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65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0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87900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中国社区医师、岭南急诊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中国·国际第11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等;胸外按压的相关文献由1344位作者贡献,包括章军辉、徐海山、吴太虎等。

胸外按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0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7900 占比:99.53%

总计:88317篇

胸外按压—发文趋势图

胸外按压

-研究学者

  • 章军辉
  • 徐海山
  • 吴太虎
  • 陆鉴良
  • 张广
  • 王立祥
  • 李春盛
  • 郑捷文
  • 孙鲲
  • 赵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志凌; 尹硕淼; 聂卫群; 林燕林; 金魁
    • 摘要: 目的研究对提高成人单人BLS质量和持久性最佳的BLS再培训周期。方法将120名规培生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名,其中E1、E2、E3组为试验组,C组为对照组,首先同时对4组进行BLS课程基础培训并考核(T1),然后统一强化训练后再进行一次考核(T2),之后E1、E2、E3组分别接受周期为2个月、3个月、6个月的定期加强培训,最终在第12个月进行第三次考核(T3),每次考核各组胸外按压,(CC)数据均被记录并比较。结果通过统一强化训练(T1 vs.T2),各组平均CC深度、频率、总达标率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在定期加强培训后,平均CC深度、CC总达标率较加强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优于E3组。T3和T2比较,对照组平均CC深度及CC总达标率均较前有所下降(P<0.05)。结论定期加强培训对提高成人单人BLS技能质量和持久性有显著作用,以三个月为理想的再培训周期。
    • 孟庆义
    • 摘要: 在心肺复苏技术中,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和开放气道并称为CPR的“ABC”。在基础生命支持阶段,人工循环主要是指心脏按压;后者又分为开胸心脏按压和闭胸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是过去闭胸心脏按压的通用名称,为了和开胸心脏按压相区别。本文介绍正确进行胸外按压的操作要点及胸外按压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一些进展。
    • 王虑; 马林浩; 纪瑞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实时反馈装置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实习的40名临床医学四年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人。对照组进行常规徒手心肺复苏术,观察组配合实时反馈装置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比较两组学生心肺复苏的按压频率、按压深度以及胸廓充分回弹比例及总体按压合格率。结果观察组的按压深度深于对照组,胸外按压频率低于对照组,胸廓回弹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 cm、按压频率100~120次/min学生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体按压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反馈装置可明显改善心肺复苏质量参数,值得在临床教学中使用。
    • 罗冠冠; 蒋维艳; 李慧萍; 金晓晴
    • 摘要: 目的分析2016年湖北省急诊医生在省级急救技能竞赛中心肺复苏(CPR)站点操作评分,为提高我省急诊医生救助能力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8组参赛队伍医生CPR操作技能失分情况。结果CPR应急反应能力评分:1两组(66.67%)在10 s内完成脉搏呼吸判断;8组(44.44%)反应时间超过30 s;开始除颤时间延迟,仅4组(22.22%)得分。QCPR实时反馈系统记录如下:15组(83.3%)按压位置正确率为100%;9组(50.0%)胸外按压分数在60%~89%之间;4组(22.2%)完全胸壁回弹率大于90%;按压深度、按压频率的得分大于90%人数较少,仅1组(5.6%)、两组(11.1%);16组(88.89%)按压间停时间有超过10 s的记录;13组(72.2%)通气得分率小于60%。各竞赛项目评分,“初次自动体外除颤器操作”为扣分最多的项目,失分率77.78%(14/18);单人CPR操作错误率均高于第一轮双人CPR;第二轮双人CPR错误率显著低于第一轮;第三轮双人CPR错误率显著高于第二轮。结论湖北省医生整体CPR操作水平较高,但仍需在细节上加强练习,以达到《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指南》)建议标准。
