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膜蛋白

膜蛋白

膜蛋白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440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生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7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13150篇;相关期刊344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2015年福建省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第十七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京津冀一体化畜牧兽医科技创新研讨会暨“瑞环杯”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论坛等;膜蛋白的相关文献由367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杰、陈伶利、葛金文等。

膜蛋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7 占比:0.50%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13150 占比:99.46%

总计:113760篇

膜蛋白—发文趋势图

膜蛋白

-研究学者

  • 李杰
  • 陈伶利
  • 葛金文
  • 彭宣宪
  • 谢毅
  • 毛裕民
  • 周敏
  • 卢颖洪
  • 吴移谋
  • 张耀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岳亚辉; 邢小勇; 武小椿; 温峰琴; 张宏燕; 龙翠琴; 张立; 马海云; 包世俊
    • 摘要: 旨在探究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热不稳定延伸因子(elongation factor thermo unstable,EF-Tu)的黏附特性。参照GenBank中MS WVU1853株EF-Tu序列,设计引物对Tu-F/Tu-R,利用PCR扩增获得MS EF-Tu基因后,将其克隆入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EF-Tu,继而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经IPTG诱导表达。纯化表达产物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进而利用Western blot、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分别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及EF-Tu在MS中的分布,利用补体介导的杀菌试验分析重组蛋白抗血清的补体介导杀支原体活性,利用黏附及抑制试验分析EF-Tu的黏附特性。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呈可溶性表达,其相对分子质量约43 ku,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抗血清具有补体介导的杀支原体活性;EF-Tu在MS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且是MS的一种黏附相关蛋白。EF-Tu是MS膜表面黏附相关的免疫原性蛋白,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MS EF-Tu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李凯娟; 吴诗宝
    • 摘要: 在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关于证明细胞膜流动性的插图安排以及语言表述中,容易给师生带来一些认知误区。本文基于这些认知误区进行探讨与辨析,尝试还原科学史内容,为该部分的教学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 马骋; 宫彩霞
    • 摘要: 为提高哺乳动物悬浮细胞表达系统用于日常膜蛋白表达制备的实用性、可控性及效率,改善传统工艺缺乏快速检测和质控的方法、缺乏快速且高通量的目的蛋白及融合标签的筛选策略等方面的不足,设计了新的pf系列质粒,优化并建立关联的检测方法,实现了病毒滴度在转染和扩增阶段的随时监测,并缩短了定量测量病毒感染效力的周期;同时设计了新的筛选策略和ESNX质粒系列,实现了目的蛋白和融合标签质粒库的快速构建以及对其表达效果的快速、高通量检测筛选。基于新质粒和对应使用方案的膜蛋白表达制备新体系提高了效率、实用性和可控性,可以简单地再现并用于各实验室,为膜蛋白的结构、功能等各方面研究提供助力。
    • 李雪; 李旭欣; GiRi B R; 刘静宜; 刘军涛; 夏天奇; 杜鹏飞; 李慧民; 李舜; 程国锋
    • 摘要: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尾蚴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宿主造成严重病理性损害,是WHO确定的六大重点热带病之一。血吸虫体被直接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接触,是宿主与虫体信息交流的重要界面,位于虫体体被跨膜蛋白的功能研究尤显重要。本文对日本血吸虫膜蛋白(TEME66P)的cDNA进行表达和抗血清的制备。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TMEM66P跨膜结构,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制备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t对抗血清的特异性进行检测。研究表明TMEM66P存在跨膜区,其氨基酸序列与曼氏血吸虫同源性为67.79%,抗血清能够识别出全虫蛋白中TMEM66P,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TMEM66P在日本血吸虫中的功能奠定了初步基础。
    • 刘恒; 朱建国; 朱国华; 胡彬
    • 摘要: 目的探讨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MP)在膀胱癌(bladder cancer,BLCA)预后中的作用,并建立一种基于MP预测BLCA患者生存的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BLCA的MP序列数据,测定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MP的差异表达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鉴定独立预后相关MP,构建风险评分模型。绘制Kaplan-Meier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 teristic,ROC)曲线来评估该预后模型的性能。建立列线图,验证其预后价值和关键MP的表达。结果在筛选出的395个蛋白中,有243个上调,152个下调。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三个独立的预后相关蛋白(PCDHGA2、ITGB7、FLRT2),并构建预后模型。根据预后模型,高危亚组患者总生存期低于低危亚组患者,ROC曲线下面积为0.725和0.709。对TCGA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预后分析模型,建立了线型图,MP对BLCA的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开发并验证了BLCA良好的预后模型,该模型可能有助于开发BLCA患者预后的新生物标志物。
