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移植器官

移植器官

移植器官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343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生物学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健康大视野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医学会2015年器官移植年会、2010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2008全国病理学技术进展和应用研讨会等;移植器官的相关文献由235位作者贡献,包括安东尼·P·廷、杨逢源、王代丰等。

移植器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2343 占比:99.12%

总计:12452篇

移植器官—发文趋势图

移植器官

-研究学者

  • 安东尼·P·廷
  • 杨逢源
  • 王代丰
  • 王浩天
  • 罗伯特·J·迪恩斯
  • 赛维里奥·拉弗朗切西卡
  • 邢瑞娟
  • 韩冰
  • 中岛元夫
  • 伊东秀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欣妍; 方耀先(指导)
    • 摘要: 平凡而伟大的遺体捐献者捐献的器官让很多人获得了新生,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只能“即取即用”,不能长久地保存。智能人体器官养育器能根据人体器官存活的条件创造适宜器官存活的环境,给予器官营养,保证器官存活较长时间,给更多需要移植器官的人带来福音。
    • 于婷; 饶伟; 党智萍; 翟慧敏; 孔心涓
    • 摘要: 目的:探讨移植器官在肝移植术中再利用的现状及前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及Science Direct数据库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移植器官/肝移植物 + 再利用/重复利用 + 肝移植”;英文检索词为“reuse”and“graft or liver graft”and“liver transplantation”。收录时间截至2020年6月15日。分析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报告,统计肝移植物的供体、第一和第二接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筛选,目前国际上已有19篇共计27例次重复使用肝移植物的个案报道。肝移植物的供体的年龄范围为8~69岁,其脑死亡原因主要为脑外伤(41%, 11/27)和脑血管意外(26%, 7/27),另有胰岛素中毒1例,丙戊酸中毒1例,脑脓肿1例以及活体捐赠1例,余5例原因不详。第一接受者的年龄范围为4~65岁,其原发病分别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占48% (13/27),急性肝衰竭占37% (10/27),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7% (2/27),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布加综合征致肝衰竭各4% (1/27);而当这些第一接受者在肝移植后出现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脑死亡时,随之就成为了第二接受者的供体。第一接受者最常见的脑死亡原因是移植后发生脑血管意外(56%, 15/27),其次为脑水肿(30%, 8/27),此外,还包括脑缺氧、脑疝和头枪击伤各1例,余1例原因不详。再次移植距初次移植的中位间隔时间为5天(1天~13年)。再次移植的中位冷缺血时间和中位热缺血时间分别为3.9 h (0.4 h~12.4 h)和0.9 h (0.6 h~1.5 h)。第二接受者的年龄范围是29~62岁;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33%, 9/27)和肝硬化失代偿期(26%, 7/27)在肝移植物的再利用指征中,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总体来看,肝移植物再利用术后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2.4%,80.5%和64.4%;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1.3~125个月)。结论:据现有文献报道分析,移植物再利用在肝移植领域应用的效果尚可,但仍需更大样本数据的支持。
    • 解雨; 雷蕾; 谢勤; 段方见; 罗羽
    • 摘要: 目的 综合现阶段器官捐献中劝捐协调过程的现状,分析阻碍中国器官劝捐工作的具体因素,旨在为制定科学、规范、实用的劝捐策略提供依据,提高我国器官劝捐成功率.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器官捐献相关文献的阅读及梳理,分析、总结器官劝捐工作的影响因素及劝捐策略.结果 影响劝捐的主要因素有:家属对捐献工作仍存在不信任,潜在捐献者及家属文化根源及心理危机,协调员专业性不强、胜任力较不足.结论 提出进一步完善体制,增加公众信任度;从协调员选拔及培训提出规范化建议;宣传应普及,深入推广死亡教育,营造器官捐献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科学研究挖掘劝捐成功的经验、改善协调员劝捐策略,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共同努力促进器官移植事业良性发展.
    • 温玉琴(编译)1
    • 摘要: 目前,活检是判断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黄金标准。但通常情况下,只有在移植器官受到严重损伤时活检结果才会显示出器官处于排斥状态。最近,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成分的传感器,通过小鼠模型中对传感器进行实验,发现利用该传感器粒子的尿液测试新筛查方法可以更早、更全面地显示机体的排斥状态。研究的相关结果于2019年2月18日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上。
    • 摘要: 8月24日下午3时28分,一架直升机带着器官捐赠者的器官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停机坪起飞,2小时后将抵达安徽合肥,这是全国首例直升机跨省转运捐献器官。
    • 摘要: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6月6日报道】题:科学家在猪体内培育人类器官美国科学家正试图在猪体内培育人类器官。他们把人类干细胞注入猪的胚胎,从而产生异种嵌合体,即“客迈拉”。这是一项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该项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全球人类移植器官短缺的问题。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团队称,这些猪的外形和行为应该和正常的猪一样,只不过有一个器官将由人类细胞构成。研究人员让这种人猪嵌合胚胎在母猪体内发育28天,然后终止妊娠,取出培育出来的组织用于分析。
    • 摘要: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1月26日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宣布,他们把人类干细胞注入猪胚胎中,首次成功培育出人猪嵌合体胚胎,并在猪体内发育了3到4周时间。人猪嵌合体研究面临巨大的伦理争议,但科学家认为,这项工作最终有助在动物体内培育出可供移植的人类器官。从而解决移植器官来源严重不足的难题。
    • 摘要: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近日宣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计划,将在十年内重建全部的人体细胞。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涉及到合成人体基因组总共60亿个遗传密码。研究人员称,如果这一项目获得成功,将极大地推进对癌症等疾病的研究,甚至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植器官需求。
    • 孟舒忆
    • 摘要: 68岁老人休·韦斯特黑德的肾脏是世界上最长寿的移植器官:医学界普遍认为移植器官的寿命在二十年左右,但休移植母亲的肾脏已经43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