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
第五届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

第五届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乌鲁木齐
  • 出版时间: 2011-08-18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动脉硬化性疾病是全世界各国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疾病,至今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亦缺乏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虽然近三十年冠心病的研究、诊断、治疗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时至今日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仍然是人类死亡的头号元凶。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来说,在发病的早期重建冠脉循环,开放闭塞段的前向血流是最急迫的也是最有效的治疗。它也是缩小梗死面积,保存存活心肌和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摘要:逆行导引钢丝技术提高了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T0)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前向导引钢丝技术失败且靶血管有可视侧支血管供应的CTO病变,以及一些解剖结构特殊、预测其前向导引钢丝技术成功率不高的病变,如靶血管有可视侧支血管供应,也可首先采用逆行导引钢丝技术。在处理某些复杂CTO病变时,有时可能会采用多种逆行导引钢丝技术,其中,逆行导引钢丝捕获技术和(或)反向微导管及正向球囊扩张技术的联合应用最为多见。
  • 摘要:血管内超声(IVUS)应用于临床已有十几年的时间,IVUS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灰阶(Gray Scale)IVUS及虚拟组织学IVUS(VH—IVUS)两方面,回顾IVUS在2010年的研究进展。
  • 摘要:冠状动脉造影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金标准”。然而,随着对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已不能满足临床对狭窄性病变解剖特征和生理功能评价的需要。尤其当我们遇到临界病变、多支血管病变以及分叉病变等情况时,治疗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而此时单纯冠脉造影检查无法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信息和证据。随着IVUS以及OCT等影像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狭窄程度的判断、病变性质的评估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更为准确和合理,但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这些检查无法评价病变的功能意义,换言之即无法评价冠脉狭窄病变是否引起明显心肌缺血。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检测手段,可以在术中评价冠脉病变和心肌缺血的关系。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冠脉血流储备的评估逐渐浮出水面,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基于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的介入策略的选择,可以使患者更为明显的获益。本文从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基本原理、检测方法以及临床进展进行介绍。
  • 摘要: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绝大多数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造影结果显示并不是显著狭窄病变,斑块破裂以及继发破裂而来的血栓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来鉴别检测这些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是一种应用光线成像的新技术,通过使用干涉仪记录不同深度生物组织的反射光,通过计算机构建能够让人简单识别的图像。本文主要介绍了OCT在冠心病诊断中和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 摘要: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是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记物之一,它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随着C-反应蛋白检测技术的发展,可准确测定低浓度CRP(O.15-1Omg/L)L,ELISA法甚至可达0.007mg/L故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s-CRP与CRP虽为同一种物质,但二者的临床意义不同。本文介绍了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损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 摘要: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降压带来的心血管事件减少的获益也已经为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高血压不仅仅是一个压力问题,同时血压还与血管密切相连,主动脉的功能,特别是伸展功能是临床评价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中心动脉压(CAP)作为降压程度和质量的评价指标,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中心动脉压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侧量方法、临床意义、不同的降压药对中心动脉压的影响以及与周围动脉压的区别。
  • 摘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antabIe Cardioveterdefibrillator,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是防止SCD的最有效的方法。除颤阈值(defibrillation threshoId,DFT)的测定是ICD植入手术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DFT测定方法虽然被广泛使用并被认为是安全的,但由于需要多次诱发VF,可能发生诸如心源性休克、脑缺血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在0.18-0.39%。新的DFT测定方法包括除颤安全范围(defibrillation safety margin, DSM)和易损上限的测定。DSM测定是用,1-2次除颤得到足够的除颤安全范围,可以确保ICD的最大除颤能量>DSM 10J以上,虽然不能得到真正的DFT,但大大减少了诱发VFM的次数,正在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
  • 摘要:新疆青河县位于阿勒泰东南,海拔900~3659米,全县由16个民族组成,总人口6.3万人.其中哈族占76.5%。汉族18.2%。通过半年援疆医疗工作,发现该地区由于地域,气候,海拔,多民族聚居,生活习惯等因素,青河县常见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病学有其特有的规律。现总结如下:绍青河县医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主要常见疾有如下几种病:营养不良性贫血,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甲亢(甲减),婴幼儿先天性缺陷疾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变及肺心病。本文介绍了新疆阿勒泰青河县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 摘要:近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总体看,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期望寿命逐年延长。但近30年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心血管病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针对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需要,由中国从事心血管病防治和临床研究的22名专业人员共同编写了《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该指南根据国内外过去发表的有关资料,重点采用国内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中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简要介绍《指南》的有关内容。
