疗,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