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1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64627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实验与检验医学、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国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大会、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中国老年肿瘤学大会等;血管性疾病的相关文献由796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小明、候桂、周俊等。
血管性疾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4627篇
占比:99.52%
总计:64938篇
血管性疾病
-研究学者
- 何小明
- 候桂
- 周俊
- 张国英
- 毛春
- 肖娟
- 裴素君
- 邓文彬
- 郭艳华
- 黄纯
- 刘堃
- 房军伟
- 朱邵品
- 林树海
- 檀慧明
- 沈胤忱
- 王宏宇
- 许迅
- 郑颖
- 靳婧
- 韦莹慧
- E·P·维尔特里
- J·斯特罗尼
- R·J·雷斯
- T·科索格罗
- 于雅丽
- 付时章
- 刘明
- 刘珂
- 吴建明
- 宋协柏
- 廖端芳
- 张书平
- 张爱华
- 张群法
- 张贵民
- 张颖冬
- 影近弘之
- 新藤隆行
- 曲东锋
- 李建军
- 杜冠华
- 杨扬
- 杨文革
- 柯尊洪
- 柯潇
- 永井良三
- 沙翔垠
- 真锅一郎
- 管剑龙
-
-
田国红;
陈倩
-
-
摘要:
老年人群中视力下降常见病因为眼部血管性疾病导致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大于50岁人群中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LHON)导致的视力下降罕见。本文报道1例以无痛性视力下降起病的老龄患者,经完善眼科各项检查后确诊为线粒体mt-DNA11778突变导致的LHON。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及诊断要点,供大家借鉴。
-
-
南艳;
范鑫鑫;
甘雨
-
-
摘要: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我国偏头痛年患病率约为9.3%。传统的预防性药物治疗主要来自临床观察和经验,由于尚无根治方法,使得偏头痛成为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近年来,针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药物研发进展迅速。2019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拉司米地坦(Lasmiditan)是礼来公司研发的一种5-羟色胺(5-HT)1F受体激动剂药物,是近20年来首个用于紧急治疗偏头痛的创新性药物。它靶向并激活5-HT1F受体,通过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合阻断偏头痛发生机制,相比传统曲坦类药物.
-
-
张艳玲;
王海燕;
吕仁荣;
张晓丽
-
-
摘要: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MAP)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血管性疾病。MA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血管炎、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原发性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血管损伤可能是MA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之一。目前尚未发现特异性的MAP实验室诊断指标,MAP的诊断主要参考患者特征性皮肤损伤、病灶处组织病理学改变(真皮深层血管形成血栓而引起倒置的楔形真皮梗死区)及多系统受累的症状。临床没有统一规范的MAP治疗方案,MAP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纤溶和免疫抑制治疗等;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急腹症时首选手术治疗。
-
-
吕若琦
-
-
摘要:
目前,全世界疼痛病的发病率为35%~45%,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为75%~90%。这意味着每10位老年人中就有超过7位饱受慢性疼痛的困扰。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至少80%的人群患有一种慢性疼痛病,50%以上的老年人被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慢性疼痛所困扰。慢性疼痛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关节炎、退行性改变、创伤、手术病史、内科疾病、血管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癌症等,都可以诱发老年人持久不愈且愈演愈烈的慢性疼痛。
-
-
夏仕俊;
范小华
-
-
摘要:
痔病是一类血管性疾病,从其发病机制到组织学特点,离不开局部动静脉调节障碍这一主要因素.针对痔病的治疗,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外科手术,不同方式配合应用静脉活性药物,通过改善静脉张力,稳定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增加淋巴引流等作用,达到缓解痔病患者出血、水肿、疼痛等症状.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众多静脉活性药物治疗急性和慢性痔病的临床研究,均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
-
-
张正松
-
-
摘要: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以偏侧头部搏动性的剧烈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伴恶心呕吐、畏声畏光等。据相关研究表明,15%~30%的患者在急性发作前可能有神经系统先兆症状。该病常反复发作,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西医主要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奈普芬、双氯芬酸等药物治疗,但由于药物副作用较明显,患者依从性差,笔者临床发现采用针药结合的中医药方法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就1例典型临床病例分享经验,以供探讨。
-
-
陈书培;
雷昆仑;
孙石磊
-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糖变异性对重症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37例重症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8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95)和死亡组(n=42),比较2组血糖变异性(GV).GV通过血糖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进行评估.将SD分为3个亚组(1.92 mmol/L),CV分为3个亚组(20.93%),分别分析不同亚组间的病死率.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急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血糖SD[2.19(1.60~3.53)mmol/L vs 1.17(0.81~1.74)mmol/L,P<0.01]和CV[23.89(18.25~32.57)%vs15.02(11.31~19.62)%,P<0.01]均显著高于存活组.SD和CV的不同亚组间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6.5%,28.3%,57.8%,P<0.01);CV(8.7%,32.6%,51.1%,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标准差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28,95%CI:1.693~4.397,P<0.001).结论 血糖变异性升高与重症急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相关,降低血糖变异性可能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潜在方法之一.
-
-
刘光武
-
-
摘要:
摘 要 :目的 :对血管性疾病应用 64 排螺旋 CT 头颈部 CTA 诊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9 月至 2020 年 2 月间收 治的 62 例血管性疾病患者,对其均采用 64 排螺旋 CT 头颈部 CTA 诊断检查,分析其应用效果,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62 例患者中, 血管发育变异,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各 2 与 3 例,右侧大脑前动脉 A1 段有孔畸形 1 例;大脑前交通动脉 并左右侧大脑后交通动脉缺如 5 例,双侧大脑后交通动脉缺如 6 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 : 左侧椎动脉 V1、V4 段狭窄各 2 例等。结论 :临床对血管性疾病采用 64 排螺旋 CT 头颈部 CTA 诊断检查,可有效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从而为后期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医学信息。
-
-
-
-
-
许多;
易斌;
鲁开智
- 《第十一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血管网络作为一个复杂结构在机体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损伤和重塑参与诱导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肺血管相关疾病等.过去几十年间,血管损伤和重塑的相关分子机制已得到广泛研究,大量功能性基因已被证实在血管重塑和新生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非编码RNA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根据相关RNA邻域的报道表明,约60%的转录因子缺乏蛋白编码的能力,此类因子被称为非编码RNA.生物信息学分析指出在极其复杂的机体中存在大量非编码RNA,其中miRNAs和lncRNAs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综述中,将深入讨论miRNAs和lncRNAs在血管损伤和重塑中的相关机制、临床和诊断意义,进一步强调两者在血管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虽然miRNAs-lncRNAs调控网络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仍有问题限制了大规模的临床运用。首先,单个miRNA/lncRNA参与调控机体中成百上千的基因,因而体内干预将会产生大量的非治疗作用。其次,miR-NA/lncRNA相关干预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仍未明确,进一步限制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因而,今后的研究重点除了关注miRNA/lncRNA的功能性和机制性研究,也应进一步探索其在临床特异性靶向治疗中的转化性运用。
-
-
谢伟玲;
秦国伟;
杨敏
- 《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健康宣教对健康体检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影响.rn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进行健康体验者110名.对体检者进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检测,对患者实施健康宣传教育,实施1-2年的随访,分别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对入选人群再次进行PWV检测,比较体检结果.rn 结果:对所有入选对象实施1-2年的随访,发现2015、2016年与2014年人群体重指数、舒张压、收缩压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PWV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健康宣教能够有效改善健康体检人群血管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切实可行的健康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人群动脉硬化的进展,从而降低血管性疾病的发生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