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9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100781篇;相关期刊546种,包括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心肺复苏术的相关文献由377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祥、廖晓星、沈洪等。

心肺复苏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9 占比:1.45%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0781 占比:98.50%

总计:102313篇

心肺复苏术—发文趋势图

心肺复苏术

-研究学者

  • 王立祥
  • 廖晓星
  • 沈洪
  • 陈寿权
  • 李章平
  • 黄素芳
  • 李欣
  • 段满林
  • 詹红
  • 陈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星; 张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围术期的护理分析.方法 对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行介入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患者好转出院,6例患者死于心源性休克无法纠正而致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患者死于亚急性血栓形成.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行介入手术的患者,应进行有效的医护配合抢救,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进而提高手术成功率,抢救患者生命.
    • 郑永先; 张珊; 王加充
    • 摘要: 目的 调查海南省非医学类大学生院前急救教育现状及需求,了解大学生对相关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方法 于2019年10月1日至11月1日随机选取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琼台师范学院共4所非医学类大学生为对象,使用问卷调查分析法、走访调查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分析海南省非医学类学生的院前急救行为、态度、行为等。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0份,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为99.31%。其中65.21%的海南省非医学类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获取院前急救知识,仅25.17%参加过相关急救培训,急救培训普及率较低,主要原因为无免费培训,占51.64%;院前急救行为调查发现约55.24%的大学生能通过症状判断出心脏骤停,47.20%能准确了解CPR按压深度,32.52%的大学生熟知CPR按压频率,10.31%的大学生知道胸外按压正确部位;急救态度调查结果显示,82.69%的大学生表示遇到需要紧急救护的事件不敢进行救助,但仍有76.57%的大学生愿意进行紧急救护,23.43%的大学生不愿意进行紧急救护,其主要原因为担心自己急救能力不够、怕被别人误会等;受访学生约98.78%认为有必要开展全民急救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如学校开设该项急救课程,98.21%的受访学生均表示愿意参加相关课程。结论 海南非医学类大学生具有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率低、急救知识存在明显误区、社会及学校重视程度低、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等情况,需大力加强对在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以提高海南大学生心肺复苏普及率。
    • 孙静敏; 范晓晨; 吴德; 李静; 郭海艳
    • 摘要: 目的探讨案例导入式教学联合情景模拟式教学在儿科心肺复苏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2017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120名,按教学方式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模拟实验教学组2组,比较2组学生临床教学效果。结果模拟实验教学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教学评价评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结论案例导入式教学联合情景模拟式教学在儿童心肺复苏临床教学中效果优良,学生评价良好。
    • 谭维玉; 兰园淞; 覃恒; 莫启章; 覃华钊; 谭军
    • 摘要: 本文探讨虚拟仿真技术(VR)在高职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心肺复苏术(CPR)教学为例,对3个专业732名学生实施教学,考核结果是3个专业的及格率100%,良好率42.86%~83.33%,优秀率5.43%~45.5%,平均分范围为(79.42±3.83)分~(84.11±6.61)分;调查得到的结果是52.73%的学生喜欢该教学模式、62.57%的学生认为它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62.16%的学生认为它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59.97%的学生认为它有利于提高记忆、58.33%的学生认为它有利于提高知识应用能力、55.46%的学生认为它有利于提高操作能力;认为VR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徐天奇
    • 摘要: 编辑同志:在军事训练中,有时会遇到旁边有战友出现心博骤停情况。后经医生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才转危为安。请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实施?
    • 冯智娟; 刘树元; 辛大宇
    • 摘要: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术(E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CPR患者提供新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21-01间,我院经CPR且自主循环恢复的住院患者资料290例,根据出院结局分为成活组(n=132)和死亡组(n=158),回顾性单中心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CPR后24h内以及CPR后48-72h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动态变化。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对CPR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预测价值并计算出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应性。结果:CPR后24h内,死亡组PLR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CPR后48-72h内,死亡组NLR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CPR后24h内和CPR后48-72h内,死亡组机械通气使用率分别为98.73%、100%,高于存活组58.33%、51.5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R后48-72h内NLR水平升高(OR=1.209,95%CI:1.019-1.462)是CPR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PR后48-72h内NLR对CPR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最佳截断值为2.37×10^(9)/L、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9.9%。结论:CPR后48-72h内NLR水平升高为CPR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对CPR且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王立祥; 刘中民
    • 摘要: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AACD-CPR),是源于临床针对心脏骤停实施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禁忌证的限制而产生。在实施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过程中约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对传统胸外按压技术的实施,影响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由此探索出“胸路不通走腹路”的新途径——AACD-CPR应运而生。AACD-CPR是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对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改变胸腹内外压力,发挥“腹泵”机制,进而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并重的心肺复苏之术。
    • 孟瑶; 付明明; 赵雨琪; 张雅倩; 王治乾
    • 摘要: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复苏后,患者常由于一过性心肌功能障碍而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低血压或微循环障碍,器官长时间低灌注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最终导致患者死于全身多器官衰竭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学组和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分会共同制定并于2019年发布了《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该共识分别从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cardiac arrest-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CA-ROSC)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监测、管理以及目标温度管理(target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入手,制定相应推荐意见。本文基于最新循证证据所推荐的治疗方案及最新研究成果对共识中11项推荐意见进行解读,可为临床医师加强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提供可靠且有效的参考意见。
    • 高玉洁; 刘京铭; 唐晓英; 郭伟; 高天欣
    • 摘要: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旨在多方面探究CPR培训的智能化研究现状,并为未来CPR教学和实践的智能化发展方向提供建议。在web of science核心库近五年的文章中搜索CPR训练和CPR智能化设备,获得31篇相关文献。CPR智能化涉及教学、辅助、统计和监测等多方面。现实增强(AR)技术满足了CPR培训互动中环境模拟等新需求。智能设备及新算法提高CPR的培训质量。本文简述了应对心脏骤停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健全的急救保障系统对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具有很大帮助。
    • 禹霞; 陈俊玲; 张岩鹏
    • 摘要: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对心搏骤停后脑复苏大鼠血脑屏障的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组)、模型组(MS组)、高渗盐水(3%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组(HS组)、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注射组(NS组),各18只。MS组、NS组和HS组均采用改良窒息心搏骤停法建立急性脑缺血模型,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S组和MS组大鼠不干预;HS组输注高渗盐水(3%氯化钠溶液,4 ml/kg),NS组输注同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均持续输注8 min。观察缺血再灌注6和24 h时各组脑组织血脑屏障渗漏情况、脑含水率(BWC)及闭合蛋白(occludin)、密封蛋白-5(claudin-5)、紧密连接蛋白-1(ZO-1)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6、24 h时血脑屏障渗漏情况及BWC,MS组、HS组和NS组较S组严重或增加,HS组和NS组较MS组减轻或降低,HS组较NS组减轻或降低(P<0.05);且脑缺血再灌注24 h时血脑屏障渗漏及BWC降低程度轻于或低于6 h时(P<0.01)。与S组比较,MS组、HS组和NS组脑缺血再灌注6、24 h时脑组织occludin、ZO-1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而claudin-5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P<0.05);与MS组比较,HS组和NS组脑组织occludin、ZO-1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claudin-5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P<0.05);与NS组比较,HS组脑组织occludin、ZO-1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claudin-5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P<0.05);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组织occludin、ZO-1和claudin-5 mRNA表达下调程度增加(P<0.05)。结论高渗盐水可明显改善心搏骤停后脑复苏大鼠脑水肿,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血脑屏障功能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