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1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6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1765篇;相关期刊332种,包括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全国血吸虫病诊治技术与临床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日本血吸虫的相关文献由3362位作者贡献,包括林矫矫、傅志强、刘金明等。

日本血吸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6 占比:53.26%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1.68%

专利文献>

论文:1765 占比:45.06%

总计:3917篇

日本血吸虫—发文趋势图

日本血吸虫

-研究学者

  • 林矫矫
  • 傅志强
  • 刘金明
  • 曾宪芳
  • 易新元
  • 胡薇
  • 石耀军
  • 李浩
  • 汪世平
  • 吴忠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波; 郑葵阳; 吴忠道; 张蓓蓓
    • 摘要: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脏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感染组,每组5只,感染组小鼠经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5±1)条/只,饲养6周。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外周血检测肝功能和血脂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LO2肝细胞系,Nile red染色观察细胞脂质变化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LO2细胞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脏出现明显的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外周血中的ALT、AST含量显著升高(t_(ALT)=6.432,P<0.01;t_(AST)=3.259,P<0.05)。感染后肝脏中脂滴明显减少;外周血TG、CHOL的水平显著降低(t_(TG)=7.154,P<0.01;t_(CHOL)=8.749,P<0.001);肝脏中脂质合成相关基因Acly、Accs、Fas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_(Acly)=3.765,P<0.05;t_(Accs)=2.859,P<0.05;t_(Fasn)=3.888,P<0.05),脂质转运相关基因CD36以及脂质氧化分解相关基因Cpt 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_(CD36)=8.250,P<0.01;t_(Cpt1)=1.297,P<0.05);细胞水平结果显示,SEA组与DMEM组比,SEA刺激后LO2细胞脂质含量明显减少,脂质合成相关基因SREBP-1C、ACLY、ACC、FASN以及甘油三酯合成相关基因DGAT和GPAT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通过抑制肝细胞脂质合成和促进脂质分解下调肝脏脂质沉积水平。
    • 张旻; 杨珊珊; 张燕; 周思含; 黄明月; 洪炀; 林矫矫; 傅志强
    • 摘要: 为了探讨日本血吸虫抗增殖蛋白1(SjPHB1)的免疫保护潜力,应用PCR技术扩增SjPHB1基因,克隆至pMD19-T克隆载体,对其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构建pET32a(+)-SjPHB1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对重组菌进行鉴定、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最后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评估重组蛋白抗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SjPHB1基因ORF序列为825 bp,编码274个氨基酸,具有2个优势辅助T细胞抗原表位和6个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rSjPHB1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分子量约为47 kDa,能被anti-His的小鼠血清、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表明获得正确表达;该重组蛋白能被免疫小鼠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rSjPHB1刺激小鼠产生了较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但未诱导产生显著的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SjPHB1基因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基础。
    • 陈词
    • 摘要: 记者问:引起肝损害的寄生虫有那些种类?黄建荣教授:1.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弓形虫、疟原虫、蓝氏贾弟鞭毛虫、人毛滴虫、隐孢子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等;2.吸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肝片形吸虫、姜片虫、双腔吸虫、猫后睾吸虫和异形吸虫等.
    • 张旻; 傅志强; 林矫矫; 洪炀
    • 摘要: 目的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aponicum)带电多泡体蛋白5(CHMP5),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PCR扩增S.japonicum CHMP5基因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HMP5,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CHMP5在不同时期虫体中的转录水平。对体外表达的重组CHMP5蛋白进行纯化与质谱鉴定,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反应原性。利用免疫组化实验分析CHMP5在虫体中的分布。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评估重组CHMP5蛋白抗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S.japonicum CHMP5的开放阅读框为675 bp,编码224个氨基酸,具有6个B细胞抗原表位;主要定位于S.japonicum虫体的体被上。CHMP5基因在35 d和42 d虫体中的转录水平高于其它检测时期,且42 d雌虫中的转录水平约是42 d雄虫的3倍。克隆表达的重组CHMP5蛋白其理论分子量约为29 kDa,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用其免疫小鼠24 d,即可使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gG抗体,并最终诱导产生18.96%的减虫率和42.98%的肝脏减卵率。结论成功克隆、表达了S.japonicum体被蛋白CHMP5,其在不同发育时期虫体中均有表达,获得的重组CHMP5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部分的免疫保护效果,为深入探讨S.japonicum CHMP5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
    • 钟昊然; 侯玲; 桂祥; 吕荣雪; 刘金明; 古少鹏; 金亚美