  • 摘要:心肺复苏(CPR)CPR是指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时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简称(CPR)。复苏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病人的神志清醒和脑功能恢复,因此,又可称为心肺脑复苏(CPCR)。CPR对象多是心脏骤停(SCAs)病人,其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的一大杀手。CPR可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基础生命支持的核心技术是徒手进行人工循环(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保证脑、心等重要脏器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并及时进行电除颤恢复正常心脏节律。本文主要介绍了AHA心肺复苏指南重大变动以及由ABC到CAB意义与启示。
  • 摘要:心脏瓣膜疾病是中国的多发疾病,其中以风湿性瓣膜病最为多见。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湿性心瓣膜病发生率在下降,但是由衰老所致的退行性瓣膜病变发生率也逐渐升高,其中又以主动脉瓣狭窄最为多见。心导管介入治疗在心脏疾病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瓣膜疾病也不例外。自1982年inoue成功开展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型术以来,经导管介入治疗己经广泛的应用于瓣膜病的治疗,在过去的几十中,先后有二尖瓣球囊成型术、肺动脉瓣球囊成型术以及主动脉瓣球囊成型术应用于临床。随着介入治疗相关技术、器械和材料的进步,心瓣膜疾病介入治疗的领域又在不断扩展,近年提出了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修补术。这些治疗技术己经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并且为心瓣膜病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摘要:本文对中国门诊高血压患者治疗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高血压的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患等多环节的密切配合,以及行之有效的疾病管理的参与。
  • 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生理机制决定了抗血小板治疗是ACS药物治疗的基石,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尤其如此。氯匹格雷防止不稳定心绞痛复发研究(CURE)和氯吡格雷辅助再灌注治疗研究(CLARITY)研究分别验证了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 ACS)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意义,并且为相关指南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尽管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相比可以将缺血事件减少20%~30%,更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更大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的氯吡格雷)是否可带来更多获益,出血的风险是否更高,这是一直被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氯吡格雷优化负荷剂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生/优化介入治疗的抗血小板策略和TRITON-TIMI38研究。
  • 摘要:针对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主要随机临床研究支架处理分叉病变(BL)最佳策略的争议从未停止。本文介绍了三项随机临床研究、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优化以及在众多的BL双支架处理技术中,如何实现高质效最终对吻。
  • 摘要: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约为每年每百万人中5~30例,其中男性比女性高2~3倍。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且多变,漏诊率、误诊率、病死率极高,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如不经治疗,急性期病死率高达22.7%~68.0%;存活转为慢性期患者,长期随访病死率为31%~66%。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将逐渐增加,而且与年龄明显正相关,这也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特点。本文介绍了采用EVGE与PCI的联合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 摘要:冠心病、脑卒中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a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尤其是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是当前PCI术后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临床上部分患者尽管按照规定的剂量和合理的方案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却并不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分子分型,不能明确不同患者的个体性差异,而全部按照统一的治疗方案来进行药物治疗,无疑既会造成较多的药物副作用又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
  • 摘要:心血管疾病(CVD)已经成为首要的死亡原因,长期以来在CVD的防治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自4S以后的一系列临床研究均提示LDL-C是CVD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可使CVD和总死亡率的风险降低30-40%。近年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以中心性肥胖为特征的代谢综合症的发病率迅猛增加,该群体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和甘油三酷(TG)水平增高为临床特征,而LDL-C水平的改变不明显,所以HDL-C成为继LDL-C之后又一个被关注的重要血脂参数,特别是胆固醇醋转移蛋白(CETP)抑制剂torcetrapib在大幅度升高 HDL-C水平的情况下,未能阻止动脉粥样硬进展,更是引起了对HDL-C和HDL的广泛讨论。本文介绍了流行病学研究证实HDL-C水平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呈负相关,但是由于HDL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加之研究手段和临床检测方法非常有限,所以有关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还有许多未知数。近年人们在升高HDL水平和改善HDL功能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研究了许多方法和药物,但治疗性生活方式调节仍是目前升高HDL-C水平,改善HDL功能最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方法。
  • 摘要:本文介绍了冠心病的表现形式以及常用的诊断方法,但最常用的、最方便的、最安全的、最价廉的、最快捷的、最准确的方法是活动平板检查和有症状时的心电图检查。其特征性变化是ST-T改变。
  • 摘要:心肾同为循环系统上的两个重要器官,不仅通过血管相互连接,还通过内分泌效应和交感肾上腺系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生理状态下,两器官借助血液动力学、神经内分泌、血管生物学途径,通过对血液动力、血管容量、血液容量的调控,发挥着稳定循环系统的作用。在心肾联合损害的进展阶段,常常伴随急性失代偿心衰、肾功能恶化、严重心肾综合征等,临床上表现为顽固性水钠储留、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配升高)、全身组织水肿、细胞水肿、低血压、利尿剂抵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抵抗、贫血等。在心肾联合损害的进程中,肾脏体积逐渐缩小,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心脏腔室逐渐增大,心功能减退直至衰竭。另外,心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冠脉性死亡)显著增加。本文介绍了心肾联合损害伴随征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等。
  • 摘要:本文介绍了华法林使用存在的问题、局限性与风险、初始剂量,以及正在进行的房颤抗栓治疗临床评价的新型抗凝药包括希美加群(Ximelagatran)(已撤市)和达比加群(Dabigatran)以及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等。
  • 摘要: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尽管近年来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而90年代发展起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经成为一种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十余年来,一系列的大型临床研究,如MUSTIC,MIRACLE,COMPANION,CARE—HF等证实了CRT治疗不但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还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逆转心肌重塑。本文介绍了窄QRS患者、轻度心衰患者、合并房颤患者、左室功能正常的心动过级患者的CRT治疗的研究以及超声指标预侧CRT疗效。
