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
第五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

第五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福建泰宁
  • 出版时间: 2008-09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红斑性狼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按其病情轻重度波谱,可分为慢性盘状红斑狼疮(DLE),深部红斑狼疮(P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叠型红斑狼疮(OLE)及其亚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轻者损害主要局限于皮肤,很少全身症状,重者除皮损外,尚可累及。肾、心、肝、肺、神经系统等内脏器官,常伴有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全身病状,病情缠绵,多见于年轻女性,常有光敏感,血液中有很多自身抗体等为本病特征。近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国内外颇为重视。
  • 摘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雷公藤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至今已达40余年,其对RA具有肯定显著的疗效,已勿需再作临床验证。大量的药理研究表明,雷公藤具有显著的抗炎症、抗氧化、抗免疫反应及抗增殖、抗肿瘤、抗生殖、抗病原微生物和活血化瘀等作用,进一步从细胞基因分子水平更深入地揭示其作用机制,已成为近年来雷公藤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现将雷公藤治疗RA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与进展概况介绍如下。
  • 摘要:目的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及其提取物长期以来在临床和民间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慢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是迄今研究发现的雷公藤植物活性成分中最具有代表性、免疫抑制活性最强的化合物,但其生物学毒性太强,狭窄的治疗窗和强烈的毒副反应使其难以开发利用为临床用药。(5R)-5-羟基雷公藤内酯醇(LLDT-8,(5R)-5-hydroxytriptolide)是雷公藤内酯醇经过结构修饰优化后得到的全新结构新化合物,保留了免疫抑制活性,同时降低了难以逾越的雷公藤内酯醇类化合物的毒性堡垒。我们的研究证实,LLDT-8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免疫性肝损伤,肺纤维化等)和移植排斥反应(心肌移植,骨髓移植)具有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方法LLDT-8口服给药能显著地降低Ⅱ型胶原诱导的DBA/1小鼠关节炎模型(CIA)的发病率和关节炎严重程度,该治疗作用是通过阻断T淋巴细胞活化、抑制IFN-γ信号传导途径中相关基因的激活表达,包括IFN-γ产生途径(STAT1、T-bet、IL-12Rβ32、STAT4);IFN-γ诱导的趋化因子表达水平(Mip-1a、Mip-1β、RANTES、IP-10)以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水平(CCR1、CCR5、CXCR3),并通过抑制IFN-γ/STAT1/IRF-1/iNOS途径阻止了一氧化氮(NO)的异常增加,同时抑制精氨酸酶活性的异常升高。在人类多发性硬化(MS)的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脑脊髓膜炎(EAE)中,LLDT-8降低了EAE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该作用与抑制抗原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相关。结果 LLDT-8具有抗移植排斥作用。在小鼠同种异位心肌移植排斥反应中,LLDT-8明显延长小鼠心肌移植物的存活时间,该作用与抑制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有关;LLDT-8明显延长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小鼠的的存活,促进免疫重建,该作用与诱导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密切相关。结论LLDT-8能够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 摘要:风湿平是国家九五中医药重大攻关项目《中药复方的示范性研究》五课题之一,该项目的目标是研制出能走向世界的中药复方药物。经十年的持续努力,于2006年上年风湿平胶囊获得了SFDA的新药证书与生产许可,现已由广州陈李济药厂生产供应市场,商品名“昆仙胶囊”。由于风湿平的突出而稳定的疗效和相对为轻的不良反应,因而其一上市即受到医患欢迎。有鉴于当今我国抗风湿中药新药研发的现状,可以预料,风湿平很可能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抗风湿战线的最重要药物之一,也很有可能可作为一种对特定疾病具有突出疗效和鲜明作用特点的中药复方制剂走向世界。
  • 摘要:(5R)-5-羟基雷公藤内酯醇(LLDT-8)是在天然活性化合物雷公藤内酯醇基础上经化学修饰而成的免疫抑制剂。本项工作在实验室所建立的灵敏检测生物样品中LLDT-8浓度的方法的基础上对LLDT-8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LLDT-8在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可为LLDT-8的I期临床实验提供相关信息。
  • 摘要:(5R)-5-羟基雷公藤内酯醇(LLDT-8)是在天然活性化合物雷公藤内酯醇基础上经化学修饰而成的有抗肿瘤和强免疫抑制活性的一类新药。在本项工作中主要涉及以液质联用(LC/MS/MS)技术为手段,首次建立了一个灵敏、稳定、可靠的分析大鼠血浆中LLDT-8的方法,并用于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揭露机体对这些化合物的暴露水平提供分析方法。
  • 摘要:雷滕舒即(5R)-5-羟基雷公藤内酯醇(以下简称LLDT-8),英文名(5R)-5-hydroxytriptoIide,是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从先导化合物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甲素)经过结构修饰优化后得到的新化合物,转让至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拟共同开发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国家一类化学药品。该化合物已申请中国专利和PCT,并获得授权。目前已完成非临床研究,于2008年7月份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了注册申报,申请进行临床研究。
  •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初,用雷公藤治疗肾小球。肾炎,对降低尿蛋白有显著疗效。这个结论经过20多年的实验研究及大量临床应用,现已被多数肾脏病学者所认可。近年来,对雷公藤的研究已深入到治疗蛋白尿的机理、致突变反应、雷公藤临床治疗剂量等三个方面。
  • 摘要:1990年1月以来,我们用10余年探索研究的纯中药制剂——雷公藤乌蛇丸,(鲁药制字Z1620030041),根据不同分型,对症加减治疗银屑病(包括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炎型和红皮病型)共60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 雷公藤是矛科雷公藤属植物,药用部位为根部,味苦、辛、性凉,入肝、脾、肾经。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淤、消肿止痛、抗炎、抗肿瘤、杀虫、抗菌、止痒等功能。方法当地采集晒干备用,每日雷公藤根25-30克煎煮分成两次服。结果泌尿系统(肾脏)疾病共治各型。肾炎186例,成人组总有效率为75.8%,疗效与分型有密切关系,其中以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及紫癜性。肾炎效果较好,病理检查证实为微病变型者疗效较好,增殖性病灶及硬化型者无效。儿童组总有效率为94.6%,显效为75.7%。治疗后多数病例尿蛋白转阴,尿量增加,浮肿消退,生化及。肾功能指标恢复效果显著。结论 雷公藤是中草药的一株新秀,近十多年引起医药界广泛重视,不仅疗效好,治疗病种多且在中医药结合方面有着广阔的前途。
  • 摘要:观察了雷公藤Ⅰ酒合伸筋汤治疗中晚期RA临床疗效。1方法1.1病例选择80例患者全部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RA诊断标准合以下辅助条件:(1)具备活动期病变;(2)病情分期Ⅱ-Ⅲ期,整体功能分级Ⅲ-Ⅳ级;(3)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1个月以上。
  •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十几年来雷公藤中药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红斑狼疮等难治性疾病的增效作用,及中药配伍对抗雷公藤治疗时的毒副反应。并阐述了雷公藤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毒副反应原因,以及如何选用中药配伍减毒增效作用给予分析。
  • 摘要:近几年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新药不断的开发,药疹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多并呈现新的特点。我们统计2005-2006年我科使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的48例药疹病人,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摘要: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lfordii Hook.f)的根皮中分离到4个雷公藤二萜内酯类化合物(I~Ⅳ),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UV,IR,MS,1HNMR,”CNMR,HRMS,1H-1HCOSY,1H-13CCOSY和NOESY)分析,鉴定化合物Ⅰ为雷公藤内酯酮(triptonide),化合物Ⅱ为新雷公藤内酯四醇(neo-triptetraolide),化合物Ⅲ、Ⅳ为新的二萜内酯,化合物Ⅲ命名为2β羟基雷公藤内酯酮(2β-hydroxytriptonide),化合物Ⅳ命名为15-羟基雷公藤内酯酮(15-hydroxytriptonide)。
  • 摘要:运用5株优势株对比法、逐步回归分析及一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等方法对雷公藤规范化种植中适宜品系(株系)的选择、合理种植地的主要控制因子、NP二种营养元素外源补充域值等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N007、TN065、TN081三个优良株系具有生长快,分支多,叶生物量高。叶生物量超过对照30%以上。TN007、TN065、TN081雷公藤叶生物量与对照比有极显著差异,叶生物量具有中度遗传力,平均生物量遗传增益24.73%.在种植地中土壤容重、A层厚、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磷等因子对雷公藤生长影响最大。在雷公藤人工驯化栽培时应该优先选择土壤容重值小,A层厚度大的林地,其次是选择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含量高的林地。以叶生物量为指标的雷公藤种植N肥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曲线方程为:Yn产=-0.380 N2+180.835N+5210,P肥Yp产=-0.785P2+203.774P+5827。
  • 摘要:昆明山海棠为贵州地道药材,现在野生资源己遭到破坏并逐渐枯竭。为了保护昆明山海棠资源和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自2004年起则进行了昆明山海棠野生变家种、规范化种植研究与GAP基地建设,现己取得可喜进展。
  • 摘要:随着雷公藤研究和应用的日益进展,针对雷公藤中主要活性成分各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不同产地来源、不同部位的雷公藤药材中四种主要活性成分即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雷公藤红素(CelastroI)、雷公藤内酯甲(wilforlide A)和去甲泽拉木醛(Demethylzeylasteral)的含量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这四种主要活性成分建立了包括含量、杂质限度、溶剂残留、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项目在内的质量标准,并达到了我国和欧、美、日等国家对原料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为雷公藤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利用上述活性成分进一步研究开发创新药物提供了试验依据和物质基础。
  •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用于测定雷公藤生物碱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考察雷公藤药材与制剂中雷公藤碱戊、雷公藤新碱、雷公藤次碱和雷公藤吉碱的含量及其质量状况。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和氧化铝柱色谱分离进行样品前处理,HPLC 外标法,对雷公藤属Tripterigium的雷公藤T.wilfordii、昆明山海棠T.1aypoglaucum、东北雷公藤T.regelIii以及中间类型雷公藤T.wilfordii form.meglia的20个居群的110个个体样本中4个生物碱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4 个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在不同样品之间变化很大,其中雷公藤次碱和雷公藤吉碱的含量要明显高于雷公藤碱戊和雷公藤新碱的含量,但是4个生物碱的总含量只占总生物碱的很少部分,只能部分地反映雷公藤药材中生物碱含量的情况。结论生物碱成分在东北雷公藤中的含量很低。有一些居群或个体样本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中4个生物碱的总量都很高或者是某种生物碱的含量很高,特别是雷公藤次碱和雷公藤吉碱。这些居群主要来源江西萍乡、浙江江山、福建泰宁、云南昆明和湖南新宁。
