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临床前研究

临床前研究

临床前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药学、肿瘤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1427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沪、苏、闽暨全军生物技术药物研讨会、全国微生态调节剂第六届学术研讨会等;临床前研究的相关文献由40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波、叶青松、吕建军等。

临床前研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1427 占比:99.79%

总计:91615篇

临床前研究—发文趋势图

临床前研究

-研究学者

  • 李波
  • 叶青松
  • 吕建军
  • 周晓冰
  • 杨绍杰(摘)
  • 杨艳伟
  • 王雪
  • 王静
  • 于敏
  • 刘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璇; 王玉波; 于佳
    • 摘要: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性的骨骼肌质量和功能衰退的疾病。年龄增加,运动减少,营养摄入不足,神经、免疫、内分泌对骨骼肌的调控异常,以及肌纤维的合成代谢障碍和程序性死亡,均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但是目前肌少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干预和治疗肌少症的手段还很有限,因此亟需创建肌少症动物模型,以开展有关肌少症病理生理基础、分子机制及潜在干预靶点的临床前研究
    • 叶青松; 彭友俭; 骆瑜
    • 摘要: 外泌体是一类由活细胞分泌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囊泡,其内携带RNA、D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信号分子,起到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作用,从而调控生理病理过程。外泌体的提取技术包括差速离心技术、等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尺寸排阻色谱技术、超滤技术、聚合物共沉淀技术、免疫亲和技术、微流控分离技术等,这些提取技术各有优缺点,目前国际上尚未统一外泌体的提取标准;而且不同细胞来源及培养条件下的外泌体其特异性蛋白和遗传物质表达有所不同,从而表现特征和功能也存在差异;因此,目前外泌体多用于临床前研究,广泛应用于临床尚存在困难和挑战。本文总结了外泌体在现阶段研究领域中的进展,归纳了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特征和应用、优缺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外泌体的性能;同时建议需要完善外泌体提取和制备的标准化流程为外泌体的临床转化和应用提供参考。
    • 杨宇川; 阚文涛; 杨夏; 魏洪源; 卓连刚; 王静; 廖伟; 赵鹏; 王关全
    • 摘要: 分别具有β-、α、俄歇电子以及内转换电子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在放射性药物研发以及临床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177)Lu放射性治疗药物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献报道数量持续增长,^(177)Lu放射性治疗药物引发了放药研究领域的强烈关注。本文对近两年^(177)Lu标记的抗体、多肽、纳米颗粒,以及小分子放射性治疗药物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其中处于临床前研究的药物通过药物设计增强了靶向性,改进了药代动力学及生物性质;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肿瘤发挥明显抑制作用,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对已有临床用药方式进行补充,如核素联合治疗、放化免疫联合治疗、诊疗一体化以及分批次用药方式;对临床用药的人体计量学数据进行补充,如^(177)Lu-RM2在GRPR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人体剂量学。
    • 陈祖华; 庄亮; 邱红; 袁响林
    • 摘要: 临床前模型在癌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评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迄今为止,临床前小鼠模型是最常用且可靠的抗肿瘤药物疗效和安全评价平台,其伴随着癌症研究的革新而不断发展。近年来,相较于细胞系来源的小鼠模型和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等传统研究模型,利用患者来源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建立的拟人化模型,因其能够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对药物的反应,逐渐成为临床前研究中更合适的"患者替身"。本文简述了拟人化模型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在筛选药物新靶点、评估药物疗效和预测标志物、探索耐药机制和逆转策略、开展同步临床试验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优势,并对该模型在建立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展望。
    • 摘要: 中国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防治形势严峻。由于早筛意识差,多数患者确诊时疾病分期较晚。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的倡导与发展,如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的精准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胃肠道肿瘤的精准治疗发展较为落后,主要原因在于其异质性高、分子靶点稀少、临床前研究模型缺乏、精准疗效监测和评效困难等。鉴于此,本课题组历经多年研究建立了"胃肠道肿瘤精准治疗一体化研究体系",该体系涵盖样本库、临床前药物评价平台、临床转化研究平台和临床疗效精准动态监测模型.
    • 张成勇; 李玥; 杨颖; 朱日然
    • 摘要: 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是一类DNA损伤修复酶。PARP抑制剂包括奥拉帕利(AZD2281)、尼拉帕利(MK-4827)、Rucaparib、Veliparib(ABT-888)、Fluzoparib和Talazoparib(BMN-673)等。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就PARP抑制剂联合应用抗肿瘤的临床前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合成致死模式,PARP抑制剂对具有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的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但对于DNA损伤修复功能完好的肿瘤细胞,PARP抑制剂往往需要与放疗或其他药物联合发挥作用,联合应用的药物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2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等。PARP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有望增强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实现增敏增效和逆转耐药的目标,值得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并探索新的联合治疗方案。
    • 摘要: 疫苗作为公认的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行之有效的力量,从研发到上市,往往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从最初的药物筛选与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到申请上市和商业化生产,征程漫漫,阻力重重。在新冠疫情的驱使下,全球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加入疫苗研发大军,如何赢得与时间的赛跑,尽快给人类带来有效的疫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 Jeff Evernham
    • 摘要: 药物的研发上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药物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等过程都极其耗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在了搜索临床试验、实验室报告等数据上。本文作者Jeff Everham认为,通过采用正确的搜索策略,可以节省大量的研发时间,从而加快药物的上市。
    • 李杨东; 范毛川; 窦启锋
    • 摘要: 肿瘤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模型可将肿瘤组织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以保留患者肿瘤的组织学和分子表型特征,进一步再现原发肿瘤的异质性,因此,该模型成为较为可靠的体内人类肿瘤模型,能更加精准地用于开发特定肿瘤生物标志物、创建个体化治疗以及研发治疗癌症的药物。本文就目前有关膀胱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模型构建过程中受体动物的选择、移植部位以及该模型的优势与不足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应用于膀胱癌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 药品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时间。首先得进行临床前研究,评估候选药物的药理、毒理,以及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这可能需要几年及以上的时间。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探索,可能面临重头再来,也可能迎来临床研究的机会。药物临床试验是在病人或者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它必须遵循3个原则:科学原则、法律法规、伦理原则。当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性、法规性与伦理性发生矛盾时,我们是把伦理问题摆在首位的,会充分保护受试者的尊严、安全和权益,如果不符合伦理要求,临床试验就不能被伦理委员会通过而开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