    • 李杨; 王瑞; 周宇飞; 何行; 宋丽珍; 朱明超
    • 摘要: 现有的心肺复苏机无法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自适应的调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阻抗控制的电驱动智能心肺复苏机。首先,介绍了心肺复苏机的传动方案和结构,又介绍了利用阻抗控制的对力顺应性来规划胸外按压运动的过程,能够结合患者当前的情况对按压运动进行自适应调整;然后,监测了每次胸外按压产生的泵血效果和潜在的骨折风险,并将其作为依据,利用模糊控制对阻抗参数进行了自适应调节,并利用阻抗控制器生成了按压轨迹;最后,利用医用人体模型和由计算机搭建的生理数学模型进行了半物理实验,并将智能心肺复苏机与传统心肺复苏机的按压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心肺复苏机的按压深度可达5 cm~7 cm;与传统心肺复苏机进行的标准按压效果相比,经优化后的按压最高可将PETCO_(2)提升4.58 mmHg;在提高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能力的同时,可提升安全性,减轻按压对患者的伤害。
    • 沈媛; 黄嘉莉
    • 摘要: 几天前,小语爸爸因事在车外与人交谈,5岁的小语和妹妹在车里等待。没想到,就这几分钟的时间,差点酿成了一场大祸……当时,小语在车里爬上爬下,与妹妹玩耍。无意间,脖子突然卡在车后座与车顶之间,无论如何挣扎都逃脱不出。大约2分钟后,爸爸回到车里,此时的小语已经面色青紫,连呼吸都没了!此情此景,把爸爸吓得一身冷汗,他强迫自己镇定,立刻回忆学过的心肺复苏,为小语进行胸外按压!
    • 尹画
    • 摘要: 去年年底,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则痛心的消息,一位出版社编辑,因心梗意外离世,年仅46岁。我很震惊,不敢相信,因为几天前我还和他在网上说过话。那天晚上,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他的名字,为未曾谋面但真切在人世间也有过一点交集的他落下眼泪。我自问自己,假如他倒在我的身边,我能救活他吗?除了慌乱地打电话给120,我还能做什么?我会胸外按压吗?我会人工呼吸吗?我知道怎么使用AED吗?又或者,我知道哪里有AED吗?答应都是一个字:否。
    • 姜怡; 涂小朋; 李嘉兴; 田钰; 金晓晴
    • 摘要: 目的 评估医务人员佩戴N95 口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胸外按压质量及疲劳情况的影响.方法 纳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近两年内获得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认证的医护人员80名,复习按压要点并熟悉模型后,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佩戴外科口罩组(SM组),佩戴N95 口罩组(N95组),进行2 min胸外按压.记录参与者身高、体质量及按压前后Borg疲劳评分、生理参数,通过LaerdalQCPR?软件记录2min的按压质量(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深度达标率、按压频率、频率达标率、按压回弹).两组间各按压质量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结果 按压后,相比于SM组,N95组Borg疲劳评分高(中位数16 vs 14,P=0.027),胸外按压质量下降,包括按压深度(均数47 mm vs 52 mm,P=0.020)、频率(均数107次/min vs 118次/min,P=0.004)、回弹率(均数89.8%vs 98.1%,P=0.046)及按压2 min深度达标率(均数67.4%vs 89.6%,P<0.01)、频率达标率(均数60.6%vs74.8%,P<0.01).结论 佩戴N95 口罩进行心肺复苏会降低按压质量,加重按压者的疲劳程度,需要及时替换按压者以保证胸外按压质量.
    • 黄镜轩
    • 摘要: 2020年一个寻常的冬日清晨,年过五旬的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民警李岳云,骑单车上班。忽然,一阵慌乱刺耳的呼叫声传来。一名八旬的老人昏迷在地,身旁两名女子焦急呼救。人命关天、间不容发,李岳云将单车抛在一旁,迅速拨打120电话,凭借大练兵期间学习的急救技能,给老人做了3组共计360余次胸外按压,使老人恢复生命体征并逐步恢复意识。
    • 摘要: 2020年11月11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应急安全科技展展出的心肺复苏AI机器人,是国内首创的适用于公共场合进行站立式徒手心肺复苏自主训练的智能教学产品。机器人主要有两块屏幕,以及一个胸外按压模型,点击屏幕,可看到上面提供"AI按压、AI答题、AI视频、AI语音、AI游戏"5个选项,选择"AI按压",就可以对模型进行急救按压,学习心肺复苏技术,按压慢了或者快了,力度不对,机器人都会提示,用户5分钟就可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