  • 摘要:雷公藤是我国开发的天然植物药的瑰宝,古代用于防治害虫。在总结民间用来治疗风湿病有效,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试用其治疗麻风反应效果显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而成为世界瞩目的天然植物药资源。本文通过对雷公藤的若干历史史料回顾,试述其从民间到明星的初中期历程。作者谈及:雷公藤与雷公信仰及崇拜;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用于植物源杀虫剂,开展的早期分析研究;雷公藤与“断肠草”;中西医结合方针,推动祖国医药发掘;古田麻风院中医徐致銮,率先应用治疗麻风反应;发生中毒致死事件,以身试毒探索剂量;省际协作攻关,深人中西结合研究;跨越学科协作,进行药化研究;申请研制专利,生产投放市场;从皮肤科领域,延伸多学科应用与研究等问题。最后,简述了上述历史所得到的启示。
  • 摘要:目的建立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并对市售雷公藤制剂样品中雷公藤红素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HPLC外标法。Hanbon Kroma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甲醇-酸水(1%冰醋酸)=83:17,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425nm,柱温25℃。结果雷公藤红素的线性范围33.2~332u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0%,RSD为1.7%(n=9);雷公藤片中雷公藤红素含量最高,在89.04~344ug/片范围之间;雷公藤多苷片中雷公藤红素含量在14.98~217.80 ug/片范围之内;昆明山海棠片中雷公藤红素的含量是22.32ug/片,含量相对较低些。结论该HPLC方法简便、准确、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可作为雷公藤红素的定量分析方法。不同的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有很大差异。雷公藤片中雷公藤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雷公藤多苷片和昆明山海棠片。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批次的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对其进行质量监控和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势在必行。
  •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人HaCaT角质形成细胞中γ-干扰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用雷公藤内酯醇处理HaCaT角质形成细胞后,用重组人γ-干扰素刺激诱导细胞,免疫印迹法检测γ-干扰素信号途径中IFN-γRa、pJAK2、pSTAT-1、SOCSl表达情况。结果:雷公藤内酯醇可抑制HaCaT中IFN-γ诱导的IFN-γRa表达增加;抑制HaCaT中γ干扰素诱导的JAK2磷酸化和STAT-1磷酸化;雷公藤内酯醇还能上调HaCaT中γ干扰素诱导的SOCSl表达量。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分别通过抑制HaCaT细胞中IFN-γRa表达、JAK2磷酸化以及上调SOCSl表达,从不同时相的3个环节,共同抑制HaCaT细胞中STAT-1磷酸化,从而抑制IFN-γ信号所诱导的多种炎症相关基因转录。
  • 摘要:目的近年来雷公藤甲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备受关注,多发性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作为最主要脑神经恶性肿瘤,预后差而且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雷公藤甲素对GBM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GBM系U87MG和U251MG细胞以及正常HFAS(人胚胎神经胶质细胞)分为三组,使用MTT法和集落形成率来考察雷公藤甲素对GBM细胞的增殖影响;Annexin V染色来考察雷公藤甲素对GBM细胞的凋亡影响;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as-GTP和Akt、ERK表达水平。结果雷公藤甲素在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值和促进其凋亡方面有剂量-效应关系,能够减缓正常培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繁殖,减少细胞集落的形成,增加An-nexin V阳性细胞的形成。GBM细胞中加用雷公藤甲素可以抑制Ras-ERK和Ras-Akt信号转导通道,促进GMB细胞的凋亡。相比较而言,雷公藤甲素对于HFAS的抑制作用明显较弱。因为U87MG有野生型p53基因,U251MG有突变型p53基因。所以雷公藤甲素引起的GBM细胞的凋亡可能不依赖于p53通道。结论雷公藤甲素在抑制GBM细胞的增值和促进其凋亡方面有剂量-效应关系.其机制可能跟抑制Ras-ERK和Ras-Akt信号转导通道有关。
  • 摘要:目的 研制以雷公藤内酯醇、美洛昔康为主药的复方乳膏剂,并研究其质量标准。方法 拟定处方组成与制备工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药成分的含量,并进行稳定性试验。结果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可行,雷公藤内酯醇测定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4025.5X-612.44,r=0.9999,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含量在1.92~11.52ug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5.32%,RSD为1.16%。结论 所研制的乳膏剂处方合理,质量控制方法可靠。
  • 摘要:目的测定不同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和总生物碱的含量,为科学评价雷公藤制剂内在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HPLC法和柱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不同制剂中雷公藤甲素、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 各种不同制剂中雷公藤甲素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很明显,在雷公藤片中的含量较高,雷公藤多苷片和昆明山海棠片中的含量相对较低些。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批次的雷公藤多苷片中雷公藤甲素存在着显著差异,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相差在100倍以上,这势必会影响到这些制剂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结论 寻找一个能够严格控制药材原料的质量、制备工艺及成药内在质量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标准,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本文综述了本课题组近几年来关于雷公藤内酯醇纳米载药系统及雷公藤内酯醇体外代谢的研究工作,包括雷公藤内酯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微乳和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表征、药理、毒理及雷公藤内酯醇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动力学等。结果表明雷公藤内酯醇纳米载药系统可维持较好的药效,降低其毒性;雷公藤内酯醇体外代谢符合 Michaelis-Menten方程。
  • 摘要:目的 建立雷公藤多苷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雷公藤多苷以乙酸乙酯-丙酮(3:1)柱层析洗脱后,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色谱柱:广州菲罗门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henomenex C18柱(250mm×4.6mm,5um)。流动相A:0.05 mo1.L-1磷酸二氢钠溶液(磷酸调pH=4.0)-乙腈-甲醇(60:15:25);流动相B:甲醇。梯度洗脱条件:0-18min,A(100%),18-25min,B(100 %),25-30min,A(10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8nm;柱温为15℃。结果:雷公藤内酯醇与其他成分分离良好。线性范围为0.44~14.16ug·mL-1(r=1.000)。低中高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4%,95.9%,96.6%。结论 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雷公藤多苷的质量控制。
  • 摘要:雷公藤多苷为雷公藤去皮根提取物,具有抗炎及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肾病综合症,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治疗1。雷公藤多苷作为雷公藤多苷片的原料,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为了临床用药安全,需要多指标控制该产品的质量。雷公藤有效成分研究结果显示,雷公藤对醌B为其主要有效成份之一。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2。为此,本文选择雷公藤对醌B作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通过和雷公藤对醌B的保留时间、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质谱中的准分子离子峰[M+Na]+比较,确定了雷公藤多苷中含有雷公藤对醌B成分,其准分子离子峰[M+Na]+为353.1。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来源于江苏、浙江、湖南三个厂家的雷公藤多苷进行了雷公藤对醌B含量测定,初步结果显示来源于不同厂家的产品,雷公藤对醌B的含量相差较大,如表1所示,其含量范围为1.94 mg/g~15.86 mg/g。雷公藤对醌B的含量差异与各个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以及使用的雷公藤原料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考察。
  • 摘要:目的 雷公藤多苷片有抗炎及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作用,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皮肤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目前雷公藤多苷片质量控制标准还不太完善,建立雷公藤多苷片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为全面而有效地控制雷公藤多苷片的质量,对l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很大的意义。方法取不同生产厂家的雷公藤多苷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iomonisl C18分析柱,检测波长为218nm,柱温为35℃,以水-乙腈为流动相,1.0ml·min-1的流速,梯度冼脱。结果获得雷公藤多苷片的指纹图谱。其指纹图谱的方法有较好的重现性、精密度和稳定性。不同样品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主要峰基本一致,提示不同厂家及批号的雷公藤多苷片的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有所不同。确定了18个峰为雷公藤多苷片的共有峰,初步建立了雷公藤多苷片的HPLC指纹图谱,为衡量其质量优劣提供了依据。结论:利用雷公藤多苷片HPLC指纹图谱可以较好地反映雷公藤多苷片的内在质量,且该方法简便,快速,有效,灵敏,有助于雷公藤多苷片的质量控制。
  • 摘要:目的 探索用大孔树脂法提取雷公藤叶中的总内酯;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雷公藤总内酯的方法为手段来考察大孔树脂提取的工艺,包括水煎液的浓度,醇沉淀醇的浓度及树脂的用量;结果 用水煎醇沉法结合大孔树脂法可以富集雷公藤叶中的总内酯,水煎液的药与药液的浓度之比为 1:2,醇沉淀的醇与药液体积之比为 2:1,树脂用量为15%较好;结论 大孔树脂法可以用于雷公藤叶总内酯的提取。
  • 摘要:现代药学研究表明,雷公藤植物中多种化学成份如雷公藤甲素、雷公藤乙素、及雷公藤红素等有抗癌活性。雷公藤抗癌机理的研究集中在NF-κB代谢图径的抑制、蛋白体的结合抑制、促进癌细胞的凋亡及抑制抗炎因子等。我们用现代结构生物学及计算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多种雷公藤单体可能结合的蛋白分子靶及ADME(药代、药动等)特征,提出对雷公藤单体进行修饰以便改善雷公藤单体的作用强度及似药性,初步结果表明雷公藤单体PCX167在细胞及动物模型实验中有更强的抗癌活性。