    • 摘要: 旨在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与日本血吸虫病肝炎症和纤维化的相关性,本研究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感染后4周组、6周组和HMGB1抑制剂组(n=5),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测,观察肝病理学及Masson染色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HMGB 1、IL-1β、TNF-α、IL-6、IFN-γ、α-SMA、Col1α1、TGF-β1、Smad 2和Smad 3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感染后4周,小鼠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肝组织HMGB 1、α-SMA、TGF-β1、IL-6和TNF-α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感染后6周,小鼠WBC、Neu、Mon、Eos、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ALT极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HMGB 1、IL-1β、TNF-α、IL-6、IFN-γ、α-SMA、Col1α1、TGF-β1、Smad 2和Smad 3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感染后6周小鼠肝虫卵聚积处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增生;HMGB1抑制剂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LT值和肝组织HMGB 1、α-SMA、TGF-β1、IL-6和TNF-α的转录水平(P<0.05)。综上表明,HMGB1与日本血吸虫病肝炎症和纤维化具有一定相关性。
    • 梁莎; 曾凡胜; 秦志强
    • 摘要: 随着我国血吸虫病防控目标由“传播阻断”向“消除阶段”推进,血吸虫监测已成为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流行区域环境水体中血吸虫尾蚴的快速识别是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及预警监测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对环境水体中血吸虫尾蚴的富集与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 李雪; 李旭欣; GiRi B R; 刘静宜; 刘军涛; 夏天奇; 杜鹏飞; 李慧民; 李舜; 程国锋
    • 摘要: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尾蚴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宿主造成严重病理性损害,是WHO确定的六大重点热带病之一。血吸虫体被直接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接触,是宿主与虫体信息交流的重要界面,位于虫体体被跨膜蛋白的功能研究尤显重要。本文对日本血吸虫膜蛋白(TEME66P)的cDNA进行表达和抗血清的制备。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TMEM66P跨膜结构,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制备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t对抗血清的特异性进行检测。研究表明TMEM66P存在跨膜区,其氨基酸序列与曼氏血吸虫同源性为67.79%,抗血清能够识别出全虫蛋白中TMEM66P,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TMEM66P在日本血吸虫中的功能奠定了初步基础。
    • 周慧慧; 吕年银; 佟书娟; 史丽云; 张伟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血吸虫病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45只血吸虫感染小鼠3周后,随机分3组,A组感染组,B组白藜芦醇治疗组,C组吡喹酮治疗组,另取15只小鼠为健康对照D组.感染第9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M1、M2,ATP试剂盒检测肝脏巨噬细胞ATP,实时定量PCR检测M1和M2相关因子、mtDNA.采用虫卵可溶性抗原(SEA)刺激RAW264.7,再给予白藜芦醇处理,检测M1、M2比例,细胞上清中M1和M2相关因子,PGC-1α,mtD-NA和ATP.结果 B组M1比例高于A组(P<0.01),M2比例低于A组(P<0.05),肝脏巨噬细胞M2相关因子、PGC-1α、mtDNA、ATP、基础耗氧率均低于A组(P<0.05),M1相关因子高于A组(P<0.05).白藜芦醇使RAW264.7往M1分化增多(P<0.01),往M2分化减少(P<0.01),M2相关因子降低(P<0.05),mtDNA、PGC-1α、ATP、基础耗氧率降低(P<0.05),M1相关因子增高(P<0.05).结论 白藜芦醇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线粒体数量和功能促进其往M1分化,抑制其往M2分化.
    • 谭潇; 肖楚丽; 肖非; 王硕
    • 摘要: 目的:探究表膜蛋白(SjOST48)DNA疫苗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通过PCR扩增将OST48基因序列连接到pcDNA3.1(+)质粒上,将构建成功的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SjOST48的真核质粒pcDNA3.1/SjOST48(100μg)分别于0、2、4、6、8周免疫雌性BALB/c小鼠(小鼠左后腿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末次免疫2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gG及其亚类水平;无菌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CCK-8法评估pcDNA3.1/SjOST48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中TNF-α、INF-γ、IL-4和IL-10水平;末次免疫2周后血吸虫尾蚴(20±1条)感染小鼠,感染6周后处死小鼠并无菌分离肝脏组织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肝脏虫卵肉芽肿大小及虫卵周围胶原沉积情况,计算肝组织减卵率.结果:pcDNA3.1/SjOST48转染HeLa细胞后成功在真核细胞内表达;ELISA结果显示,pcDNA3.1/SjOST48免疫小鼠在第2周即产生SjOST48特异性抗体,随后抗体水平逐渐增加,第8周达到峰值,且各实验组IgG2a/IgG1的比值均大于1;pcDNA3.1/SjOST48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最为显著(P0.05);日本血吸虫感染6周后,与SjOST48免疫小鼠相比,pcDNA3.1/SjOST48免疫小鼠肝脏炎症浸润较轻,表面虫卵结节较少、虫卵肉芽组织数量及周围胶原含量明显减少,肝脏减卵效果显著.结论:SjOST48 DNA疫苗能诱导高水平的特异性SjOST48抗体以及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显著增强其抗感染保护作用.
    • 陈舒心; 秦铭; 周方斌; 何兴
    • 摘要: 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是全球范围内两种主要的肠道血吸虫病病原体,所致基本病理均为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但两者在产卵方式以及肉芽肿的组成细胞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目前,我国的血吸虫病研究主要以日本血吸虫病为对象,国外主要以曼氏血吸虫病为对象,而介绍两种血吸虫致病差异的综述较少.为更好地理解两种血吸虫的致病差异,本文从血吸虫的基因组和进化路径、幼虫迁移、成虫寄生位置及产卵方式、局部组织病理、肉芽肿的形成机制以及肉芽肿的细胞组成等6个方面对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致病差异进行了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