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膜脂

膜脂

膜脂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农作物、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专利文献34082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生物物理学报、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等; 膜脂的相关文献由29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唯奇、陈志强、简令成等。

膜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40829 占比:99.96%

总计:340950篇

膜脂—发文趋势图

膜脂

-研究学者

  • 李唯奇
  • 陈志强
  • 简令成
  • 匡廷云
  • 孙龙华
  • 许春辉
  • 丁之德
  • 包宏
  • 埃迪·约孔·钟
  • 安健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宁波; 蔡斌; 张瑞娜; 高华军; 邹宇航; 宋朝鹏; 路晓崇
    • 摘要: [目的]探究雪茄烟叶在调制过程中色素降解和膜脂氧化对烟叶颜色形成的作用.[方法]以"德雪7号"中部叶为试验材料,测定了雪茄烟叶晾制期间色素及膜脂含量的变化,并探究了色素、膜脂与烟叶颜色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①烟叶在晾制过程中,叶绿素和类胡萝 卜素逐渐降解,类胡萝 卜素/叶绿素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②烟叶的膜脂含量(MGDG、DGDG、PL)降低,且随着晾制时间的延长,DGDG/MGDG比值逐渐增大;③雪茄烟叶的变色程度与色素和膜脂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雪茄烟叶在晾制过程中,色素降解和膜脂代谢是烟叶颜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 李倩; 齐凌云; 殷俐娜; 王仕稳; 邓西平
    • 摘要: 小麦产量主要来自于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产物,低氮造成的灌浆期旗叶早衰对小麦产量影响极大.本试验以小麦品种“长旱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环境下设置低氮(120 kg hm-2)和正常氮(180 kg hm-2)处理,研究低氮诱导的小麦旗叶衰老与膜脂的关系.结果表明,开花14 d后,低氮处理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旗叶总氮含量均显著降低;旗叶中膜脂各组分含量均显著下降,DGDG/MGDG的比值升高;以C18:3、C18:2为代表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以C16:0为代表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不饱和双键指数显著降低;此外类囊体蛋白质堆积密度也显著降低.综合分析认为低氮处理导致小麦灌浆期旗叶早衰,早衰过程伴随着膜脂降解和组分改变,降低了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导致叶绿素降解,使光合功能受损.同时,植物通过调整DGDG/MGDG比例来响应低氮胁迫,利用DGDG的双层特性来部分弥补其它双层膜脂的降解对膜功能造成的损伤.
    • 朱芸; 周有治; 储建林; 何冰芳
    • 摘要: [目的]探究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膜组分相关的脂多糖合成基因waaF或msbB的敲除对重组蛋白胞外分泌的影响.[方法]运用Red重组技术将E.coli BL21 (DE3)染色体上的基因waaF或msbB敲除,构建敲除菌株E.coli BL21(ΔwaaF)、E.coli BL21(ΔmsbB).将本实验室保存的带有β-呋喃果糖苷酶(β-fructofuranosidase,ββ-FFase)、青霉素G酰化酶(penicillin G acylase,PGA)基因的重组质粒pET-ffase、pET-pga分别转入敲除菌株及出发菌株中,构建工程菌株E.coli BL21(ΔmsbB)/pET-ffase、E.coli BL21(ΔwaaF)/pET-ffase、E.coli BL21(DE3)/pET-ffase、E.coli BL21(ΔmsbB)/pET-pga、E.coli BL21(ΔwaaF)/pET-pga、E.coli BL21 (DE3)/ pET-pga.最后通过摇瓶发酵研究敲除菌株对β-FFase、PGA胞外分泌的影响.[结果]当诱导表达4h,以出发菌株E.coli BL21 (DE3)为宿主时,β-呋喃果糖苷酶β-FFase的胞外分泌量占总表达量的2.6%,以敲除菌株ΔmsbB为宿主时,胞外分泌量达到19.7%,而以敲除菌株ΔwaaF为宿主时,胞外分泌量达到50.9%.另外,当诱导表达24 h,以敲除菌株ΔwaaF为宿主时,青霉素G酰化酶PGA的胞外酶活是出发菌株中的4.1倍,达到1708 U/L.[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敲除菌株ΔmsbB和ΔwaaF,ΔmsbB能明显增强β-FFase的胞外分泌,而ΔwaaF对β-FFase和PGA的胞外分泌均有显著的强化作用.
    • 李爱花; 凌立贞; 李唯奇