  • 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合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方法建立该合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该制剂工艺、性质、质量稳定,临床总有效率为90.6%。结论 本制剂制备工艺简单,质量控制方法可行,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治疗银屑病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雷公藤是治疗风湿病药物中疗效较为显著肯定的一味单味中药,临床应用至今已愈40年;但其不良反应较多,应用时多有顾忌和畏惧。为了安全合理应用雷公藤,使其在风湿病治疗中发挥最佳药理作用,将其毒性降低到最小程度,笔者近年来尝试从中医中药角度寻找能减轻其毒性的中药,现将初步实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建立昆明山海棠生药质量的药理活性评价方法。方法 应用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小鼠LD50测定等方法,研究不同来源的昆明山海棠生药水提物的免疫抑制、抗炎作用与毒性。结果 8种不同地区来源的昆明山海棠生药样品具有相似的溶血素抗体生成抑制作用,一些样品还能抑制二甲苯性鼠耳肿胀,小鼠LD50在不同样品间的差异不太大。结论溶血素抗体生成抑制试验及小鼠LD50可试作为昆明山海棠生药质量药理学评价的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FuFangKunmingShanhaitangKeliji,FKSK)主要药效以外的其它药理作用,研究其对整体动物的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及肝肾功的急性毒副作用;方法给大鼠分别灌胃给予0.5、1.0、2.0/kg体重的FKSK后对动物形为活动、饮食、大小便、被毛、皮肤粘膜等进行观察;大鼠麻醉后给药(方式方法及剂量同前),隔一定时间检测其脑电图(EEC)、心电图(ECG)、血压、心率以及呼吸的频率、幅度和张力变化,及取血作肝。肾功检查;结果FKSK高、中、低剂量组对大鼠的行为表现、活动姿势、被毛、饮食、大小便、皮肤粘膜、瞳孔均未见异常,对麻醉大鼠的脑电活动亦无明显影响,对麻醉大鼠有轻度减慢心率作用外,对大鼠心电图、血压无明显影响,动物清醒后,减慢心律作用不明显,轻度减慢麻醉大鼠的呼吸频率,降低呼吸幅度和呼吸肌张力,动物清醒后,此作用不明显;对肝功(ALT)肾功(BUN)能未见明显影响(P>0.05);结论 FKSK对实验大鼠的精神和神经系统无明显影响;除对麻醉动物有轻度减慢心率和对呼吸肌张力轻度降低外,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对大鼠肝、肾功能亦未见急性损害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对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缺氧缺糖再给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先将细胞培养液更换为无糖DMEM,再用85%N2、5%CO2与10%H2混合气体造成细胞缺氧缺糖3 h,再给予完全培养基及95%O2与5%CO2混和气复氧6h,建立缺氧/复氧损伤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模型,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组于缺氧/复氧时分别加入200ng/ml、500ng/ml、1ug/ml雷公藤进行干预。使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分析细胞凋亡百分率,ELISA观察炎性因子的变化,RT-PCR观察细胞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平均凋亡率为(35.3±5.8)%,复氧前加人200ng/m1、500ng/ml、1ug/ml雷公藤分别使细胞平均凋亡率降为:(17.7±2.3)%、(20.4±3.2)%、(21.8±2.6)%(P<0.05);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炎性因子IL-2、TNF-a和MCP-1的释放明显升高(0.43±0.08、0.73±0.15、0.59±0.1),雷公藤各浓度均能显著降低炎性因子的释放,200ng/ml(0.23±0.05、0.38±0.07、0.32±0.08)、500ng/ml(0.27±0.02、0.41±0.08、0.29±0.05)、1ug/ml(0.26±0.08、0.46±0.14、0.33±0.09),与正常组(0.38±0.12、0.48±0.11、0.39±0.04)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缺氧/复氧组抗凋亡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均明显增加,而雷公藤各浓度均可以减少Bax基因的表达,提高Bcl-2/Bax值,与缺氧/复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雷公藤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性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摘要:雷公藤具有抗炎、抗菌、免疫调节、抗肿瘤及抗生育等多种药理作用,是治疗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药物。雷公藤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是雷公藤推广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已有多项课题对来自不同产地、不同季节及不同生长年限的药材中有效成分展开了比较研究。而雷公藤制剂及剂型的改进,也成为当前研究的关注点。已出现了以脂质体、β-环糊精、新型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及纳米乳等为新型载体的新剂型,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摘要:雷公藤为植物为卫矛科雷公藤的根。产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地。又名水莽草、红药、黄腊藤。英文名:Common Threewingnut Root,拉丁名:Radix Tripterygii Wilfordii Tripterygium wilfordiiHooK.f.
  • 摘要:目的(1)建立兼容中医配伍理论和现代病理学、毒理学认识以实现含毒性药物小复方减毒增效的选药组方方法;(2)建立含毒性药物小复方毒效关系的评价方法;(3)基于实验筛选出治疗肾病综合征含毒性药物雷公藤的毒效关系最优化的中药小复方。方法采用国内外公认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模型。给予复方雷公藤汤及其拆方处理,以强地松做阳性对照。检测体重、24小时尿蛋白、全血常规、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肌酐、尿素氮、谷丙、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肝、肾光镜、电镜。观察雷公藤不同配伍对心、肝、肾、血液系统减毒增效作用。结果 雷乌组、雷归组、全方组、雷金组与模型公藤组大鼠体重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经统计学意义。全方组、雷芪组、雷草组与模型公藤组大鼠降低24小时尿蛋白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全方组、雷芪组、雷草组与模型公藤组大鼠升高总蛋白、白蛋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全方组、雷草组、雷金组、雷归组与模型公藤组大鼠尿素氮(UREA)、肌酐(CREA)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全方组、雷草组、雷乌组与模型公藤组大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全方组、雷草组、雷乌组、雷草组、雷金组、雷归组与模型公藤组大鼠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全方组、雷草组、雷乌组、雷草组、雷金组、雷归组与模型公藤组大鼠白细胞、血小板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空白组与正常空白组CK、CK-MB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空白组与正常空白组白细胞、血小板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模型公藤组、模型空白组尿素氮(UREA)、肌酐(CREA)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公藤组、正常空白组尿素氮(UREA)、肌酐(CREA)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模型公藤组、模型空白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公藤组、正常空白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模型公藤组、模型空白组之间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空白组、正常公藤组之间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模型公藤组、模型空白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空白组、正常公藤组之间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光镜、电镜结果显示:雷公藤不同配伍组在心、肝、。肾的组织形态学、超微结构上较对照组病理损害有不同程度减轻。结论 阿霉素造肾病模型成功,肾病模型大鼠体重下降,雷公藤、雷公藤不同配伍组治疗后肾病大鼠体重上升。说明雷乌组、雷归组、全方组、雷金组均有升高肾病大鼠体重的增效作用。雷公藤、雷公藤不同配伍组对降低大鼠24小时尿蛋白有治疗作用。全方组、雷芪组、雷草组对降低大鼠24小时尿蛋白有增效作用。雷公藤、雷公藤不同配伍组对升高大鼠血浆总蛋白、白蛋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有治疗作用。全方组、雷芪组、雷草组对升高大鼠血浆总蛋白、白蛋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有增效作用。全方组、雷草组、雷金组、雷归组起到减低雷公藤肾脏毒性作用。全方组、雷草组、雷乌组可减低雷公藤对肝脏的毒性。雷公藤不同配伍组均可对抗雷公藤心脏毒性,其中全方组及雷乌组、雷芪组、雷草组较雷归组、雷金组好。雷公藤不同配伍组均可对抗雷公藤血液系统毒性,其中全方组、雷乌组、雷金组较雷芪组、雷归组、雷草组好。阿霉素造肾病模型对大鼠心脏、血液系统有毒性作用。雷公藤生理状态下长期使用有肾脏毒性、心脏毒性、肝脏毒性、降低白细胞、血小板作用、消化系统副作用。雷公藤病理状态下长期使用具有肾脏毒性、心脏毒性、肝脏毒性、降低白细胞、血小板作用、消化系统副作用。雷公藤复方配伍可起到对雷公藤减毒增效作用。
  • 摘要:目的 考察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雷公藤多甙(T 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3例同期肾脏移植受者进行对照性临床研究,随机分为T Ⅱ组(n=121)和对照组(n=102)。根据T Ⅱ剂量的不同将121例接受T Ⅱ治疗的患者分为:常规剂量T Ⅱ组(n=82)和双倍剂量T Ⅱ组(n=39)。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样的免疫抑抑制方案(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硫唑嘌呤)。三组患者均无合并感染、环孢素。肾中毒和手术并发症的情况。各组之间的性别、年龄、透析时间、冷热缺血时间、淋巴细胞毒性试验、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都非常接近。结果 T Ⅱ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内经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异十分明显,分别为4.1%和26.5%。双倍剂量组无1例发生急性排斥,也无1例发生2次急性排斥。T Ⅱ组即使发生急性排斥,其病理程度也比对照组轻,根据BANFF’分类,T Ⅱ组5例细胞性排斥为中度急性排斥(ⅡA级),对照组27例急性排斥中,重度急性排斥和中度急性排斥(ⅡB级)各11例。两组之间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发生率分别为7.4%和12.7%。T Ⅱ组移植。肾5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9%和77.5%。T Ⅱ组大多数受者5年内肾功能正常,肾功能异常(Scr≥1.5mg/d1)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3.6%和61.8%。以血肌酐倒数到达透析需要的时间(1/Scr为0.1)进行预测,即1/Scr值由0.5到0.1,预期到达的时间(月),T Ⅱ组和对照组之间的预期值分别为0.5:90.14和42.67;0.2:164.71和66.79;0.1:186.91和78.08。结论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T Ⅱ雷公藤能有效地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减轻排斥反应的病理程度,降低CAN的发生率,移植肾功能长期保持稳定。雷公藤副作用小,最适合于长期用药。
  • 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TWH)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AA组),与经雷公藤多甙治疗后(TWH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每组12只。图像分析法检测关节软骨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检测关节软骨中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RANK)及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基(RANKL)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AA组大鼠滑膜增生,关节软骨破坏,软骨面积减少(P<0.05),软骨组织RANK及RANKL的表达增加(P<0.05),TWH组经过雷公藤多甙治疗后,与AA组相比,滑膜增生及关节软骨破坏减轻,软骨面积增加(P<0.05),软骨组织中RANK和RANKL表达量低于AA组(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可通过抑制滑膜增生及软骨组织表达RANK和RANKL而抑制AA大鼠软骨破坏。
  •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TWEE)对地塞米松(Dex)阻断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的刺激作用。方法给大鼠连续14d Dex ih(第1d 1mg.kg1,第2~14d 0.5mg.kg-1)+TWEE ig(50 mg.kg-1),同时设置Dex组,分别从形态学(HE染色、Feulgen染色、FOS、JUN、PCNA和AC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和功能(血清皮质酮、血浆ACTH检测)两方面观察TWEE对Dex阻断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结果Dex阻断垂体后,TWEE仍能促进。肾上腺增殖和分泌。对垂体和下丘脑也具有刺激作用。结论 Dex阻断垂体后,TWEE对肾上腺具有直接刺激作用,对垂体、下丘脑也均有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