  • 摘要:本文介绍了交感风暴以及交感风暴的发生机制并提出兼有心肌保护和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在复杂难治性交感风暴的干预中,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心房颤动大约占所有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年代及研究方法如房颤的检出方法和定义范围不同,造成房颤患病率的差异较大(O.1%~5%)。木胡牙提等发现房颤患者的病因、发病年龄及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等方面存在民族差别。本文介绍了不同民族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的相同性与异同性和危险因素。
  • 摘要:心房颤动(AF)具有多发、高致残、高病死率和疗效不佳的临床特征。随着AF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疗措施已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心脏自主神经介导AF的研究表明,干预心脏自主神经可以显著改善AF的治疗效果,但仍存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等问题,因此确立干预心脏自主神经治疗AF的靶点、终点和干预路径,以提高AF治疗的有效率、降低AF复发率和治疗并发症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心血管事件链”的提出阐明了心血管事件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向,更新了人们对于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及相互演变过程的认识,也变革了当代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理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进行性过程,冠状动脉可因慢性狭窄、闭塞引发劳力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或因急性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导致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急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后者由心原性猝死、STEMI、NSTEMI和UA组成。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获益,使风险最小化,ACC, AHA, ESC以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都相继发布和实时更新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虽然指南为介入心血管医生提供了指导性建议,但其为面向全球心血管介入医生的原则性文件,主要依据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大体囊括治疗适应证、治疗禁忌证以及药物治疗的普遍适用法则,而并非一部详尽且适用于各种复杂临床情况的“实践宝典”。因此,指南建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成为必然的临床现象,二者的脱节或矛盾也将必然直接威胁到患者的安全利益。在指南建议与临床实践决策存在争议时,亟需质量控制措施和监管。
  • 摘要:201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共同组织近百名专家,历时两年,多次讨论,集思广议,认真修订而成。是一部具有中国特点的高血压预防治疗指南。本文阐述了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防治状况、指南要点以及对指南的重要内容解读。
  • 摘要: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加,主动脉瓣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西方发达国家,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S)发生率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已成为老年人瓣膜置换的首要病因。长期以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手术风险高,大量患者因高龄、左心室功能差、存在严重的合并症、恐惧外科手术而放弃外科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YAI),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种全新的微创瓣膜置换技术,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近几年来,随着第三代瓣膜支架的研发运用和临床医生的经验积累,TAVI取得长足的进步,相关的临床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对最近TAVI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对比剂肾毒性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对比剂的直接化学毒性(离子性及含碘物质)、渗透毒性及组分中与黏度相关的毒性。其中渗透压及黏度是导致对比剂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明确致病机制对认识及防治对比剂肾病大有裨益。本文介绍了对比剂渗透压和对比剂黏度对肾脏的损害。
  • 摘要:冠心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发病年龄也不断前移。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间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428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年龄段分组,比较各组之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正常临床环境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现状。
  • 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糖尿病高发的两个国家。据中国1996年统计资料显示,25~64岁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21%。在中国,糖尿病己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迫切需要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及行动。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CVD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是冠心病等危症,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血管事件;血脂异常增加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疾病的危险,心内科和内分泌科医生应积极应对。全面干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血管预后,脂代谢异常的治疗状况应成为糖尿病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常规剂量血脂康全面调脂可有效减少中国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据估计,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至少200万人。与心肌梗死比较,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而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传统危险因素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伴有Hcy升高的高血压在我国被定义为H型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从单一危险因素的控制到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进步。H型高血压的命名强调了高血压与血浆Hcy水平升高的双重危害,所以H型高血压治疗也应双管齐下,在控制血压的同时降低Hcy> ASFAST研究中90. 5%的患者合并降压药物,叶酸干预患者的脑卒中风险下降。
  • 摘要:遗传性心律失常指有家族聚集性,由基因突变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而引起的心律失常。它包括两种类型:(1)发生在伴有结构性心血管病的遗传性疾病中的心律失常,可以称为继发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由于遗传性疾病伴有结构性心血管病的病种较多,这类心律失常较多见。(2)发生在遗传性心电疾病中的心律失常。这类心律失常无结构性心血管病基础,是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比较少见,被称为心脏离子通道病,也被称为原发性遗传性心律失常。本文介绍了长QT组合征、Brugada综合征、短QT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分析、防治措施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