    • 邓林华; 赵俸涌; 李勤; 黄山; 魏明; 张亚辉; 王承东; 李德生; 朱自严
    • 摘要: 熊科动物分布于我国的各个地区,不同的生存条件与生活习性导致其机体生理生化存在差异.红细胞作为气体运输的重要载体,对机体代谢及生命学过程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通过流式分选技术对大熊猫及亚洲黑熊红细胞进行纯化,并通过液相色谱偶联二级质谱的方法,对大熊猫及亚洲黑熊红细胞膜蛋白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同检测到大熊猫红细胞膜蛋白388种,亚洲黑熊红细胞膜蛋白315种,并对上述检测中膜蛋白功能进行分类检索,发现二者红细胞膜蛋白主要功能较为一致,但也发现大熊猫参与能量代谢的膜蛋白略多于亚洲黑熊.
    • 邓林华; 赵俸涌; 李勤; 黄山; 魏明; 张亚辉; 王承东; 李德生; 朱自严
    • 摘要: 熊科动物分布于我国的各个地区,不同的生存条件与生活习性导致其机体生理生化存在差异。红细胞作为气体运输的重要载体,对机体代谢及生命学过程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通过流式分选技术对大熊猫及亚洲黑熊红细胞进行纯化,并通过液相色谱偶联二级质谱的方法,对大熊猫及亚洲黑熊红细胞膜蛋白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同检测到大熊猫红细胞膜蛋白388种,亚洲黑熊红细胞膜蛋白315种,并对上述检测中膜蛋白功能进行分类检索,发现二者红细胞膜蛋白主要功能较为一致,但也发现大熊猫参与能量代谢的膜蛋白略多于亚洲黑熊。
    • 焦建璐; 封兵; 毕燕会; 周志刚
    • 摘要: 运用反转录PCR与5'-及3'-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 Reisigl)H4301中克隆到胞苷二磷酸(CDP)-乙醇胺:二酰基甘油乙醇胺磷酸转移酶(EPT)的基因MiEPT.其cDNA序列全长1914bp,其中,5'-非翻译区(UTR)长217 bp,3'-UTR长533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164 bp,编码由38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以缺刻缘绿藻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到该基因的DNA序列,长为2853 bp.这两条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MiEPT含有6个内含子,它们将其ORF分隔成7个外显子.经预测,MiEPT为含有8个跨膜区的膜整合蛋白.多序列比结果显示,MiEPT具有CDP-醇磷脂酰转移酶基序.基于不同物种EPT的氨基酸序列所构建的邻接聚类结果表明,MiEPT与已知功能的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EPT聚类在一起,由此推测,MiEPT可以催化磷脂酰乙醇胺(PE)的生物合成.为鉴定MiEPT的基因功能,利用表达载体pET-23a实现了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MiEPT的目的.使用超离心技术,获得部分纯化含重组MiEPT的组分.体外酶促反应的产物经薄层层析分析显示,重组表达的MiEPT具有EPT和胆碱磷酸转移酶(CPT)的活性.经棒状薄层色谱的定量分析,可知MiEPT的EPT酶活性是CPT的10.3倍,从而表明,MiEPT在缺刻缘绿藻中能同时参与PE和磷脂酰胆碱的生物合成,但更倾向利用CDP-乙醇胺生产PE.
    • 张凌逸; 张巍; 林江; 陈巧云; 钱军; 袁倩; 周静东; 张婷娟; 周红
    • 摘要: 目的:探讨B7家族4种负性共刺激分子B7-H1、B7-H3、B7-H4和B7-H6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株AML细胞株和22例初治AML患者骨髓原始细胞中B7-H1、B7-H3、B7-H4和B7-H6膜蛋白的表达,设8例志愿者骨髓血细胞为对照,并应用阳性表达率、平均荧光强度(MFI)及原始细胞和淋巴细胞的MFI比值(MFI比)分析各B7分子的表达特征.结果:AML细胞株中,多数细胞膜表面表达B7-H3和B7-H6,B7-H3表达较强的细胞株有SKM-1和SHI-1,B7-H6表达较强的细胞株有K562和HL-60;B7-H1仅在HEL中表达较强,而其余AML细胞中基本不表达;B7-H4在AML细胞株中均不表达.初治AML患者的骨髓血细胞中,B7-H3和B7-H6在原始细胞膜表面的表达率及原始细胞和淋巴细胞的MFI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7-H3高表达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高于低表达组,B7-H6高表达组的年龄也显著高于其低表达组;B7-H3和B7-H6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中表达显著升高.B7-H1和B7-H4在初治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低下或不表达,且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4种B7家族负性共刺激分子在AML中的表达和分布存在差异.B7-H3和B7-H6在初治AML患者的原始细胞中异常高表达,提示可能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 李丽; 张辛铭; 尹双辉; 张涛涛; 杨顺利; 薛慧文
    • 摘要: 为获得能自主进入细胞的单域抗体(sdAb),将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膜蛋白(M)的sdAb与一种细胞穿膜肽(TAT)融合表达,并纯化重组TAT-sdAb蛋白.用ELISA方法检测TAT-sdAb与M蛋白的结合活性,免疫荧光试验验证其穿Vero细胞膜活性、最适作用时间和剂量,并将TAT-sdAb与胞内PEDV进行共定位研究.结果证实,sdAb与TAT融合表达不影响其与M蛋白的结合活性,在使用剂量为50μg/mL、作用3 h时,能明显观察到其进入Vero细胞,并与胞内的PEDV呈现共定位分布.结果表明,融合TAT的sdAb具有抗原结合活性和穿膜活性,为基于单域抗体的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为PEDV感染细胞的动态过程研究提供了可靠工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