  • 摘要:雷公藤及其制剂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等作用。随着其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我国临床皮肤科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适应征越来越宽,广泛应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银屑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等多种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着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大多数研究未能严格按照优良临床试验规范进行临床观察,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且需要进行远期疗效以及毒副作用进行评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雷公藤及其制剂在皮肤科中的临床应用近况。
  •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微乳凝胶皮肤用药的抗炎、镇痛作用和临床前安全性。方法通过急性和慢性炎症动物模型观察本品的抗炎作用,扭体法和热板法观察本品的镇痛作用。通过兔急性毒性实验(1.2mg/kg,单次)、兔长期毒性实验(0.06、0.18、0.54 mg/kg,6 mon)、小鼠和犬的安全性药理实验(0.03,0.09,0.27 mg/kg,5 d)、兔皮肤刺激性实验和豚鼠皮肤过敏实验评价本品的安全性。结果 雷公藤内酯微乳凝胶在20~120 ug/kg剂量范围内(以雷公藤内酯计)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的耳廓肿胀、棉球致大鼠的肉芽组织增生和角叉菜胶致大鼠的足趾肿胀,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继发性病变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延长热板致痛的潜伏期。在上述安全性评价实验中,除发现雷公藤内酯微乳凝胶组和空白微乳凝胶组出现轻度、可逆的红斑、皮屑外,未发现现其他毒性反应。结论雷公藤内酯微乳凝胶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本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摘要: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为我国首先研究利用的中草药抗炎免疫调节剂,有中草药“激素”之称。雷公藤原产我国,产量大,价格便宜,具备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功能,但全身应用对身体多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雷公藤多苷(TⅡ)既保留了雷公藤生药的免疫抑制作用,又去除了许多毒性成分。由于该药具有显著地抗炎及免疫机制作用,受到眼科临床的关注。
  •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口腔缓释膜对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治疗组采用雷公藤口腔缓释膜贴敷溃疡面,对照组采用天滴灵膜贴敷溃疡面。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72.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时间:治疗组为(90±10)d,对照组为(30±50)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发生率:治疗组为57.14%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雷公藤口腔缓释膜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CD3+、CD4+、CD8+的平衡功能,改善微循环,并能促进ROU愈合。
  • 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片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2例掌跖脓疱病患者,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口服雷公藤片(33ug/片)2片/次,3次/d,维胺酯胶囊50 mg/次,2次/d;对照组口服维胺酯胶囊50 mg/次,2次/d。两组均同时外用0.1%维A酸乳膏2次/d。3周为1疗程,共用药2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分别按疗效判断标准统计并评定结果。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第2疗程结束后的痊愈率分别为63.64%、47.37%;总有效率分别为86.36 9%5、57.89%,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X2=4.21 P<0.05)。结论雷公藤片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掌跖脓疱病安全、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 摘要:目的 观察佐剂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大鼠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细胞因子(IL-1β、TNF-a、IL-10)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新风胶囊(XFC)、甲氨喋呤(MTX)、雷公藤多苷片(TPT)3个治疗组,每组8只,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rant,CFA)0.1ml分别向除正常对照组以外的其余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诱发大鼠产生关节炎,观察各组大鼠血小板参数(PLT、PCT、PDW、MPV)和细胞因子(IL-1β、TNF-a、IL-10)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血小板参数PLT、PCT及IL-1 8、TNF-a显著升高,IL-10值降低(P<0.05或P<0.01)。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XFC、MTX、TPT组均能升高AA大鼠IL-10,降低PLT、PCT、IL-1B和TNF-a(P<0.05或P<0.01);各治疗组相比,在升高AA大鼠IL-10方面,XFC组优于其余两治疗组(P<0.05),在降低PLT、PCT、IL-1β和TNF-a值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3.AA大鼠的血小板参数PLT、PCT与IL-1β、TNF-a、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呈正相关,与IL-10值呈负相关(P<0.01或P<0.05)。结论AA大鼠的血小板参数PLT、PCT升高,且与IL-1β、TNF-a、IL-10、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具有相关性;XFC在降低AA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的同时,也能降低PLT、PCT,其作用机制可能与XFC能够改善病情及下调IL-1β和TNF-a,上调L-10有关。
  • 摘要:目的 评价雷公藤在治疗环形红斑过程中认为雷公藤在f临床治疗中发现雷公藤对环形红斑具有特殊的疗效。方法 雷公藤药糖浆片生药根比量剂量一致的。结果 环形红斑100例,皮损消失和有效率95%以上。结论 雷公藤是一株中草药,近十多年来引起广大医药界广泛重视,不仅疗效好治疗病种多,具有中医药结合方面有着广阔的前途。
  • 摘要:目的 研究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TWEE)对戊巴比妥钠(Nem)抑制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的刺激作用。方法给大鼠连续14d Nem ih(35 mg.kg-1.bid)+TWEE ig(50 mg.kg-1),同时设置Nem组,分别从形态学(HE染色、Feulgen染色、FOS、JUN、PCNA和AC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和功能(血清皮质酮、血浆ACTH检测)两方面观察TWEE对Nem抑制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结果Nem抑制下丘脑后,TWEE对肾上腺、垂体仍有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但Nem可以阻断TWEE对下丘脑的刺激以及对血浆ACTH和血清皮质酮的影响。结论TWEE刺激HPAA可能主要是通过下丘脑或下丘脑以上的神经组织,然后再影响垂体和肾上腺的,而其直接刺激垂体及肾上腺的作用较弱。
  • 摘要:目的观察痹康宁V号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CRP、ESR水平的影响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临床选择符合AS诊断标准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0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痹康宁V号片,每次4片,每日3次,对照组服用黄藤浸膏片,每次4片,每日3次。两组30天为一疗程。结果 能明显改善疼痛,Schober试验,胸扩度和临床指标。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 摘要:目的了解近10年雷公藤在各型银屑病治疗中的研究及进展。方法 从临床应用及对照研究方面综述近10年来雷公藤及其制剂应用于银屑病治疗的部分临床文献报道。结果雷公藤治疗各型银屑病均有确切疗效,尤其对于初发进行期未经治疗的银屑病疗效显著。结论雷公藤治疗银屑病的远期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如何正确认识和灵活运用雷公藤制剂始终是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 摘要:寻常型银屑病见证多为心肝炎旺,血热毒滞,往往冬重夏轻,反复发作,持续多年,很难根治。使用中药治疗清热解毒凉血能起到稳定病情,防止复发的作用。我院自制成药三藤口服液(主要成份雷公藤、鸡血藤、红藤)对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达78.9%。
  • 摘要:风湿病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组疾病,风湿病病变范围较广泛,在一些方面有共同的症状和体征,如长期不规则发热、关节疼痛、皮肤损害、免疫球蛋白升高,等等。其病因病理目前认为是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所致[1]。西医治疗需长期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制剂,因其起效慢,且存在一定副作用,大部分患者不能坚持治疗,因而使病情加重。反复甚至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及内脏受损。复方抗风湿药酒以雷公藤为主,辅以白芍、鸡血藤、淫羊藿组成。我院试用复方抗风湿药酒治疗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取得了较好疗效,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现报道如下。
  • 摘要:雷公藤是我国开发的天然植物药的瑰宝,古代用于防治害虫。在总结民间用来治疗风湿病有效,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试用其治疗麻风反应效果显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而成为世界瞩目的天然植物药资源。rn 本文通过对雷公藤的若干历史史料回顾,试述其从民间到明星的初中期历程。作者谈及:雷公藤与雷公信仰及崇拜;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用于植物源杀虫剂,开展的早期分析研究;雷公藤与“断肠草”;中西医结合方针,推动祖国医药发掘;古田麻风院中医徐致銮,率先应用治疗麻风反应;发生中毒致死事件,以身试毒探索剂量;省际协作攻关,深入中西结合研究;跨越学科协作,进行药化研究;申请研制专利,生产投放市场;rn 从皮肤科领域,延伸多学科应用与研究等问题。最后,简述了上述历史所得到的启示。
  • 摘要:目的:研制雷公藤胃漂浮缓释片,考察其漂浮和释药性能。rn 方法: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雷公藤胃漂浮缓释片,以漂浮性能、雷公藤总二萜内酯的释放度为考察指标,进行处方筛选,并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处方进行优化。rn 结果: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4m)为骨架材料,十六醇为助漂剂,碳酸氢钠为产气剂,聚维酮为致孔剂,制备了一天给药两次的胃内漂浮型缓释片。该制剂在人工胃液中立即起漂,2h释放约30%,6h释放约60%,12h释放80%以上,满足12小时释放要求,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chi方程,说明本缓释片属于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混合控释机制。rn 结论:研制的雷公藤胃漂浮缓释片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释药特性。
  • 摘要:雷公藤热门研究和应用近半个世纪,项目涉及新药研究所有的医、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但研究发展很不平衡,留下很多需要再研讨和再评价的问题。单一结构药物、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滞后,阻碍了研究样品的标准化及量化;药效和毒理研究受累的同时,进一步制约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科学评价;能提供临床研究直接参考的、有指导性的实用基础资料不多,因而靠经验、靠观察作判断,从而产生带偶然性和盲目性的报告很难避免。在雷公藤自身药用研究还不充份和不均衡背景下,雷公藤新的药用衍生物的问世,带来了雷公藤研究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报告总结了雷公藤现时的药用价值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值得思考和讨论的几个方面;介绍了与雷公藤临床应用相关的一些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展;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对雷公藤的药理和毒理作用进行了再探讨和再评价,并与甾体激素作了比较。作者认为:从受体、基因、信号、途径…方面定性、定量地对雷公藤与皮质激素、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等不同类型的药物的作用模式作比较,弄清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原理的共性与差异,通过构-效关系及活性基团的研究,提高雷公藤化合物作用的选择性,或可走出一条新的研发途径。雷公藤自身的药用价值、理论和实用研究还将持续下去,新药问世是必然的规律,两者的共存和相互依赖将在雷公藤的应用和研发方面开辟一个新的局面。
