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肽聚糖

肽聚糖

肽聚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0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8382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昆虫学报、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5年学术交流会、第十三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等;肽聚糖的相关文献由673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晓玲、黄倢、曾小群等。

肽聚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7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8382 占比:99.17%

总计:18536篇

肽聚糖—发文趋势图

肽聚糖

-研究学者

  • 宋晓玲
  • 黄倢
  • 曾小群
  • 潘道东
  • 王秀华
  • 乐国伟
  • 徐安龙
  • 施用晖
  • 曹锦轩
  • 宋林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早在十年前,有人告诉你肚子里的细菌可以影响你的心情和你的行为,你可能认为这个人在忽悠。而最近五年,人们改变了这种看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脑轴调控大脑的功能和行为。肠道也称作人的“第二大脑”。大量的动物和人体实验证明:肠道菌群与大脑通过自主神经、肠神经、免疫系统、肠内分泌信号、神经递质、支链氨基酸、胆汁酸、短链脂肪酸、脊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肽聚糖等途径和介质进行双向交流,肠脑和大脑可以相互影响。
    • 陈晓宇; 朱连勤; 陈甫; 张贝贝; 朱风华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的海兰褐蛋雏鸡96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500、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试验第21、42天,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第42天,500、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液白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3)试验第21、42天,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00、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4)试验第42天,500、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浆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浆免疫球白蛋白A(IgA)、免疫球白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250、5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5)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血浆新城疫病毒抗体(NDV-Ab)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体(IBDV-A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250、5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6)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及250、5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250、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胸腺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可以提高蛋雏鸡生长性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在蛋雏鸡饲粮添加1000 mg/kg罗伊氏乳杆菌肽聚糖是可行的。
    • 刘圣美; 尚凤芹; 陈亚东; 常亚青; 王秀利; 仇雪梅; 刘洋
    • 摘要: 为研究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在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体质量为40~80 g)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作用,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虾夷马粪海胆XIAP基因的cDNA序列,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了其在各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强壮弧菌Vibrio fortis和葡聚糖(whole glucan particles,WGP)刺激后,XIAP基因在体腔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虾夷马粪海胆XIAP基因的cDNA长为4894 bp,其中,5′UTR为459 bp,开放阅读框为2331 bp,3′UTR为2104 bp,共编码776个氨基酸,具有3个BIR结构域和1个RING指环结构域,预测该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86960,等电点为5.96,为酸性蛋白;虾夷马粪海胆XIAP基因在检测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管足、体腔细胞、围口膜、肠和精巢(P<0.05);经PGN、LPS、Poly I:C、WGP和V.fortis刺激后,体腔细胞中的XIAP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并在PGN、LPS和Poly I:C刺激后12 h,WGP刺激后24 h,V.fortis刺激后6 h时,XIAP基因表达量均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克隆获得的XIAP基因参与了虾夷马粪海胆的免疫应答,并在海胆的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王增航; 董涛
    • 摘要: [背景]肽聚糖(Peptidoglycan,PG)是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霍乱弧菌 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可以分泌具有肽聚糖水解酶活性的效应蛋白到受体细菌中杀死细胞,这类水解酶的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清楚.[目的]通过对细菌细胞壁的PG成分进行研究,建立细胞壁PG成分分析方法,并对霍乱弧菌T6SS分泌的2个破坏细胞壁的效应蛋白TseH和VgrG3的作用机制进行解析.[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TseH和VgrG3异位表达对宿主细菌生长的影响;纯化大肠杆菌细胞壁,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提纯的细胞壁形态;使用纯化的TseH和VgrG3分解消化PG,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TOFMS)分析鉴定消化后的产物成分;通过分析结果推导结构.[结果]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提纯的PG呈现半透明的薄膜泡状;通过UPLC-TOFMS的分析以及逆向推导,得到了提纯的PG被VgrG3水解酶降解之后的3种主要产物,分别是二糖二肽(Disaccharide,Di)、二糖三肽(Disaccharide Tripeptide,Tri)和二糖四肽(Disaccharide Tetrapeptide,Tetra).[结论]建立了提纯PG和UPLC-TOFMS分析PG成分的方法,揭示了效应蛋白VgrG3而非TseH可以降解PG多糖链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的功能.由于攻击细胞壁的效应蛋白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广泛存在,本研究不仅为鉴定这类重要效应蛋白的功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而且对研究靶向细胞壁的新型抗生素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王志瑛; 向韡; 李卫滨
    • 摘要: 目的 测定核酸适配体对于3种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亲和力,初步建立qPCR定量分析新方法用于检测败血症细菌.方法 化学合成两条细菌肽聚糖特异性的适配体序列An-tibac1和Antibac2及随机序列库,定量分析适配体结合3种不同细菌的特异度、灵敏度和亲和力,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解离常数kd值.结果 适配体Antibac1结合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异度、灵敏度和亲和力较强,解离常数kd值分别为33.3、102.7、373.7μmol/L.结论 适配体Antibac1可作为分子探针用于开发临床败血症实验诊断的生物传感器.
    • 刘清波; 张丹; 董和亮; 赵思佳; 冯文晓; 邵美丽
    • 摘要: 以4株乳酸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PG)为生物吸附剂,探讨其对丙烯酰胺(acrylamide,AA)的吸附特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不同因素(pH、温度、时间、PG浓度、AA浓度及钙离子浓度)以及模拟胃肠环境下PG对AA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H、温度的增大,4株乳酸菌PG对AA的吸附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pH为5、温度为37°C,4株乳酸菌PG对AA的吸附率均达到最大值,其中植物乳杆菌1.0665 PG的吸附率最大,为87.35%.在6 h以内,4株乳酸菌PG对AA的吸附率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在模拟肠环境下,胆盐浓度和吸附时间均显著影响PG对AA的吸附效果(P<0.05),其中0.3%~0.4%胆盐浓度更有利于PG对AA的吸附.综上,本研究为乳酸菌肽聚糖在生物吸附脱毒方面的应用及机制探讨奠定理论基础.
    • 于洁; 游雪甫; 李聪然
    • 摘要: 随着细菌耐药率的升高和产NDM-1、KPC等超级细菌的不断检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成为人类健康的迫切需要.细胞壁是人体及动物细胞没有而细菌与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以细胞壁为靶点的抗菌药物具有高选择性、低毒性的优势,一直是抗菌药物靶点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细胞壁抑制剂的筛选和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刘萍; 卞艺斐; 钟佳; 周期律; 刘钟杰
    • 摘要: 应用肽聚糖(PGN)诱导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MVECs)炎性损伤模型,探究槲皮素对RIMMVECs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CCK8法筛选槲皮素作用浓度,荧光定量PCR (FQ-PCR)法测量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量TLR2、TLR4和其下游MyD88蛋白表达水平,和ELISA法评估炎性因子TNF-α分泌水平,综合评价槲皮素对PGN诱导的RIMMVECs细胞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表明,不同浓度的槲皮素能显著降低TLR2和TLR4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MyD88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炎性因子TNF-α释放量(P<0.05).槲皮素能保护RIMMVECs免受PGN导致的细胞炎性损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