    • 摘要: 磷脂酶水解磷脂产生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Dα1和δ是磷脂酶D家族中表达丰度最高的两个成员,已知磷脂酶Dα1参与了机械伤害诱导的磷脂酸信号,但是磷脂酶Dδ是否以及如何参与PA信号尚且未知.本研究利用脂类组学分析方法,比较了拟南芥野生型(WS)和磷脂酶Dδ基因T-DNA插入突变体(PLDδ-KO),在机械伤害后的较长时间段(6 h)的膜脂分子变化.结果发现,机械伤害后,拟南芥两种基因型的大部分膜脂均发生下降,且机械伤害后30 min,PA含量即快速并急剧升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水平持续升高,直至达到峰值后下降至6h达到最低值.WS和PLDδ-KO达到PA最高值的时间不同,分别为1h和3h;在伤害处理后30 min至3h期间,PLDδ-KO中的PA水平低于WS,两个基因型中的PA含量最大差值为20%,发生在伤害后1h.这证明缺失PLDδ基因在一定程度抑制了机械伤害诱导的PA生产,表明PLDδ参与拟南芥响应机械伤害的PA生成,但是其响应较PLDα1作用慢且轻.这是PLDδ响应拟南芥中机械伤害的首次报道.
    • 李爱花12; 凌立贞1; 李唯奇1
    • 摘要: 磷脂酶水解磷脂产生磷脂酸(phosphatidicacid.PA),Dα1和δ是磷脂酶D家族中表达丰度最高的丽个成员,已知磷脂酶Dα1参与了机械伤害诱导的磷脂酸信号,但是磷脂酶Dδ是否以及如何参与PA信号尚且未知。本研究利用脂类组学分析方法,比较了拟南芥野生型(WS)和磷脂酶D6基因T-DNA插入突变体(PLDB—KO),在机械伤害后的较长时间段(6h)的膜脂分子变化。结果发现,机械伤害后,拟南芥两种基因型的大部分膜脂均发生下降,且机械伤害后30min,PA含量即快速并急剧升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水平持续升高,直至达到峰值后下降至6h达到最低值。WS和PLD8-KO达到PA最高值的时间不同,分别为1h和3h;在伤害处理后30min至3h期间,PLDB—KO中的PA水平低于WS,两个基因型中的PA含量最大差值为20%.发生在伤害后1h。这证明缺失PLDδ基因在一定程度抑制了机械伤害诱导的PA生产,表明PLDδ参与拟南芥响应机械伤害的PA生成,但是其响应较PLDα作用慢且轻。这是PLDδ响应拟南芥中机械伤害的首次报道。
    • 王丹丹; 郑国伟; 李唯奇
    • 摘要: 环境对植物的胁迫可能是短期快速的、也可能是长期而缓慢的,而植物应对这两种胁迫的策略可能不同。膜脂组成变化是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响应长期胁迫和短期胁迫的样式也可能不同。植物膜脂组成对短期缺钾胁迫的响应已经有报道,但是对长期缺钾的响应如何尚且未知。我们设置了4种(5.1,0.51,0.051和0mmol·L。)不同的钾浓度,比较了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及其生长于贫钾生境中的近缘种须弥芥(Crucihimalayahimalaica)长期缺钾后(18天)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发现须弥芥具有耐受贫钾的能力。我们进一步运用脂类组学的方法检测比较了拟南芥和须弥芥在长期缺钾胁迫下脂类组成的变化,发现:(1)两种植物叶片中总脂以及几乎所有脂类的含量明显上升;(2)两种植物都是地上部分膜脂的变化幅度大于根部膜脂的变化幅度;(3)地上部分膜脂变化幅度,须弥芥的大于拟南芥的;地下部分的膜脂变化幅度,须弥芥的小于拟南芥的;(4)拟南芥叶片和根中PA的含量显著上升,与PA相对应的是PE含量的显著下降,由此我们推测拟南芥中PA的积累主要来自于PE的水解。上述结果提示,在细胞水平上,植物主要通过积累叶片膜脂和维持根部膜脂组成基本不变来适应长期缺钾。
    • 王丹丹; 郑国伟; 李唯奇
    • 摘要: 环境对植物的胁迫可能是短期快速的、也可能是长期而缓慢的,而植物应对这两种胁迫的策略可能不同.膜脂组成变化是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响应长期胁迫和短期胁迫的样式也可能不同.植物膜脂组成对短期缺钾胁迫的响应已经有报道,但是对长期缺钾的响应如何尚且未知.我们设置了4种(5.1,0.51,0.051和0 mmol·L-1)不同的钾浓度,比较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及其生长于贫钾生境中的近缘种须弥芥(Crucihimalaya himalaica)长期缺钾后(18天)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发现须弥芥具有耐受贫钾的能力.我们进一步运用脂类组学的方法检测比较了拟南芥和须弥芥在长期缺钾胁迫下脂类组成的变化,发现:(1)两种植物叶片中总脂以及几乎所有脂类的含量明显上升;(2)两种植物都是地上部分膜脂的变化幅度大于根部膜脂的变化幅度;(3)地上部分膜脂变化幅度,须弥芥的大于拟南芥的;地下部分的膜脂变化幅度,须弥芥的小于拟南芥的;(4)拟南芥叶片和根中PA的含量显著上升,与PA相对应的是PE含量的显著下降,由此我们推测拟南芥中PA的积累主要来自于PE的水解.上述结果提示,在细胞水平上,植物主要通过积累叶片膜脂和维持根部膜脂组成基本不变来适应长期缺钾.
    • 禹晓梅; 王荣; 李唯奇
    • 摘要: 角果发育对某些物种的生殖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拟南芥种子附着在角果里,角果在早期发育时进行光合作用,角果成熟后开裂散落种子之前,其细胞会经历一个衰老的过程.一般植物细胞在衰老过程中要经历膜脂降解的过程,但是角果细胞衰老过程仍未知.通过比较角果衰老过程中拟南芥野生型(WS)及与膜脂代谢密切相关的磷脂酶Dδ缺失突变体(PLDδ-KO)中膜脂分子的组成情况、膜脂含量、相对含量及双键指数值,结果发现,在拟南芥角果衰老过程中:(i)质体膜脂和质体外膜脂显著下降;(ii)不同膜脂降解速率不一样,质体膜脂的降解比质体外膜脂的降解快;(iii)总的双键指数DBI下降;(iv)磷脂酶Dδ缺失突变体(PLDδ-KO)的角果膜脂组成的基本水平和变化样式与野生型(WS)非常相似.结果说明,角果在衰老过程中发生了膜脂的激烈降解.据此推测:(i)膜脂水解产物可能转移到种子中用丁储藏脂三酰甘油的合成;(ii)质体膜脂相对含量下降和质体外膜脂相对含量上升导致了总的DBI下降;(iii) PLDδ参与了角果衰老中的膜脂代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