  • 摘要: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及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已取得显著疗效;但雷公藤制剂具有一定毒性,其有效治疗量与最小中毒量比较接近,治疗安全范围较窄[1]。为提供临床安全用药参考,现报告4例急性雷公藤中毒的尸检病理变化。
  • 摘要:目的研发出一种治疗光敏性皮肤病及无菌性脓疱病的新药——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方法在前期采用复方昆明山海棠合剂治疗光线性皮肤病及无菌性脓疱病,其有效率分别在83%和96.87%的基础上,与昆明滇虹药业合作开发,得到云南省科技厅115万元的资助,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6.2类天然药物复方制剂》新药申报相关要求进行药学、药效药理学、毒理学的一系列临床前研究。结果(1)抗小鼠光变态反应研究: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具有显著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并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而实现的;(2)抗豚鼠光变态反应研究:对豚鼠光变态反应具有显著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与减少VEGF的分泌、抑制淋巴细胞分泌IFN-Υ和减少光变态反应中炎症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变态反应相关。(3)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①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对于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导致的大鼠足爪肿胀和花生四烯酸诱发的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②对花生四烯酸的两种代谢酶一环加氧酶和脂加氧酶均有抑制作用,提示它的抗炎机制之一为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对无菌性脓疱病作用机制是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从而减轻炎症反应。(4)对人T淋巴细胞系C8166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能抑制人T淋巴细胞系(38166细胞增殖,作用后细胞阻滞于G0-G1期,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使细胞周期进程受阻,影响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细胞生长,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诱导的变态反应;(5)对小鼠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活化影响的研究:对脾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分泌均有抑制作用和CD69及C25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对细胞早期和中期的活化信号通道有抑制作用;对体液免疫的IL-4及IFN-Υ均有抑制作用;提示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发生。(6)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的一般药理实验研究:在临床推荐的一定剂量范围内,对大鼠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对麻醉大鼠的呼吸肌张力有轻度降低作用。此外,本实验研究亦未发现CTHHG对肝肾功有何急性毒副作用。(7)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的毒性试验研究①KM小鼠经口给予昆明山海棠颗粒急性毒性试验:在其最大可给药剂量300g生药/kgBW下,对KM小鼠灌胃给药,没有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最大可给药量(300g生药/kgBW)安全。②SD大鼠经口给予THH颗粒急性毒性试验:在其最大可给药剂量150g生药/kgBW下,对SD大鼠灌胃给药,没有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最大可给药量(150g生药/kgBW)安全。③SD大鼠经口给予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一般生殖毒性试验:18.8g生药/kg以上剂量的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对SD雄性大鼠精子的发生与形成具有毒性,37.5g生药/kg剂量下个别雄鼠出现睾丸萎缩。本品在大鼠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的安全剂量为10 g生药/kg。④SD大鼠经口给予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6个月长期毒性试验:对SD大鼠经口灌胃6个月后,高剂量组(90g生药/kg)动物表现出明显的睾丸毒性,停药1月后,动物病变大部恢复正常,表明睾丸的损害是可逆的。中(30g生药/kg)、低剂量组(10g生药/kg)大鼠表现不明显。其次,高(90g生药/kg)、中剂量(30g生药/kg)可能对大鼠肝脏功能有一定影响,需要在临床应用中关注肝功能的改变。未见对SD大鼠的其他脏器及功能的影响。其安全剂量为10g生药/kg。⑤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和体外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均为阴性结果。无致突变性。结论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质量稳定,对光变态反应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在临床推荐的一定剂量范围内,其毒副作用少。目前已向国家药监局申报临床研究,正在受理中。
  • 摘要:雷公藤,俗名断肠草,系卫矛科(Celastraceae)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是我国拥有的一种资源比较丰富的植物。雷公藤属(Tripterygium)植物有四种,即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 Levl.Hutch)、东北雷公藤(黑蔓)(Tripterygium regelii Sprague et Take~da)和苍山雷公藤(Tripterygium forretii Dicls),在我国均有分布。其中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和西南地区,东北雷公藤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苍山雷公藤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
  • 摘要:雷公藤是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含多种活性成分,如雷公藤内酯醇、三萜,倍半萜,生物碱等,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免疫抑制、抗生育、抗肿瘤等。雷公藤内酯醇的药理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包括NF-κB抑制,COX2抑制,HSP70抑制以及广泛的转录抑制(globally transcriptional inhibition)等。但这类化合物的毒性很大,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我们在雷公藤内酯醇的基础上,对这类化合物进行了广泛的结构改造,得到了一系列新的雷公藤内酯醇衍生物,发现其中的LLDT-8和LLDT-144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LLDT-8和LLDT-144均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它们对细胞增殖的IC50值在0.04-0.8μM之间;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对多种肿瘤细胞如卵巢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均有效,提示是一类广谱的抗肿瘤化合物。重要的是,这类化合物与长春碱类、葸环类化合物无交叉抗药性,对P-170糖蛋白介导的多药抗药肿瘤细胞仍然有很强的活性。动物实验表明,LLDT-8对卵巢癌3AO、前列腺癌PC-3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其疗效优于或相当于顺铂。根据LLDT-8、LLDT-144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结合它们与传统抗肿瘤药物之间无交叉抗药性的特点,我们认为新的雷公藤内酯醇化合物是一类有开发前景的抗肿瘤候选药物。
  • 摘要:雷公藤,俗名断肠草,系卫矛科(Celastraceae)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是我国拥有的一种资源比较丰富的植物。雷公藤植物中化学成份复杂,主要有倍半萜、二萜、三萜及生物碱等,其中二萜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松香烷型二萜和贝壳杉烷型二萜,雷公藤属植物所含二萜化合物,大多数属松香烷型,且多数具有a,β-不饱和五元内酯环结构,是雷公藤属植物具有生理活性的主要成分。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便是其中公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 摘要: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阿维A(商品名方希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配合雷公藤甙治疗重症银屑病65例、现观察报告如下:
  • 摘要:Ⅱ型麻风反应多发于瘤型(LL)和界线类偏瘤型(BL)病人,麻风反应是由于免疫平衡紊乱所引起的对麻风杆菌抗原的急性超敏感性变化,它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炎症变化的过程。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症状和体征称麻风反应,但它常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引起畸形和残疾。治疗麻风反应是麻风防治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正确处理麻风反应,才能避免因精神痛和虹膜睫状体炎等造成的畸形和失眠。
  • 摘要: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叶及花,又名黄藤木、断肠草和红药等,性味苦,有大毒,具有杀虫、消炎、解毒作用[1]。其药用成分主要取自根部,主要为生物碱类、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及糖,其中二萜类和生物碱是主要活性成分[2]。雷公藤在临床上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已经被公认为有效药物。按照不同的用药方式,可将其分为3类:①单味雷公藤:由一味雷公藤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②雷公藤提取物:根据其不同的提取部位分为雷公藤叶制剂和雷公藤根制剂两类;③雷公藤复方:是由雷公藤与其他药,如补肾药、补脾药等配伍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近年来,本药已经在分子水平甚至基因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现就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 摘要:雷公藤系卫茅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00k f.)的根及根茎,是一味毒性中药,具有驱风除湿、活血通经、清肺止痛、杀虫解毒之功效,其制剂多由雷公藤的根茎中分离出生物碱、二萜、三萜和苷类等多种化合物精制而成,广泛用于治疗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肾炎、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疹、皮炎、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人工晶体植入术和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瘤、甲亢、甲状腺炎,支气管哮喘以及结节性红斑等变态反应性疾病。但由于其治疗量和中毒量比较接近,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如常见服药后迅速发生少尿、浮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可致药物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肾毒性;女性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男性精子活力下降或少精、无精、不育等生殖系统毒性;贫血、发热、出血等造血系统损害;心律失常、中毒性休克等心血管系统损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毒性;头晕、乏力、失眠、嗜睡、听力减退、复视、周围神经炎等神经系统毒性;皮肤糜烂、溃疡等皮肤黏膜毒性;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临床使用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摘要:雷公藤是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为卫矛科藤本植物。植物形态:蔓生藤本,高2~3m。根木质,内皮橙黄色。小枝红棕色,有4~6棱,被锈色短毛及瘤状皮孔。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或宽卵形,长4~7cm。宽3~4cm,边缘有细锯齿,叶面光滑。聚伞圆锥花序,花白绿色,杂性。蒴果长圆形,黄褐色,具三片膜质翅。种子一枚,黑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药材性状:根圆柱形扭曲,直径0.5~3cm。多切成段或厚片。表面粗糙,有细密纵沟纹,土黄色或橙黄色。栓皮厚,易脱落,脱落处显橙黄色。皮部易剥离,可见呈环状或半环状横向断裂的缝隙。横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有明显而密布的孔洞(导管)。质坚硬,难折断。气微,味苦。雷公藤根据产地共分四种,分别为:
  • 摘要:雷公藤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叶及花,又名黄藤、断肠草,是我国特有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其味苦辛,性寒,有剧毒,含有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内酯二醇、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多苷等70余种化学成分,雷公藤内酯醇(甲素)是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同时亦是其毒性成分。其功效为清热解毒、舒筋活血、通结消肿止痛、杀虫止痒。雷公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皮肤病等难治性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雷公藤系卫矛科(Celastraceae)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根,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的功效[1],主要产于浙江、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其药理作用广泛,临床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和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天津市中医医院、天津总医院和天津医院多年来雷公藤及其制剂的临床应用发现,雷公藤疗效显著,而且尚未发现理想的替代中药或西药,包括环磷酰胺或激素类药物。但是雷公藤毒性较大,临床上常有不良反应发生,应用受到很大局限。有毒中药雷公藤有效成分认识的不完善和生产工艺水平低下以及无有效质量控制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现有雷公藤制剂毒性大,限制了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形态标记、系统生物学、分子标记等现代技术共同应用于植物分类的可行性,实践上为雷公藤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雷公藤属植物花、果、叶片等经典植物分类学形态标记,生物学特性,分子标记和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结果 雷公藤个体之间植物学形态的存在明显变异,但这种变异存在连续性、遗传性和地理区域性,雷公藤种源群体主要活性成分、RAPD与植物学形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综合形态特征、生物特性和地理分布,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应划分为同一物种的 2 个类型,即雷公藤(原变型)form.wilforldii与昆明山海棠form.hypoglaucum Si.et Guo.form.nov,分布于浙江和福建等海拔300~500m以上的种质,为雷公藤种内的一个新变形,即中间型雷公藤form.media Si.et Guo.form.nov。结论.APD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 摘要:目的了解雷公藤植物主要经济性状生长量规律,为雷公藤药材品种改良及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先后测定55个2年生、62个3年生雷公藤无性系植株的根系生物量、枝条鲜重、枝条条数、主要枝条粗度与长度、主要根系条数及粗度与长度,并分析主要经济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雷公藤生物量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比为1:1.7~2.0;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根系生长进一步分化,主要根系数量明显减少;雷公藤全根鲜重与枝条鲜重、植株枝条数、最粗枝条粗度、最长枝条长度、主要根系条数、最粗根的粗度、最长根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通径分析结果来看,枝条鲜重对地下根鲜重具最大的正效应,分枝数的影响效应次之。结论 雷公藤人工栽培药材产量可达到总生物量的62.9%以上;植株生长旺盛、枝条生物量大根系生物量也大,利用雷公藤枝条鲜重预测根系生物量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在良种选育工作中,抓住枝条鲜重、植株枝条数等主因素,最粗枝条粗度和最长枝条长度两个性状就会被顾及。
  • 摘要:目的 研究雷公藤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考察雷公藤药材的质量差异,为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雷公藤药材及其制剂的内在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应用HPLC-DVD技术,测定不同产地的22个雷公藤样品包括二萜内酯类和生物碱类有效成分在内的HPLC图谱,鉴定共有峰和特征峰,指定参照峰,计算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结果1)建立了充分反映雷公藤中所含二萜内酯类和生物碱类有效成分的HPLC图谱;2)确定22个样品的色谱指纹图谱的20个共有峰,进一步认定峰2(雷公藤甲素)、4(雷公藤新碱)、峰9(雷酚内酯)、峰12(雷公藤吉碱)和峰13(雷公藤次碱)为雷公藤的重要特征峰。3)不同产地样品20个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差异非常显著(RSD)变化范围在35.8~226.0%)。结论首次给出雷公藤药材的指纹图谱,并证明不同来源的药材质量差异极大,进行优良品种选育并实施多指标质量控制是实现雷公藤药用安全可控的重要途径。
  • 摘要:现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概念认为,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tvous system,CNS)退行性疾病,多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r,DA)能神经元渐进性的变性死亡,导致纹状体内DA含量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1。目前,60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达到了2.5%。由北京协和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小组的最新报告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中国人PD患病率男性为1.7%,女性为1.6%,按人口标准换算进行国际间比较,这一患病率达2.1%,患者人数已超过200万2,但约有50%的病人从未因此前去就医,所以估计存在着大量潜在的PD患者。人类认识PD已有180余年,但至今病因不清,发病机理不明,缺乏简单易行的、明确的早期诊断方法,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临床主要采用给予DA前体药物-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的替代疗法3。L-Dopa能够在短时期内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长期用药则疗效下降,并引起运动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常常配合受体激动剂、酶抑制剂或神经营养因子等使用,以降低L-Dopa用量,延缓L-Dopa耐受的形成。我们研究小组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PD治疗的新策略,不仅关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如转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替代疗法,而且将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应用到此疾病的治疗中,如天然中草药疗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为P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 摘要: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能抑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导致的白血病细胞黏附能力增加,提示它可能用于分化综合征(DS)的治疗。为进一步检验该设想,本研究观察雷公藤红素对ATRA刺激白血病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及DS动物模型的影响,并观察雷公藤红素对ATRA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检测不同处理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分泌炎症因子IL-1β和TNF-a水平;用ATRA诱导的NB4细胞尾静脉注射NOD/SCID小鼠并口服ATRA,制作DS动物模型;通过细胞形态学、生化指标、分子标志等观察不同处理组NB4分化情况。结果(1)ATRA能引起NB4细胞分泌IL-1β和 TNF-a明显增加,但可被雷公藤红素明显抑制(P<0.01)。(2)雷公藤红素能改善DS小鼠中ATRA引起的肺组织中细胞的浸润情况。(3)雷公藤红素在细胞形态、NBT还原反应和分化抗原表达等方面,不影响ATRA诱导的NB4细胞分化。结论雷公藤红素抑制ATRA导致细胞黏附增加与多个环节的阻断有关,阻断DS模型动物肺组织中细胞浸润,且不影响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成熟作用。提示雷公藤红素作为分化综合征的治疗和预防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10)对APP/PSl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APP/PSl double transgenic mice,APP/PSl dtg)Aβ沉积与SP形成的影响。方法取18只4.5月龄健康雄性APP/PSldtg,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5 g·kg-1·d-1 T10(T10 H组)、1g·kg-1·d-1 T10(T10 L组)和等容量的溶媒(PLC组)共计45 d。45 d后取材,左侧半大脑切片,6E10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和刚果红染色结合无偏性体视学定量分析研究T10对海马Aβ沉积和SP形成的影响;分离右侧半海马,West blot分析海马Aβ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PLC组比较,T10 H组海马6E10阳性的Aβ斑总面积减少了35%(P<0.001),SP总面积减少了32%(P<0.001);T10 L组海马Aβ斑总面积减少了18%(P<0.05),SP总面积减少了21%(P<0.05);T10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β在APP/PSl dtg海马的沉积和SP的形成,减少海马内Aβ蛋白水平;Western Blot蛋白分析也显示,T10 H组海马Aβ蛋白水平最低,PLC组Aβ蛋白水平最高,T10 L组Aβ蛋白水平介于二者之间。结论T10抑制Aβ的产生和SP形成,或可用于AD的治疗。
  • 摘要:目的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其主要毒性成分。方法本实验课题采用心电图测定技术、心肌酶检测、透射电镜、免疫组化等方法,多角度、多层次探讨甲素对大鼠心脏的毒理病理损害和毒性机制。结果雄性SD大鼠口服甲素的LD50值为1.192mg/kg,95%可信区间为1~1.75mg/kg。给药15h后,中、高剂量组心率明显减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并可观察到S-T段压低,T波高尖,Q波增宽、脱失等改变。心肌酶检测显示3个处理组给药前、后CK、LDH水平差异明显(P<0.01);给药后各处理组之间CK、LDH水平亦有显著差异(P<0.01)。HE染色低剂量组即可见灶性心肌细胞水肿,中、低剂量组心肌细胞肿胀、空泡变性明显。较重区域还出现溶解坏死和收缩带坏死。给药后各处理组的心肌损伤面积值(Aa)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透射电镜观察低剂量组即可见细胞线粒体轻度肿胀,峭减少,糖原颗粒减少。中剂量组心肌纤维断裂,线粒体明显肿胀,伴空泡样形成,嵴的数目亦明显减少;高剂量组肌小节亦有一定程度的断裂,肌原纤维模糊,残存线粒体结构消失。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心肌细胞的CTn T呈均匀的棕褐色阳性反应,未见明显缺失;低剂量组灶性心肌细胞胞质内棕褐色颗粒较淡,脱失;中剂量组局部心肌细胞胞质棕褐色颗粒较淡,少数缺染;高剂量组心肌细胞棕褐色颗粒缺染区扩大。结论 1、甲素的急性毒性与急性心肌损伤密切相关,其心脏毒性十分明显,损伤程度呈剂量相关性;2、甲素造成心肌细胞损伤的毒理机制可能与线粒体损伤、细胞膜破坏有关。
