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75270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0全国临床免疫学学术会议、2010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委员会2008学术研讨会等;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文献由491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家红、张丽娟、杨辰垣等。

移植排斥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270 占比:99.91%

总计:175425篇

移植排斥反应—发文趋势图

移植排斥反应

-研究学者

  • 夏家红
  • 张丽娟
  • 杨辰垣
  • 石炳毅
  • 黄毅
  • 党森涛
  • 刘成硅
  • 周瑾
  • 张栋梁
  • 戴振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世朋; 朱志军
    • 摘要: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脏器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免疫排斥反应仍是移植物和受体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1-3]。移植患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会降低系统免疫功能,使患者易发生严重的感染和恶性肿瘤[4]。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是一组来源于骨髓的异质性细胞,由未成熟的髓样细胞发育而来。作为免疫抑制细胞,MDSC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5]。MDSC可通过多种途径介导免疫抑制功能,如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等[6]。近年来研究发现,MDSC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参与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或诱导免疫耐受形成。本文总结了MDSC在常见器官移植研究中的作用,为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提供新策略。
    • 利荣乔
    • 摘要: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种急性相蛋白并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结合,属于多基因编码的多形态蛋白家族,组织淀粉样蛋白A的前体物质,随着对SAA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发现SAA不仅有机体炎症反应,对其他疾病也具有良好的检测作用,本文参考相关资料,对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临床各类型疾病中的监测应用展开综述.
    • 温玉琴(编译)1
    • 摘要: 目前,活检是判断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黄金标准。但通常情况下,只有在移植器官受到严重损伤时活检结果才会显示出器官处于排斥状态。最近,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成分的传感器,通过小鼠模型中对传感器进行实验,发现利用该传感器粒子的尿液测试新筛查方法可以更早、更全面地显示机体的排斥状态。研究的相关结果于2019年2月18日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上。
    • 于雅丽; 郝丽荣
    • 摘要: 大炎肽(Daintain)/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 1,AIF-1)分布于猪小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鼠体内、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病灶部位、糖尿病前期BB鼠胰腺及远古海洋类物质(如海绵)、腺皮层和淋巴结的树突细胞、胚胎、脾、肺、睾丸及乳腺癌、胃癌病灶等,能促进巨噬细胞活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等,在多种疾病中起重要作用.%Daintain/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 1 (AIF-1) was found in the porcine intestine and allograft heart transplant rejection mice. The following study shows that it was distributed in the allograft heart transplant rejection mice,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lesions, pre-diabetic pancreas of the BB rats, and ancient marine species such as the sponge, glandular cortex, and the Dendritic cells of lymphnodes, embryos, spleens, lungs and testa, mammary gland carcinomas, gastric carcinomas. It can promote macrophage activatio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a variety of disease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recent research conducted by Daintain/AIF-1.
    • 李传贵; 宋亚军; 杨加彩; 黄赤兵
    • 摘要: Objective After the islet transplantation,observed blood glucose and survival time in the islet transplantation mice model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γδT cell in islet transplantation rejection.Methods Established the mice model of islet transplantation,divided into wild type mice group,γδ gene knockout mice group and γδ gene knockout γδT cell reinfusion mice group,observed blood glucose in 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 days after surgery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aft er two weeks of transplantation.Results After transplantation,the rising blood glucose of wild type mice group and γδ gene knockout γδT cell reinfusion mic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at of γδ gene knockout mice group (P<0.05),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tween two groups (P>0.05).The survival time of wild-type mice group was (27±2) days,and γδ gene knockout γδT cell reinfusion mice group was (24±1) days,they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17±3) days of γδ gene knockout mice group (P< 0.05).Conclusion As a special kind of T cells,γδT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slet transplantation rejection.%目的 通过胰岛移植模型,观察移植后小鼠血糖及存活时间,从而探讨肠上皮γδT细胞在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胰岛移植模型,分为野生型小鼠组、γδ敲基因小鼠组和γδ敲基因回输γδT细胞小鼠组,移植后分别于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 d测量空腹血糖,并于术后两周取移植物观察病理情况.结果 术后野生型小鼠组和γδ敲基因回输γδT细胞小鼠组移植后血糖升高明显慢于γδ敲基因小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δ敲基因回输γδT细胞小鼠组与野生型小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型小鼠组存活时间(27±2)d及γδ敲基因再回输组小鼠组存活时间(24±1)d均明显长于γδ敲基因小鼠组的(1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上皮γδT细胞作为一种特殊的T细胞在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 全诗翠; 胡佳; 刘畅; 邓飞
    • 摘要: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是在机体内承担重要功能的免疫抑制因子之一.PD-1/PD-L1信号通路对免疫系统的平衡、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尤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以PD-1/PD-L1为靶点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对临床肿瘤免疫治疗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本文将对PD-1/PD-L1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与临床应用进展做一概述.
    • 闫鑫; 史冀华; 温培豪; 杜潇潇; 张水军; 郭文治
    • 摘要: 肝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急性肝衰竭、慢性终末期肝病、肝脏肿瘤等严重肝病最有效的方法.随着临床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提升,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明显升高;而随着免疫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免疫抑制药物使用的规范,免疫抑制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和受体存活时间不断延长.然而,随着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患者的代谢综合征、心血管并发症、新发恶性肿瘤、肾功能异常等风险发生率逐渐增高,这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长期预后.临床上,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必须充分考虑抑制移植排斥反应与避免免疫抑制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优化免疫治疗方案和诱导免疫耐受是肝移植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对肝移植排斥反应特点、肝移植免疫抑制药物使用现状、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研究前景.
    • 于雅丽; 郝丽荣
    • 摘要: 大炎肽(Daintain)/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 1,AIF-1)分布于猪小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鼠体内、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病灶部位、糖尿病前期BB鼠胰腺及远古海洋类物质(如海绵)、腺皮层和淋巴结的树突细胞、胚胎、脾、肺、睾丸及乳腺癌、胃癌病灶等,能促进巨噬细胞活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等,在多种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 夏洁云; 赵恺; 徐开林
    • 摘要: 免疫耐受包括中枢免疫耐受和外周免疫耐受.中枢免疫耐受主要通过清除胸腺中能够识别自身抗原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而外周免疫耐受则是通过多种途径来消除外周成熟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utoimmune regulator,Aire)在中枢与外周免疫耐受建立和维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单基因突变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综合症.大量研究资料表明Aire可能成为临床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抑制移植排斥反应、根治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新靶点.
    • 董明; 王欣
    • 摘要: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超家族是一类经典的动物蛋白,作用于组织分化、生长发育以及免疫系统。其通过对一系列免疫细胞的调控,介导抗炎性反应,在动物移植模型中,发挥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TGF-β诱导免疫耐受的核心源于其诱导Foxp3以及对CD4+T细胞的调节能力。与此同时,TGF-β与一些炎性细胞因子,例如IL-6,IL-1共同驱动Th17的分化,发生免疫排斥,伴随着其他一些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移植器官发生纤维化,影响移植器官的存活。因此,TGF-β在器官移植的作用具有其“两面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