  • 摘要: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是一种生理活性显著的化学物质,但由于其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药物的代谢产物与其活性及毒性密切相关,同时许多药物既是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又是代谢酶的诱导剂或抑制剂。因此,弄清雷公藤内酯醇的药物代谢过程及其对药物代谢酶的影响将对阐明雷公藤内酯醇的毒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快速、准确的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雷公藤内酯醇含量的高效液相方法,采用差速离心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酶,TP与大鼠肝微粒体进行温孵,以HPLC法测定孵育液中TP原形药物的浓度并计算出TP代谢量,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在细胞色素P4501A、3A诱导剂3-甲基胆蒽、地塞米松处理的大鼠以及对照组大鼠的肝微粒体中代谢的酶动力学,并探讨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的CYP450抑制剂对TP代谢的影响及参与其代谢的CYP酶。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为1.98~158.20 ug/mL,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分别为6.2%和7.1%,不同浓度的回收率为97.2到100.2%;TP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产生4个产物,在经不同药物处理的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均符合Miclaaeljs-Menten方程,3-甲基胆蒽或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中TP的代谢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Vmax分别为对照组的3.45和9.58倍,表明CYP1A和CYP3A参与了TP的代谢;CYP1A2抑制剂非那西丁、CYP2C9抑制剂氟康唑和CYP3A4抑制剂酮康唑可以显著地抑制雷公藤内酯醇的代谢,使雷公藤内酯醇的代谢速率下降,而其它CYP2C19、CYP2D6、CYP2E1特异性抑制剂对雷公藤内酯醇的代谢没有明显的影响,证明CYP1A和CYP3A参与了TP的代谢,CYP2C也可能是参与TP代谢的一个P450酶亚型。
  • 摘要: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的抗癌活性研究是对其多种药理活性深入探索中最受重视的研究热点之一,雷公藤内酯醇对多种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活性及作用机理显示诱人的特点。TL在体外以2-10ng/ml的低浓度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显示比紫杉醇更为有效。在体内用TL处理小鼠2-3周可抑制黑素瘤B16、乳腺癌MDA435、膀胱癌TSU和胃癌MGC80-3等4种移植肿瘤细胞生长,表明TL对野生型和p53突变型有广谱抗肿瘤活性。TL并抑制B16F10细胞的小鼠肺和脾实验性转移。TL的抗癌活性较之阿霉素、丝裂霉素、顺铂等常规抗癌药显得更强。更重要的是,对紫杉醇抵抗的多药耐药性基因1过表达肿瘤,TL仍旧敏感[1].为研发新型抗癌药展示了有希望的前景,本文对近年来雷公藤内酯醇的抗消化系癌、肺癌和泌尿生殖系癌药理活性研究作简要概述。
  •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的控制将直接决定一个产业化项目的成败,因此,要开展雷公藤甲素的工业化生产,从商业利益考虑,必须选择“四号溶剂”(丙烷、丁烷混合物)或四氟烷作可相变溶剂,在含有混响声场超声波处理机,真空内转鼓干燥器的连续自动化可相变溶剂提取生产线上,获得目标提取物。还可以实现节能减排洁净化生产,并获得较佳经济利益。
  • 摘要:目的采用HPLC法建立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药材经95%乙醇回流提取,过中性氧化铝柱,三氯甲烷:甲醇(9:1)洗脱,洗脱液蒸干后用流动相乙腈水定容。色谱柱:Hypersil BDS色谱柱(250×4.0mm,5um)。流动相为乙腈:水(23:77)(雷公藤甲素),乙腈:水(16:84)(雷公藤乙素)。检测波长:220nm。结果 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乙素线形范围均在5~100ug/ml,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甲=0.9986,r乙=0.9989)。平均回收率97.5%和97.3%(n=9)。RSD<2%。结论本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
  • 摘要:目的建立了雷公藤多苷中雷公藤内酯甲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雷公藤多苷经柱层析洗脱后,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色谱柱:C18柱,流动相:乙腈-水(75:2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 雷公藤内酯甲与其他成分分离良好。线性范围为6~120ug·ml-1(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8.98 %,RSD为1.99%(n=9)。结论 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雷公藤多苷的质量控制。
  • 摘要:目的观察多甙颗粒剂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清中CRl免疫调节因子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红细胞一酵母免疫黏附法测定235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RBC-c,bRR及血清中CRl免疫调节因子。结果红细胞RBC-c3b受体花环率与对照组比较,组1有显著差异(p<0.01),组1与组2 RBC-c3b受体花环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均显著增高(P<0.01),CRl免疫黏附促进因子活性与对照组相比,组1组2均显著降低(P<0.01),CRl免疫黏附抑制因子活性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均增高(P<0.01)。结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多甙颗粒剂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 摘要:雷公藤多苷(glycoside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GTW)是从植物雷公藤根芯部提取得到的一种有效组分,在儿科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炎,因其可靠的疗效日益成为儿科。肾脏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治疗药品之一。GTW的疗效毋庸置疑,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未成年人用药是否会导致成年后的生殖损伤是儿科医生和患儿家长关注的热点。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规剂量GTW对幼年大鼠生殖损伤及生育能力的影响,并探讨菟丝子黄酮、六味地黄颗粒对其生殖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SD幼鼠,随机分为四组即空白组、雷公藤多苷组(多苷组)、六味地黄丸+雷公藤多苷组(六味组)、菟丝子黄酮+雷公藤多苷组(黄酮组),每组18只,GTW按每日9mg/kg、六味地黄丸及菟丝子黄酮均按每日10g生药给药,用药12周后,编号前12只大鼠处死检测睾丸病理、TUNEL法检测生精细胞凋亡,后6只雄性大鼠按1:1与成年雌性大鼠合笼,记录雌性大鼠受孕及产仔情况。结果①空白组睾丸组织病理正常,多苷组睾丸组织中曲细精管腔内上皮变薄,细胞层次紊乱,精原细胞、精母细胞明显减少,精子细胞及精子减少更加明显,六味组与黄酮组病理改变较多苷组为轻;②生精细胞凋亡方面,多苷组最多,六味组及黄酮组次之,正常组最少,各组与多苷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精原细胞及初级精母细胞数量方面,多苷组数量最好,六味组及黄酮组次之,正常组数量最多,各组与多苷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常规剂量雷公藤多苷对幼年雄性大鼠具有一定的生殖损伤,其损伤较文献报道稍轻,补肾中药对其所造成的生殖损害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 摘要:雷公藤(Tripterginum Wilfordiii Hook.F)又名黄藤、黄藤木、黄腊藤、断肠草、菜虫药、红药等,属卫茅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药用部分为去二层皮的根木质部,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舒筋活血、消肿止、杀虫止血等功效。从雷公藤中分离出70多种化学单体,包括糖类、生物碱类、二萜类、三萜类,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二萜类,其次为生物碱类。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生育、抗免疫、抗菌等多种活性。近20年来临床广泛用于自身免疫等难治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慢性肝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强直性脊柱炎、过敏性紫癜、肾病等有独特疗效,几乎没有可以完全替代的类似中药,但可产生相当大的毒副作用,常在一次或多次应用超常规剂量或常规剂量后,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的短时内,产生单个或多个脏器的器质性损害和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亦产生慢性毒性反应或迟发性毒性反应,几乎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报道发生中毒事件最多的中草药之一[1],本文就年来雷公藤的基础与临床毒理学研究概况作一简述。
  • 摘要:目的建立三色片薄层鉴别方法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方法对处方中的雷公藤、黄芪、丹参进行了鉴别并以实验室指标的改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薄层鉴别可检出样品中相应的薄层斑点;临床总有效率为91.2%。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强,可有效地控制制剂的质量。三色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30%乙醇提取物经灌胃给药一定时间后胃内容物中雷公藤的分析检测方法。方法豚鼠灌胃30ml/kg不同浓度雷公藤提取物后,取其胃内容物,进行适当的前处理,采用HPLC法对其胃内容物进行检测。结果HPLC法能检测出灌胃前后的雷公藤30%乙醇提取物的5个特征峰。提取物在豚鼠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及胃内容物前处理方法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结论建立了豚鼠灌胃后胃内容物中雷公藤的快速灵敏的分析检测方法,为动物体液中雷公藤的检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同等条件下,对比研究昆明山海棠与雷公藤乙醇提取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的影响及两者差异,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更深入的依据。方法 采用灌胃给药途径进行试验,采用Bil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观察两药对小鼠的毒性反应、死亡时间分布、死亡率和脏器病理改变。结果LD50(95%可信限):昆明山海棠乙醇提取液为34.84g/kg(30.75~39.46),雷公藤乙醇提取液为16.31g/kg(14.74~18.06);组织病理:高剂量昆明山海棠(65.6g/kg/d)和雷公藤(26.88g/kg/d、21.5g/kg/d)组小鼠肉眼见肝脏颜色变为灰白色,表面呈细颗粒状。光镜下,见肝细胞有肿胀、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空泡以及数量不一的细胞凋亡,其余剂量组主要脏器肉眼均末见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昆明山海棠乙醇提取液的毒性小于雷公藤乙醇提取液,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
  • 摘要:目的 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新药申报相关要求,观察昆明山海棠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并确定其最大可给药剂量;方法 通过灌胃绐药,在给药后14天观察昆明种小鼠、SD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和死亡情况;结果 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以其小鼠最大可给药剂量300g生药/kg(相当于临床拟用剂量的240倍)对昆明种小鼠灌胃给药,在给药后14天观察期内,除可见对小鼠体重有一定影响之外,未见其他明显的毒性反应;以大鼠最大可给药剂量150g生药/kg(相当于临床拟用剂量的120倍)对SD大鼠灌胃给药,在给药后14天观察期内,除可见对大鼠体重有一定影响之外,亦未见其他明显的毒性反应;结论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以小鼠最大可给药剂量300g生药/kg(相当于人临床拟用剂量的240倍)对昆明种小鼠灌胃给药、以大鼠最大可给药剂量150g生药/kg对SD大鼠灌胃给药(相当于人临床拟用剂量的120倍),均没有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基本安全。
  • 摘要:雷公藤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抗生育、抗菌、镇痛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而其中有关抗炎和免疫调节的研究最深、最广。白介素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它们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了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的过程。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雷公藤制剂对白介素影响和调节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复习和回顾。
  • 摘要:雷公藤康碱(wilfordconine)和异雷公藤春碱(isowilfortrine)对以溶血素反应为指标的体液免疫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DNCB所引起迟发超敏反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降低小鼠碳廓清率和脾脏、胸腺的重量。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 探索应用雷公藤多苷灌胃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并进一步阐明其发生机理。方法先以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灌胃,18h后检测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并进行光镜观察,探索导致明显急性肝损伤的相对合适剂量;再以相对合适剂量雷公藤多苷灌胃,18、36、54、72h后分别检测小鼠血清ALT、SOD、MDA、GSH-Px、IL-18水平及肝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光镜、电镜观察,探索导致明显急性肝损伤的相对合适时间及其机制。结果20倍剂量时,小鼠ALT、AST明显升高,肝细胞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应用20倍剂量雷公藤多苷灌胃18h后,小鼠血清ALT、MDA和IL-18水平明显升高,SOD和GSH-Px水平明显降低,肝细胞广泛损伤,细胞超微结构显著变化,肝细胞凋亡程度严重。结论 应用20倍剂量雷公藤多苷灌胃18h可成功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其发生与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IL-18水平升高和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 研制雷公藤胃漂浮缓释片,考察其漂浮和释药性能。方法 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雷公藤胃漂浮缓释片,以漂浮性能、雷公藤总二萜内酯的释放度为考察指标,进行处方筛选,并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 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4m)为骨架材料,十六醇为助漂剂,碳酸氢钠为产气剂,聚维酮为致孔剂,制备了一天给药两次的胃内漂浮型缓释片。该制剂在人工胃液中立即起漂,2h释放约30%,6h释放约60%,12h释放80%以上,满足12小时释放要求,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chi方程,说明本缓释片属于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混合控释机制。结论研制的雷公藤胃漂浮缓释片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释药特性。
  • 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ium,TwP)对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患者IL-2、IL-4、IFN-γ和IL-10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从而了解雷公藤多苷对AD免疫影响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阐明AD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多苷制剂,对AD患者外周血体外培养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BMC)进行处理,RT-PCR方法测定不同处理组细胞IL-2、IL-4、IFN-γ和IL-10 mRNA的表达。结果(1) IL-2 mRNA的表达:高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L-4 mRNA的表达:空白对照组与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之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各组之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IFN-γ mRNA的表达:高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之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浓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之(P<0.01或P<0.05),AD患者其余各组之间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IL-10 mRNA的表达:除了高浓度组与中浓度组之间IL-10 mRNA表达水平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之外(P>0.05),AD患者各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1)体外培养AD患者PBMC中IL-4、IL-10 mRNA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IFN-γ、lL-2 mRNA表达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AD是Th2优势的疾病。(2)雷公藤多苷对体外培养AD患者PBMC中IL-2、lL-4、IFN-γ、IL-10 mRNA均有抑制作用,雷公藤多苷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强。(3)雷公藤多苷在低浓度时即对体外培养AD患者PB-MC中高表达的IL-4和IL-10具有抑制作用,对于低表达的IL-2、IFN-γ抑制作用不显著。(4)雷公藤多苷在高浓度时对Th1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Thl、Fh2型细胞因子的作用并无选择性。
  • 摘要:目的 探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的耐药特征和机制。方法 采用递增雷公藤内酯醇剂量的浓度梯度诱导法使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耐药。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指数(RI),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和耐药组PBMC中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MDR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和肺耐药蛋白(1ung 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LRP)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1β的含量。结果和正常细胞组相比,耐药组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延长2.7h,耐药指数是1.99,并且MDR1 mRNA、MRP mRNA、LRP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雷公藤内酯醇能显著抑制正常组PBMC分泌IL-1β(P<0.05),但对耐药组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体外持续诱导可使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耐药,其耐药性的产生涉及多个相关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临床服用雷公藤一段时间后产生耐受的原因之一。
  • 摘要: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间具有密切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一个重要的完整的调节网络,即“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调节网络”。由于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复杂而广泛,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支气管哮喘、恶性肿瘤、皮肤病等许多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1],因此,作为糖皮质激素的重要体内调节通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mic pituitary adreanal axis,HPAA)成为研究热点[2]。
  •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GTW)对抗Thy1.1抗体肾炎蛋白尿和足细胞裂隙膜相关分子(nephrin、podocin)表达的影响。方法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500μg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1-22-3建立大鼠抗Thy1.1抗体肾炎模型。14只大鼠随机分为GTW干预组(简称GTW组)和安慰剂干预组(简称造模组)。实验1中,在注射抗体前3天,经灌胃给予GTW[75mg/(kg·d)]或安慰剂,直至造模后第14天,处死大鼠;实验2中,在注射抗体同时,经灌胃给予GTW[100mg/(kg·d)]或安慰剂,直至造模后第7天,处死大鼠。分别观察14天内或7天内模型鼠24h尿蛋白排泄量(urinary protein excretion,Upro)动态变化。在第14天或第7天,处死大鼠后,取出肾脏,分别观察肾小球形态学变化、肾小球内巨噬细胞浸润、肾小球内nephrin、podocin及其核酸表达。结果实验1中,GTW抑制抗Thy1.1抗体肾炎蛋白尿和系膜损伤,在第14天,对肾小球内nephrin、podocin免疫荧光染色强度无影响;实验2中,GTW改善抗Thy1.1抗体肾炎蛋白尿、系膜损伤、肾小球内巨噬细胞浸润,而且,在第7天,显著增强肾小球内nephrin、podocin及其核酸表达。结论在抗Thy1.1抗体肾炎中,neph-tin、podocin表达的减弱可能会促进系膜损伤和蛋白尿。GTW改善系膜损伤和蛋白尿的作用,很可能是通过增强nephrin、podocin表达来实现的。
  •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皮肤科的顽症之一,目前对该病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甚明了,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认为该病是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患者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的生化代谢障碍与免疫异常,并最终导致角朊细胞的过度增殖与分化异常和炎性细胞浸润。由于还不能从病因学上人手达到根治该病的目的,现有的药物主要针对纠正银屑病中存在的各种生化代谢障碍与免疫异常以及针对靶器官的治疗——抑制表皮增生,促进表皮正常分化。对于银屑病这样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高效低毒、经济方便的药物始终是临床医生与患者的优先选择,在这一方面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显示出一定的优势。雷公藤是中草药中的一个瑰宝,药用已久,主要有两个品种,即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它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多样,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多种免疫性、炎症性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在银屑病的治疗中也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可以改善病情,减少复发;并在临床可靠疗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许多基础研究来阐明其作用机理。
  •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在治疗肾病综合征病人时对血脂的影响.即探讨其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8例肾病综合征的病人,以雷公藤多甙治疗,剂量为1mg/d/Kg;3个月后观察其疗效及血脂、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尿蛋白定量为1.4±0.9g/24h,较治疗前5.8±1.3g/24h明显下降(P<0.001),治疗前血胆固醇为9.6±2.7mmol/L,治疗后为5.2±1.6retool/L;血甘油三脂治疗前为2.9±1.2 mmol/L,治疗后为1.3±0.4 mmol/L,血HDL-C治疗前为0.9±0.2 mmol/L;治疗后为1.3±0.4mmol/L;LDL-C治疗前为5.1±0.7 mmol/L;治疗后为3.2±0.5 mmol/L.上述结果提示雷公藤多甙对血脂无不良影响。结论 雷公藤多甙治疗肾病综合征病人,能明显降低蛋白尿的同时对血脂无不良影响。
  • 摘要:目的评价雷公藤药酒长期维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及毒副作用。方法选择96例均为活动期AS,其中男88例,女8例,年龄36.21±15.6岁,病程8.16±5.32年。口服雷公藤药酒5ml/次,一日二次,饭后服用,服药前和服药后每年住院或门诊体检一次,详细记录临床各项指标,不良反应,免疫学及放射学变化,共完成63例二年跟踪观察。结果治疗1~2年各个阶段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都有进步,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1)。X线29例稳定,9例改善。胃肠道不良反应,口、鼻、眼周疱疹初治发生,面部色素沉着和闭经逐年呈上升趋势。结论雷公藤药酒长期维持治疗AS有肯定的控制病情和缓解症状作用,临床使用安全。
  • 摘要:玫瑰糠疹是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目前比较倾向于病毒感染。西医对本病以对症治疗,减轻症状为主。病程约8~10周,但也有部分病例迁延半年以上。我院从2002年至2006年采用消风清热饮加减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玫瑰糠疹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